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内蒙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
39
1
作者
陈宽
杨晨晨
+3 位作者
白力嘎
陈瑜
刘锐
潮洛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963-4975,共13页
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探寻其驱动因素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内蒙古旗县分为牧业旗县和非牧业旗县,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2000—2015年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
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探寻其驱动因素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内蒙古旗县分为牧业旗县和非牧业旗县,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2000—2015年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空间上显现出西部减少,东部与南部增加的趋势;非牧业旗县植被NDVI改善面积大于牧业旗县。(2)在整个内蒙古地区中,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要驱动因素,解释率在22%以上。在牧业旗县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是主要驱动因素,而在非牧业旗县中粮食产量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3)各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均高于单因子的影响。在牧业旗县,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关系,植被NDVI变化受乡村户数和牲畜数量的交互影响最为突出。非牧业旗县因子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关系,植被NDVI变化受土壤类型和粮食产量的交互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植被NDVI
内蒙古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牧业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克氏针茅群落生物量估算
2
作者
程云湘
贾子玉
+2 位作者
庄前友
红梅
张凡凡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4,共12页
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高效、无损、快速地获取草地地上生物量,对草地畜牧业的动态监测、高效管理及草畜供求关系平衡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估算生长期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群落地上生物量最适宜的光谱变量与植被指数,本研究在内蒙...
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高效、无损、快速地获取草地地上生物量,对草地畜牧业的动态监测、高效管理及草畜供求关系平衡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估算生长期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群落地上生物量最适宜的光谱变量与植被指数,本研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牧场获取光谱反射率与地上生物量数据,通过原始高光谱数据以及一阶微分、植被指数、绿峰与红谷等变量,运用回归模型建立相应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并对比评价模型精度。结果表明:克氏针茅群落在7月-8月的牧草生长过程中,生物量逐渐增加,8月-9月牧草枯黄明显,生物量显著下降(P<0.05)。对原始高光谱进行微分处理有助于提高敏感波段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在高光谱变量中,利用红边斜率(Dr)构建的线性模型精度最佳,R2为0.94,均方根误差(RMSE)为1.97 g·m^(-2),平均相对误差(MAE)为1.97 g·m^(-2)。在植被指数中,利用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构建的多项式模型精度最佳,R2为0.92,RMSE为1.15 g·m^(-2),MAE为1.39 g·m^(-2)。本研究能够为不同高光谱变量估算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提供科学依据,为牧区天然草地实现快速精准的遥感监测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高光谱遥感
模型估测
波段优选
植被指数
光谱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毛乌素不同类型沙地油蒿种群遗传分化的ISSR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高凤月
朴顺姬
+3 位作者
王大川
包萨如拉
许庆杰
高占成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36,共6页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种群的遗传分化、基因流进行分析,采用Nei’s指数和Shannon指数估算3个不同类型沙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计算种群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利用遗传距离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1)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油...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种群的遗传分化、基因流进行分析,采用Nei’s指数和Shannon指数估算3个不同类型沙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计算种群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利用遗传距离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1)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油蒿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说明油蒿种群基因组ISSR具有较高的多样性。(2)在遗传距离为6.0处可将184个样株大致分为三类,涵盖了135个样株,占采样总量的73.34%。结合样地定位记录,聚类结果与样株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即可分为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3)流动沙地与固定、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间的基因流较小,分别为0.7929和0.6848,半固定与固定沙地油蒿种群间存在着较高的基因流,为6.2930。半固定与固定沙地种群间的遗传一致度较高,为93.77%;流动沙地种群Shannon指数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I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刈割制度下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机制
被引量:
15
4
作者
白天晓
刘安娜
+5 位作者
郝匕台
宝音陶格涛
杨兆平
包青海
仲延凯
呼格吉勒图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71,共7页
基于长期定位控制试验,研究了割一年休一年刈割制度对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演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2~1998年期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而且与根茎型禾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灌木半灌木和根茎型禾草与...
基于长期定位控制试验,研究了割一年休一年刈割制度对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演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2~1998年期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而且与根茎型禾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灌木半灌木和根茎型禾草与高大丛生禾草和矮丛生禾草呈不显著负相关,根茎型禾草和矮丛生禾草与杂类草呈负相关;1998~2014年期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没有显著上升,而且与高大丛生禾草、矮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根茎型禾草与高大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呈不显著负相关。刈割对羊草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作用不仅受刈割制度的影响,还要受刈割年份及演替阶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刈割制度
割一年休一年
羊草典型草原
地上生物量
植物功能群
动态变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内蒙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
39
1
作者
陈宽
杨晨晨
白力嘎
陈瑜
刘锐
潮洛濛
机构
内蒙古
大学
生态
与环境学院
内蒙古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内蒙古
师范大学
内蒙古
自治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963-4975,共13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60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60117)。
文摘
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探寻其驱动因素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内蒙古旗县分为牧业旗县和非牧业旗县,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2000—2015年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空间上显现出西部减少,东部与南部增加的趋势;非牧业旗县植被NDVI改善面积大于牧业旗县。(2)在整个内蒙古地区中,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要驱动因素,解释率在22%以上。在牧业旗县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是主要驱动因素,而在非牧业旗县中粮食产量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3)各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均高于单因子的影响。在牧业旗县,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关系,植被NDVI变化受乡村户数和牲畜数量的交互影响最为突出。非牧业旗县因子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关系,植被NDVI变化受土壤类型和粮食产量的交互影响最为明显。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植被NDVI
内蒙古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牧业旗
Keywords
geographic detector
vegetation NDVI
Inner Mongolia
human factors
natural factors
pastoral county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克氏针茅群落生物量估算
2
作者
程云湘
贾子玉
庄前友
红梅
张凡凡
机构
内蒙古
大学
蒙古
高原
生态学
与资源利用教育
部
重点
实验室
/
内蒙古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内蒙古
大学
生态
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
赤峰市森林草原保护发展中心
鄂尔多斯市自然资源局
出处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4,共12页
基金
蒙古高原生态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KF2023004)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26000000)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2021ZD0044)。
文摘
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高效、无损、快速地获取草地地上生物量,对草地畜牧业的动态监测、高效管理及草畜供求关系平衡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估算生长期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群落地上生物量最适宜的光谱变量与植被指数,本研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牧场获取光谱反射率与地上生物量数据,通过原始高光谱数据以及一阶微分、植被指数、绿峰与红谷等变量,运用回归模型建立相应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并对比评价模型精度。结果表明:克氏针茅群落在7月-8月的牧草生长过程中,生物量逐渐增加,8月-9月牧草枯黄明显,生物量显著下降(P<0.05)。对原始高光谱进行微分处理有助于提高敏感波段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在高光谱变量中,利用红边斜率(Dr)构建的线性模型精度最佳,R2为0.94,均方根误差(RMSE)为1.97 g·m^(-2),平均相对误差(MAE)为1.97 g·m^(-2)。在植被指数中,利用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构建的多项式模型精度最佳,R2为0.92,RMSE为1.15 g·m^(-2),MAE为1.39 g·m^(-2)。本研究能够为不同高光谱变量估算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提供科学依据,为牧区天然草地实现快速精准的遥感监测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生物量
高光谱遥感
模型估测
波段优选
植被指数
光谱变量
Keywords
biomass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model estimation
band optimization
vegetation index
spectral variable
分类号
S81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毛乌素不同类型沙地油蒿种群遗传分化的ISSR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高凤月
朴顺姬
王大川
包萨如拉
许庆杰
高占成
机构
内蒙古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内蒙古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毛乌素沙地治沙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36,共6页
基金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应用AFLP技术对不同生境中差巴嘎蒿种群扩散模式的研究"(20080404MS05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用ISSR技术探讨毛乌素沙地油蒿种群无性扩散模式及其形成机制"(31060068)
文摘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种群的遗传分化、基因流进行分析,采用Nei’s指数和Shannon指数估算3个不同类型沙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计算种群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利用遗传距离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1)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油蒿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说明油蒿种群基因组ISSR具有较高的多样性。(2)在遗传距离为6.0处可将184个样株大致分为三类,涵盖了135个样株,占采样总量的73.34%。结合样地定位记录,聚类结果与样株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即可分为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3)流动沙地与固定、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间的基因流较小,分别为0.7929和0.6848,半固定与固定沙地油蒿种群间存在着较高的基因流,为6.2930。半固定与固定沙地种群间的遗传一致度较高,为93.77%;流动沙地种群Shannon指数低。
关键词
油蒿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ISSR
Keywords
Artemisia ordosica
Genetic diversity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SSR
分类号
Q943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刈割制度下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机制
被引量:
15
4
作者
白天晓
刘安娜
郝匕台
宝音陶格涛
杨兆平
包青海
仲延凯
呼格吉勒图
机构
内蒙古
大学
生态
与环境学院
内蒙古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出处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71,共7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201303060)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014CB138805)
文摘
基于长期定位控制试验,研究了割一年休一年刈割制度对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演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2~1998年期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而且与根茎型禾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灌木半灌木和根茎型禾草与高大丛生禾草和矮丛生禾草呈不显著负相关,根茎型禾草和矮丛生禾草与杂类草呈负相关;1998~2014年期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没有显著上升,而且与高大丛生禾草、矮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根茎型禾草与高大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呈不显著负相关。刈割对羊草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作用不仅受刈割制度的影响,还要受刈割年份及演替阶段的影响。
关键词
刈割制度
割一年休一年
羊草典型草原
地上生物量
植物功能群
动态变化机制
Keywords
Cutting system
Cutting once every other year
Leymus chinensis typical steppe
Aboveground biomass
Plant functional group
Dynamic change mechanism
分类号
S81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内蒙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陈宽
杨晨晨
白力嘎
陈瑜
刘锐
潮洛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克氏针茅群落生物量估算
程云湘
贾子玉
庄前友
红梅
张凡凡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毛乌素不同类型沙地油蒿种群遗传分化的ISSR分析
高凤月
朴顺姬
王大川
包萨如拉
许庆杰
高占成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刈割制度下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机制
白天晓
刘安娜
郝匕台
宝音陶格涛
杨兆平
包青海
仲延凯
呼格吉勒图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