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耕作方式对松辽平原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本龙 周春生 +1 位作者 海珍 娄雨欣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7-253,共7页
为了解决松辽平原土壤盐碱化、玉米产量低下的问题,通过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松辽平原的耕作方式,以实现土壤良性生产。基于通辽市科左中旗盐碱试验地,设置深松耕作深度40 cm处理(SS处理)、粉垄... 为了解决松辽平原土壤盐碱化、玉米产量低下的问题,通过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松辽平原的耕作方式,以实现土壤良性生产。基于通辽市科左中旗盐碱试验地,设置深松耕作深度40 cm处理(SS处理)、粉垄耕作深度40 cm处理(FL处理)2个处理,以常规旋耕深度20 cm处理(CK处理)为对照,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SS、FL处理在播种前1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较CK增加35.1%~194.7%、29.9%~98.2%;在收获后0~40 cm土层土壤中,>0.25 mm土壤团聚体表现为FL处理>SS处理>CK;在7.5~20 cm土层中,SS、FL处理的土壤硬度分别较CK增加33.5%~295.6%、57.2%~180.5%;在0~40 cm土层中,SS、FL处理的土壤pH值较CK降低6.7%~12.9%、-1.1%~-6.1%,土壤电导率分别较CK降低1.6%~26.9%、21.3%~43.9%,土壤全盐量分别较CK降低-20.0%~42.9%、10.3%~47.6%;玉米产量分别较CK增加19.2%、39.5%。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深松和粉垄耕作均能够构建合理的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耕作层脱碱、排碱,从而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大幅提高玉米产量,从长久角度和产量来看,粉垄耕是最适宜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耕作 粉垄耕作 盐碱地 土壤理化性状 玉米产量 松辽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