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被毯对内蒙古清水河县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边坡产流产沙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郭宇 王树森 +7 位作者 马迎梅 徐军 李国婧 黎光 王少华 孟凡旭 张平 张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71,共11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坡陡沟深,水土流失严重,为缓解黄土丘陵沟壑区边坡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以内蒙古清水河县段兰窑流域黄土边坡为研究区,采用3种植被毯措施: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混播(以下简称豆禾混播)比例为1∶1+椰丝毯(L1G1)、...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坡陡沟深,水土流失严重,为缓解黄土丘陵沟壑区边坡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以内蒙古清水河县段兰窑流域黄土边坡为研究区,采用3种植被毯措施: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混播(以下简称豆禾混播)比例为1∶1+椰丝毯(L1G1)、豆禾混播比例为1∶2+椰丝毯(L1G2)和豆禾混播比例为2∶1+椰丝毯(L2G1)在30°,35°,40°和45°边坡设置径流小区,分析该区域不同自然降雨条件和坡度对边坡产流与产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铺设植被毯可以有效的减少黄土边坡产流产沙量。(2)当降雨强度为1~5 mm/h时,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量和产沙量随着坡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当降雨强度为30~50 mm/h时,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量和产沙量随着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坡度为40°时出现峰值。(3)3种植被毯措施的减流效益大小依次为L1G1(75.11%)>L1G2(49.3%)>L2G1(48.11%);3种植被毯措施减沙效益大小依次为L1G1(87.96%)>L1G2(60.96%)>L2G1(58.95%)。说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L1G1是一种有效的边坡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植被毯 产流产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土材料对鄂尔多斯满来梁露天矿排土场风沙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2
作者 邵璐莹 陈士超 +2 位作者 张庆 李娟 贾治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204,共11页
[目的]探究微生物菌剂(EM)与粉煤灰配施对矿区排土场风沙土理化性质的影响,为露天煤矿排土场未来废弃地土壤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鄂尔多斯市满来梁露天矿排土场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盆栽试验的方法,依据二... [目的]探究微生物菌剂(EM)与粉煤灰配施对矿区排土场风沙土理化性质的影响,为露天煤矿排土场未来废弃地土壤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鄂尔多斯市满来梁露天矿排土场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盆栽试验的方法,依据二因素完全试验,设置EM菌剂0,240,480,720 kg/hm^(2)共4个水平,设置粉煤灰0,60000,120000,180000 kg/hm^(2)共4个水平,将EM菌剂和粉煤灰按不同比例与风沙土进行混施,研究不同用量改良剂对矿区排土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计算土壤质量指数。[结果]①EM菌剂、粉煤灰的施配相对于对照(CK)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EM菌剂和粉煤灰的混合施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优于单施EM菌剂或粉煤灰,且在不同施配比例中随着粉煤灰添加量的增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越好。②当EM菌剂为480 kg/hm^(2)和粉煤灰为180000 kg/hm^(2)配施时对土壤质量的提升最为显著,土壤质量指数为0.78,相对于CK增加了147%,属于肥沃等级。③羊柴的生长、光合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紧密的关联性,Mantel分析结果表明羊柴生长指标、光合指标受土壤全氮、有机质驱动。[结论]两种改良材料混施相对单施改良材料能够显著提高矿区排土场风沙土土壤质量,且以EM菌剂为480 kg/hm^(2)和粉煤灰为180000 kg/hm^(2)配施时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排土场 微生物菌剂(EM) 粉煤灰 土壤质量 羊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北缘锁边林风沙流及其粒度参数垂直分布特征
3
作者 解秉林 左合君 +2 位作者 闫敏 席成 柴茵超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64,共13页
为探究库布齐沙漠北缘锁边林带典型植被配置对风沙流及其粒度参数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当地5种灌木植被配置和4种乔灌植被配置为对象,以流动沙地为对照,利用野外风沙观测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植被配置下近地表0~60 cm高度... 为探究库布齐沙漠北缘锁边林带典型植被配置对风沙流及其粒度参数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当地5种灌木植被配置和4种乔灌植被配置为对象,以流动沙地为对照,利用野外风沙观测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植被配置下近地表0~60 cm高度内风沙流沙粒粒度及其粒度参数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植被配置在不同指示风速(7.5、8.7、10.2、11.3 m/s)下风沙流结构遵循幂函数分布(R^(2)>0.78),输沙集中在0~10 cm高度层,平均占90.99%。不同植被配置风沙流在0~10、10~30、30~60 cm高度层中占比最大的粒级分别为中砂、细砂、极细砂,平均占比分别为57.94%、48.16%、47.51%,随植被盖度增大分别表现为减少、增加、增加。2)各植被配置风沙流的分选性在0~20 cm高度内由较好变为中等,20~60 cm高度内由中等变为较好(0.5~1.06),高于6 cm时偏度由对称向负偏转变(0.248~0.603),峰态均为中等。3)植被盖度高于25%的灌木配置和高于20%的乔灌配置中,风沙流平均粒径与分选系数、偏度及峰态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分选系数与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偏度与峰态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植被盖度低于25%的灌木配置和低于20%的乔灌配置中,相关性较弱或负相关。植被配置可以显著影响风沙流结构和粒度参数,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当地锁边林建设主要采用植被盖度为25%~30%的灌木配置和20%~25%的乔灌木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锁边林 风沙流结构 粒度参数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防沙措施的风沙流及其携沙粒度垂直分异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闫敏 左合君 +1 位作者 贾光普 席成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13-1522,共10页
为揭示不同防沙措施影响下风沙流结构及其携沙粒度变化规律,采用木质和尼龙网2种材料制作方格沙障、单行沙障、双行沙障与挡沙墙4种防沙措施模型,利用风洞实验对防沙措施前后风沙流结构进行测定,并结合Mastersizer3000激光粒度分布仪对... 为揭示不同防沙措施影响下风沙流结构及其携沙粒度变化规律,采用木质和尼龙网2种材料制作方格沙障、单行沙障、双行沙障与挡沙墙4种防沙措施模型,利用风洞实验对防沙措施前后风沙流结构进行测定,并结合Mastersizer3000激光粒度分布仪对沙样进行粒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防沙措施迎风侧风沙流垂直分布与未设置防沙措施时基本相似,输沙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88%以上的输沙量集中在0~10 cm高度层;而背风侧输沙量随高度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且随着沙障规格的减小、高度的增加、行间距的变窄、孔隙度的降低输沙量集中范围逐渐向上偏移,输沙量峰值出现的位置由高度较低的透风型方格沙障(7 cm)上移至高度较高的不透风型挡沙墙(26 cm),且近地表0~10 cm高度层积沙量越少。(2)受不同防沙措施影响,不同高度层沙粒粒度特征差异显著,整体表现出随着高度的增加沙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细沙和中沙主要分布在近地表5~25 cm层,而近地表0~5 cm层则分布有细沙、中沙和粗沙,峰值出现在0.300 mm附近,平均含量约为12.09%;粒度参数变化受防沙措施规格变化影响较小,更多表现在高度层的差异,不同防沙措施各高度层沙粒分选性较好、极正偏,峰度随防沙措施参数的密集化由宽平向中等、尖窄变化,由方格沙障(0.990)、单行沙障(0.990)、双行沙障(0.996)向挡沙墙(1.086)变化,且上述变化规律随指示风速的增大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廓线 风沙流 粒度垂直分异 防沙技术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柠条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薛艳春 杨光 +3 位作者 陆乃静 石默杰 刘一 代小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9-78,共10页
【目的】揭示沙区柠条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确定柠条林最适林分密度,为其更好地发挥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在库布齐沙漠中段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造林总场,选择立地条件相同、林龄... 【目的】揭示沙区柠条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确定柠条林最适林分密度,为其更好地发挥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在库布齐沙漠中段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造林总场,选择立地条件相同、林龄相近、密度不同的柠条人工林林分为研究对象,选取林分密度为2880~3200株/hm^(2)(Ⅰ)、1800~2000株/hm^(2)(Ⅱ)、1080~1200株/hm^(2)(Ⅲ)、720~800株/hm^(2)(Ⅳ)的林地,以裸沙地为对照(CK),以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表征林下物种多样性,记录不同林分中植物的高度、盖度、冠幅等;用五点取样法在各样地取0~20,20~40,40~60,60~80 cm土层土壤,测定其土壤含水量、体积质量、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通过冗余分析探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密度柠条林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草本层植物共20种,以菊科植物为主。随林分密度的降低,柠条林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Simpson、Shannon-Wiener、Margalef指数呈先增后降趋势,均表现出林分Ⅲ>林分Ⅳ>林分Ⅱ>林分Ⅰ>CK,各林分Peilou均匀度指数与CK无显著差异。(2)柠条人工林的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均以林分Ⅲ最高,分别为5.10%,30.77%,19.16%,土壤体积质量在不同密度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林分密度土壤含水量在0~40 cm与40~80 cm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土层加深,土壤体积质量呈增加趋势。(3)各密度柠条人工林样地中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物理性质指标相关性总体较大。(4)不同密度柠条人工林综合评价结果为林分Ⅲ(2.276)>林分Ⅳ(1.261)>林分Ⅱ(0.294)>林分Ⅰ(-0.815)>CK(-3.017)。【结论】1080~1200株/hm^(2)为研究区柠条人工林林下植被与土壤物理性质恢复的适宜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林分密度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冠果育苗及造林管理技术
6
作者 王桂华 李钢铁 高越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2期203-205,共3页
文冠果是我国特有树种,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发展前景广阔。本文作者基于北方地区文冠果栽培的实际情况,从播种育苗、扦插繁殖、嫁接育苗等方面总结了文冠果育苗技术,从造林地选择、整地、栽植、水肥管理、树形修剪、疏花授粉... 文冠果是我国特有树种,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发展前景广阔。本文作者基于北方地区文冠果栽培的实际情况,从播种育苗、扦插繁殖、嫁接育苗等方面总结了文冠果育苗技术,从造林地选择、整地、栽植、水肥管理、树形修剪、疏花授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文冠果栽培技术要点,为文冠果产业化育苗及进一步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育苗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不同林龄梭梭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
7
作者 左小锋 魏亚娟 +3 位作者 左合君 王海兵 闫敏 孙艳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7-156,共10页
【目的】为探究不同林龄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配规律及其固碳潜力,明确梭梭林在荒漠区的碳汇功能。【方法】以吉兰泰荒漠区3~30 a梭梭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1)梭梭枝干、叶片和根... 【目的】为探究不同林龄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配规律及其固碳潜力,明确梭梭林在荒漠区的碳汇功能。【方法】以吉兰泰荒漠区3~30 a梭梭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1)梭梭枝干、叶片和根系碳含量随着林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林龄对梭梭各器官和土壤碳含量影响显著。梭梭林土壤碳含量具有明显垂直分布特征。3 a和6 a梭梭土壤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加,11、16和30 a梭梭土壤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2)灌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林龄对灌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影响显著(P<0.05)。不同林龄梭梭林地0~100 cm土壤碳储量介于1.17~7.82 t·hm^(-2)。3 a和6 a梭梭土壤碳储量随着土层深度逐渐增加,11、16和30 a梭梭土壤碳储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3)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比例表现为:土壤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说明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集中于土壤层,其碳储量分配比例介于84.06%~95.73%;4)梭梭林净初级生产力和年固碳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其中,3 a和6 a梭梭林灌木层净初级生产力和年固碳量大于草本层,11、16和30 a梭梭林草本层净初级生产力和年固碳量大于灌木层。【结论】在我国荒漠区营建梭梭林具有明显的碳汇作用,荒漠区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受林龄的影响显著,今后计算荒漠区梭梭林碳储量时应该充分考虑林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林 碳含量 碳储量 固碳能力 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WEQ模型的毛乌素沙地2000—2022年土壤风蚀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柴茵超 左合君 +2 位作者 闫敏 左韬 苗淑悦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654,共8页
【目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直接影响土壤风蚀量,研究不同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毛乌素沙地2000—2022年土壤风蚀量的影响,提高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风蚀量驱动因素的理解,为政府提供生态治理政策建议。【方法】基于修正后的风蚀方程(RWEQ),... 【目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直接影响土壤风蚀量,研究不同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毛乌素沙地2000—2022年土壤风蚀量的影响,提高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风蚀量驱动因素的理解,为政府提供生态治理政策建议。【方法】基于修正后的风蚀方程(RWEQ),模拟毛乌素沙地土壤实际风蚀量(SL)、土壤潜在风蚀量(SLR)、防风固沙量(G)、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F)4个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地理因子探测器识别驱动因素。【结果】2000—2022年,总土壤潜在风蚀量(SLR)、土壤实际风蚀量(SL)、防风固沙量(G)范围分别为3.07×10^(7)~14.50×10^(7)、2.59×10^(7)~12.72×10^(7)、1.44×10^(3)~95.04×10^(3)t,单位面积的土壤潜在风蚀量(SLR)、土壤实际风蚀量(SL)、防风固沙量(G)、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F)计算范围分别为0.64^(3).02 kg/m^(2)、0.54~2.65 kg/m^(2)、0.03~1.98 kg/m^(2)、4.52%~68.17%。整体来看,毛乌素沙地土壤风蚀程度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规律,防风固沙量(G)在东部空间分布较高,西部地区空间分布较低。土壤潜在风蚀量(SLR)与土壤实际风蚀量(SL)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趋势。东部地区的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F)较高,西部地区较低。【结论】在毛乌素沙地土壤实际风蚀量(SL)的8个驱动因素中,土壤类型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植被覆盖度、气温为主要驱动因子,其余因子为次要驱动因子;各个因素与土壤类型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气温与土壤类型之间相关性最显著。围栏封育、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使得沙漠生态系统得以恢复,进而提高毛乌素沙地的防风固沙能力,建议对毛乌素沙地实行分区治理策略,整体上提高沙漠化治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量 修正的风蚀模型(RWEQ)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肥对土默川平原盐渍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慧欣阁 陈士超 +1 位作者 段鹏程 蔺方春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共10页
[目的]探究3种微藻肥及其不同施用量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和对玉米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为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在土默川平原盐碱地开展大田试验。试验设计了3种微藻肥(分别记作W_(1),W_(2),W_(3)),每种... [目的]探究3种微藻肥及其不同施用量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和对玉米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为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在土默川平原盐碱地开展大田试验。试验设计了3种微藻肥(分别记作W_(1),W_(2),W_(3)),每种微藻肥设置3个施肥水平(15,30,45 L/hm^(2),分别记作N_(1),N_(2),N_(3)),以不施藻肥作为对照,共计10个处理。[结果]①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与未施用微藻肥的对照处理相比,施用微藻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的容重,降幅为4.11%~12.34%;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增幅为10.82%~38.31%;土壤pH值和含盐量呈现下降趋势,分别降低了1.82%~9.90%和17.12%~47.66%。②在玉米生长方面,与未施用微藻肥的对照处理相比,微藻肥处理下的玉米株高、茎粗以及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了1.12%~18.47%,1.15%~29.02%和22.50%~74.14%;百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了16.02%~48.31%和15.73%~41.31%。玉米产量与土壤容重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叶面积指数等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施用Ⅱ号微藻肥30 L/hm^(2)(W_(2) N_(2)处理)对改良盐渍土和提高玉米产量的效果最好,在选择施用微藻肥对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改良时可优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肥 盐渍土改良 玉米 土默川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毒浸提液对刺萼龙葵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10
作者 邵亚洲 左合君 +3 位作者 李那何芽 李曦冉 袁灵强 赵杏花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86,共6页
为有效控制刺萼龙葵的蔓延,利用生物化感作用原理,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狼毒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浸提液处理刺萼龙葵种子,并以玉米种子为对照,探讨狼毒浸提液对刺萼龙葵种子萌发及胚发育的影响。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胚根... 为有效控制刺萼龙葵的蔓延,利用生物化感作用原理,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狼毒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浸提液处理刺萼龙葵种子,并以玉米种子为对照,探讨狼毒浸提液对刺萼龙葵种子萌发及胚发育的影响。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胚根、胚轴长度等指标,计算化感效应指数和综合化感效应指数,评估狼毒浸提液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狼毒地下部分浸提液对刺萼龙葵种子萌发和胚发育的抑制效果明显强于地上部分浸提液;狼毒浸提液对刺萼龙葵种子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玉米种子;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刺萼龙葵和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玉米种子胚根长度和胚芽长度呈“低促高抑”趋势;在确保对玉米种子萌发影响较小的前提下,40 g/L狼毒地下部分浸提液为最适处理质量浓度,该质量浓度下刺萼龙葵种子发芽率为0.08%、综合化感效应指数为-0.78,玉米种子发芽率为63.33%、综合化感效应指数为-0.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毒 种子萌发 刺萼龙葵 玉米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匍根骆驼蓬浸提液对刺萼龙葵种子萌发的影响
11
作者 李冬至 赵杏花 +3 位作者 刘瑞敏 张靖媛 邵亚洲 黄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69,78,共8页
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原理,采用匍根骆驼蓬为供体,探究不同浓度匍根骆驼蓬浸提液对刺萼龙葵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以期为刺萼龙葵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采用室内培养皿方法,制备不同浓度(5、10、20、30、40、50 g·L^(-1))... 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原理,采用匍根骆驼蓬为供体,探究不同浓度匍根骆驼蓬浸提液对刺萼龙葵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以期为刺萼龙葵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采用室内培养皿方法,制备不同浓度(5、10、20、30、40、50 g·L^(-1))的匍根骆驼蓬水浸提液,以刺萼龙葵为受体,开展种子萌发试验,分析不同浓度匍根骆驼蓬水浸提液对刺萼龙葵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浸提液浓度为30 g·L^(-1)时,刺萼龙葵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为0。(2)浸提液浓度为30 g·L^(-1)时,刺萼龙葵种子萌发指标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为-1.00。(3)浸提液浓度为30 g·L^(-1)时,其对刺萼龙葵胚根胚芽抑制率为100%,胚根和胚芽综合化感效应指数为-1.00。综上,在匍根骆驼蓬浸提液浓度为30 g·L^(-1)时,其对刺萼龙葵种子的萌发及萌发期胚根和胚芽的生长抑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萼龙葵 匍根骆驼蓬 化感作用 生物防治 入侵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库布齐沙漠地区荒漠化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
12
作者 左韬 左合君 +2 位作者 闫敏 席成 燕宇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4,共8页
库布齐沙漠东西跨度较大,自然环境差异明显,为明确东西部荒漠化主导驱动因子是否一致,本文利用2000—2023年覆盖库布齐沙漠的6期Landsat TM/OLI卫星影像,对库布齐沙漠地区荒漠化程度进行提取,并通过景观格局变化和地理因子探测器,解释... 库布齐沙漠东西跨度较大,自然环境差异明显,为明确东西部荒漠化主导驱动因子是否一致,本文利用2000—2023年覆盖库布齐沙漠的6期Landsat TM/OLI卫星影像,对库布齐沙漠地区荒漠化程度进行提取,并通过景观格局变化和地理因子探测器,解释其变化规律和主导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3年库布齐沙漠荒漠化程度在时间上呈降低趋势,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杭锦旗境内荒漠化均得到改善;全域极重度、轻度荒漠化斑块边界趋于平滑和规则,重度、中度和非荒漠化斑块边界趋于复杂和不规则,优势景观正在从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向轻度和非荒漠化转移;人为因素对库布齐沙漠全域土地荒漠化影响较大,其中,土地利用类型、降水量、风速及牲畜数为影响该地区荒漠化的主导因子。达拉特旗及杭锦旗主导驱动因子与全域一致,准格尔旗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降水量、相对湿度和牲畜数为主导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荒漠化 景观格局指数 驱动力 地理因子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水交互作用下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
13
作者 李思瑶 蒙仲举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47,共9页
[目的]为揭示黄河上游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风沙入黄的物质输运特征与空间分异模式。[方法]选取沙漠-河流直接接触的典型过渡区,基于地表湿度梯度与沉积物粒度分异,将研究区域细分为边缘区(X1)、过渡区(X2)和近岸区(X3)3个子区域,系统分... [目的]为揭示黄河上游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风沙入黄的物质输运特征与空间分异模式。[方法]选取沙漠-河流直接接触的典型过渡区,基于地表湿度梯度与沉积物粒度分异,将研究区域细分为边缘区(X1)、过渡区(X2)和近岸区(X3)3个子区域,系统分析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和输沙特征。[结果]边缘区以中细沙为主,平均粒径145.03μm,风蚀作用强烈;过渡区中沙主导,平均粒径217.13μm;近岸区以粉粒为主,平均粒径24.95μm,水动力影响明显。各区域地表沉积物分选性差,偏度为极负偏-近对称-极负偏,峰态为尖窄-中等-尖窄。边缘区跃移组分占比>95%,呈两段式分布,表征长距离风沙搬运,过渡区以跃移为主,悬移组分仅占3%,近岸区悬移、跃移和蠕移组分分别占26.1%、67.2%和6.7%。风沙流垂向分选显著,输沙量随高度呈指数衰减,0~10 cm土层贡献率达62%~78%。边缘区、过渡区和近岸区易蚀颗粒粒径分别为170.3~446.5、137.5~401.2、123.6~291.0μm。[结论]边缘区是风蚀治理的重点区域,可通过布设沙障和提高植被盖度等方式削弱其风蚀作用,减少颗粒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风水复合侵蚀 粒度特征 风蚀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藻肥对河套灌区盐渍化农田向日葵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4
作者 张印 陈士超 +4 位作者 郭富强 周彦心 段鹏程 孟燕辉 李慧欣阁 《绿色科技》 2025年第8期50-57,64,共9页
微藻活性细胞生物肥作为新型绿色环保肥料,为探究微藻肥对盐渍化土壤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盐渍化农田开展田间试验,以“博发3号”向日葵(Helianthusannuus L.)为试材,通过监测不同生育时期(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 微藻活性细胞生物肥作为新型绿色环保肥料,为探究微藻肥对盐渍化土壤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盐渍化农田开展田间试验,以“博发3号”向日葵(Helianthusannuus L.)为试材,通过监测不同生育时期(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向日葵的农艺、光合、产量性状指标,系统评估3种微藻肥(Fa、Fb、Fc)不同施用量(0、15、30、45 L/hm^(2))对向日葵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微藻肥的向日葵各生育时期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不施微藻肥(P<0.05),最大分别提高65.1%、78.08%、66.07%;随施肥水平升高,向日葵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多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施肥水平为30 L/hm^(2)时表现较好;(2)施用微藻肥的向日葵各生育时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叶绿素指数均高于不施微藻肥,最大分别提高54.01%、53.09%、31.67%;随施肥水平提高,3类指标多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施肥水平为30 L/hm^(2)时表现较好;(3)施用微藻肥显著提高了向日葵的花盘直径、单盘粒重、结实率、百粒重以及产量,降低了空壳率和秕粒率,提升了籽粒品质,其中30 L/hm^(2)的Fc微藻肥增产效果最优。微藻肥通过对“农艺-光合-产量”三级指标的调控,实现盐渍化农田向日葵增产增效目标,为微藻肥在盐渍化农田的规模化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藻肥 向日葵 生长 产量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微藻肥对盐渍化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基于河套灌区的试验研究
15
作者 周彦心 陈士超 +1 位作者 张印 段鹏程 《绿色科技》 2025年第8期43-49,共7页
为探究施用微藻肥种类和用量对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在河套灌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2种微藻肥(F1、F2)及3组施用量(15、30、45 L/hm^(2)),以不施加微藻肥(CK)作为对照,共设置7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用微藻... 为探究施用微藻肥种类和用量对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在河套灌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2种微藻肥(F1、F2)及3组施用量(15、30、45 L/hm^(2)),以不施加微藻肥(CK)作为对照,共设置7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用微藻肥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升了土壤孔隙度,改善了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能力。同时,微藻肥的施用有效降低了土壤pH值,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玉米生长方面,施用微藻肥显著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提高了玉米的出苗率、株高和茎粗。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可知,微藻肥F1,施用量为30 L/hm^(2)时对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改良和提高玉米生长发育方面的综合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盐渍化土壤 微藻肥 土壤理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生灌木平茬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16
作者 李思琪 王海兵 +1 位作者 闫敏 任余艳 《绿色科技》 2025年第9期83-88,共6页
平茬技术作为改善老化退化林生长状态的重要手段,在干旱区灌木林抚育更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文献梳理,从灌木平茬时间、周期、平茬高度、机械作业方式等多方面论述了沙生灌木生长平茬技术研究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结果表... 平茬技术作为改善老化退化林生长状态的重要手段,在干旱区灌木林抚育更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文献梳理,从灌木平茬时间、周期、平茬高度、机械作业方式等多方面论述了沙生灌木生长平茬技术研究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平茬时间一般选择在立冬后到翌年土壤解冻前、平茬周期一般在3~5年进行,平茬高度控制在0~20 cm进行平茬、采用全面平茬和带状平茬(隔1带或隔2带)的灌木居多,但确切的平茬设置需结合灌木自身生长状态、立地环境和林地用途进行确定。目前,精准确定沙生灌木最佳平茬设置的健康评价体系缺失,适用不同立地环境和多目标用途的综合平茬技术、系统性技术体系及其相关智能化装备的研发有待完善,平茬后针对枝条资源存储、运输和摆放等方面的高效利用研究有待深入。通过对沙生灌木最佳平茬设置的健康评价体系、综合性平茬技术、智能化设备研发及平茬后枝条的再利用等方面的深化研究,使得未来沙区老化退化林生态修复进入智能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生灌木 平茬时间及周期 平茬高度 平茬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洞试验的风沙区光伏阵列近地表形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唐国栋 蒙仲举 +3 位作者 高永 党晓宏 郭建英 邢恩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研究库布齐沙漠中段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地表形态变化规律及其与风环境的关系,为科学制定沙区光伏电站次生风沙危害防治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风洞试验方法,分析光伏阵列与风向之间夹角为0°,45°,90°,135... [目的]研究库布齐沙漠中段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地表形态变化规律及其与风环境的关系,为科学制定沙区光伏电站次生风沙危害防治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风洞试验方法,分析光伏阵列与风向之间夹角为0°,45°,90°,135°和180°时光伏阵列地表蚀积空间分布规律和地表形态剖面特征。[结果]夹角为±90°时,迎风侧前两排电板区域地表蚀积变化表现为风蚀以中度和重度为主,堆积以轻度为主。第3—5排电板区域在前两排电板的遮蔽作用下风沙活动强度大幅降低。夹角为±45°时所有电板区域蚀积变化规律较为相似;45°时蚀积变化表现为风蚀以中度和重度为主,堆积以中度和轻度为主,小范围出现重度堆积现象;-45°时风蚀和堆积均表现为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以8m/s风速条件为例,不同夹角条件光伏阵列地表蚀积强度表现为:45°>90°>-45°>-90°>0°。夹角为0°时最小,蚀积变化极差仅为1.265cm。夹角为45°时最大,蚀积变化极差可达5.429cm。夹角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风况条件下,夹角为正值相较负值时光伏阵列地表风沙活动更为强烈。夹角为45°时蚀积强度是夹角为-45°时的1.566倍,夹角为90°时则是夹角为-90°时的1.269倍。[结论]沙区光伏阵列次生风沙危害的防治技术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区域主害风向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阵列 风洞试验 风向 地表形态 库布齐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区光伏阵列对近地层风沙输移的干扰效应 被引量:11
18
作者 唐国栋 蒙仲举 +2 位作者 高永 党晓宏 史芮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01-110,共10页
沙漠地区建设光伏阵列后,地表吹蚀和堆积过程引起的地貌变化不仅严重威胁到了光伏组件固定结构的稳定,而且间接加速损耗了电板发电功率。为探究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近地层风沙输移特征,在库布齐沙漠中段的200MW光伏电站腹地区域,通过同... 沙漠地区建设光伏阵列后,地表吹蚀和堆积过程引起的地貌变化不仅严重威胁到了光伏组件固定结构的稳定,而且间接加速损耗了电板发电功率。为探究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近地层风沙输移特征,在库布齐沙漠中段的200MW光伏电站腹地区域,通过同步测定光伏阵列腹地电板不同部位(板间、板前和板后)和上风向无光伏设施覆盖的流动沙地近地层输沙率,同时利用HOBO小型移动气象站记录观测期风速和风向信息,分析不同风速风向条件下光伏阵列整体阻沙率、局部不同部位风沙流结构及通量模型。结果显示:光伏阵列与风向夹角在–12.30°~82.19°范围内,光伏阵列阻沙率为35.34%~93.02%,当夹角超过45°时,光伏阵列平均阻沙率可达84.63%;随光伏阵列与风向之间夹角增大,板间和板后位置风沙输移高度有向上层移动的趋势,而板前位置则更加贴近地表;双参数指数函数可以较好地模拟光伏阵列内不同部位近地层30cm高度范围内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沙漠地区建设光伏阵列后近地层风沙输移规律,可为科学制定次生风沙危害防治技术方案提供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沙粒 光伏阵列 输沙率 风沙流结构 拟合模型 库布齐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环境下防风挡沙墙复变作用规律的风洞模拟 被引量:6
19
作者 闫敏 左合君 +3 位作者 郭跃 贾光普 乔硕 席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117,共10页
【目的】风沙防护是干旱环境下人类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关键工程问题之一,为探明不透风防风阻沙措施风沙运移的变化规律,筛选特殊风沙区域防护体系构建合适设置参数。【方法】采用风洞模拟对不同风向夹角条件下防风挡沙墙的气流速度场... 【目的】风沙防护是干旱环境下人类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关键工程问题之一,为探明不透风防风阻沙措施风沙运移的变化规律,筛选特殊风沙区域防护体系构建合适设置参数。【方法】采用风洞模拟对不同风向夹角条件下防风挡沙墙的气流速度场、风沙流结构以及沙粒阻截率/输导率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1)迎风侧模型4倍障高处始终为气流急剧变化的拐点,且不随着指示风速的变化而变化;当指示风速小于10 m/s,背风侧弱风区或静风区的范围随着指示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大于12 m/s则呈相反规律;同一指示风速作用下,随风向夹角的增大有效防护范围逐渐增加。(2)迎风侧积沙主要集中于近地表0~10 cm,平均占总输沙量的85.31%;45°、60°、75°与90°4种风向夹角条件下背风侧输沙量主要集中在20~30 cm高度范围内,分别占总输沙量的71.25%、88.75%、85.25%、86.00%。(3)背风侧0~10 cm高度层沙粒截留随指示风速的增加而增加,75°夹角时最大,平均为95.64%;10~30 cm高度层沙粒输导随着指示风速的增加有增大趋势,45°夹角时最大,平均为81.09%。【结论】指示风速的变化对防风挡沙墙气流速度场变化规律影响不显著,而对背风侧弱风区或静风区的范围影响较大,75°时有效防护范围最佳;迎风侧输沙量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少,背风侧随高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作为防风阻沙措施风向夹角应设置为7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挡沙墙 风速廓线 风沙流结构 复变规律 风洞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边缘不同下垫面风沙流物质再分配及对营养元素的富集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闫敏 陈宇鑫 +2 位作者 左合君 王海兵 席成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9-899,共11页
以库布齐沙漠流动沙地、封沙育草带、防风阻沙林、农田防护林和农田5种下垫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对其地表与0~100 cm风沙流中沉积物的粒度及其元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农田和有植被覆盖地表的地表粗糙度较... 以库布齐沙漠流动沙地、封沙育草带、防风阻沙林、农田防护林和农田5种下垫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对其地表与0~100 cm风沙流中沉积物的粒度及其元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农田和有植被覆盖地表的地表粗糙度较流动沙地明显增加,10 cm处风速减少18%以上,总输沙量平均减少85.6%。(2)不同粒度沙粒中Cu、Fe、Mn、Zn含量差异明显,Cu、Zn元素在粉砂中含量最高,Mn元素在极细砂中含量最高,Fe元素在细砂中含量最多。(3)在风沙流物质再分配作用下,风沙流中粉砂和极细砂含量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增加,平均较地表增加了约14倍,Cu、Zn、Mn元素含量随之增加,风沙流中随高度上升细砂含量先增加后减少,Fe元素含量也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与原地表中元素含量、地表沉积物不同粒径中元素含量特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 粒度组成 元素迁移 库布齐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