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乌拉特荒漠北山羊集群行为及季节变化
1
作者 宋宇豪 毕俊怀 +6 位作者 温苏雅勒图 王国林 李峰 吕文兵 周一凡 潘幸幸 张瑞东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4-552,共9页
探究影响北山羊(Capra sibirica)种群动态变化和集群大小的主要因素,可为北山羊种群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内蒙古乌拉特荒漠地区对北山羊的集群类型、大小及其季节性差异进行调查。共记录... 探究影响北山羊(Capra sibirica)种群动态变化和集群大小的主要因素,可为北山羊种群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内蒙古乌拉特荒漠地区对北山羊的集群类型、大小及其季节性差异进行调查。共记录北山羊648群次,总计1187只次,将其分为混合群、雌性群、母仔群、雄性群和独羊5种集群类型。其中,独羊386群次(59.6%),母仔群103群次(15.9%),雄性群81群次(12.5%),混合群65群次(10.0%)和雌性群13群次(2.0%)。北山羊最大群为11只,最小群为1只,全年平均集群大小为(1.83±1.45)只。在冷暖季,北山羊均以1~3只集群为主。各集群类型出现的频次及其季节性差异极显著(P<0.001)。不同集群大小出现频次的季节性差异也极显著(P<0.001)。不同集群类型的集群平均大小在冷暖季间有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栖息地类型是影响北山羊集群大小的主要因素,食物资源的季节性变化和自身的繁殖周期是影响北山羊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域内食物缺乏,北山羊的生存环境堪忧,建议政府建立保护区,减少或转移部分北山羊分布区范围内的牲畜,减少人为干扰,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特荒漠 北山羊 红外相机技术 集群行为 季节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光梗蒺藜草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杜超 宝乌日嘎 +1 位作者 哈斯巴根 贺俊英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0,共9页
光梗蒺藜草(Cenchrus incertus)是我国北方主要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对入侵地的生态环境及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对市区绿化林、农田和沙地3个不同生境的光梗蒺藜草种子进行采样,利用同质园实验方法培养获得光梗蒺藜草植株,对不同生... 光梗蒺藜草(Cenchrus incertus)是我国北方主要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对入侵地的生态环境及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对市区绿化林、农田和沙地3个不同生境的光梗蒺藜草种子进行采样,利用同质园实验方法培养获得光梗蒺藜草植株,对不同生境的光梗蒺藜草在各发育时期以及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及生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光梗蒺藜草在幼苗期、营养期、繁殖期的鲜重、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阴离子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均存在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条件下,不同生境光梗蒺藜草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正常生长条件下的酶活性。隶属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市区绿化林光梗蒺藜草的抗旱性最高,而农田光梗蒺藜草的耐盐性最高。研究结果表明,光梗蒺藜草在适应不同生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入侵生理可塑性,该生理可塑性可以通过调控抗氧化酶系统在其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作用,有助于光梗蒺藜草适应不同的入侵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梗蒺藜草 入侵植物 生理可塑性 非生物胁迫 抗氧化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品工艺学》课程探索与实践
3
作者 李敏 张海涛 +1 位作者 牛艳芳 吕桂芬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3期160-163,共4页
该文探讨了《乳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通过分析课程现状,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实践表明,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培养高素质乳品工程人才提供了有... 该文探讨了《乳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通过分析课程现状,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实践表明,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培养高素质乳品工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品工艺学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课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瓜CmPIPs基因家族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
4
作者 贺姜姜 金兰 +3 位作者 金苏日古嘎 李永 红雨 高峰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对甜瓜CmPIPs基因家族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为进一步探究甜瓜CmPIPs基因家族功能及甜瓜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利用TBtools、MEME、MEGA X、Plant-CARE工具对CmPIP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GraphPad Prism 10软件对CmPIP2;7在甜瓜... 对甜瓜CmPIPs基因家族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为进一步探究甜瓜CmPIPs基因家族功能及甜瓜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利用TBtools、MEME、MEGA X、Plant-CARE工具对CmPIP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GraphPad Prism 10软件对CmPIP2;7在甜瓜授粉后不同时期中果皮中的表达量以及CmPIPs各成员在不同组织和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处理幼叶中的表达量进行可视化解析。结果显示,CmPIP2;7与CsPIP2;8亲缘关系最近;12个CmPIPs家族成员主要分布在1,3,4,5,9,10,11号染色体上;除CmPIP2;8有3个外显子区,其余成员均有4个外显子区;CmPIPs各成员的启动子区域有多个顺式作用元件,如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激素应答元件;CmPIP2;7在甜瓜的快速生长期以及成熟期的表达量显著上调;CmPIPs各家族成员在甜瓜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生长素浓度为40.0μmol/L时,CmPIP2;4表达量显著上调,CmPIP1;1、CmPIP2;1、CmPIP2;2和CmPIP2;3的表达量极显著下调;脱落酸浓度为0.4,4.0,40.0μmol/L时,CmPIP1;1、CmPIP2;1、CmPIP2;3、CmPIP2;9表达量均显著下调;茉莉酸甲酯浓度为44.640μmol/L时,CmPIP2;1和CmPIP2;5表达量显著下调,CmPIP2;2、CmPIP2;3、CmPIP2;7、CmPIP2;9表达量显著上调;乙烯利浓度为4.0 mmol/L时,CmPIPs各成员表达量均显著上调。明确了CmPIPs基因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序列特征、进化关系以及共线性关系,对其表达模式进行了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基因家族 质膜内在蛋白 植物激素 表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绵羊补硒对肝脏功能及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王剑秋 崔双 +4 位作者 乌日力嘎 阿拉达尔 张盼 晓敏 弓剑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3,共6页
为探讨放牧条件下补硒对绵羊肝脏功能、抗氧化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的7~8月龄杜寒杂交羊14只,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分成2组,每组7只。对照组不添加硒,试验组硒(酵母硒)添加水平为0.2 mg/d。自然放牧... 为探讨放牧条件下补硒对绵羊肝脏功能、抗氧化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的7~8月龄杜寒杂交羊14只,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分成2组,每组7只。对照组不添加硒,试验组硒(酵母硒)添加水平为0.2 mg/d。自然放牧方式饲养30 d,在第15天与30天颈静脉采集血液,离心分离获得血浆,测定肝功能以及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第15天硒添加组绵羊血浆总胆固醇含量、白蛋白含量和对氧磷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分别提高32.98%、9.75%、22.22%。第30天硒添加组绵羊血浆总胆固醇含量和对氧磷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分别提高27.98%、21.08%。第30天硒添加组绵羊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趋于降低(P<0.10)。(2)与对照组相比,第30天硒添加组绵羊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提高4.9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下降19.74%。(3)与对照组相比,第15天硒添加组绵羊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补体蛋白3和补体蛋白4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分别提高28.65%、17.65%、12.25%、19.11%、28.61%,第30天硒添加组血浆IL-1β、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以及补体蛋白3和补体蛋白4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分别提高30.41%、22.27%、21.74%、21.54%、22.70%、24.21%、28.72%。试验结果提示,补硒可明显增强放牧绵羊的免疫功能,对肝脏功能和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抗氧化功能 免疫功能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温带地区主要建群树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6
作者 李越 杨雨泽 +4 位作者 李佳霖 赵育嘉 郝珂 李营刚 李敏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06-1516,共11页
为了探明寒温带地区主要建群树种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其驱动因素,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寒温带地区主要建群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和偃松(Pinus pumila)... 为了探明寒温带地区主要建群树种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其驱动因素,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寒温带地区主要建群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和偃松(Pinus pumila)的根围土壤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及其群落构建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建群树种根围土壤真菌隶属于18个门、42个纲、93个目、177个科、279个属。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为优势真菌,相对丰度分别为54.7%和39.8%。在属水平上,古根菌属(Archaeorhizomyces)、红菇属(Russula)和丝膜菌属(Cortinarius)真菌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9.2%、10.4%和7.2%,是该地区的优势真菌。优势真菌属分析表明,古根菌属真菌在白桦和偃松根围土壤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樟子松和兴安落叶松;红菇属真菌在白桦根围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最高;丝盖伞属和蜡壳耳属真菌在樟子松根围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最高;棉革菌属真菌在兴安落叶松根围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最高。表明树种与真菌群落之间存在选择偏好。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白桦、兴安落叶松和偃松根围土壤真菌的丰富度显著高于樟子松,樟子松和兴安落叶松根围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白桦和偃松。真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真菌群落多样性受全氮、pH和土壤含水量的显著影响,丰富度受速效钾、硝态氮、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量和pH的显著影响。RDA分析显示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pH对真菌的分布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解释度分别为72.1%(P<0.01)、9.0%(P<0.01)和5.4%(P<0.05)。研究揭示不同建群树种会选择性招募特定的真菌类群,森林植被类型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密切相关;不同土壤因子会导致真菌群落形成显著差异,结果可为认识寒温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温带 建群树种 真菌多样性 群落组成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沙蒿的遗传结构与谱系地理学研究
7
作者 秀芳 王铁娟 +1 位作者 唐思如 刘梦瑶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4,共9页
黑沙蒿为我国北方地区分布的重要固沙植物,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分别对黑沙蒿10个自然种群的198个和180个个体进行测序,探讨其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为进一步揭示气候振荡下蒿属沙生植... 黑沙蒿为我国北方地区分布的重要固沙植物,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分别对黑沙蒿10个自然种群的198个和180个个体进行测序,探讨其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为进一步揭示气候振荡下蒿属沙生植物的迁移、演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个核基因c7847和c9065分别检测到46个和42个单倍型,总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440和0.8984,各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则分别在0.9192~0.9705和0.8578~0.9385,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表明,黑沙蒿99%以上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分化很小。单倍型分布未表现出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N_(st)>G_(st),P>0.05)。中性检验和歧点分布分析结果显示,黑沙蒿经历过种群扩张,其中分布区东部、南部、西部的种群扩张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蒿 单拷贝核基因 遗传结构 谱系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中苦马豆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隐哲 卢萍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274-280,共7页
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是疯草内生真菌Alternaria oxytropis产生的,牲畜食用疯草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得疯草病(locoism),严重者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畜牧业危害。对不同真菌中SW合成相关基因进行综述,包括sac、P 5 CR、swnA、swnK、swnN、s... 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是疯草内生真菌Alternaria oxytropis产生的,牲畜食用疯草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得疯草病(locoism),严重者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畜牧业危害。对不同真菌中SW合成相关基因进行综述,包括sac、P 5 CR、swnA、swnK、swnN、swnR、swnH 1和swnH2基因,为今后疯草内生真菌中SW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及SW合成途径的明晰提供思路,对未来指导疯草中SW的控制有重要价值,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马豆素 疯草内生真菌 基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苦马豆素的疯草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丹 卢萍 +4 位作者 袁博 杜玲 李玉玲 高峰 姜凯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8-368,共11页
含苦马豆素(Swainsonine, SW)的棘豆属(Oxytropis DC.)和黄芪属(Astragalus L.)植物称为疯草,其共生着一种疯草内生真菌(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 oxytropis)。疯草中的SW由其内生真菌产生,而非由宿主植物产生。SW是一种吲哚里西... 含苦马豆素(Swainsonine, SW)的棘豆属(Oxytropis DC.)和黄芪属(Astragalus L.)植物称为疯草,其共生着一种疯草内生真菌(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 oxytropis)。疯草中的SW由其内生真菌产生,而非由宿主植物产生。SW是一种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牲畜食用疯草后引起中毒,严重者死亡,对我国畜牧业危害巨大。本文对棘豆属疯草的分类与分布,疯草内生真菌的分类、分布、传播方式及形态学差异,不同真菌中SW的合成相关酶及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SW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的作用,旨在为疯草内生真菌的研究、利用及SW合成途径的明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草内生真菌 苦马豆素 次级代谢产物 棘豆属植物 疯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在丝状真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宁 卢萍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255-264,共10页
丝状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其中许多具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用成分,也有一些具毒素,开展其基因编辑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利用该系统可对其基因组进行点突变、插入或缺失,实现基因的敲除,但丝状真菌细胞壁厚且成分复杂,导入外源基因较难... 丝状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其中许多具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用成分,也有一些具毒素,开展其基因编辑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利用该系统可对其基因组进行点突变、插入或缺失,实现基因的敲除,但丝状真菌细胞壁厚且成分复杂,导入外源基因较难,开发出高效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极为重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介绍了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丝状真菌中的研究和应用,分析了CRISPR/Cas9系统各组分和呈递体系的优化对丝状真菌中基因编辑效率的影响,其中,Cas9核酸酶、sgRNA表达的优化,启动子、PAM序列及基因组编辑体系的改进都有效地提高了CRISPR/Cas9系统的编辑效率。今后可通过开发无PAM序列要求、可进行基因转录调控、能定向插入和敲除超长目的片段等系列真菌通用的基因编辑体系,实现真菌资源在工业、农业和医药等领域的充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真菌 CRISPR/Cas9系统 基因组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的差不嘎蒿谱系地理与遗传结构研究
11
作者 刘梦瑶 王铁娟 +1 位作者 秀芳 唐思如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34-3042,共9页
为揭示我国东北部重要固沙植物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的群体遗传结构与种群历史动态,本研究利用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对来自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8个种群154个个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核基因c7847和c9002分别检测... 为揭示我国东北部重要固沙植物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的群体遗传结构与种群历史动态,本研究利用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对来自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8个种群154个个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核基因c7847和c9002分别检测到38和4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 d)分别为0.9474和0.9158,各种群均在0.8以上,反映出差不嘎蒿有着高的遗传多样性。2个基因的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差不嘎蒿96.524%和96.985%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种群间和2个沙地间分化很小;种群遗传分化系数N st均大于G st,但差异不显著,表明差不嘎蒿没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中性检验显示,2个核基因的Tajima’s D值均不显著,而Fu’s Fs值显著(P<0.05),结合歧点分布分析,该种在中性模式下经历有限的种群扩张,其中分布区北部的呼伦贝尔沙地的新巴尔虎左旗(DQ)和海拉尔(HLR)种群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嘎蒿 单拷贝核基因 遗传结构 谱系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主要建群树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12
作者 杨勋爵 孟兆云 +4 位作者 李越 杨雨泽 李营刚 苏云 李敏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9,共10页
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系统分析该地区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特点,对于明确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真菌多样性及其群落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贺兰山3种主要建群树种青海云杉(Picea cr... 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系统分析该地区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特点,对于明确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真菌多样性及其群落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贺兰山3种主要建群树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的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从青海云杉、油松和白桦的根际土壤中分别获得真菌操作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数为267、353、433个,其中3个树种的共有OTUs数为60个。所有真菌OTUs属于17个门、42个纲、107个目、210个科、326个属。在门水平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为主要优势真菌,相对丰度分别为58.7%和35.7%。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5个属为蜡壳耳属(Sebacina,6.7%)、棉革菌属(Tomentella,6.5%)、丝盖伞属(Inocybe,6.1%)、双子囊菌属(Geminibasidium,3.7%)和青霉属(Penicillium,2.9%)。不同树种的优势真菌群落组成有显著差异,青海云杉、油松和白桦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属分别为双子囊菌属(10.8%)、丝盖伞属(16.9%)和蜡壳耳属(9.0%)。采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分析贺兰山主要建群树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的驱动因素,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对真菌群落组成均有显著影响,解释度分别为41.6%和39.1%。贺兰山主要建群树种的土壤真菌多样性较高,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研究结果丰富了贺兰山主要建群树种根际土壤真菌资源的生物信息,可以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真菌资源的挖掘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群树种 真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Illumina MiSeq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红球菌NB1对玉米的耐盐促生效应及其全基因组研究
13
作者 殷子薇 红雨 《生物技术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3-207,共15页
【目的】对玫瑰红球菌NB1菌株进行耐盐、促生特性研究,分析其全基因组信息,并挖掘NB1菌株的耐盐促生基因。【方法】利用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NB1菌株进行鉴定。利用固氮菌改良阿须贝氏培养基、Pikovaskaia's培养基、D... 【目的】对玫瑰红球菌NB1菌株进行耐盐、促生特性研究,分析其全基因组信息,并挖掘NB1菌株的耐盐促生基因。【方法】利用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NB1菌株进行鉴定。利用固氮菌改良阿须贝氏培养基、Pikovaskaia's培养基、DF液体培养基和ADF液体培养基对NB1菌株的固氮、溶磷以及产ACC脱氨酶能力进行鉴定。将NB1菌株分别接种至盐浓度为0%、5%、10%、15%的NB固体培养基上,培养48 h后确定菌株的可耐受浓度。将经NB1菌株处理和未处理的玉米种子分别接种至1/2 MS培养基上,连续培养15 d后测定其株高、根长、鲜重与根重。以盆栽试验的形式,在同一盐浓度胁迫下,分别测量施加NB1菌液和未处理的玉米幼苗的生长指标。利用Illumina二代测序和PacBio三代测序对NB1菌株进行全基因分析。【结果】NB1菌株鉴定为玫瑰红球菌Rhodococcus rhodochrous,能产生ACC脱氨酶,具有固氮、溶磷等能力,可耐受5%的盐浓度,无土培养条件下,经NB1菌株处理后的玉米幼苗其株高、根长、鲜重和根重均显著增加,盆栽种植后,施加NB1菌液的玉米幼苗株高、鲜重显著高于CK。NB1菌株共编码基因5259个,编码基因总长度5230674 bp,平均GC含量为68.30%。在NR、Pfam、COG、Swiss-Prot、GO、KEGG数据库分别注释到基因5235、4379、4195、3758、3263个、2449个。NB1菌株中有178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属于CAZy家族,内含几丁质酶、蔗糖酶等酶的基因。同时,预测NB1菌株中有14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457个毒力因子、324个耐药基因,且从NB1基因组内发现具有耐盐、促生特性的四氢嘧啶、四环素类抗生素等相关基因。【结论】玫瑰红球菌NB1具有耐盐促生特性,对玉米有一定的促生效果,为植物耐盐促生菌剂提供了新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dococcus rhodochrous 全基因组 玉米 耐盐碱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麦真菌与卵菌病害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向颖 红雨 +1 位作者 崔英霞 萨日娜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第4期80-87,共8页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因突出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备受消费者青睐,种植面积逐渐增加,但在种植过程中,病害发生严重影响其产量及品质,其中真菌病害和卵菌病害更是制约藜麦产量的重要因素。文章对藜麦真菌和卵菌病害的发病原因、症状...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因突出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备受消费者青睐,种植面积逐渐增加,但在种植过程中,病害发生严重影响其产量及品质,其中真菌病害和卵菌病害更是制约藜麦产量的重要因素。文章对藜麦真菌和卵菌病害的发病原因、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藜麦生产中真菌和卵菌病害的防治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真菌病害 卵菌病害 发病原因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