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技术下基层农技推广路径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景龙 王琳琳 +2 位作者 林美荫 董娜 王国成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14期126-127,共2页
数字技术支撑下加快推进基层地区农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又一正确抉择,更是推进农业数字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数字城市在市场空间、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技术领域以及监管层面获得成熟发展,为数... 数字技术支撑下加快推进基层地区农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又一正确抉择,更是推进农业数字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数字城市在市场空间、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技术领域以及监管层面获得成熟发展,为数字技术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应用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文从数字技术角度探讨了数字技术背景下,基层农技推广的策略,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基层农技推广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改革创新农技推广体系的有效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程红霞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第24期91-91,94,共2页
随着中国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农业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方向,融入现代化的工作理念和先进的经济技术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和水平,以此来构建更加完善的推广体系。在推广时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利用信息技术... 随着中国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农业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方向,融入现代化的工作理念和先进的经济技术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和水平,以此来构建更加完善的推广体系。在推广时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利用信息技术来了解市场的发展方向,使得推广机制能够朝着更加灵活的方向而不断的发展,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农业技术推广 体系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造高粱新品种通杂139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吕静波 王振国 +9 位作者 李岩 崔凤娟 徐庆全 王磊 郭方亮 邓志兰 王海泽 崔天宇 谢美娟 李默 《中国种业》 2024年第5期153-155,共3页
通杂139是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以哲30A为母本、哲恢64为父本,通过人工有性杂交,经多代选育后回交转育而成的高粱新品种,2022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高粱(2022)150073。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优良等特性,... 通杂139是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以哲30A为母本、哲恢64为父本,通过人工有性杂交,经多代选育后回交转育而成的高粱新品种,2022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高粱(2022)150073。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优良等特性,适宜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南部≥10℃活动积温2700℃以上地区春季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熟 高粱 通杂139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辽河平原冬黑麦栽培技术
4
作者 吕静波 崔凤娟 +7 位作者 李岩 李默 邓志兰 徐庆全 王磊 崔天宇 王海泽 王振国 《中国种业》 2024年第4期165-166,169,共3页
西辽河平原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长期以来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逐步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模式。冬黑麦为禾本科一年生越冬性粮饲兼用作物,具有返青早、产量高、品质优良、适口性好等多种卓越特性,恰好能够缓... 西辽河平原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长期以来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逐步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模式。冬黑麦为禾本科一年生越冬性粮饲兼用作物,具有返青早、产量高、品质优良、适口性好等多种卓越特性,恰好能够缓解西辽河平原冬春交替之际饲草短缺的问题。从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阐述了冬黑麦的栽培技术,以为其种植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平原 冬黑麦 粮饲兼用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豆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启厚 古瑜 +2 位作者 于海龙 李玉珍 刑堃 《长江蔬菜》 2015年第2期50-53,共4页
以双丰3号菜豆为试验材料,比较了种子消毒方法,筛选了快繁最佳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及移栽基质。结果表明,25%次氯酸钠浸泡20 min对菜豆种子消毒效果最好;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B5+6-BA 5.0 mg/L,14 d获得再生芽为9.2个/外植体;最佳生根... 以双丰3号菜豆为试验材料,比较了种子消毒方法,筛选了快繁最佳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及移栽基质。结果表明,25%次氯酸钠浸泡20 min对菜豆种子消毒效果最好;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B5+6-BA 5.0 mg/L,14 d获得再生芽为9.2个/外植体;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B5+IBA 0.1 mg/L,生根率达95.3%;最佳移栽基质为草炭∶蘑菇渣=1∶1,移栽成活率为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 消毒 增殖 生根 移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灌溉遥感监测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被引量:3
6
作者 程红霞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23期51-52,共2页
农田灌溉中的遥感监测技术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遥感技术监测灌溉区域,得到准确的灌溉面积以及种植结构等相关数据信息,从而确保灌溉用水的精确性以及合理性,实现对节水型农业以及灌区的现代化管理和发展目标。而在遥感监测技术中,以前... 农田灌溉中的遥感监测技术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遥感技术监测灌溉区域,得到准确的灌溉面积以及种植结构等相关数据信息,从而确保灌溉用水的精确性以及合理性,实现对节水型农业以及灌区的现代化管理和发展目标。而在遥感监测技术中,以前沿的科技手段获取农业灌溉过程中的前期数据信息,实现对这些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进一步的分析,是较为关键的技术原理。通过该方法的应用,为农田灌溉的决策和布局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该文主要是针对农田灌溉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了农田灌溉遥感监测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发挥遥感监测技术在农田灌溉工作中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灌溉技术 遥感监测技术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式秸秆反应堆在北方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及效应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志红 王海水 《农业与技术》 2014年第4期21-21,共1页
介绍在北方寒冷地区,为了解决设施蔬菜生产中温度低、蔬菜品质差、产量低以及长期连作造成土传病害增加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而推广实施的秸秆反应堆技术,及所产生各种效应。
关键词 内置式秸秆反应堆 北方地区设施农业 应用及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在农田土壤肥料工作中的应用
8
作者 程红霞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26期48-49,共2页
在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逐渐和农业种植模式进行相互协调,构建全新的技术方案,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保障。在这一背景下信息技术和农田土壤肥料工作的有效融合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文总结了信息... 在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逐渐和农业种植模式进行相互协调,构建全新的技术方案,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保障。在这一背景下信息技术和农田土壤肥料工作的有效融合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文总结了信息技术在农田土壤肥料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性提出相关建议,旨在助力种植人员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科学使用,逐步更新原有的种植方案,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农田土壤肥料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甜型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9
作者 王晓东 陈小玉 +4 位作者 张巍巍 史铎 温浩 张宏宇 张继轩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27-134,共8页
加甜型糯玉米由于其口感佳、品质优而备受人们青睐,成为百姓餐桌的常见食品。因此,对加甜型糯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尤为重要。选用9份双隐性甜玉米自交系为试材,4份糯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36个杂交... 加甜型糯玉米由于其口感佳、品质优而备受人们青睐,成为百姓餐桌的常见食品。因此,对加甜型糯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尤为重要。选用9份双隐性甜玉米自交系为试材,4份糯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36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种一代进行杂种优势指数、相对杂种优势、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分析,从而筛选出优良组合。结果表明,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正向大于负向,其中秃尖长、穗长、穗粗、单穗重和单轴重的杂种优势较强;各杂交种杂种优势指数介于0%~933.33%之间,相对杂种优势介于-593.75%~100.00%之间,中亲优势介于-100.00%~833.33%之间,超亲优势介于-100.78%~365.93%之间。进一步分析发现,单穗重这一性状除了6A16B以外,其余杂交种与双亲之间均存在着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本试验选出13个亲本组配出的杂交种中10个优良组合为优势组合,分别为1A1B、14A12B、14A13B、9A16B、14A1B、9A1B、6A5B、1A2B、9A13B、14A16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甜型糯玉米 农艺性状 产量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玉米-饲用豆带状复合种植对作物群体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艳秋 王晓东 +8 位作者 张丽 耿柳婷 毛庆丰 李艳肖 朱梦洋 徐兴源 张宏宇 张春兰 刘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97,共7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鲜食玉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多,鲜食玉米-饲用豆带状复合种植能够在基本保证鲜食玉米单位面积穗数的同时增收饲用大豆,收获后玉米秸秆和饲用大豆混合青贮,有效增加了土地收益,提高了鲜食玉米产业链的同时,有效解决了2种作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鲜食玉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多,鲜食玉米-饲用豆带状复合种植能够在基本保证鲜食玉米单位面积穗数的同时增收饲用大豆,收获后玉米秸秆和饲用大豆混合青贮,有效增加了土地收益,提高了鲜食玉米产业链的同时,有效解决了2种作物争地的矛盾。为探明鲜食玉米-饲用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鲜食玉米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田间配置,采用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鲜食玉米密度分别为4.50万株/hm^(2)(D1)、5.25万株/hm^(2)(D2)、6.00万株/hm^(2)(D3);饲用大豆种植设1个密度,为15万株/hm2。种植模式为副处理,分别为单作鲜食玉米(P1)、单作饲用大豆(F)、玉米大豆行比2∶2(P2)、2:4(P3)、4∶4(P4)、6∶4(P5)。测定鲜食玉米、饲用大豆各生育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鲜食玉米的产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种植模式对玉米大喇叭口期和大豆盛花期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鲜食玉米产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且有着较强的互作效应。其中,苗期玉米D3处理的SPAD值较D1处理显著增加了34.01%;苗期玉米D2处理的平均净光合速率和平均蒸腾速率较D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61.82%和29.05%。玉豆行比处理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光合特性影响有所差异,大喇叭口期玉米SPAD值在P4处理达到最高,SPAD值为23.84;玉米苗期的平均净光合速率在P5处理达到最高,为26.77μmol/(m^(2)·s);玉米大喇叭口期的平均蒸腾速率在P3处理达到峰值。各种植模式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或先增后降,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同一种植密度下,随着玉米、大豆行比的增加,玉米产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D3种植密度下的P5处理除外)。综合分析,在试验区生产条件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密度为5.25万株/hm^(2),同时玉米、大豆的行比为6∶4时,具有较高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秣食豆 叶绿素值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鲁红干椒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的有效措施 被引量:2
11
作者 庞凤琴 鲍岩峰 +2 位作者 左明湖 屈志敏 贾晓奇 《农业科技通讯》 2011年第11期169-170,共2页
重点围绕红干椒产量四要素进行产量攻关,即保证密度、提高成品果率、增加单果重、控制单株果数。提高红干椒品质的主要措施是科学管理、合理调节水分、光照和养分以及及时防治病害。
关键词 红干椒 产量 品质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玉米呼单三号高产综合农艺措施优化的研究初报
12
作者 陈申宽 闫路海 张颖雷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8年第6期19-20,共2页
试验采用2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玉米呼单三号不同的农艺措施组合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氮肥,磷肥的作用不大。获得亩产287.81kg的玉米产量,其栽培措施为密度30... 试验采用2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玉米呼单三号不同的农艺措施组合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氮肥,磷肥的作用不大。获得亩产287.81kg的玉米产量,其栽培措施为密度3000株/亩。亩施氮肥10kg,磷肥5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产栽培 正交旋转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荞麦间作高粱试验研究
13
作者 黄前晶 张春华 +3 位作者 呼瑞梅 周景忠 张桂华 马乃娇 《种子科技》 2023年第1期24-26,共3页
2019—2021年设计荞麦间作高粱7种种植方式,3年试验研究得出,荞麦间作高粱具有延缓荞麦倒伏的作用,处理区荞麦表现中等倒伏或轻微倒伏,对照区荞麦倒伏较重。荞麦间作高粱种植方式可以缓解荞麦倒伏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量,具有一定的... 2019—2021年设计荞麦间作高粱7种种植方式,3年试验研究得出,荞麦间作高粱具有延缓荞麦倒伏的作用,处理区荞麦表现中等倒伏或轻微倒伏,对照区荞麦倒伏较重。荞麦间作高粱种植方式可以缓解荞麦倒伏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间作高粱 倒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产品品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4
作者 王国成 林美荫 +2 位作者 成昊男 王琳琳 李刚 《农业工程技术》 2025年第11期121-122,共2页
畜产品品牌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关键,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还能使品牌更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精准满足消费者需求。然而,这一转型过程也面临着技术瓶颈、人才短缺以及信息安全与数据隐私等挑战。该文以通辽市... 畜产品品牌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关键,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还能使品牌更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精准满足消费者需求。然而,这一转型过程也面临着技术瓶颈、人才短缺以及信息安全与数据隐私等挑战。该文以通辽市为例,探讨了畜产品品牌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加强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完善信息安全体系以及促进传统农业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等应对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畜产品品牌可以更好地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应对相关挑战,实现品牌的全面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产品品牌 数字化转型 机遇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