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利用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群系生态用水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泽 孙贺阳 +4 位作者 郑云暖 王敏 清华 杨劼 包铁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典型草原区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之一,放牧和刈割是典型草原的两种主要利用方式。对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群系(大针茅、羊草)群落蒸散量、土壤贮水量及生态用水量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其他利用方式相比...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典型草原区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之一,放牧和刈割是典型草原的两种主要利用方式。对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群系(大针茅、羊草)群落蒸散量、土壤贮水量及生态用水量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其他利用方式相比,刈割会显著降低典型草原大针茅群落蒸散量、土壤贮水量以及生态用水量(P<0.05)。典型草原大针茅群落、羊草群落蒸散量均在生长季中期(7月份)达到最大值;不同利用方式下,中度放牧下的群落蒸散量最高。此外,围封利用方式下大针茅群落土壤贮水量和生态用水量较高;轻度放牧利用方式下的羊草群落土壤贮水量和生态用水量高于其他放牧利用(P<0.05)。研究典型草原主要群落生态用水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可以为草原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研究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不同利用方式 蒸散 土壤贮水 生态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皇甫川流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邵玉琴 赵吉 杨劼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1-84,共4页
在内蒙古皇甫川流域,利用凋落物样袋分解法对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杨树叶、油松针叶和禾草3种植被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随凋落物失重率的增高而降低,其中一部分营养元素回归土壤... 在内蒙古皇甫川流域,利用凋落物样袋分解法对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杨树叶、油松针叶和禾草3种植被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随凋落物失重率的增高而降低,其中一部分营养元素回归土壤后,使凋落物样袋下相对应土层的营养元素含量提高;凋落物分解对恢复、补充和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皇甫川流域 凋落物 分解过程 营养元素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被子植物新资料 被引量:2
3
作者 阿拉坦主拉 曹新萍 +2 位作者 赵越 秦帅 赵利清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63-1470,共8页
该文报道了内蒙古被子植物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的2个新分布记录属,即石胡荽属(Centipeda Loureiro)和扇穗茅属(Littledalea Hemsley);十字花科(Crucifer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堇菜科(Violaceae)... 该文报道了内蒙古被子植物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的2个新分布记录属,即石胡荽属(Centipeda Loureiro)和扇穗茅属(Littledalea Hemsley);十字花科(Crucifer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堇菜科(Viol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紫草科(Boraginace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 9个科的11个新分布记录种,即裂叶独行菜(Lepidium lacerum C. A.Meyer)、腺粒委陵菜(Potentilla granulosa T. T. Yu&C. L. Li)、祁连山棘豆(Oxytropis qilianshanica C. W.Chang&C. L. Zhang ex X. Y.&H. Ohashi)、石生堇菜(Viola rupestris F. W. Schmidt)、河西阿魏(Ferula hexiensis K. M. Shen)、青海齿缘草(Eritrichium medicarpum Y. S. Lian&J. Q. Wang)、斑种草(Bothriospermum chinense Bunge)、青藏蒿(Artemisia duthreuil-de-rhinsi Krascheninnikov)、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 (Linnaeus)A. Braun&Ascherson]、寡穗茅(Littledalea przevalskyi Tzvelev)、旋鳞莎草[Cyperus michelianus (Linnaeus)Link]。相关凭证标本存放于内蒙古大学植物标本馆(HIMC)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被子植物 新资料 植物物种多样性 区系地理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内蒙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8
4
作者 陈宽 杨晨晨 +3 位作者 白力嘎 陈瑜 刘锐 潮洛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963-4975,共13页
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探寻其驱动因素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内蒙古旗县分为牧业旗县和非牧业旗县,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2000—2015年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 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探寻其驱动因素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内蒙古旗县分为牧业旗县和非牧业旗县,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2000—2015年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空间上显现出西部减少,东部与南部增加的趋势;非牧业旗县植被NDVI改善面积大于牧业旗县。(2)在整个内蒙古地区中,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要驱动因素,解释率在22%以上。在牧业旗县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是主要驱动因素,而在非牧业旗县中粮食产量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3)各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均高于单因子的影响。在牧业旗县,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关系,植被NDVI变化受乡村户数和牲畜数量的交互影响最为突出。非牧业旗县因子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关系,植被NDVI变化受土壤类型和粮食产量的交互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植被NDVI 内蒙古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牧业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克氏针茅群落生物量估算
5
作者 程云湘 贾子玉 +2 位作者 庄前友 红梅 张凡凡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4,共12页
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高效、无损、快速地获取草地地上生物量,对草地畜牧业的动态监测、高效管理及草畜供求关系平衡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估算生长期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群落地上生物量最适宜的光谱变量与植被指数,本研究在内蒙... 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高效、无损、快速地获取草地地上生物量,对草地畜牧业的动态监测、高效管理及草畜供求关系平衡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估算生长期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群落地上生物量最适宜的光谱变量与植被指数,本研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牧场获取光谱反射率与地上生物量数据,通过原始高光谱数据以及一阶微分、植被指数、绿峰与红谷等变量,运用回归模型建立相应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并对比评价模型精度。结果表明:克氏针茅群落在7月-8月的牧草生长过程中,生物量逐渐增加,8月-9月牧草枯黄明显,生物量显著下降(P<0.05)。对原始高光谱进行微分处理有助于提高敏感波段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在高光谱变量中,利用红边斜率(Dr)构建的线性模型精度最佳,R2为0.94,均方根误差(RMSE)为1.97 g·m^(-2),平均相对误差(MAE)为1.97 g·m^(-2)。在植被指数中,利用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构建的多项式模型精度最佳,R2为0.92,RMSE为1.15 g·m^(-2),MAE为1.39 g·m^(-2)。本研究能够为不同高光谱变量估算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提供科学依据,为牧区天然草地实现快速精准的遥感监测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高光谱遥感 模型估测 波段优选 植被指数 光谱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阿拉善地区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智超 温璐 +2 位作者 张雪峰 宋洁 王立新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5期90-97,共8页
生态安全关系到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程度。基于生态足迹法核算阿拉善地区1990—2017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区域生态赤字、生态压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数评价阿拉善地区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 生态安全关系到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程度。基于生态足迹法核算阿拉善地区1990—2017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区域生态赤字、生态压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数评价阿拉善地区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阿拉善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均显著上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提高4倍和8.5倍;虽然研究区在研究期间生态承载力增速远高于生态足迹,但总体上区域生态足迹仍大于生态承载力,表现为生态赤字;近30年阿拉善地区生态压力呈下降趋势,生态压力指数由1.57下降到0.81,下降了48.40%;研究期内阿拉善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数显著下降,由0.72下降到0.02,下降95%,表明研究期间该区域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影响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驱动生态安全。从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核算角度分析,阿拉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非可持续状态,而区域生态承载力以及区域资源利用效率已有大幅提升,可更新资源的生态承载力仍低于区域生态足迹,区域生态安全问题仍需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分卫星遥感数据评价紫花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婷 郭茉苒 +3 位作者 韩鹏 刘涛 董建军 牛建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4-103,共10页
利用国产GF-2和GF-6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为研究区,结合实地调查,评价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结果表明:(1)依据样地观测数据,发现植被覆盖度与苜蓿植株高度、株数均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此提出了基于... 利用国产GF-2和GF-6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为研究区,结合实地调查,评价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结果表明:(1)依据样地观测数据,发现植被覆盖度与苜蓿植株高度、株数均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此提出了基于植被覆盖度的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评价指标;(2)建立了苜蓿人工草地返青期垂直植被指数(Perpendicular vegetation index,PVI)模型,实现了基于PVI反演植被覆盖度;(3)对2019年调查的喷灌圈内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进行了评价,返青状况好、中、差的面积分别是130.2hm^(2)、475.7hm^(2)和106.9hm^(2),中等及中等以上返青等级的面积占85.00%,表明2019年当地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总体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遥感 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返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提取苜蓿人工草地空间分布信息
8
作者 邓泽坤 王婷 +3 位作者 赵晓旭 周真 董建军 牛建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2-33,共12页
近年来,我国人工草地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及时、准确地获取大区域范围内人工草地空间分布信息,有助于提升草业宏观管理的数字化水平。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苜蓿人工草地为例,基于Sentinel-2多时相遥感图像,结合苜蓿光谱反射率随... 近年来,我国人工草地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及时、准确地获取大区域范围内人工草地空间分布信息,有助于提升草业宏观管理的数字化水平。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苜蓿人工草地为例,基于Sentinel-2多时相遥感图像,结合苜蓿光谱反射率随刈割期变化的规律,利用ENVI NET 5深度学习模型提取苜蓿人工草地空间分布信息,并与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模型提取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深度学习方法提取的2020年和2021年苜蓿草地的用户者精度分别为100.00%和98.80%,制图精度分别为98.42%和100.00%,总体精度分别为99.17%和99.33%,Kappa系数分别为0.98和0.99。随机森林模型的用户者精度分别为98.90%和96.61%,制图精度分别为97.82%和94.48%,总体精度分别为98.28%和94.68%,Kappa系数分别为0.94和0.90。深度学习模型提取的苜蓿人工草地空间分布信息各项精度指标均优于随机森林模型。(2)深度学习方法提取结果中的噪声像元较少,简化了复杂的分类后处理流程。此外,深度学习模型无需逐年建模,普适性强。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模型可以精确、便利地提取研究区域苜蓿人工草地信息,具有在类似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人工草地 遥感 深度学习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小叶杨和新疆杨树干液流速率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
9
作者 钟红云 潘瑞华 +4 位作者 邸楠 包铁军 佘昊 臧文赫 李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896-9909,共14页
采用热扩散探针法,于2021年5—10月对库布齐沙漠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树干液流进行观测,在生长季同步监测其气象因子、土壤水分等指标,分析小时、日和月尺度下树干液流对环境因子(空气温度、... 采用热扩散探针法,于2021年5—10月对库布齐沙漠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树干液流进行观测,在生长季同步监测其气象因子、土壤水分等指标,分析小时、日和月尺度下树干液流对环境因子(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太阳辐射、风速、土壤含水量、降雨量)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新疆杨总耗水量(1059.43 kg)高于小叶杨(947.30 kg)。(2)小时尺度上,小叶杨和新疆杨液流速率均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太阳辐射、风速、土壤含水量和降雨量等7个环境因子呈极显著相关;日尺度上,两树种液流速率均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太阳辐射、风速和土壤含水量等6个环境因子呈极显著相关;月尺度上,小叶杨液流速率与饱和水汽压差、太阳辐射和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相关,新疆杨液流速率与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和太阳辐射呈极显著相关。(3)建立时间尺度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小时尺度上,小叶杨入选因子依次为空气温度、土壤含水量、饱和水汽压差和太阳辐射,新疆杨入选因子包括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等7个因子,树干液流的解释率分别为74.9%、75.6%;日尺度上,小叶杨入选因子依次为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和风速,新疆杨入选因子包括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土壤含水量和风速,树干液流的解释率分别为84.3%、80.9%;月尺度上,太阳辐射和风速是小叶杨液流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2个因子可以共同解释小叶杨液流速率变化的99.5%,饱和水汽压差对新疆杨液流速率的影响最大,单独能够解释新疆杨液流速率变化的91.8%。(4)在较小时间尺度上(小时),液流适宜采用仪器直接测定,在大时间尺度上(日、月)可监测环境因子来估算出2个树种的蒸腾耗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时间尺度 小叶杨 新疆杨 库布齐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的ISSR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瑞香 杨劼 高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71-677,共7页
采用ISSR标记,对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13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96个位点,其中95个位点具有多态性.(2)中国沙棘雌、雄株的多态位点分别为57和56,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9.38%和58.33%;俄罗斯沙棘雌、雄株的多态... 采用ISSR标记,对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13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96个位点,其中95个位点具有多态性.(2)中国沙棘雌、雄株的多态位点分别为57和56,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9.38%和58.33%;俄罗斯沙棘雌、雄株的多态位点均为72,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5%.(3)Nei指数和Shannon指数估计的遗传多样性表现为俄罗斯沙棘雄株最高,其次为俄罗斯沙棘雌株,然后是中国沙棘雌株,最小的是中国沙棘雄株.表明俄罗斯沙棘因其为蒙古沙棘和中亚沙棘的杂交后代,在遗传上更具有多样性,而中国沙棘由于种群单一,其遗传多样性低;从种间遗传关系来看,中国沙棘的雌株与雄株及俄罗斯沙棘的雌株与雄株的遗传距离近,而中国沙棘与俄罗斯沙棘的遗传距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俄罗斯沙棘 ISS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中国沙棘光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劼 李国强 曹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8-151,共4页
通过对中国沙棘光合特征及热值的分析发现: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中国沙棘的光合作用受到了严重的气孔和非气孔限制;在水分条件好转后,气孔导度不再受干旱的影响,但是光合能力无法恢复。热值分析证明了在水分胁迫后,中国沙棘在生长季结束不... 通过对中国沙棘光合特征及热值的分析发现: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中国沙棘的光合作用受到了严重的气孔和非气孔限制;在水分条件好转后,气孔导度不再受干旱的影响,但是光合能力无法恢复。热值分析证明了在水分胁迫后,中国沙棘在生长季结束不能完成能量积累,影响其下一年度生长发育,进而导致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川流域 中国 沙棘 光合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对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黄和平 杨吉力 +1 位作者 毕军 宋炳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0,共4页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油松林、锦鸡儿灌丛、本氏针茅草原、百里香草原和撂荒地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水平,增加速效养分的数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2...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油松林、锦鸡儿灌丛、本氏针茅草原、百里香草原和撂荒地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水平,增加速效养分的数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2)土壤肥力的提高效益大多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小,其中油松林的土壤有机质的表聚性最为明显;(3)人工植被相对于天然植被对总氮的固定作用更为明显,而对总磷的固定作用劣于天然植被。最后,对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机理和不同植被对土壤肥力的恢复效应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川流域 植被恢复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不同类型沙地油蒿种群遗传分化的ISSR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凤月 朴顺姬 +3 位作者 王大川 包萨如拉 许庆杰 高占成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36,共6页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种群的遗传分化、基因流进行分析,采用Nei’s指数和Shannon指数估算3个不同类型沙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计算种群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利用遗传距离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1)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油...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种群的遗传分化、基因流进行分析,采用Nei’s指数和Shannon指数估算3个不同类型沙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计算种群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利用遗传距离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1)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油蒿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说明油蒿种群基因组ISSR具有较高的多样性。(2)在遗传距离为6.0处可将184个样株大致分为三类,涵盖了135个样株,占采样总量的73.34%。结合样地定位记录,聚类结果与样株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即可分为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3)流动沙地与固定、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间的基因流较小,分别为0.7929和0.6848,半固定与固定沙地油蒿种群间存在着较高的基因流,为6.2930。半固定与固定沙地种群间的遗传一致度较高,为93.77%;流动沙地种群Shannon指数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I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济纳湿地多枝柽柳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雅楠 黄蕾 +3 位作者 张雷 贾媛媛 李佳彬 党振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48-1157,共10页
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是干旱区分布最广的柽柳属植物之一,可分布在沙荒地、干旱盐碱地和盐碱湿地等生境中,在维持特定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14个EST-SSR分子标记,分析了阿拉善额... 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是干旱区分布最广的柽柳属植物之一,可分布在沙荒地、干旱盐碱地和盐碱湿地等生境中,在维持特定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14个EST-SSR分子标记,分析了阿拉善额济纳湿地12个天然多枝柽柳种群(191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额济纳湿地多枝柽柳种质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14个EST-SSR标记在191个多枝柽柳个体中共扩增出79个等位基因(Na),平均每个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数为5.6,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55,观测杂合度(Ho)平均为0.29,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51,说明所调查种群的遗传变异信息丰富。(2)12个多枝柽柳种群的平均多态位点比率为97.0%,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862,平均固定指数(F)为0.332,表明该地区多枝柽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3)种群内的近交系数(Fis)为0.366,种群间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79,平均基因流(Nm)为4.425,表明所调查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繁,且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明显高于种群间。(4)在遗传结构上,12个多枝柽柳种群可分为4个亚群;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r=0.194,P=0.120)。研究发现,所调查的多枝柽柳种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它们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杂合子不足及近交现象,对该地区多枝柽柳遗传多样性的长期维持构成了潜在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基因流 EST-SSR 多枝柽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刚毛柽柳转录组测序的EST-SSR标记识别与开发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佳彬 黄蕾 +4 位作者 张雅楠 贾媛媛 田芸芸 张雷 党振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0-639,共10页
表达序列标签-简单序列重复(EST-SSR)能为植物适应环境提供分子基础。通过对5个不同样地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及比较,共识别出该物种1187个多态性EST-SSR位点。其中,三核苷酸重复数目最多(54.42%),其次是二核... 表达序列标签-简单序列重复(EST-SSR)能为植物适应环境提供分子基础。通过对5个不同样地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及比较,共识别出该物种1187个多态性EST-SSR位点。其中,三核苷酸重复数目最多(54.42%),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37.66%)。分别有500、176和211个EST-SSRs位于829个转录本的编码区(CDSs)、3′非翻译区(UTRs)和5′UTRs中;AGC/GCT、AT/AT和AG/CT重复类型的EST-SSRs分别在各基因区域内出现频率最高;含多态性SSRs的基因序列主要被注释到“调节转录”、“转录因子活性”、“细胞核”等GO条目,以及“代谢途径”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KEGG代谢通路;通过PCR扩增、测序及毛细管电泳验证,从15个随机挑选的SSR位点中开发出13个多态性SSR标记。本研究为开展刚毛柽柳的种群遗传学和SSR变异相关的适应进化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毛柽柳 高通量测序 EST-SSR 标记开发 功能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割制度下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机制 被引量:14
16
作者 白天晓 刘安娜 +5 位作者 郝匕台 宝音陶格涛 杨兆平 包青海 仲延凯 呼格吉勒图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71,共7页
基于长期定位控制试验,研究了割一年休一年刈割制度对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演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2~1998年期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而且与根茎型禾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灌木半灌木和根茎型禾草与... 基于长期定位控制试验,研究了割一年休一年刈割制度对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演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2~1998年期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而且与根茎型禾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灌木半灌木和根茎型禾草与高大丛生禾草和矮丛生禾草呈不显著负相关,根茎型禾草和矮丛生禾草与杂类草呈负相关;1998~2014年期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没有显著上升,而且与高大丛生禾草、矮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根茎型禾草与高大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呈不显著负相关。刈割对羊草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作用不仅受刈割制度的影响,还要受刈割年份及演替阶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刈割制度 割一年休一年 羊草典型草原 地上生物量 植物功能群 动态变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