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源依赖性地区生态经济价值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以内蒙古县域为例
1
作者 李文龙 郭靖 +1 位作者 林海英 潘霞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855-1865,共11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开展生态经济价值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3—2023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对内蒙古县域尺度下生态经济价值进行定量评估并分...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开展生态经济价值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3—2023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对内蒙古县域尺度下生态经济价值进行定量评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了生态经济价值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3—2023年内蒙古整体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其中草地转出面积最大,是耕地的最大转换来源。(2)1983—2023年内蒙古生态经济价值由663.41×10^(8)元下降到650.40×10^(8)元,共损失13.01×10^(8)元;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内蒙古生态经济价值整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年均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影响内蒙古生态经济价值的主导因子,年均气温与生态经济价值呈现负相关关系;NDVI对生态经济价值影响表现出由西向东递增、从负值向正值过渡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提供参考,未来要注重平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以便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价值 生态价值当量 时空分析 地理加权回归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地区生态经济区划与产业功能布局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文龙 侯鹏珅 +1 位作者 徐芮 林海英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8,共11页
生态经济发展是资源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基于县域视角的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与区划模型,运用系统聚类与熵值法,对内蒙古进行双尺度两级生态经济区划研究;利用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识别影... 生态经济发展是资源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基于县域视角的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与区划模型,运用系统聚类与熵值法,对内蒙古进行双尺度两级生态经济区划研究;利用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识别影响生态经济区划因素;结合内蒙古优化产业布局的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内蒙古产业空间布局及其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生态经济区划分为6类生态经济区和24类生态经济亚区;(2)生态环境因子是生态经济区划的首要影响因素,林地面积占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子作用显著(q值为0.791、0.778);经济社会因子中,产业结构高级化系数(q值为0.558)与人口增长率(q值为0.516)对生态经济区划结果影响最大;不同因子作用存在显著空间差异;(3)生态经济区划格局呈现较强空间依赖特征,呈现H-H(高)和L-L(低)集聚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区划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特征
3
作者 张丽 张卫青 +4 位作者 关海波 袁亚楠 春风 万志强 郭芳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31-2540,共10页
目前,关于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的研究多集中于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而放牧对典型草原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浅盘法提取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草场>2 mm,0.25~2 mm和<0.25 mm土壤团聚体中... 目前,关于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的研究多集中于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而放牧对典型草原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浅盘法提取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草场>2 mm,0.25~2 mm和<0.25 mm土壤团聚体中的线虫,并分析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线虫总数及其营养类群数量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增加,粒径>2 mm的团聚体线虫总数最多,达到536~1252条·(100 g干土)^(-1);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以食细菌线虫为优势类群。中度放牧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线虫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线虫富集指数均以禁牧草场最低,结构指数在中度放牧下达到峰值。土壤pH值、含水量、有机碳和碳氮比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数量的重要环境因子。综上所述,在中度放牧和>2 mm粒径团聚体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线虫群落结构,这可为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 土壤团聚体 放牧强度 典型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内蒙古典型草原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4
作者 郭芳 张卫青 +4 位作者 关海波 万志强 袁亚楠 TSEDEVDORJ Ser-od 张丽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950-2961,共12页
为探究放牧对典型草原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不同放牧管理草场布设147个陷阱,捕获节肢动物12059头,属2纲12目83科,优势类群为蚁科(Formicidae)、步甲科(Carabidae)和蝗总科(Acridoidea)。禁牧(0羊单位·... 为探究放牧对典型草原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不同放牧管理草场布设147个陷阱,捕获节肢动物12059头,属2纲12目83科,优势类群为蚁科(Formicidae)、步甲科(Carabidae)和蝗总科(Acridoidea)。禁牧(0羊单位·hm^(-2)·a^(-1))、轻牧(0.34羊单位·hm^(-2)·a^(-1))、中牧(0.69羊单位·hm^(-2)·a^(-1))和重牧(1.53羊单位·hm^(-2)·a^(-1))草场的节肢动物物种数分别为50科、66科、60科和61科。结果表明,放牧有助于提高节肢动物物种数、多度和丰富度,但会使其均匀度下降。捕食性节肢动物在轻牧草场的多样性较高,在重牧草场的活动密度较大,植食性节肢动物在禁牧草场的多样性和活动密度均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禁牧草场节肢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更强。总之,节肢动物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存在差异,可作为草原生态系统放牧管理的指示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 群落特征 功能群 土壤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甸草原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其固碳途径特征分析
5
作者 彭浩 董宝珠 +1 位作者 马利娟 于晓东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34-1944,共11页
土壤真菌、细菌和古细菌的细胞残体及其胞外聚合物是土壤稳定有机碳库的重要组分,准确分析草原不同深度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对于解析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草甸草原表层(0-10cm)和亚表层(10-20cm)土... 土壤真菌、细菌和古细菌的细胞残体及其胞外聚合物是土壤稳定有机碳库的重要组分,准确分析草原不同深度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对于解析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草甸草原表层(0-10cm)和亚表层(10-20cm)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1)营腐生生活的毛霉菌门(Mucoromycota)丰度在亚表层土壤中更多,寄生于植物茎叶的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更多分布在表层土壤;2)固碳古细菌门(Candidatus_Thermoplasmatota)以及固碳细菌门(Chloroflexota和Nitrospinae)在亚表层土壤中含量显著高于表层土壤;3)土壤自养微生物固碳途径的丰度在上下表层间没有显著变化,但是,rTCA和DC/4-HB固碳途径共有关键酶基因porA丰度在10-20cm土壤中更高。以上结果表明,土壤真菌、固碳古细菌以及固碳细菌在草甸草原土壤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在亚表层土壤中固碳微生物丰度更高,这有助于草甸草原土壤内部CO_(2)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草原 表层土壤 亚表层土壤 真菌 固碳古细菌 固碳细菌 por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组成及其固碳途径差异分析
6
作者 彭浩 董宝珠 +3 位作者 马利娟 于晓东 张艺帆 李晓芳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1,共9页
土壤中自养微生物可以同化大气CO_(2)并将碳固定于土壤中。与湿润区生态系统相比,干旱区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对贡献更大。但当前碳评估模型主要研究植物固碳,往往忽略了土壤微生物的固碳代谢,这不利于全面了解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汇特征。... 土壤中自养微生物可以同化大气CO_(2)并将碳固定于土壤中。与湿润区生态系统相比,干旱区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对贡献更大。但当前碳评估模型主要研究植物固碳,往往忽略了土壤微生物的固碳代谢,这不利于全面了解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汇特征。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土壤微生物为对象,剖析了土壤中固碳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固碳途径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两种类型草原土壤中共有14个固碳微生物类群(纲),其中酸微菌纲、γ-变形菌纲和绿弯菌纲在荒漠草原土壤中的丰度显著高于典型草原;2)还原柠檬酸循环(rTCA)和3-羟基丙酸循环(3-HP)相对丰度在荒漠草原土壤中显著高于典型草原;3)rTCA途径关键酶EC(1.2. 7.1)和EC(1.2. 7.3)、3-HP途径关键酶EC(6.4. 1.2)和EC(6.4. 1.3)的编码基因丰度在荒漠草原土壤中高于典型草原。显然,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纲)、固碳途径及其编码关键酶基因丰度都高于典型草原,由此表明荒漠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具有更强的大气CO_(2)固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土壤 固碳微生物 固碳途径 宏基因组 相对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内蒙古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格局多时间尺度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翟涌光 王晓妮 +5 位作者 郝蕾 戚文超 王雅崧 耿佳玉 兰穹穹 王志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9,共13页
掌握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格局对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意义。已有的NEP时空格局研究大多以年尺度开展分析,而NEP在多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差异尚不明晰。基于多源遥感、气象和地面实测数据,采用CASA模型、土壤呼吸地... 掌握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格局对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意义。已有的NEP时空格局研究大多以年尺度开展分析,而NEP在多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差异尚不明晰。基于多源遥感、气象和地面实测数据,采用CASA模型、土壤呼吸地质统计模型(GSMSR)和土壤呼吸-土壤异养呼吸(Rs-Rh)关系模型耦合模拟内蒙古2001-2020年NEP,分析其年、季、月多时间尺度时空特征,并探讨8种不同植被NEP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内蒙古年尺度NEP的空间分布格局稳定,从东北向西南递减,这一格局与春夏秋3季及植被生长期的3-10月一致,而冬季植被进入休眠期使得空间差异显著减小。2)内蒙古多时间尺度NEP年际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年尺度上,内蒙古总NEP呈波动上升趋势,年际变化率为C 3.75 Tg·a^(-1);季尺度上,夏季增长趋势最大,占全年增长的41.6%,春秋两季对NEP的增长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别占比34.9%和23.3%,冬季对NEP增长贡献非常有限;月尺度上,NEP年内变化与植被生长物候周期较为接近,1月和12月年际NEP为减少趋势,其余月份年际NEP均为上升趋势,其中9月增长趋势最大,占全年增长的19.3%。3)不同植被类型NEP年际趋势存在差异,5种植被类型年NEP呈增长趋势,3种呈下降趋势;草地在季尺度年际变化中均保持增长,在夏季最高,而灌木林在季尺度年际变化中均为降低趋势,夏季降幅最大;月尺度年际变化中灌木林均为降低趋势,1月降幅最大。该研究能够为明晰区域碳循环及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多时间尺度 分布格局 CASA模型 GSMSR模型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庞萬隆 冀鹏浩 +1 位作者 庞立东 高润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0-351,361,共13页
[目的]内蒙古大兴安岭作为独特山地生态热点地区,研究其土地流转和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响应关系,为推进该地区科学配置土地利用格局、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2年5期遥感影像,在县域尺度上综合运用InV... [目的]内蒙古大兴安岭作为独特山地生态热点地区,研究其土地流转和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响应关系,为推进该地区科学配置土地利用格局、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2年5期遥感影像,在县域尺度上综合运用InVEST-CASA模型和四象限模型法,评估5种典型的生态服务功能(生境质量、碳储量、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并研究土地利用强度(LUI)时空演变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性。[结果](1)1990—202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稳定,农田、草地和林地(天然林、人工林)是内蒙古大兴安岭主要组成地类。(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北高南低缓慢退化态势,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量逐年下降,产水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波动式衰减,碳储量增速减缓。(3)由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和利用强度增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值与土地利用强度之间呈现负相关,受其影响较为显著的县域主要分布在该研究区的东南侧。[结论]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特征,合理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有效提升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InVEST-CASA模型 生态四象限模型 内蒙古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战略下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时空演化 被引量:34
9
作者 林海英 孟娜娜 李文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107,共7页
运用入境旅游客源市场集中指数、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模型、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2000—2013年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时空动态演化特征。2000—2013年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地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范围内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份... 运用入境旅游客源市场集中指数、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模型、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2000—2013年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时空动态演化特征。2000—2013年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地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范围内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份额缓慢下降,外国游客数量小幅增加,港澳台游客人数反复波动,入境客源地市场极不稳定;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地市场过于集中,易受到主要客源国蒙古和俄罗斯的影响,对内蒙古入境旅游业的发展不利;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缺少明星市场,客源市场结构不完善;蒙古、俄罗斯在结构转移分量中较高,但是在竞争力转移分量中却相对较小,表明这部分国家或地区在入境旅游客源方面有充足的市场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时空格局 变化趋势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牧区旅游发展对牧户生计的影响——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为例 被引量:35
10
作者 李文龙 匡文慧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139,共9页
草原牧区旅游发展是牧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牧户为研究案例,分析草原牧区旅游发展对牧户生计的影响。研究结果:(1)草原旅游使牧户生计模式分化为纯牧户、务工主导型、旅游主导型、旅游专营型,且呈现纯... 草原牧区旅游发展是牧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牧户为研究案例,分析草原牧区旅游发展对牧户生计的影响。研究结果:(1)草原旅游使牧户生计模式分化为纯牧户、务工主导型、旅游主导型、旅游专营型,且呈现纯牧户向务工主导型牧户过度,务工主导型牧户向旅游主导型牧户过度,旅游主导型牧户向旅游专营型牧户过度的一般演替规律;(2)草原旅游发展总体上提高了牧户的生计资本存量,但不同类型牧户生计资本存量具有显著差异,生计资本存量由高到低排序为:旅游专营型牧户、旅游主导型牧户、务工主导型牧户、纯牧户;(3)牧户参与草原旅游,准则层因子障碍度由大到小排序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障碍度指数前6位的指标层因子分别是:成人受教育程度、成人劳动力人数、借债情况、社团网络、生产生活设备、社会参与;(4)不同类型牧户参与草原旅游发展的首要障碍因素不同,纯牧户是受教育程度,务工主导型牧户是家庭人均收入,旅游主导型与旅游专营型牧户是借债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牧区旅游 牧户生计 障碍度 希拉穆仁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入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空间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文龙 吕君 王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4-413,共10页
入境旅游作为我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于我国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可或缺;以内蒙古89个县域为研究对象,从资源吸引力、产业实力、接待组织能力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函数模型法、ArcGIS Voronoi... 入境旅游作为我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于我国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可或缺;以内蒙古89个县域为研究对象,从资源吸引力、产业实力、接待组织能力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函数模型法、ArcGIS Voronoi图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入境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入境旅游资源吸引力与产业实力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组织接待能力空间呈现破碎化特征。(2)竞争力呈现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且竞争力较强的县域多分布在内蒙古边缘区。(3)强竞争力与较强竞争力县域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赤峰、通辽、锡林浩特形成两大竞争力集聚区。(4)准则层中障碍度指数由大到小排名为: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产业实力,旅游接待能力;指标层障碍度来看,位于前5名的单项指标分别是:旅游资源质量,旅游外汇收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数量,国际旅行社数。(5)旅游资源吸引力与旅游组织接待能力相差悬殊是造成内蒙古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竞争力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旅游产业实力差异加剧了竞争力的差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 旅游竞争力 空间格局 障碍度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内蒙古草地牧草生产潜力评价研究——以正镶白旗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红梅 吴海珍 赵萌莉 《草业与畜牧》 2014年第2期18-23,共6页
以内蒙古正镶白旗草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对草地生产力影响较大的7个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指数计算法,建立回归模型和戒上型函数,在ArcGIS软件的地统计方法、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及SPSS软件的数据统计功能的支持下评价... 以内蒙古正镶白旗草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对草地生产力影响较大的7个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指数计算法,建立回归模型和戒上型函数,在ArcGIS软件的地统计方法、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及SPSS软件的数据统计功能的支持下评价研究了正镶白旗牧草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正镶白旗草地中高度适宜、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种植牧草的面积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8.15%、20.10%、25.34%和46.60%,高度适宜和适宜草地主要分布在正镶白旗南部和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生产潜力 GIS 正镶白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WEQ模型的内蒙古高原土壤风蚀研究 被引量:39
13
作者 迟文峰 白文科 +2 位作者 刘正佳 党晓宏 匡文慧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4-1033,共10页
土壤风蚀是评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重要指标。应用RWEQ模型定量反演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高原土壤风蚀模数,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壤风蚀模数呈先升后降趋势,... 土壤风蚀是评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重要指标。应用RWEQ模型定量反演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高原土壤风蚀模数,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壤风蚀模数呈先升后降趋势,2000年以后下降趋势显著,下降速率为0.87 t?hm^(-2)?a^(-1);(2)2000年以来,研究区87.85%的区域土壤风蚀模数呈下降态势,中度以上土壤风蚀发生面积减少4.73×104 km^2,西部区域土壤风蚀得到有效抑制,土壤风蚀模数从86.92 t?hm^(-2)?a^(-1)下降至59.46 t?hm^(-2)?a^(-1),中部土壤风蚀量明显减少,土壤风蚀模数降低了14.68 t?hm^(-2)?a^(-1),东部空间变化不明显;(3)极端天气沙尘暴发生次数减少和年平均风速降低与土壤风蚀下降显著相关(P<0.001),退耕还林灌草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对降低土壤风蚀模数,提高区域防风固沙功能具有关键作用。研究成果对促进地区荒漠化防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RWEQ模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影响因素 内蒙古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政策内容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泽洋 汪自书 +3 位作者 宫曼莉 谢丹 杨洋 刘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核心抓手,通过空间布局约束、污染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控制等维度实现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存在政策文本庞大、管控措施多样、表达构成复杂特点,识别准入...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核心抓手,通过空间布局约束、污染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控制等维度实现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存在政策文本庞大、管控措施多样、表达构成复杂特点,识别准入清单管控的对象、方式与力度是支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实施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自然语言机器无监督学习技术对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进行政策词汇模式挖掘并对政策文本设定多维定量化标签,应用自然语言深度学习模型对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措施进行文本分类评估。河北省是我国产业门类最齐全、资源环境问题最复杂的省份之一,其生态环境准入管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河北省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产业管控措施为例,识别了10类政策关键词特征、64项主要政策关键词,对全清单中对应关键词所在的语句覆盖率达95%;构造了24个管控措施-行业的分类标签,应用并比较了BERT、RoBERTa和ALBERT深度学习模型对政策文本的分类识别效果,预测精度、召回率和F1得分最高分别可达到0.95、0.79和0.86,训练模型可较好地识别准入清单政策内容。结果显示河北省准入清单在管控措施明确化、具体化、定量化方面仍存在不足,产业精细化管控、考核指标型以及时限型内容有待补充和细化。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前景,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沿人工智能方法,进一步提高模型自动处理效率、动态分析以及提供精细化政策调整建议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政策文本 自然语言处理(N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内蒙古植被碳源/碳汇时空动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郝蕾 翟涌光 +1 位作者 戚文超 兰穹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5-834,共10页
掌握植被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提升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至关重要。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是气候和生态系统最为多样化的省份之一。虽然已有研究表明植被碳源/碳汇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但这种响应... 掌握植被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提升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至关重要。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是气候和生态系统最为多样化的省份之一。虽然已有研究表明植被碳源/碳汇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但这种响应在生态脆弱且包含多种生态过渡带与植被类型的内蒙古,是否存在及如何响应尚不清楚。以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为固碳评估指标,基于遥感植被指数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呼吸模型估算了2001-2020年内蒙古植被碳源/碳汇,并通过实测数据验证,重点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NEP的时空变化及其对降水、温度和太阳辐射等3种典型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内蒙古植被碳源/碳汇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植被NEP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平均NEP为C 61.2 g·m^(-2);不同植被类型的NEP有显著差异,森林、草地和耕地的年均NEP分别为C 270g·m^(-2)、54.7 g·m^(-2)、140 g·m^(-2)。(2)2001-2020年,内蒙古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呈上升趋势,但存在一定波动,其中森林和草地NEP呈上升趋势,而耕地NEP呈下降趋势。不同植被类型按照其NEP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森林、耕地、草地。(3)不同植被类型NEP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耕地NEP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草地NEP受降水和太阳辐射的共同控制,森林NEP受3种气候因子的共同影响。该研究对于评估内蒙古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以及对评价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研究其碳循环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CASA模型 碳源/碳汇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内蒙古自治区近30年国土空间演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俊枝 窦银银 +2 位作者 薛志忠 郭长庆 迟文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58,共5页
本文基于高精度地理国情信息和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数据融合方法系统开展近30年(1990—2020年)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格局的变化分析,对比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实施前后的变化轨迹,并评价了主体功能区实施对其主体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 本文基于高精度地理国情信息和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数据融合方法系统开展近30年(1990—2020年)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格局的变化分析,对比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实施前后的变化轨迹,并评价了主体功能区实施对其主体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内蒙古国土空间格局开发强度呈现由1990—2010年的加速增强到2010—2020年增速放缓的趋势。近30年人工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42%,人工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自然生态用地大面积减少。自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重点开发区内的人工建设用地仍持续增长,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农业用地面积由增长转向小幅减少,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自然生态用地减少幅度显著下降。研究结果对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内蒙古”目标愿景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强度 国土空间格局 主体功能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外来入侵生物现状及防控对策 被引量:5
17
作者 庞立东 刘国栋 +2 位作者 阿马努拉·依明尼亚孜 卢苓苓 张艳楠 《中国森林病虫》 2022年第2期38-43,共6页
内蒙古自治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多样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极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和扩散危害。通过检索网络、查阅文献,结合实地调查,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外来生物入侵现状。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外来入侵生物达51种。2种... 内蒙古自治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多样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极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和扩散危害。通过检索网络、查阅文献,结合实地调查,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外来生物入侵现状。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外来入侵生物达51种。2种列入“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入侵生物”名单,17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名录》,3种列入《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7种列入《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生物入侵种多来源于欧美国家,具有入侵途径多元化、入侵频次增多、传入方式复杂、危害大等特点。针对内蒙古现阶段外来入侵生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生物 现状与危害 防控对策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18
作者 吴海珍 《草业与畜牧》 2015年第6期44-49,共6页
本文基于RS和GIS方法,获取了内蒙古伊金霍洛旗198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不大,只有阿拉腾胡热镇、札萨克镇、伊金霍洛镇和乌兰木伦镇的... 本文基于RS和GIS方法,获取了内蒙古伊金霍洛旗198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不大,只有阿拉腾胡热镇、札萨克镇、伊金霍洛镇和乌兰木伦镇的个别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随时间移动的距离和方向各不相同,其中未利用地重心移动距离最长,向东北移动了13.66km;草地重心移动距离最短,向东南移动了2.5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伊金霍洛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年内蒙古生态承载力时空分析
19
作者 郝蕾 张文剑 +4 位作者 翟涌光 庞立东 贾思 张海东 何子兵 《绿色科技》 2022年第22期1-6,共6页
随着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面临更大的挑战,把握好资源环境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立足各盟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面临更大的挑战,把握好资源环境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立足各盟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受到广泛关注。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在2005、2010、2015、20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空间差异较明显,生态承载力均低于生态足迹(除2005年锡林郭勒盟外),出现不同程度的赤字;各盟市在2010年后生态承载力均有小幅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但生态超载依然存在。为此,从保护生态生产性土地、增强人口素质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自治区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余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发展历史
20
作者 王静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1-150,共10页
中国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是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敏感的农牧交错带。该地区的水土保持技术一直在发展。厘清其历史对中国水土保持事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指导意义。笔者首次基... 中国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是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敏感的农牧交错带。该地区的水土保持技术一直在发展。厘清其历史对中国水土保持事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指导意义。笔者首次基于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视角,收集整理大量的一手历史档案,系统地梳理近70年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技术的历史脉络,揭示1956—1962年、1963—1978年、1979—1985年、1986—1996年和1997年至今5个历史阶段水土保持技术的发展特征,并探究水土保持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水土保持技术历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曲折过程;2)水土保持技术取得从地方规定到行业标准再到国家标准的阶梯式进步;3)社会人文因素导致水土保持技术实施数量和侧重差异,综上,国家宏观政策、技术标准、项目实施和配套机构推动了研究区水土保持技术在时间维度的演进;而历史文化和地方经济则导致相似自然环境的水土保持技术存在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技术 发展 驱动因素 黄土丘陵沟壑区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