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磨煤机分离器出口温度对准东煤和地煤煤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程智海 季明彬 +2 位作者 何翔 刘海龙 金鑫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7-270,共4页
对某330MW供热机组在不同磨煤机分离器出口温度下进行制粉系统试验,研究了准东煤与地煤煤粉外水分、细度和粒度等特性.结果表明:各工况下地煤的煤粉细度R90值大于准东煤5%以上;随着磨煤机分离器出口温度的提高,准东煤的R90值从23.5%减小... 对某330MW供热机组在不同磨煤机分离器出口温度下进行制粉系统试验,研究了准东煤与地煤煤粉外水分、细度和粒度等特性.结果表明:各工况下地煤的煤粉细度R90值大于准东煤5%以上;随着磨煤机分离器出口温度的提高,准东煤的R90值从23.5%减小至21%,地煤没有变细的趋势;随着磨煤机分离器出口温度的提高,粒度小于90μm的准东煤煤粉颗粒细度变小,但是超过75℃后其变化趋势不明显;随着磨煤机分离器出口温度的提高,尽管地煤煤粉粒度分布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是粒度小于75μm的颗粒逐渐变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煤机 分离器出口温度 煤粉特性 准东煤 地煤 煤粉细度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东一矿软岩回采巷道底鼓机理及控制对策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治泽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44,共5页
针对敏东一矿软岩回采巷道底鼓严重的问题,采用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了回采巷道底板矿物成分及采动应力对底板变形破坏影响,揭示了软岩回采巷道底鼓机理,并提出了锚杆加固回填支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底板破... 针对敏东一矿软岩回采巷道底鼓严重的问题,采用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了回采巷道底板矿物成分及采动应力对底板变形破坏影响,揭示了软岩回采巷道底鼓机理,并提出了锚杆加固回填支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底板破坏程度会因与距工作面距离不同而呈现差异化特征,距工作面越近时,采动影响越剧烈,底板破坏程度越高,且会在两帮较高应力挤压作用下向上凸起;同时,底板中含有大量伊利石、蒙脱石矿物成分,在遇水后会发生严重膨胀现象;二者共同影响下,06工作面运输巷易发生“遇水膨胀+挤压流动型”底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巷道底鼓 遇水膨胀 挤压流动性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软弱围岩锚固孔底部扩孔区锚固效果保障方法与实验 被引量:5
3
作者 贺德印 刘少伟 +3 位作者 付孟雄 贾后省 张玮钰 宋伟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8-120,共13页
锚固孔扩孔锚固作为增强锚杆(索)对煤矿软弱围岩巷道支护效果的技术举措,对提升煤矿软弱围岩巷道主动支护质量及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扩孔施工也明显增大了扩孔位置锚固孔的尺寸,导致按照锚杆(索)常规树脂锚固施工方式进行施工... 锚固孔扩孔锚固作为增强锚杆(索)对煤矿软弱围岩巷道支护效果的技术举措,对提升煤矿软弱围岩巷道主动支护质量及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扩孔施工也明显增大了扩孔位置锚固孔的尺寸,导致按照锚杆(索)常规树脂锚固施工方式进行施工时扩孔区锚固剂固化及充填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显然这不利于锚固孔扩孔锚固性能的充分发挥。为明晰锚固孔扩孔锚固时扩孔区锚固问题及其影响,并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以确保锚固孔扩孔条件下锚杆(索)的锚固性能,采用数值模拟及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树脂锚固剂弯折(曲)进入扩孔区使锚索无法对它进行有效搅拌及破碎,以及扩孔位置锚固孔体积的增大使得锚固剂不能有效充满,是导致扩孔区锚固问题的主要原因;锚索拉拔模拟结果显示扩孔区锚固缺陷对锚索的锚固性能及锚固系统的失效形式有较大影响;为改善扩孔区的锚固效果,提出了锚固孔底部扩孔区锚固效果保障方法,并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确保了软弱围岩锚固孔底部扩孔区的锚固效果,增强了锚索的锚固性能。本研究有效解决了锚固孔扩孔区的锚固问题,有助于煤矿软弱围岩条件下锚索高强支护能力的充分发挥,为确保锚索对软弱围岩巷道支护效果提供了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杆支护 锚固孔扩孔 锚固效果 软弱围岩 锚固力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渗流场分析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建民 李全生 +7 位作者 曹志国 温建忠 池明波 杜文凤 马正龙 杨英明 郭俊廷 赵会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628-3645,共18页
煤炭高强度开采中含水层保护是绿色安全开采的难点,采动局域渗流响应规律则是含水层保护方法与技术的认知基础。研究采用多场源耦合分析思路和有限的矿区水文观测数据,通过剖析开采行为与渗流场响应耦合关系,构建采动局域地下水系统和... 煤炭高强度开采中含水层保护是绿色安全开采的难点,采动局域渗流响应规律则是含水层保护方法与技术的认知基础。研究采用多场源耦合分析思路和有限的矿区水文观测数据,通过剖析开采行为与渗流场响应耦合关系,构建采动局域地下水系统和分析采动渗流场时-空演化规律及采动-渗流耦合累积效应,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形成适于矿区地下水保护的采动渗流场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分析提出基于“开采激励-覆岩应变-渗流场响应”耦合和开采动能量与渗流场势能量传递关系的采-渗耦合机制,构建了描述采动局域渗流场状态的采动渗流系统(MSS)和采动渗流场的导通区、扰动区和辐射区划分架构;(2)构建集导通区“柱状渗流模型”和扰动-辐射区“井-渗”态模型为一体的采动渗流场分析简化模型,提出采-渗耦合系数、采动渗流量、视导水系数、源-位距等采动渗流场描述参数,含水层损伤、安全开采风险等含水层保护分析参数;(3)揭示采-渗耦合系数是影响局域采动渗流响应特征的关键因子,发现硬岩类较软岩类覆岩耦合强度和影响范围大,低导水性较高导水性含水层的采动渗流场响应区域窄、频度高和累积影响距离近,采动渗流量和介质导水性等响应显现周期性、振幅波动性和涌流脉动性等特点;(4)提出基于采-渗累积效应的导通区辨识分析流程,针对采区非均匀介质的采动区域渗流异常均衡分析法和采动工作面导通区辨识的约束均衡分析法,基于非均匀含水层开采损伤控制的开采风险、覆岩厚度和采高分析方法;(5)应用表明:采动渗流直接影响Ⅲ含和波及Ⅱ含,采动期(2012—2019)累积影响半径分别超过2 km和6 km;Ⅲ含采动渗流量显著低于Ⅱ含,但采-渗协同响应显著,总量接近同期全区工作面矿井水实测量。其中,主要导通区在首采工作面初采段,渗流量源于Ⅲ含直接“排泄”和Ⅱ含大量的越层“补给”,其他采区总量稳定且水平较低,主要源于Ⅲ含采动裂隙渗流及少量Ⅱ含周期性沉陷裂缝越层补给;巨厚多含水层时采用“保Ⅱ控Ⅲ”策略和“低进、高推、慢停”柔性回采模式,西区和东区安全采高分别提升到8~12 m和16 m左右后,续采区渗流异常水平显著下降和无采动涌水现象实证目标含水层保护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渗耦合机制 采动-渗流系统 渗流分区模型 采-渗耦合系数 含水层损伤 导通区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智慧班组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郭志强 宋伟鹏 +4 位作者 邢轲轲 李光琦 程敬义 杨润昀 孙鑫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93,共7页
针对智能矿山基层工作繁杂,管理效益与装备水平不匹配的现状,本研究从人员-设备-作业-风险的角度,明确了以全面规范的基础管理体系、设备精准检修与适时维护的管理办法、任务和安全为核心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和多系统联动的煤矿风险预警推... 针对智能矿山基层工作繁杂,管理效益与装备水平不匹配的现状,本研究从人员-设备-作业-风险的角度,明确了以全面规范的基础管理体系、设备精准检修与适时维护的管理办法、任务和安全为核心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和多系统联动的煤矿风险预警推送为核心的建设内涵。介绍了智慧班组管理系统的技术路径,提出了包含信息流、基础设施、方法模型、功能应用和系统终端等的关键流程。设计了基于德尔菲和层次分析法的班组考核评价方法、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岗位作业匹配系统和基于云边端一体化的多系统联动信息推送方法等关键技术。最后开发了智慧班组管理系统PC端和移动端,并在敏东一矿基层班组成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班组管理系统 绩效考核 作业匹配 多系统联动 信息化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巷道软弱顶板塑性破坏演化规律与支护方案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锋 李永恩 +2 位作者 郭志强 邱玖琢 卢刚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4-30,共7页
软弱顶板条件下,巷道在原岩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作用下会出现深度较大的塑性破坏区,引发剧烈的巷道围岩变形,甚至出现冒顶隐患。为掌握采动过程中塑性区在软弱顶板中的演化规律,以敏东一矿回采巷道为工程背景,系统研究了采动前后巷道围... 软弱顶板条件下,巷道在原岩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作用下会出现深度较大的塑性破坏区,引发剧烈的巷道围岩变形,甚至出现冒顶隐患。为掌握采动过程中塑性区在软弱顶板中的演化规律,以敏东一矿回采巷道为工程背景,系统研究了采动前后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与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本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和上区段工作面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的叠加影响下,采动巷道周边两个主应力比值急剧升高,同时,受邻近工作面覆岩移动影响,巷道围岩周边应力中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也将发生大幅度的偏转。伴随着软弱顶板采动巷道围岩主应力大小和方向的不断演化,最大塑性破裂深度逐渐扩展且朝向顶板,塑性区扩展过程中会出现隔层分布现象,顶板剧烈变形主要是由塑性破坏产生,各层位顶板的破裂顺序依次为浅部塑性破坏、高位软岩塑性破坏和中位岩层的破裂。中部层位的断裂破坏一般滞后于高位穿透塑性区的形成。期间巷道围岩出现严重的非均匀性大变形,支护难度极大。据此提出了以注浆锚索为核心的顶板控制方法,注浆层位应主要集中在采动期间发生高位穿透塑性破坏的层位,注浆覆盖范围应不小于高位穿透塑性破坏的分布范围,巷道顶板变形监测结果表明,顶板控制效果良好,顶板未出现安全隐患且变形量在允许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影响 软弱顶板 塑性破坏 注浆锚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