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价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正源 那仁满都拉 +5 位作者 郭恩亮 刘晓东 秦兆军 宋昊泽 王汉堃 侯越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9-135,共7页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指南,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以5 km×5 km海量空间栅格数据为评价单元,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ArcGIS软件相结合,对内蒙古...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指南,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以5 km×5 km海量空间栅格数据为评价单元,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ArcGIS软件相结合,对内蒙古地区进行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价并进行了等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以上地区主要位于人口与GDP密度较高,同时地闪密度和强度等致灾因子较强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及赤峰市、通辽市、乌兰浩特市、阿拉善左旗、锡林浩特市和海拉尔区等地区的城镇所在地,占内蒙古自治区面积的17.38%;雷电灾害风险中等地区主要为人口密度较低,但地闪密度与强度等致灾因子偏高的呼、包、鄂、乌城镇圈周围以及东北部阿鲁科尔沁旗、新巴尔虎左旗、巴林左旗、苏尼特右旗、扎赉特旗等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23.65%;其他地区是雷电灾害低风险以下地区,如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北部以及锡林郭勒盟等,地广人稀且雷电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最低的地区,上述地区占内蒙古面积的58.97%。最后,将评价结果与内蒙古地区2008—2018年历史雷电灾害事故进行对比验证可知,89.06%的雷电灾害事故处于雷电灾害风险中等以上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风险评价 熵权-TOPSIS方法 内蒙古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沙尘天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2
作者 杨舒畅 秦富仓 王曼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5-243,共9页
[目的]分析196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沙尘天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沙尘天气变化规律,为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逐日浮尘、扬沙、沙尘暴资料,采用趋... [目的]分析196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沙尘天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沙尘天气变化规律,为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逐日浮尘、扬沙、沙尘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K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沙尘天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96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各等级沙尘日数及沙尘强度指数均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p<0.01),浮尘日数和扬沙日数均在1990年前后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沙尘暴日数和沙尘强度指数无明显突变点;(2)沙尘天气的空间变化趋势表现为,西部地区发生频率高且强度较大,高值中心出现在阿拉善盟的中部及西部与乌海市交界地区,向东迅速减弱,地区间差异明显;1960—2020年,沙尘天气减弱程度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更为明显;(3)196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沙尘天气减弱,既与增温背景下的大风日数减少(10.1 d/10 a,p<0.01)及冬春季节降水增多(2.65 mm/10 a,p<0.01)有关,也与持续多年的大规模生态治理下,NDVI明显增加(0.036/10 a,p<0.01),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有关。[结论]沙化土地治理是抑制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有效手段,必须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同时,做好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达到减轻沙尘危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沙尘强度 时空演变 内蒙古自治区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雷电活动及雷灾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刘晓东 冯旭宇 +1 位作者 宋昊泽 博格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1期60-65,共6页
基于内蒙古气象部门2013-2014年23站雷电定位资料和雷灾统计资料,运用ArcGIS软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内蒙古高原地区地闪频次、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高原地区正地闪占总地闪的10%左右,正闪比例高... 基于内蒙古气象部门2013-2014年23站雷电定位资料和雷灾统计资料,运用ArcGIS软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内蒙古高原地区地闪频次、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高原地区正地闪占总地闪的10%左右,正闪比例高于南方省市;该地区50%以上的地闪强度集中在15~35 k A范围,正地闪的电流强度为负地闪的2倍左右;每年3、4月份的地闪平均电流强度最大,1 d当中上午电流强度要大于午后的强度值;地闪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地闪的最大密度和电流强度值分别在20次/km^2和10 k A/km^2左右;从雷灾分析来看,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6-8月份,电子电器设备发生雷电灾害次数最多,居民家庭雷电防护措施仍需完善;雷击人员伤亡则主要发生在农村牧区的户外环境,农牧民的防雷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密度 地闪强度 雷电灾害 防雷意识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地区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锐 段炼 +2 位作者 刘晓东 冯旭宇 王卫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7期7528-7530,共3页
利用内蒙古河套地区1974 ~ 2011年9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和2007~2011年雷电灾害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套地区雷暴日和雷电灾害频度特征,然后基于内蒙古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选取雷暴日数、生命易损模数和经济损失模数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评... 利用内蒙古河套地区1974 ~ 2011年9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和2007~2011年雷电灾害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套地区雷暴日和雷电灾害频度特征,然后基于内蒙古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选取雷暴日数、生命易损模数和经济损失模数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评估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旗县雷灾易损性分析指标值,并采用5级分区法对各指标进行分级获得各旗县的易损性等级值,完成了对河套地区雷电灾害综合易损性区划.结果表明,巴彦淖尔市7个旗县均属于中易损区以上,其中临河区、五原和杭锦后旗的雷电灾害易损度极高,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旗的易损度较高,磴口和乌拉特后旗属于中易损度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易损性 评估指标 易损度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冯旭宇 刘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期166-168,共3页
利用内蒙古地区1971~2011年118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和1998~2011年雷电灾害数据及内蒙古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选取雷暴日数、雷电灾害频度、生命易损模数和经济损失模数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评估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盟市雷灾易损... 利用内蒙古地区1971~2011年118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和1998~2011年雷电灾害数据及内蒙古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选取雷暴日数、雷电灾害频度、生命易损模数和经济损失模数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评估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盟市雷灾易损性风险值,然后采用5级分区法对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综合易损性进行区划。结果表明,雷电灾害极高易损区集中在呼和浩特市,高易损区分布在包头和通辽地区,中易损区分布在呼伦贝尔、兴安盟、赤峰和乌兰察布市,低易损区分布在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和乌海市,阿拉善盟为极低易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易损性 评估指标 易损度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形因素对雷电灾害的影响及其权重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晓东 冯旭宇 +2 位作者 李庆君 王曼霏 张晓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9-905,共7页
为了揭示内蒙古地形对雷电灾害的影响规律,基于内蒙古1998-2018年雷电灾害资料和数字高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熵值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地形因素对雷电灾害的影响及其权重。结果表明,内蒙古近21年来雷灾点主要分布在高程为200~2 000 m的... 为了揭示内蒙古地形对雷电灾害的影响规律,基于内蒙古1998-2018年雷电灾害资料和数字高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熵值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地形因素对雷电灾害的影响及其权重。结果表明,内蒙古近21年来雷灾点主要分布在高程为200~2 000 m的范围内,高程在2 000 m以上基本没有雷灾发生;雷灾点个数随坡度、地形起伏度的增加呈现指数降低趋势,雷灾点主要分布在坡度小于10°的地区,且多分布在0~75 m的地形起伏度区间内;从坡向上来看,南坡的雷灾点个数最多(占45.53%),北坡的雷灾点个数最少;在地形因子的不同分级中0~500 m的高程、15°~35°的坡度、0~20 m的地形起伏度和西南坡及平地区域发生雷灾的概率较大。运用熵值法分析高程、地形起伏度、坡度和坡向不同地形因素造成雷电灾害权重来看,高程和坡向因素贡献程度较大。该研究结果对于雷电灾害的风险区划及防御规划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地形 熵值法 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67
7
作者 刘晓东 张其林 +2 位作者 冯旭宇 巴特尔 巩迪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24,共6页
基于1971-2007年内蒙古115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对内蒙古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6d,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37 a来雷暴日... 基于1971-2007年内蒙古115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对内蒙古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6d,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37 a来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下降幅度为2.09 d/10 a,但东胜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有增加的趋势;全年中6-8月为雷暴集中期,出现3个或4个雷暴中心,活动区集中在110°E以东区域;通过EOF分解将内蒙古雷暴异常划分为全区一致型、东南—西北型、纬向型、经向型等4种类型;初步分析认为,内蒙古地区水汽的减少是雷暴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时空分布 经验正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雷击人员伤亡特征及其致灾因素的熵权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晓东 冯旭宇 +1 位作者 刘旭洋 李庆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2-188,共7页
为揭示内蒙古雷电灾害分布规律和成灾原因,基于内蒙古2009—2018年雷电灾害资料和2013—2018年地闪定位系统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熵权法分析内蒙古地区雷击人员伤亡特征及其致灾因素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内蒙古近10 a平均每年发生雷击... 为揭示内蒙古雷电灾害分布规律和成灾原因,基于内蒙古2009—2018年雷电灾害资料和2013—2018年地闪定位系统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熵权法分析内蒙古地区雷击人员伤亡特征及其致灾因素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内蒙古近10 a平均每年发生雷击伤亡事故6.20起,全区每年每百万人中约有0.36个人因雷击伤亡;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每年每百万人的雷击伤亡人数最多,呼和浩特市每1000 km2人员雷击伤亡率最高;每年雷击伤亡事故的86.58%集中在6—8月份;1 d中雷击死亡主要集中在下午13∶00—18∶00时段,占83.33%;雷击伤亡事故主要发生在农村牧区;雷击伤亡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40~69岁;雷击伤亡中男性所占比例高达70.73%;全区大约每7万个地闪中会有1次导致雷击伤亡事件,雷击伤亡与地闪频次在时间上有较好的相关性,雷电灾害致灾因子熵权显示高程、地闪强度较地闪密度和地形起伏度更易造成雷击人员伤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伤亡人数 致灾因子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电定位资料在内蒙古雷灾调查与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晓东 冯旭宇 +1 位作者 朱华尧 博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7期7617-7619,共3页
雷电流的幅值等参数是雷灾事故调查鉴定的重要基础数据,在此通过雷电灾害事故的具体案例,初步分析了3个案例的地闪定位误差,介绍了内蒙古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特点,指出地闪定位的雷电流强度精度和位置精度的重要性,探讨了闪电定位资料在... 雷电流的幅值等参数是雷灾事故调查鉴定的重要基础数据,在此通过雷电灾害事故的具体案例,初步分析了3个案例的地闪定位误差,介绍了内蒙古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特点,指出地闪定位的雷电流强度精度和位置精度的重要性,探讨了闪电定位资料在雷灾事故调查鉴定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监测 雷灾调查 雷灾鉴定 雷电流 定位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人工防雹作业方式及效果的客观评估 被引量:4
10
作者 巴特尔 单久涛 博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2期7286-7288,共3页
[目的]对内蒙古中部人工防雹作业方式及效果进行客观评估。[方法]通过对内蒙古中部地区(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代表)1990~2007年雷达探测资料、降雹资料以及人工防雹作业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人工防雹催化运载工具("三七"高炮... [目的]对内蒙古中部人工防雹作业方式及效果进行客观评估。[方法]通过对内蒙古中部地区(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代表)1990~2007年雷达探测资料、降雹资料以及人工防雹作业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人工防雹催化运载工具("三七"高炮)的性能、催化剂成核率以及单位体积冰雹云内的适宜催化量标准,得出对当地人工防雹作业方式及效果的客观评估。[结果]在选择作业目标云系时,对雹云云体的形态和强度的判断比较准确,但对雹云云体高度的选择还存在着不确定性;作业高度仍然偏低,难以达到理想催化高度;大部分作业的时机掌握得比较好,但作业时间偏晚所占的比例也不小;每次作业的用弹量明显偏少,需加大用弹量或提高催化剂成核率。[结论]内蒙古中部人工防雹作业方式总体上比较适宜,总有效率在8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防雹 雷达回波 作业方式 客观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电数据库的雷灾预警方法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蔚敏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第10期135-136,共2页
雷灾预警是雷电防护工作中重要组成之一,其运行效率与质量直接关系着雷电频发地区整体行业发展与经济运行环境的稳定性,也关系着居民日常出行的人身安全,则更好地将新数据信息技术融合于雷灾预警对于雷电监测部门来说是一项重要任务。... 雷灾预警是雷电防护工作中重要组成之一,其运行效率与质量直接关系着雷电频发地区整体行业发展与经济运行环境的稳定性,也关系着居民日常出行的人身安全,则更好地将新数据信息技术融合于雷灾预警对于雷电监测部门来说是一项重要任务。在此将以雷电数据库在雷灾预警中应用情况为主要内容,结合实际雷灾监测与预警情况,展现雷电数据库对于提升雷灾监测效率性与准确性的重要作用,以及其相较于传统雷灾监测方式,在数据信息分析与风险预警提醒上的创新性,更好地促进雷电数据库在雷电防护工作中的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数据库 雷灾预警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门风电机组雷电致灾机理与接地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勇伟 王琦 +4 位作者 王汉堃 马登陆 马剑 文兴 郑涛 《陕西电力》 2014年第9期88-92,共5页
雷击是影响风电机组乃至整个风电系统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风电机组的防雷技术研究,对保护风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玉门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与高土壤电阻率特点,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对风力发电机组的雷击致灾机理、防护措... 雷击是影响风电机组乃至整个风电系统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风电机组的防雷技术研究,对保护风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玉门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与高土壤电阻率特点,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对风力发电机组的雷击致灾机理、防护措施、接地方案设计与施工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最后得出:(1)风电机组的雷击致灾机理主要与峰值电流I_m、转移电荷Q、雷电流波头陡度di/dt等参数密切相关;(2)风电机组的雷电防护首先应对防雷区(LPZ)进行划分,并加强控制与信息系统的过电压防护;(3)给出了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电解离子接地极接地电阻的计算方法。同时接地设计与施工应充分考虑地网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雷电 致灾机理 接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和浩特地区大气电场预警系统预警效果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曼霏 王乐乐 +2 位作者 申紫薇 徐燕霞 石茹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第2期84-85,共2页
根据雷暴云过程中大气电场特征,基于TS评分标准量化大气电场预警系统预警准确率、空报率和误报率的评价体系。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2018-2019年大气电场预警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TS评分对大气电场预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呼... 根据雷暴云过程中大气电场特征,基于TS评分标准量化大气电场预警系统预警准确率、空报率和误报率的评价体系。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2018-2019年大气电场预警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TS评分对大气电场预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的大气电场预警系统预警效果TS评分在0.17~0.39之间,在呼和浩特不同站点具有较好的预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电场 TS评分 预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风力发电机组雷击致灾过程分析
14
作者 冯旭宇 刘晓东 石茹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3-492,共10页
以一次风力发电机组雷击致灾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事故雷暴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和大气能量、环境温湿度、热力和动力稳定度,以及雷暴云组合反射率、云顶温度、相态微物理条件和闪电电流强度、剩磁场强度等电过程分析提炼了其致灾过程... 以一次风力发电机组雷击致灾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事故雷暴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和大气能量、环境温湿度、热力和动力稳定度,以及雷暴云组合反射率、云顶温度、相态微物理条件和闪电电流强度、剩磁场强度等电过程分析提炼了其致灾过程指标。结果表明,本次雷电灾害等级为重大雷电灾害事故,此次致灾雷暴过程雷达回波组合反射率、云顶温度和相态及雷电流幅值的平均强度属于中等强度,而K指数、500和850 hPa的温度差和假相当位温、总指数TT以及中层垂直风切变对此次致灾过程的指示性较好,从剩磁测试、雷电熔痕现场取证可确定其机舱罩起火原因,因此加强风电场雷电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等非工程性防雷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雷击 灾害 预警 风险 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铁交通雷击风险评估与模拟仿真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晓东 冯建伟 +5 位作者 植耀玲 李庆君 宋昊泽 博格 王乐乐 刘旭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28,共9页
雷电灾害是城市地铁交通安全运行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对地铁进行科学规范的雷击风险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防雷技术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借鉴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的理论及方法,提出了城市地铁交通沿线区段、地面建筑单体雷击风险评估的方法,... 雷电灾害是城市地铁交通安全运行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对地铁进行科学规范的雷击风险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防雷技术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借鉴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的理论及方法,提出了城市地铁交通沿线区段、地面建筑单体雷击风险评估的方法,建立了地面高架站接触网架空地线雷击感应过电压仿真模型。以呼和浩特地铁交通项目为实例,给出了地铁沿线区段雷击区域评估指标,通过对地铁沿线的地闪定位、雷电灾害、土壤电阻率及周边环境等数据资料的分析计算得出区域风险评估结果;并对雷击极高风险区段的地面建筑物单体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入户管线附近落雷是建筑物单体总雷击次数的主要因素;进而对雷击附近大地在高架站接触网架空地线产生的感应过电压进行了模拟计算,给出了雷击点距架空地线的距离、高架桥高度以及架空地线支柱接地电阻和间距等因素对感应过电压的影响规律。城市地铁交通全线段及差异化防雷评估技术手段,为城市地铁交通防雷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城市地铁交通 评估指标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晓东 杨仲江 刘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1246-11248,共3页
利用1971~2008年上海地区11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AS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近38年来年均雷暴日为26.1d,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雷暴日... 利用1971~2008年上海地区11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AS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近38年来年均雷暴日为26.1d,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平均为-0.4185d/10a,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减少性突变;各月都有可能发生雷暴,但主要发生在3~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6.4%,其中夏季雷暴日(6~8月)约占全年64.9%;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上海地区雷暴具有3年、5年的短周期和12年、20年的长周期震荡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时空分布 小波分析 S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电荷模式的改进型地闪先导在有耗大地情况下电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晓东 冯旭宇 +2 位作者 宋昊泽 刘旭洋 东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2-57,共6页
基于源电荷先导模式建立了适用于有耗大地情况下先导电场的计算模型,并利用人工引雷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运用新模型通过对有耗大地情况下地闪先导电场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先导通道电荷密度分别呈线性、均匀和指数分布... 基于源电荷先导模式建立了适用于有耗大地情况下先导电场的计算模型,并利用人工引雷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运用新模型通过对有耗大地情况下地闪先导电场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先导通道电荷密度分别呈线性、均匀和指数分布形式时,其模拟的地闪先导电场幅值都随着先导通道高度的增大而趋于稳定,对先导电场起有效作用的是先导通道贴近地面的一定高度内电荷分布且与离通道的距离有关;先导电荷的传播速度对先导电场波形的半峰值宽度有显著影响,而大地相对介电常数同时影响着先导电场波形的幅值和半峰值宽度,且随着相对介电常数值的增大影响逐渐减小,当相对介电常数为20时与理想情况仅仅相差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电磁场 相对介电常数 先导电场 先导速度 电荷分布 电荷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类型土壤电阻率影响因子及其PLS和BP模型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冯旭宇 刘晓东 +5 位作者 石湘波 李庆君 王卫红 宋昊泽 博格 刘翠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9期198-201,208,共5页
土壤电导率是反映土壤质量和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本研究通过对试验区不同覆盖类型下土壤温度、含水量及电导率的测试,探讨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覆盖类型土壤温度的变化对土壤电阻率的影响不同,土壤... 土壤电导率是反映土壤质量和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本研究通过对试验区不同覆盖类型下土壤温度、含水量及电导率的测试,探讨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覆盖类型土壤温度的变化对土壤电阻率的影响不同,土壤电阻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变小。将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与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土壤电阻率的预测,PLS模型及BP神经网络模型对土壤电阻率预测皆有较好效果,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沙地和草地土壤电阻率预测的误差较小,BP神经网络对农田土壤电阻率建模精度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电阻率 覆盖类型 偏最小二乘回归 BP神经网络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溶胶对新疆冰雹形成物理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石茹琳 银燕 +4 位作者 陈倩 王旭 况祥 张昕 王智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7-122,共16页
利用带有分档微物理方案的中尺度模式(WRF-SBM)模拟了一次新疆夏季的冰雹天气过程,并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了气溶胶浓度变化对雹云微物理特征、降水过程及冰雹形成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气溶胶浓度越大,对流云发展越旺盛。雹云发展阶... 利用带有分档微物理方案的中尺度模式(WRF-SBM)模拟了一次新疆夏季的冰雹天气过程,并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了气溶胶浓度变化对雹云微物理特征、降水过程及冰雹形成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气溶胶浓度越大,对流云发展越旺盛。雹云发展阶段,云中液水含量随气溶胶浓度增加而增多,冰水含量在中度污染时最多。冰雹的含量随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相较而言中度污染条件下,云滴尺度适当,过冷云水含量相对充足,更有利于液相水成物向冰粒子的转化,也更有利于冰雹的生长。冰雹最初几乎全部由冰晶碰冻过冷水生成,随后该过程迅速减弱,液滴冻结过程短暂地成为主要来源,但冰雹一旦形成,自身就会迅速收集过冷水开始生长,成为冰雹生长的主导过程。重度污染条件导致各种成雹过程推迟发生。气溶胶浓度增大导致地面液相累积降水增加,冰相累积降水先增加减少,并且气溶胶浓度适当增大可使降雹量及冰相降水中冰雹的比重增加,过量则会减小。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最适合冰雹生长的"最优气溶胶浓度",同时也是人工防雹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浓度 冰雹生长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因子驱动的阴山地区 被引量:8
20
作者 侯琼 苗百岭 张晓雯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7-253,共7页
为了及时掌握马铃薯产量,提高产中、产后气象服务能力,指导马铃薯生产,以内蒙古阴山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为例,利用16个旗县1980—2007年气象和产量资料及发育期等其它相关资料,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区域分析了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关键... 为了及时掌握马铃薯产量,提高产中、产后气象服务能力,指导马铃薯生产,以内蒙古阴山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为例,利用16个旗县1980—2007年气象和产量资料及发育期等其它相关资料,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区域分析了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并建立了气象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降水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子,温度次之;前山地区高温胁迫的影响大于后山,降水不足的影响则相反;干旱少雨、高温胁迫是制约该地区马铃薯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2)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的幼苗期-结薯期、幼苗期-淀粉积累期、结薯期-淀粉积累期和生长季4个时间段的气象产量预测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拟合率75%以上,产量预测平均误差11.1%,误差变幅0.34%~27.9%,近85%的预测值准确率超出80%,对区域预测结果好于各旗县;(3)结薯期是对水热最敏感的时期;不同时间段模型中以生长季和幼苗-结薯期模型预测结果较好。所建模型可以在马铃薯产量预测业务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马铃薯 产量预测模型 阴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