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蓝藻和绿藻物种多样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1
作者 刘悦 徐杰 +4 位作者 杜玲 何玉萍 刘雪锋 尹强 孟元发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1-431,共11页
人工培育生物结皮技术是荒漠化防治的一项新技术,优良藻种选育为构建人工生物结皮的关键。采集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蓝藻门、绿藻门的物种进行形态鉴定,采用计数法统计不同植被、不同季节生物结皮蓝藻和绿藻物种的丰富度及优势藻组成,运... 人工培育生物结皮技术是荒漠化防治的一项新技术,优良藻种选育为构建人工生物结皮的关键。采集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蓝藻门、绿藻门的物种进行形态鉴定,采用计数法统计不同植被、不同季节生物结皮蓝藻和绿藻物种的丰富度及优势藻组成,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20个纯化藻株的系统发育位置,为库布齐沙漠人工构建生物结皮优良藻种的筛选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1)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共有蓝、绿藻14科27属78种,其中蓝藻5科10属40种,绿藻9科17属38种,不同植被和季节生物结皮藻类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人工修复植被藻类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自然发育植被,围封植被藻类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未围封植被,冬季藻类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春、夏、秋季。2)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优势藻在属水平上基本相似,蓝藻主要为鞘丝藻属(Lyngbya)、颤藻属(Oscillatoria)、微鞘藻属(Microcolus)等,绿藻为小球藻属(Chlorella)、衣藻属(Chlamydomonas)、栅藻属(Scenedesmus)等。其中,蓝藻栖藓鞘丝藻(Lyngbya mucicola)、柔细颤藻(Oscillatoria subtilissima)、具鞘微鞘藻(Microcolus vaginatus)、微鞘藻(Microcolus sp.)和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马拉蒙衣藻(Chlamydomonas maramuresensis)、爪哇栅藻(Scenedesmus javaensis)和扁盘栅藻(Scenedesmus platydiscus)为库布齐沙漠优势藻。3)对20个纯化藻株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测序,并基于检测数据构建了2株蓝藻和18株绿藻系统发育树,验证了其系统发育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生物结皮 优势藻 形态 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岱海中细菌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姜凯 曹春玲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44,共7页
采用培养方法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内蒙古岱海湖水及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培养方法所分离细菌分属4门,6纲,18目,25科,47属,77种,其中,潜在新菌种20种,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培养过程中发现0.22... 采用培养方法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内蒙古岱海湖水及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培养方法所分离细菌分属4门,6纲,18目,25科,47属,77种,其中,潜在新菌种20种,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培养过程中发现0.22μm滤膜过滤处理能滤除大部分常见的细菌,提高新种检出效率。宏基因组测序共分析到细菌83个门,优势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门水平还识别出一个未归类的细菌门和50个候选菌门,其中,33个为候选门级辐射类群(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CPR)类群。结果表明,岱海中细菌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同时还存在丰富的CPR类群菌株。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岱海微生物资源挖掘以及生态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海 细菌多样性 宏基因组测序 培养 候选门级辐射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头地区蓝刺头植物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萨如娜 苏日古嘎 海日汉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5期5-9,共5页
蓝刺头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为了解包头地区蓝刺头植物群落物种现状,对包头地区蓝刺头群落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以及多样性特征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包头地区蓝刺头群落调查共获得17科31属41种植物。种数较多的是禾本科(... 蓝刺头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为了解包头地区蓝刺头植物群落物种现状,对包头地区蓝刺头群落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以及多样性特征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包头地区蓝刺头群落调查共获得17科31属41种植物。种数较多的是禾本科(Poaceae)、豆科(Fabaceae)、菊科(Aster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2)水分生态型主要以旱生植物为主,其次是中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旱中生植物。(3)五当召样地优势种为大针茅(Stipa grandis)、针茅(Stipa capillata)、北芸香(Haplophyllum dauricum),白彦沟样地优势种为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针茅、赖草(Leymus secalinus)、蓝刺头(Echinops davuricus),喜桂图样地优势种为针茅和长蕊石头花(Gypsophila oldhamiana)、蓝刺头等。(4)五当召样地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Richness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白彦沟样地和喜桂图样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刺头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包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不同气候带白桦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敏 吕桂芬 +2 位作者 牛艳芳 孟兆云 杨勋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847-4860,共14页
白桦是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树种,是典型的外生菌根树种。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白桦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白桦根围土壤中共获得261个外生菌根真菌OT... 白桦是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树种,是典型的外生菌根树种。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白桦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白桦根围土壤中共获得261个外生菌根真菌OTUs,隶属于2门、4纲、11目、29科、50属。在门水平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占93.5%;其余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占6.5%。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1%的优势属共有16个,其中红菇属(Russula,32.1%)、蜡壳耳属(Sebacina,19.9%)和丝膜菌属(Cortinarius,11.8%)的相对丰度最高,分布广泛,在所有样点均有出现。采用RDA和SPSS分析了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的驱动因素,pH值、总氮、土壤含水量和速效钾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分布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pH值对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的解释度最高,为34.3%,其次为总氮、土壤含水量和速效钾,解释度分别为25.1%、16.8%和5.4%。研究结果阐明了跨气候带白桦外生菌根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影响因素,可为深入理解及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外生菌根真菌 多样性 群落结构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温带地区典型森林类型中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5
作者 孟兆云 李敏 +3 位作者 杨勋爵 吕桂芬 牛艳芳 张亚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7,共10页
外生菌根(ECM)真菌可促进宿主植物对土壤中水分和营养的吸收,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及对环境的适应,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探明寒温带地区ECM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以及土壤理化因子对真菌群落组成的可能影响机制... 外生菌根(ECM)真菌可促进宿主植物对土壤中水分和营养的吸收,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及对环境的适应,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探明寒温带地区ECM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以及土壤理化因子对真菌群落组成的可能影响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seq)平台对大兴安岭4种典型森林类型白桦、樟子松、兴安落叶松和偃松的根围土壤ECM真菌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典型森林类型根围土壤中共获得167个ECM真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隶属于2个门、4个纲、10个目、24个科、36个属。在门水平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的相对丰度占96.4%,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占3.6%。在属水平上,红菇属(Russula,30.2%)、丝膜菌属(Cortinarius,17.1%)、Piloderma(9.6%)、棉革菌属(Tomentella,7.2%)、丝盖伞属(Inocybe,7.2%)和蜡壳耳属(Sebacina,6.2%)的相对丰度均>5.0%,是该地区的优势ECM真菌类群。不同森林类型的优势ECM真菌在属水平上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理化因子共解释了不同森林类型ECM真菌群落变异的92.4%,其中硝态氮、土壤总氮和土壤pH值对ECM真菌群落组成均有显著影响,解释度分别为60.4%、10.6%和9.5%。研究结果为认识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ECM真菌的群落组成与功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群落组成 森林类型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芒麦、加拿大披碱草及其杂交一代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6
作者 王伶瑞 红雨 +1 位作者 李慧玲 李景环 《北方农业学报》 2022年第5期24-33,共10页
【目的】明确内蒙古沙壤质暗栗钙土上种植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加拿大披碱草(Elymus canadensis L.)和老芒麦(父本)×加拿大披碱草(母本)杂交一代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阐明环境因子与其互作机制。【方... 【目的】明确内蒙古沙壤质暗栗钙土上种植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加拿大披碱草(Elymus canadensis L.)和老芒麦(父本)×加拿大披碱草(母本)杂交一代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阐明环境因子与其互作机制。【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老芒麦、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父本)×加拿大披碱草(母本)杂交一代根际土壤细菌群落16S 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这3种植物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比较,并对细菌组成与土壤化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老芒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最高,而加拿大披碱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Simpson指数最高。3种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共同优势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老芒麦和杂交一代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单独优势门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3种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共同优势属为节细菌属(Arthrobacter),老芒麦、加拿大披碱草、杂交一代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单独优势属分别为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norank-f-JG30-KF-CM45。3种植物根际土壤中,加拿大披碱草根际土壤的pH值最低,老芒麦根际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有机质与Pseudomonas、norank-f-norank-o-Subgroup-7、Subgroup-10,速效氮与Mycobacterium,速效磷与norank-f-norank-o-SBR1031、norank-f-norank-o-Subgroup-7、Subgroup-10、norank-f-A4b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与norank-f-norank-o-Gaiellales、Gaiella和norank-f-Gemmatimonadacea,速效磷与norank-f-norank-o-Gaiellales、Gaiella和norank-f-Ilumatobacteraceae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老芒麦×加拿大披碱草杂交一代与加拿大披碱草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更相似,与老芒麦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会受到土壤化学指标和种植植物种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加拿大披碱草 杂交一代 根际土壤 细菌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尿素饲粮中添加果寡糖对幼兔氮利用、血液尿素氮向盲肠微生物氮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晓敏 坂口英 弓剑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75-2585,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含尿素饲粮中添加果寡糖(FOS)对荷兰幼兔氮利用、血液尿素氮向盲肠微生物氮转移的影响。试验1:选择3月龄左右的幼兔1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2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 g/kg尿素+50 g/kg葡萄糖(对照组... 本试验旨在研究含尿素饲粮中添加果寡糖(FOS)对荷兰幼兔氮利用、血液尿素氮向盲肠微生物氮转移的影响。试验1:选择3月龄左右的幼兔1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2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 g/kg尿素+50 g/kg葡萄糖(对照组)和10 g/kg尿素+50 g/kg FOS(试验组)。预试期3 d,正试期5 d。试验2:选择3月龄左右的幼兔1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2组分别饲喂与试验1相同的饲粮。试验期为9 d。屠宰前2 h试验动物分别口服2 g葡萄糖或FOS与40 mg ^(15)N-尿素混合的3 mL水溶液。所有的试验动物于08:00—09:00麻醉,并剖腹由背大动脉抽取动脉血处死。结果显示:1)试验组的氮沉积、基于摄入量的氮沉积和基于表观消化量的氮沉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之间营养物质表观消化及摄入氮、粪氮和尿氮均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组的盲肠内容物重量和盲肠内容物重量/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盲肠内容物丙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盲肠内容物有机酸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的近端结肠内容物总氮的^(15)N过显现量和^(15)N添加量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肝脏内容物总蛋白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盲肠内容物总蛋白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试验组近端结肠内容物总微生物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近端结肠内容物微生物氮的^(15)N过显现量和^(15)N添加量的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试验组门静脉血血清尿素氮的^(15)N过显现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含有尿素饲粮中添加FOS可以显著提高荷兰幼兔体内氮沉积,但是饲粮蛋白质含量丰富时,不能使尿素转化为体内蛋白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果寡糖 血液尿素氮 盲肠微生物氮 荷兰幼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富集对土壤样品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
8
作者 姜凯 曹春玲 红雨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6,共9页
地球上的微生物绝大多数仍处于未培养状态。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有助于新物种资源、新天然产物的发现和应用,也有助于对微生物开展生理生化、代谢潜能、演化和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活化富集对于自然生境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至关重要... 地球上的微生物绝大多数仍处于未培养状态。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有助于新物种资源、新天然产物的发现和应用,也有助于对微生物开展生理生化、代谢潜能、演化和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活化富集对于自然生境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16S rRNA基因V3~V4区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了土壤样品不同培养基(WB、PJ、WB/10和PJ-M)、不同活化时长(1~29 d)和不同活化条件(有氧和厌氧)对微生物活化富集的影响。发现活化培养基、培养条件和活化时间的不同会显著影响活化富集后样品的菌群组成。其中,采用营养成分浓度相对较低的培养基(WB/10)、延长活化时长(活化5~29 d)有利于提高活化富集后样品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CPR等微生物暗物质的活化及检出。对后续微生物,特别是微生物暗物质的分离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富集 活化时长 16S rRNA基因V3~V4区扩增子测序 宏基因组测序 微生物暗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侗族和贵州侗族的Heath-Carter体型法研究
9
作者 赵贤 李咏兰 于会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0,共6页
采用Heath-Carter法研究湖南侗族和贵州侗族成人的体型特征.测量了634例湖南侗族成人(男性247例,女性387例)和951例贵州侗族成人(男性333例,女性618例)的体质量、身高等10项体质指标,计算3个因子值,并与其他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湖南... 采用Heath-Carter法研究湖南侗族和贵州侗族成人的体型特征.测量了634例湖南侗族成人(男性247例,女性387例)和951例贵州侗族成人(男性333例,女性618例)的体质量、身高等10项体质指标,计算3个因子值,并与其他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湖南侗族男性为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贵州侗族男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湖南侗族女性和贵州侗族女性均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t检验显示,湖南侗族各年龄组性别间体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贵州侗族除45~59岁组外,其他各年龄组性别间体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他族群相比,湖南侗族和贵州侗族的内因子值处于较高水平,中因子值处于中等水平,外因子值处于偏低水平.湖南侗族和贵州侗族的体型与傣族、临高人和南方汉族比较接近,具有南方族群的体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H-CARTER体型法 湖南侗族 贵州侗族 内因子 中因子 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olSid1基因敲除及功能分析
10
作者 高芳 侯占铭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通过克隆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olSid1基因,确定该基因在镰刀菌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及蛋白定位。通过与尖孢镰刀菌近缘菌同源比对,克隆得到FolSid1的基因序列,基于同源重组原理,使用Split Marker法构建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ph)的基因缺失盒... 通过克隆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olSid1基因,确定该基因在镰刀菌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及蛋白定位。通过与尖孢镰刀菌近缘菌同源比对,克隆得到FolSid1的基因序列,基于同源重组原理,使用Split Marker法构建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ph)的基因缺失盒,通过PEG介导法转入野生型原生质体中,获得基因敲除突变体(ΔFolSid1),对突变菌株做表型鉴定和致病力分析,分析该基因在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中的功能。构建含有FolSid1基因的绿色荧光表达载体pZESH1,对FolSid1-EGFP融合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FolSid1基因序列全长5 392 bp,含有3个内含子。与野生型和外插入突变体相比,尽管敲除突变体ΔFolSid1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没有不同,但产量显著下降;形态学观察发现,敲除突变体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亚麻试验显示,缺失突变体的致病力明显降低;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试验显示,FolSid1蛋白主要定位于菌丝细胞的细胞膜上。FolSid1基因能够调控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的菌丝营养生长、分生孢子发生且对亚麻具有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 FolSid1 Split Marker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入侵植物南美鬼针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11
作者 吴迪 宋晓悦 +3 位作者 张萨如拉 王苏日古嘎 勿日汉 贺俊英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目的】探讨常见环境因子对内蒙古新发现入侵植物南美鬼针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其入侵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美鬼针草种子为材料,采用纸皿法,设置不同温度、pH值和盐胁迫处理,测定并分析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 【目的】探讨常见环境因子对内蒙古新发现入侵植物南美鬼针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其入侵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美鬼针草种子为材料,采用纸皿法,设置不同温度、pH值和盐胁迫处理,测定并分析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结果】南美鬼针草种子的发芽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5~30℃范围内发芽率可达62.17%以上,其中,25℃种子发芽率最高。种子发芽率随pH值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pH值介于4~11时种子发芽率在51.94%以上,其中,pH值介于6~8时种子的发芽率较高,在86.39%以上,pH值为7条件下的发芽率最高。种子发芽率随盐浓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盐浓度为0~100 mmol·L^(-1)时种子的发芽率为77.92%~90.56%,盐浓度超过100 mmol·L^(-1)时种子的发芽率显著降低(P<0.05)。南美鬼针草种子发芽势与发芽指数的指标变化与发芽率变化趋势相似。【结论】南美鬼针草种子适宜的萌发条件为:温度15~30℃、pH值6~8、盐浓度0~100 mmol·L^(-1),其中,25℃为其最适萌发温度,pH值7为其最适萌发酸碱环境。南美鬼针草种子在温度、pH值和盐胁迫3种环境中均能萌发,对环境因子具有一定宽适性,应加强对南美鬼针草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南美鬼针草 种子萌发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害虫短额负蝗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文博 杨爽 +2 位作者 王自杰 史树森 田睿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95-98,共4页
短额负蝗取食大豆、玉米、水稻、高粱等百余种经济作物,曾多次发生并导致灾害,今后依旧存在成灾风险。为深入开展大豆重要害虫短额负蝗的防治和其对环境温度适应性研究,总结了该害虫的分布与寄主植物、形态特征、田间发生规律、生活习... 短额负蝗取食大豆、玉米、水稻、高粱等百余种经济作物,曾多次发生并导致灾害,今后依旧存在成灾风险。为深入开展大豆重要害虫短额负蝗的防治和其对环境温度适应性研究,总结了该害虫的分布与寄主植物、形态特征、田间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展望。建议在新的气候影响和种植制度下,对不同地理种群短额负蝗的发生规律、基础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继续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害虫 短额负蝗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展望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暗物质分离培养——以CPR和DPANN类群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凯 曹春玲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96-105,共10页
候选门级辐射类群(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 CPR)细菌和DPANN超门古菌是重要的微生物暗物质,约占地球细菌和古菌多样性的一半。目前对于CPR和DPANN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仅获得了少数的实验室培养菌株,代表着丰富的菌种资源和基因资源... 候选门级辐射类群(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 CPR)细菌和DPANN超门古菌是重要的微生物暗物质,约占地球细菌和古菌多样性的一半。目前对于CPR和DPANN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仅获得了少数的实验室培养菌株,代表着丰富的菌种资源和基因资源的潜力;同时其生态功能还未知,预示着未来新发现的巨大机遇。本文在总结现有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以及CPR和DPANN菌株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已实现实验室培养的CPR和DPANN菌株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该类群菌株分离培养的几点建议,以期为今后对该类群菌株的分离培养提供参考。CPR细菌和DPANN古菌的可培养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该类群菌的认识,阐明其生活方式、进化及演变规律并揭示其独特的代谢途径及功能基因,发现新的天然活性产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暗物质 候选门级辐射类群 DPANN 细胞微小 共生生活 分离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露醇对放牧绵羊瘤胃、粪便菌群结构以及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14
作者 晓敏 阿拉达尔 弓剑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60-2870,共11页
【目的】探讨甘露醇对放牧绵羊瘤胃、粪便微生物菌群及血清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7~8月龄、初始体重相近(27.10 kg±3.55 kg)的健康绵羊10只,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两组,每组5只。对照组绵羊补饲不添加甘... 【目的】探讨甘露醇对放牧绵羊瘤胃、粪便微生物菌群及血清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7~8月龄、初始体重相近(27.10 kg±3.55 kg)的健康绵羊10只,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两组,每组5只。对照组绵羊补饲不添加甘露醇的玉米面100 g/d,试验组补饲添加1 g甘露醇的玉米面100 g/d。在自然放牧条件下饲喂35 d,其中预试期5 d,正试期30 d。在正试期开始和结束日放牧前称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在试验结束日放牧前分别采集瘤胃液、粪便及颈静脉血液,采用16S rRNA测序方法分析瘤胃及粪便微生物区系;采用相关试剂盒测定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试验组绵羊ADG、瘤胃液pH和氨态氮(NH_(3)-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瘤胃液的总短链脂肪酸(SCFAs)、乙酸和丙酸浓度均显著提高(P<0.05)。(2)试验组绵羊瘤胃及粪便微生物OTU数目、Alpha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瘤胃及粪便微生物基于abund_jaccard近似距离的PCoA均显著分离(P<0.05)。(3)在门水平上,试验组绵羊瘤胃微生物无显著差异(P>0.05),粪便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在属水平上,试验组绵羊瘤胃中瘤胃球菌科NK4A214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粪便中未分类的毛螺菌科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4)试验组绵羊血清免疫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放牧条件下补饲甘露醇可提高绵羊瘤胃液乙酸、丙酸和总SCFAs浓度和瘤胃中瘤胃球菌科NK4A214相对丰度;使粪便中厚壁菌门和未分类的毛螺菌科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提高;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醇 放牧绵羊 菌群结构 免疫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PGPR促生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薄波 哈斯其木格 萨日娜 《南方农业》 2024年第5期22-28,共7页
盐生植物因其特殊的生存策略能够在盐渍环境下正常生长,是研究植物耐盐机理的良好材料。盐生植物的根际存在着耐盐菌库,其中植物根际促生菌为缓解盐胁迫、促进植物正常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综述了盐生植物稀盐、泌盐和拒盐的特性,总结... 盐生植物因其特殊的生存策略能够在盐渍环境下正常生长,是研究植物耐盐机理的良好材料。盐生植物的根际存在着耐盐菌库,其中植物根际促生菌为缓解盐胁迫、促进植物正常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综述了盐生植物稀盐、泌盐和拒盐的特性,总结了其适应高盐环境的生理机制,同时对根际促生菌的促生机理进行了系统梳理,讨论了盐生植物及其根际促生菌对改良盐碱地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生植物 耐盐机理 根际促生菌 促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olGLS2基因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伟娜 侯占铭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4-302,共9页
亚麻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且长期受亚麻枯萎病的侵害。β-1,3-葡聚糖合酶的催化亚基FKS/GLS为细胞壁合成所必需,本研究为鉴定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olGLS2的功能,进行了FolGLS2基因的克隆、敲除以及敲除突变体表型和致病力的测定等试... 亚麻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且长期受亚麻枯萎病的侵害。β-1,3-葡聚糖合酶的催化亚基FKS/GLS为细胞壁合成所必需,本研究为鉴定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olGLS2的功能,进行了FolGLS2基因的克隆、敲除以及敲除突变体表型和致病力的测定等试验。结果显示,FolGLS2基因全长5947 bp,cDNA开放阅读框为5847 bp,编码1948个氨基酸。表型观察发现,敲除突变体菌落小而紧实,生长速率明显降低;菌丝缩短、增粗且无法产生分生孢子;菌丝细胞壁对于常规原生质释放酶液具有抗性,无法释放原生质体;感染试验显示,突变体致病力明显减弱。上述结果表明,FolGLS2基因编码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亚基,对菌丝营养生长、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发生、细胞壁组成及致病性具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 Split-Marker技术 FolGLS2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沙地榆树疏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瑚娜 吴领玉 苏日古嘎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以呼伦贝尔沙地榆树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榆树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以及土壤特征,阐述沙地榆树群落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沙地榆树群落共获得50种植物,隶属于20科40属。呼伦贝尔沙地土壤粗粒化现象较轻。综合... 以呼伦贝尔沙地榆树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榆树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以及土壤特征,阐述沙地榆树群落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沙地榆树群落共获得50种植物,隶属于20科40属。呼伦贝尔沙地土壤粗粒化现象较轻。综合分析呼伦贝尔沙地榆树群落与土壤因子的响应关系,极细沙、中沙和全钾含量是影响呼伦贝尔沙地榆树群落结构的主要土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疏林 土壤理化性质 响应 呼伦贝尔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南族的人体组成成分分析
18
作者 伊拉娜 于会新 李咏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80,共6页
为探讨毛南族成人的体成分特点,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对广西毛南族476例(男性204例,女性272例)成人进行了体成分调查.结果表明:①男性的躯干脂肪率最高,女性的下肢脂肪率最高.男性和女性均为躯干肌肉量最大.男性的肌肉量大于女性,脂肪... 为探讨毛南族成人的体成分特点,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对广西毛南族476例(男性204例,女性272例)成人进行了体成分调查.结果表明:①男性的躯干脂肪率最高,女性的下肢脂肪率最高.男性和女性均为躯干肌肉量最大.男性的肌肉量大于女性,脂肪率小于女性.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性的水分率和内脏脂肪等级与年龄呈正相关,体质量、身高、总肌肉量、推定骨量、右上肢肌肉量、左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肌肉量、左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10项指标与年龄呈负相关.女性的内脏脂肪等级与年龄呈正相关,身高和推定骨量与年龄呈负相关.③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男性除体脂率、身体质量指数、水分率、右上肢脂肪率、左上肢脂肪率、右下肢脂肪率和躯干脂肪率7项指标外,其余11项指标的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除水分率、右上肢脂肪率、右下肢脂肪率和左下肢脂肪率4项指标外,其余14项指标的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④根据体脂率判定肥胖,男性和女性均属于正常.根据身体质量指数判定超重与肥胖,男性和女性均属于超重.⑤毛南族的体成分特点与其他南方族群接近,而与北方族群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南族 体成分 体脂率 肌肉量 身体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哈萨克族成人的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19
作者 韩瑗 伊拉娜 +4 位作者 廉祎 赵贤 宫磊 孙思雨 李咏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0,共6页
采用Heath-Carter法研究甘肃哈萨克族成人的体型特征.对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263例(男性104例,女性159例)哈萨克族成人的体质量、身高等10项指标进行测量,计算内因子值、中因子值和外因子值,并与国内其他族群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Heath-Carter法研究甘肃哈萨克族成人的体型特征.对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263例(男性104例,女性159例)哈萨克族成人的体质量、身高等10项指标进行测量,计算内因子值、中因子值和外因子值,并与国内其他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甘肃哈萨克族男性的平均体型值为5.4-5.0-1.1,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女性的平均体型值为6.4-5.2-0.7,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男性的HWR值大于女性,SAM值小于女性.(2)除中因子值外,甘肃哈萨克族的体质量、身高、内因子值和外因子值的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3个因子值的年龄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3个因子值均与年龄不相关.女性的3个因子值的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内因子值和中因子值与年龄呈正相关,外因子值与年龄呈负相关.(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甘肃哈萨克族体型与甘肃肃北蒙古族、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甘肃汉族较为接近.甘肃哈萨克族具有身体肥胖程度较大,身体线性程度较小的体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哈萨克族 HEATH-CARTER体型法 内因子 中因子 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短额负蝗成虫存活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李文博 NAWAZ Haider Bashir +4 位作者 李新畅 田睿林 史树森 张星 陈欢欢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5-1472,共8页
为明确不同温度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成虫存活率以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在24℃~40℃温度范围内,将短额负蝗健康成虫分组,分别置于生化培养箱处理4 h。测定各温度处理下成虫存活率和抗氧化酶(SOD、CAT、POD)的活性、... 为明确不同温度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成虫存活率以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在24℃~40℃温度范围内,将短额负蝗健康成虫分组,分别置于生化培养箱处理4 h。测定各温度处理下成虫存活率和抗氧化酶(SOD、CAT、POD)的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成虫存活率在24℃~34℃范围内均高于50%,其他温度处理成虫存活率明显降低。试验温度范围内短额负蝗体内3种抗氧化酶活性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后减趋势。32℃时雌、雄成虫的SOD、POD和CAT酶活值最高。T-AOC活性与MDA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二者均在34℃时达最高。短额负蝗对不同温度的适应性存在差异,温度过高不利于其种群存活,此现象与其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密切相关。短额负蝗雌成虫抗氧化酶活性高于雄成虫,更能适应温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额负蝗 温度 抗氧化酶活性 总抗氧化能力 丙二醛 环境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