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啮齿动物对旺业甸森林不同林木种子扩散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查木哈 乌云嘎 +4 位作者 吴琴 马成功 白国栋 邰峰 张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8-1123,共6页
种子特征影响啮齿动物对种子的选择及贮藏策略。采用塑料标签标记法在旺业甸实验林场羊草沟调查了啮齿动物对同域分布的3种森林树木种子,红松(Pinus koraiens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种子的扩散。... 种子特征影响啮齿动物对种子的选择及贮藏策略。采用塑料标签标记法在旺业甸实验林场羊草沟调查了啮齿动物对同域分布的3种森林树木种子,红松(Pinus koraiens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种子的扩散。结果表明,(1)啮齿动物对3种林木种子的存留曲线存在极显著差异(Wald=12.880,df=2,P<0.01)。蒙古栎种子在种子释放10 d后全部被取食和扩散,平榛种子试验结束时原地剩余3.5%。(2)3种种子原地取食率存在显著差异(F=4.039,P<0.05)。红松种子原地取食率为65.5%,高于其余2种种子;红松种子移动后取食率为14%,高于其余2种种子,但3种种子移动后取食率无显著差异(F=3.293,P>0.05);平榛种子移动后贮藏率为56%,高于其余2种种子,3种种子移动后贮藏率具有显著差异(F=4.954,P<0.05)。(3)啮齿动物移动后贮藏3种植物种子的平均距离有所差异。平榛种子移动后贮藏的平均距离最大,为12.78 m;蒙古栎种子移动后贮藏的平均距离最小,为2.92 m;红松种子移动后贮藏平均距离为5.82 m,平榛种子被移动后贮藏的平均距离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种子(F=28.104,P<0.01),红松与蒙古栎种子被移动后贮藏距离差异不显著(P>0.05)。红松种子被移动后取食的平均距离最大,为4.07 m;蒙古栎种子移动后取食的平均距离最小,为2.83 m;榛子移动后取食平均距离为3.24 m。3种林木种子两两间均无显著差异(F=0.815,P>0.05)。试验表明,啮齿动物倾向于原地取食小种子,将更多的大种子进行贮藏,贮藏的距离更远。啮齿动物平衡能量消耗与获益,中等大小的种子被取食和扩散的速度更快,中等大小的种子取食和扩散适合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分散贮食 贮藏策略 种子特征 扩散格局 旺业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人工林地阴燃火温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何诚 舒立福 +3 位作者 刘超 王越 张元昊 张运生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1-157,共7页
阴燃火具有隐蔽性强、持续时间长、目测难度大等特点,它不但能烧毁树根和地下微生物从而导致树木死亡,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复燃,进而引发更大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性极大,当前对其温度变化特征尚缺乏深入了解,其科学问题亟待解... 阴燃火具有隐蔽性强、持续时间长、目测难度大等特点,它不但能烧毁树根和地下微生物从而导致树木死亡,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复燃,进而引发更大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性极大,当前对其温度变化特征尚缺乏深入了解,其科学问题亟待解决。笔者以南京市栖霞区丁山的地表可燃物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燃烧条件(可燃物类型、风速、可燃物含水量),开展野外调查实验、燃烧床火烧实验、模型模拟等,通过室内外实验和数据统计,分析地表可燃物的阴燃温度变化特征和转换为明火的临界温度及其温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枯立木燃烧的温度最高,阴燃最高值可以达到690℃,腐殖质阴燃产生的温度和持续性远高于其他可燃物类型,因此复燃的概率高于枯立木、枯枝落叶、鲜活植物等可燃物阴燃后复燃概率;森林可燃物阴燃温度上升速度随风速的增大而逐变快;地表可燃物阴燃下温度上升速度与可燃物含水量成反比,即含水量越大,森林可燃物阴燃温度上升速度越慢,当含水量超过42.3%,可燃物能够复燃的概率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燃 温度变化 热红外 人工林地 森林防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松与杉木在高温干燥中萜烯类释放浓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江京辉 陈倩 +1 位作者 惠建平 李伯涛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21,共4页
以40 mm厚的辐射松(Pinus radiata)和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锯材为对象,研究高温干燥过程中干燥温度和锯材含水率对萜烯类产物释放浓度的影响,并与辐射松常规干燥中的萜烯类释放浓度作比较。高温和常规干燥过程中采抽气样... 以40 mm厚的辐射松(Pinus radiata)和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锯材为对象,研究高温干燥过程中干燥温度和锯材含水率对萜烯类产物释放浓度的影响,并与辐射松常规干燥中的萜烯类释放浓度作比较。高温和常规干燥过程中采抽气样次数均为5次,抽气速度为1.0 L/min,采样时间为30 min,采用Tenax管收集干燥过程中萜烯类产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其成分及浓度。结果表明:高温干燥辐射松萜烯类释放浓度高于常规干燥辐射松与高温干燥人工林杉木,但萜烯类挥发物的组分有所差别。常规干燥辐射松锯材萜烯类释放浓度对环境是安全的,然而在高温干燥过程中,尤其在干燥中后期,当萜烯类挥发物浓度大于1.5 mg/m3时,对辐射松和人工林杉木释放萜烯类挥发物应采取回收措施,以确保对环境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材 辐射松 杉木 高温干燥 常规干燥 萜烯类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处理对落叶松原木干燥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褚江依 王斯栋 +2 位作者 惠建平 张凤毫 江京辉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27,共5页
以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心钻孔、钻小孔、切口处理三类10种处理方式,探究机械预处理对原木干燥速率、干燥质量及无疵试样顺纹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机械预处理对原木干燥速率影响较小,钻孔处理干燥速率大于切口处理;对... 以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心钻孔、钻小孔、切口处理三类10种处理方式,探究机械预处理对原木干燥速率、干燥质量及无疵试样顺纹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机械预处理对原木干燥速率影响较小,钻孔处理干燥速率大于切口处理;对干燥质量提升显著,双切口、四切口处理试样无明显表裂;对于无疵试样,当单切口处理深度由10 mm增至15、20 mm时,抗压强度分别提高14.8%、0.5%;切口总深和为10、15 mm和20 mm时,双切口抗压强度较单切口分别提高17.7%、5.6%,下降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处理 落叶松 原木 顺纹抗压强度 常规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