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金厂沟梁金矿床成矿时限与动力学背景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莫凌超 刘福林 +4 位作者 张长征 贺所明 李达 常龙广 杨志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99-1812,共14页
华北克拉通北缘是中国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分布着数十个大中型金矿床,但这些矿床的形成时代及成因类型尚存争议。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金厂沟梁是该带最为重要的大型金矿床,其与二道沟和长皋沟金矿床围绕130~122Ma的西对面沟岩体分布... 华北克拉通北缘是中国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分布着数十个大中型金矿床,但这些矿床的形成时代及成因类型尚存争议。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金厂沟梁是该带最为重要的大型金矿床,其与二道沟和长皋沟金矿床围绕130~122Ma的西对面沟岩体分布。该矿床矿体呈脉状产出,矿脉多赋存在太古代变质岩中,少量产于安山玢岩中,在矿区南部可见矿脉被粗面安山岩切穿,指示成矿发生在安山玢岩之后,粗面安山岩之前。两套岩浆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揭示,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129.4±0.9Ma和124.0±0.5Ma,限定金厂沟梁金矿床成矿作用发生在129~124Ma之间,与西对面沟岩体侵位年龄一致,暗示两者具有成因关系,也反映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大规模岩石圈减薄的陆内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金厂沟梁金矿 成矿时限 伸展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厂沟梁金矿区暗色脉岩的成因和意义:主要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军强 孙景贵 +2 位作者 朴寿成 赵俊康 翟玉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7-713,共7页
金厂沟梁金矿区中与成矿伴生的暗色脉岩主要是细晶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英安斑岩类.细晶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的ALK值为5.47%~5.88%,K2O/Na2O值为0.455~0.496,属钙碱性岩系,并具有Ⅱ型Adakite岩的性质;闪长玢岩-英安斑岩的ALK值... 金厂沟梁金矿区中与成矿伴生的暗色脉岩主要是细晶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英安斑岩类.细晶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的ALK值为5.47%~5.88%,K2O/Na2O值为0.455~0.496,属钙碱性岩系,并具有Ⅱ型Adakite岩的性质;闪长玢岩-英安斑岩的ALK值为7.83%~8.28%,K2O/Na2O值为1.100~1.747,属粗安岩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细晶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的岩浆源于富集地幔或洋壳俯冲脱水交代的下地壳,地壳增厚过程产生并就位;闪长玢岩-英安斑岩类的岩浆就位相对晚,来源具有上地壳性质或被地壳物质强烈混染,地壳减薄过程形成;这种特征暗示金厂沟梁金矿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在地壳挤压增厚转化为伸展减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厂沟梁 暗色脉岩 元素地球化学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顿巴斯套金矿床L8号矿体原生晕特征及深部预测 被引量:4
3
作者 梁胜男 赵志新 +5 位作者 陈冬 田宁 李欢 刘福林 李洪波 刘文武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0-107,共8页
东准噶尔顿巴斯套金矿床L8号矿体为区内主矿体之一,对其开展钻孔原生晕测量工作并建立正确的找矿模型,能够为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提供依据。选取0线、8线、7线及11线等对L8号矿体控制程度较高的勘探线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剖面上揭穿该... 东准噶尔顿巴斯套金矿床L8号矿体为区内主矿体之一,对其开展钻孔原生晕测量工作并建立正确的找矿模型,能够为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提供依据。选取0线、8线、7线及11线等对L8号矿体控制程度较高的勘探线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剖面上揭穿该矿体的钻孔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0线、8线及7线、11线原生晕轴向分带系列分别为Mo-Cu-Au-As-SbAg-Zn-Hg-Co-Pb和Hg-Zn-Mo-As-Au-Ag-Pb-Cu-Co-Sb。建立了L8号矿体的原生晕叠加模型,认为矿体在7线和11线、0线和8线都有一定程度的向下延伸趋势,但在0线和8线的延伸程度比7线和11线差,据此建议后期找矿工作应在7线、11线800m以下标高进行。上述认识得到了后期工程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顿巴斯套金矿床 原生晕 轴向分带 深部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型石英脉金矿废石充填对顶板的支撑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韦立坚 张建华 +1 位作者 刘涛 魏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8-150,155,共4页
为论证水平型石英脉金矿采用废石充填的可行性,根据水平型石英脉金矿顶板围岩稳固性和采空区垮塌特征,建立了水平型脉金矿采空区顶板的力学模型。通过对水平型石英脉金矿的废石充填对顶板围岩的支撑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在“危险区域”中,... 为论证水平型石英脉金矿采用废石充填的可行性,根据水平型石英脉金矿顶板围岩稳固性和采空区垮塌特征,建立了水平型脉金矿采空区顶板的力学模型。通过对水平型石英脉金矿的废石充填对顶板围岩的支撑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在“危险区域”中,废石充填可以有效地控制采空区顶板垮塌过程,从而认为,水平型脉金矿也可以采用简单价廉的废石充填法开采,使以往常常只能采用空场法开采以实现低成本的观念发生很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型石英脉金矿 顶板垮塌 力学模型 废石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乌拉嘎金矿床成因研究进展
5
作者 高天 郭洋 +4 位作者 陈彩云 刘福林 李永兵 刘建明 石耀霖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251,共9页
黑龙江乌拉嘎金矿床位于兴蒙-天山造山带东缘吉黑褶皱系佳木斯隆起北端的太平沟隆起与嘉荫凹陷东侧乌拉嘎断裂的结合处。该金矿是在乌拉嘎深断裂控制作用下产生的大型原生岩金矿床,其矿床成因认识逐渐清晰;从次火山热液型、斑岩型金矿... 黑龙江乌拉嘎金矿床位于兴蒙-天山造山带东缘吉黑褶皱系佳木斯隆起北端的太平沟隆起与嘉荫凹陷东侧乌拉嘎断裂的结合处。该金矿是在乌拉嘎深断裂控制作用下产生的大型原生岩金矿床,其矿床成因认识逐渐清晰;从次火山热液型、斑岩型金矿床、热泉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到现在认为的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乌拉嘎金矿床主矿体就位于斜长花岗斑岩与黑龙江岩群片岩的接触部位靠近斑岩一侧。金矿的成矿年龄为晚燕山期;矿区西部构造破碎岩带发育,为矿床的就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岩浆期后热液和大气降水共同影响着矿床的形成。矿石结构以细粒状、碎裂、胶状为主,矿石构造以脉状、角砾状为主;矿床围岩蚀变发育。以矿体为中心,从矿床外围向矿床内部依次发育有碳酸盐化-泥化-绢云母化-冰长石化-硅化,矿体就位的围岩蚀变以及围岩蚀变的含矿性都揭示硅化蚀变作用是乌拉嘎金矿成矿的关键因素。目前尾采阶段的零星矿体主要就位于花岗斑岩的构造裂隙带附近,黄铁矿化不明显。因此要揭示这类具斑岩成矿特征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成因还需要更直接的佐证,或许花岗斑岩斜长石铝含量与斑岩型铜矿的关系能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嘎断裂 金矿床 晚燕山期 裂隙充填 浅成低温热液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煤浮选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沈笑君 刘元晖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2-83,87,共3页
本文论述了煤浮选中选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因素,通过试验,验证了表面活性剂对浮选的促进作用,并探究其最佳用量。研究发现,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S的采场回采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占升 张建华 安龙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9-152,共4页
针对传统采场回采质量评价中相关数据难于获取,回采质量指标只能靠经验来推测的现状,提出了基于CMS的采场回采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运用CMS三维激光探测系统准确获取采场回采过程中的三维空间数据,基于三维空间数据处理技术,应用geomagi... 针对传统采场回采质量评价中相关数据难于获取,回采质量指标只能靠经验来推测的现状,提出了基于CMS的采场回采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运用CMS三维激光探测系统准确获取采场回采过程中的三维空间数据,基于三维空间数据处理技术,应用geomagic软件构建采场回采过程中的3D数据库,并通过引入矿体采空区复合三维模型,精确地得到了采场的超、欠挖量,进而获得采场回采过程中的贫化和损失等参数。将该方法应用到金厂沟梁金矿7181采场,得到其爆破后采场矿石的损失率为22.5%,贫化率为7.11%,为该采场的爆破参数优化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区三维激光探测系统 (CMS) 回采质量 三维建模 采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的光面爆破参数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淑鹏 李祥龙 +3 位作者 简锡明 郭晓强 唐绍辉 李文东 《中国矿业》 2023年第11期116-125,共10页
针对大断面井巷掘进爆破产生的围岩损伤及超欠挖问题,需要对光面爆破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运用LS-DYNA软件,建立爆破模型,研究装药结构、孔间距与光爆层厚度对损伤变化的影响,并对现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炮孔装药部分两孔间损伤... 针对大断面井巷掘进爆破产生的围岩损伤及超欠挖问题,需要对光面爆破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运用LS-DYNA软件,建立爆破模型,研究装药结构、孔间距与光爆层厚度对损伤变化的影响,并对现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炮孔装药部分两孔间损伤变化,在起爆后炮孔周围产生压裂损伤;随着冲击波扩展强度逐渐降低转变为应力波,此时矿岩未产生损伤破坏;随着应力波在炮孔间叠加效应,在中心线产生损伤并向两侧延伸;空气间隔装药损伤变化,随着应力波向空气间隔中心传播,损伤也逐渐向中心发展,损伤厚度逐渐降低,在中心处交汇并促进了损伤的扩展。空气间隔有利于应力波的传播,促进了损伤的发展。在空气间隔区域的原岩损伤主要是由相邻炮孔的应力波叠加与中间炮孔空气间隔区域两侧炸药引起的应力波的相互作用造成。空气间隔长度与炮孔孔间距增大,都会降低空气间隔区域岩石的损伤程度及厚度。根据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合,可以得出间隔距离为500 mm、孔间距为600 mm、光爆层厚度为700 mm较为合适。通过现场实验,提高了光面爆破效果,减少由于超欠挖现象造成的后期支护成本的增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空气间隔 围岩损伤 光面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