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降水时间对内蒙古温带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2
- 1
-
-
作者
郭群
胡中民
李轩然
李胜功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内蒙古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808-4817,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2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2010CB950603
2010CB833501)
-
文摘
全球气候变化下降水时间的改变将深刻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而草原生态系统ANPP是区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利用1998—2007年的SPOT-VEG NDVI数据并结合111个样点的ANPP地面样方调查数据,获得了内蒙古温带草原1998—2007年的ANPP区域数据,依此分析了中国内蒙古温带草原以及区域内的3种植被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降水时间对ANP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整个内蒙古温带草原来说,一个水分年内(从上一年9月份到当年地上生物量达最大值时的8月份)影响ANPP较为重要的降水月份为2—7月份,其中,5—7月份降水尤为重要。具体到每个月降水的影响,研究发现,7月份降水最重要,而仍处于生长季的8月份降水相对于其他生长季降水作用最小;影响不同草地类型最重要的降水时期存在一定差异,对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地区来说,ANPP达最大值前3个月(5—7月份)的生长季降水最重要,而8月份降水影响较小,而草甸草原地区8月份和非生长季的3、4月份降水最重要,但各个降水时期降水对ANPP的影响都较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小,大部分地区降水对ANPP的影响不显著。
-
关键词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降水时间
温带草原
-
Keywords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precipitation time
temperate steppe
-
分类号
S81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
-
题名外源水溶性镉在红壤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
被引量:2
- 2
-
-
作者
王旭
刘云超
欧阳江城
关连珠
-
机构
内蒙古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8期4530-4531,4534,共3页
-
文摘
[目的]为污染土壤的控制和修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验室土柱法,研究外源水溶性镉在红壤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在非饱和水分条件下,外源水溶性镉进入红壤90 d后并未向15~30 cm土层迁移,而是集中在0~15 cm层次;外源水溶性镉进入红壤(0~15 cm)30 d后水溶态镉迅速向其他形态转化,其形态分布以交换态为主,其次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态、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在其后的60 d内,外源Cd各形态的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幅度较小,其中交换态镉分别占总量的76.55%和72.31%。[结论]绝大部分外源Cd进入红壤90 d后未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形态,对土壤—植物系统的污染存在着潜在的危害。红壤对外源水溶性镉的吸附主要通过离子交换和络合作用。
-
关键词
水溶性镉
红壤
迁移
形态分布
-
Keywords
Water-soluble cadmium
Red soil
Transportation
Form transformation
-
分类号
S210.3
[农业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
X5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外源镉在褐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
- 3
-
-
作者
王旭
陈凤臻
郭丽
刘云超
关连珠
-
机构
内蒙古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9期5298-5299,共2页
-
文摘
采用实验室土柱法和连续浸提法,研究了外源镉在褐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在水分不饱和的条件下,在外源镉进入褐土90 d后,没有从表土向15~30 cm土层迁移,而主要累积在0~15 cm层次;外源镉进入褐土30 d后,水溶态镉迅速向其他形态转化,各形态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交换态>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态>有机结合态>水溶态。在其后的60 d,外源镉各形态的百分比随时间的推移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交换态分别占总量的43.86%和44.68%,说明外源镉进入土壤90 d后大部分未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形态,对土壤—植物体系危害性很大。褐土对外源镉的吸附主要通过离子交换和络合(或螯合)作用,其中通过离子交换机制吸附的镉数量均高于通过络合(或螯合)机制吸附的镉数量。
-
关键词
外源镉
褐土
迁移
形态转化
-
Keywords
Exogenous cadmium
Drab soil
Transportation
Form transformation
-
分类号
S151.9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外源铅在红壤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
- 4
-
-
作者
王旭
颜丽
关连珠
-
机构
内蒙古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7期4243-4244,共2页
-
文摘
[目的]为污染土壤的控制和修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验室土柱法,研究外源铅在红壤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在水分不饱和条件下,外源水溶性铅进入红壤90 d后并未向15~30 cm土层迁移,而是集中在0~15 cm层次;外源水溶性铅进入红壤(0~15 cm)30 d后水溶态迅速向其他形态转化,其形态分布主要以交换态为主,其次为铁锰氧化物态、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未检出)。[结论]外源铅进入红壤90 d后绝大部分还未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形态,对土壤—植物系统的污染存在着潜在的危害。红壤(0~15 cm)对外源铅的吸附主要通过离子交换和络合(或螯合)作用。
-
关键词
水溶性铅
红壤
迁移
形态分布
-
Keywords
Water-soluble Pb
Red soil
Transportation
Form transformation
-
分类号
S151.9
[农业科学—土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