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年内蒙古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时空演变特征解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田鑫 萨楚拉 +4 位作者 孟凡浩 罗敏 王牧兰 张翔 张昊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9,共12页
[目的]解析内蒙古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规律并量化驱动因素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ERA5-LAND土壤温度数据,利用Sen趋势分析(Theil-Sen median)、Mann-Kendall检验和多元回归残... [目的]解析内蒙古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规律并量化驱动因素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ERA5-LAND土壤温度数据,利用Sen趋势分析(Theil-Sen median)、Mann-Kendall检验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对内蒙古地区近40年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近40年内蒙古地区秋冬始冻期和完全冻结期起始日期呈推迟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54 d/10 a和0.45 d/10 a;在空间分布上,随着经纬度的增加逐渐提前。冬春解冻期和完全融化期起始日期呈提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17 d/10 a和2.15 d/10 a;空间上随着经纬度的增加逐渐推迟。(2)秋冬始冻期、完全冻结期和冬春解冻期的发生天数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0 d/10 a,2.61 d/10 a和0.27 d/10 a,而完全融化期的发生天数则以2.68 d/10 a的速率在增加。空间分布上,除完全冻结期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余3个阶段均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的趋势。(3)不同土壤冻融状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影响的面积占比最大,其次为单独由气候变化驱动影响的面积占比,单独由人类活动驱动影响的面积占比最小。[结论]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规律明显,不同区域不同土壤冻融状态的驱动力各不相同,对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未来应更加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土壤冻融 时空演变特征 内蒙古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内蒙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9
2
作者 陈宽 杨晨晨 +3 位作者 白力嘎 陈瑜 刘锐 潮洛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963-4975,共13页
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探寻其驱动因素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内蒙古旗县分为牧业旗县和非牧业旗县,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2000—2015年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 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探寻其驱动因素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内蒙古旗县分为牧业旗县和非牧业旗县,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2000—2015年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空间上显现出西部减少,东部与南部增加的趋势;非牧业旗县植被NDVI改善面积大于牧业旗县。(2)在整个内蒙古地区中,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要驱动因素,解释率在22%以上。在牧业旗县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是主要驱动因素,而在非牧业旗县中粮食产量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3)各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均高于单因子的影响。在牧业旗县,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关系,植被NDVI变化受乡村户数和牲畜数量的交互影响最为突出。非牧业旗县因子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关系,植被NDVI变化受土壤类型和粮食产量的交互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植被NDVI 内蒙古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牧业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遥感手段判识沙尘暴的一种新方法——以内蒙古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海全胜 包玉海 +2 位作者 阿拉腾图雅 包刚 郭利彪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32,共4页
利用比辐射率的特征,并根据热辐射理论进行沙尘暴遥感监测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手段.本文发现,沙尘发生时地表的主要物质沙尘、地面和云的物质性质不同,并且沙尘强度不同时图像像元上的地面和沙尘的比例不同。从而导致像元物质的性质有... 利用比辐射率的特征,并根据热辐射理论进行沙尘暴遥感监测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手段.本文发现,沙尘发生时地表的主要物质沙尘、地面和云的物质性质不同,并且沙尘强度不同时图像像元上的地面和沙尘的比例不同。从而导致像元物质的性质有差别,地物比辐射率不相同.通过理论推导和试验研究得出:云区、地面、弱沙尘和强沙尘区的ε29与ε31接近程度不同,且ε31在0~1整个区间上变化时,ε29的大小顺序永远是云〉强沙〉弱沙〉地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稳定判识沙尘强度的沙尘指数(DSI)模型.经过多次沙尘暴的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精确地监测沙尘发生的范围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遥感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0年内蒙古暖季复合干旱热浪事件变化特征
4
作者 乌吉斯古冷 郭恩亮 +2 位作者 王永芳 包刚 康尧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71-1880,共10页
为了强化对复合干旱热浪事件(CDHEs)的监测,选择内蒙古作为研究区,基于115个站点数据,运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和高温相对阈值法,对该区干旱和热浪事件进行定义与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复合干旱热浪强度指数(CDHMI)进行复合干旱热浪频... 为了强化对复合干旱热浪事件(CDHEs)的监测,选择内蒙古作为研究区,基于115个站点数据,运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和高温相对阈值法,对该区干旱和热浪事件进行定义与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复合干旱热浪强度指数(CDHMI)进行复合干旱热浪频率(CDHF)统计,继而开展干旱、热浪和CDHEs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暖季(5—10月)不同时间尺度(1个月和6个月尺度)干旱强度皆呈增加趋势。内蒙古西部和通辽市中部干旱频发,中东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热浪频率显著增加、热浪期显著延长,热浪持续时间和强度呈非显著增加趋势。热浪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CDHEs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1998年之后。空间分布上,CDHF高值区集中在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内蒙古北部地区CDHF明显增多,而高强度CDHMI分布在内蒙古东北和西南地区,增长趋势与CDHF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复合干旱热浪事件 干旱 热浪 CDH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内蒙古蝗虫适生区时空变化分析及驱动特征
5
作者 张惠杰 萨楚拉 +4 位作者 孟凡浩 罗敏 王牧兰 包文学 房艺欣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8-121,共14页
为有效监测和防控内蒙古地区的蝗灾,本研究按照草原蝗虫孵化期、发育期、产卵期和越冬期4个时期划分蝗虫适宜性等级,使用生境适宜性模型构建2001~2020年内蒙古蝗虫适生区空间分布,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驱动因子,揭示蝗虫适生区时空变化的... 为有效监测和防控内蒙古地区的蝗灾,本研究按照草原蝗虫孵化期、发育期、产卵期和越冬期4个时期划分蝗虫适宜性等级,使用生境适宜性模型构建2001~2020年内蒙古蝗虫适生区空间分布,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驱动因子,揭示蝗虫适生区时空变化的驱动特征。结果显示,蝗虫最适宜和较适宜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部及北部地区,适宜性由中部向两侧递减。蝗虫适生区的面积随时间波动变化,最适宜和较适宜区域面积占比约17%,总体呈现减少趋势,适宜发生年主要在2001年、2007年、2010年、2011年、2017年。从时间序列看,总适宜指数从2001年的72.99变化为2020年的71.13,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蝗虫适生区变化最显著的驱动因子是地表温度,其次是植被类型,q值分别为0.43、0.40;双因子交互作用探测分析表明,地表温度和植被类型的交互作用是影响蝗虫适生区的最显著因素,蝗虫适生区的形成是多种驱动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 生境适宜性模型 时空变化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 a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萨日盖 包玉海 +3 位作者 窦银银 董禹麟 潘涛 匡文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2-933,共12页
内蒙古高原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监测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科学评估对于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科学实践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和其他辅助信息,综合应用动态度分析和邻域替代等方法,评估了2... 内蒙古高原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监测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科学评估对于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科学实践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和其他辅助信息,综合应用动态度分析和邻域替代等方法,评估了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的空间范围、扩张速度以及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结果表明:(1)2020年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用地面积为18206.49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6%。(2)2000—2020年城乡建设扩张面积为7462.99 km~2,59.76%源于工矿用地的扩张。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占用自然和农田生态系统,其中城市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以占用农田为主,工矿用地以占用草地和荒漠为主。(3)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由于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损失达到143.51×10~4tC,采矿开发导致的损失最多,占比由2000—2010年的60.72%增加到2010—2020年的73.91%。2010年以来,城乡开发建设占用农田导致的NPP损失有所缓解,然而草地NPP损失在加剧。(4)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系统NPP损失主要由采矿开发导致。城镇人口、GDP增加以及相关政策引起城乡建设不断扩张,对生态系统NPP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内蒙古高原高质量城乡开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开发建设 生态系统 NPP损失 内蒙古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5年内蒙古雪深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毕哲睿 萨楚拉 刘桂香 《草原与草业》 2019年第4期12-18,共7页
积雪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雪灾评价的重要指标。文章利用1982-2015年SMMR、SSM/I和SSMIS积雪深度产品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内蒙古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对温度、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82-2015年... 积雪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雪灾评价的重要指标。文章利用1982-2015年SMMR、SSM/I和SSMIS积雪深度产品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内蒙古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对温度、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82-2015年期间,内蒙古积雪深度出现缓慢的减少趋势,减少的速率为0.773mm/10a(p<0.01),其中呼伦贝尔市西北部雪深减少的趋势明显快于其他地区。(2)1982-2013年期间,内蒙古地区温度和降水分别呈现出增加和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积雪深度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取值优化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包刚 辛晓平 +3 位作者 包玉海 王牧兰 元志辉 乌兰吐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280-3286,共7页
针对目前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等植被生产力模型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的取值未对草原进行区分的问题,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实测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数据和CASA模型的... 针对目前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等植被生产力模型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的取值未对草原进行区分的问题,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实测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数据和CASA模型的建模思路优化了三大草原类型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并以此为基础模拟分析了其植被光能利用率和NPP时空格局。结果表明,基于99个地面采样点所建立的一元二次方程模拟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最大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654,0.553和0.511gC·MJ-1,平均为0.573gC·MJ-1。与未对草原类型进行区分而统一取值为0.541gC·MJ-1的结果相比,实测NPP与模拟NPP之间的决定系数和和均方根误差分别提高了0.024和2.62gC·(m2·month-1)-1。受水热组合和草原类型的空间格局的影响,内蒙古草原植被光能利用率和NPP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逐渐下降趋势,呈明显的单峰季节变化特征。但光能利用率和NPP的最大值出现的月份有所不同,分别出现在8月份和7月份,这可能与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的最高值出现的月份不同有关。光能利用率和NPP平均值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顺序依次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光能利用率 草原类型 CASA模型 内蒙古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像元二分法和强度分析方法的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39
9
作者 佟斯琴 包玉海 +1 位作者 张巧凤 都瓦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7-743,共7页
以GIMMS NDVI3g数据为基础,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和Intensity analysis方法,从时间间隔、植被覆盖度等级变化和转换3个层面分析了1982─2010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由像元二分模型估算的植被覆盖度与实测值有较高的相关性(0.9... 以GIMMS NDVI3g数据为基础,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和Intensity analysis方法,从时间间隔、植被覆盖度等级变化和转换3个层面分析了1982─2010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由像元二分模型估算的植被覆盖度与实测值有较高的相关性(0.914)。1980s─1990s植被覆盖度增加的面积(49.2%)大于其减少的面积(43.3%),而在1990s─21世纪初植被盖度减少的面积(57.1%)大于增加面积(35.6%),表明1990年代的植被长势比其他两个年代好。1990s─21世纪初的植被年平均变化速率相对1980s─1990s较快。1980s─1990s,高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活跃,减少较平缓,而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和减少均较平缓;1990s─21世纪初,高覆盖度和低覆盖植被的增加较平缓,而减少变化较为活跃。研究期内低覆盖度植被以向高一等级转变为主,而高覆盖度则以向低级转换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强度分析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云3B微波亮温数据的内蒙古草原牧区雪深反演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萨楚拉 刘桂香 +1 位作者 包玉龙 王牧兰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66,共7页
基于内蒙古草原牧区2011~2013年两个积雪季的国产卫星FY-3B双极化亮温数据,通过使用2012年MODIS的MCD12Q1土地覆盖类型产品数据提取内蒙古牧区草地植被类型,同时使用与FY-3B数据同期的MOD10A1日积雪覆盖产品剔除研究区内无积雪覆盖的像... 基于内蒙古草原牧区2011~2013年两个积雪季的国产卫星FY-3B双极化亮温数据,通过使用2012年MODIS的MCD12Q1土地覆盖类型产品数据提取内蒙古牧区草地植被类型,同时使用与FY-3B数据同期的MOD10A1日积雪覆盖产品剔除研究区内无积雪覆盖的像元,进而得到内蒙古草原牧区有积雪覆盖区域的FY-3B影像各像元的亮温数据.将亮温数据与研究区内相应的野外固定实验站观测数据及呼伦贝尔市的7个气象站点雪深观测数据建立回归拟合关系,初步建立了基于FY-3B亮温数据的适合于内蒙古草原牧区的雪深反演模型,模型参数拟合决定系数R2为0.59.使用2012年研究区雪深观测值检验模型,均方根误差为3.12cm,平均相对误差为18%,表明所建立的雪深反演模型能够较好地估算和识别内蒙古草原牧区雪深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亮温差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火险等级短期预报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都瓦拉 刘桂香 +1 位作者 玉山 李清清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7-92,共6页
利用EOS/MODIS数据和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地枯草期野外实测可燃物月动态数据,建立枯草期遥感估测模型。在此基础上,选择积雪覆盖、可燃物重量、草地连续度、日降水量、日最小相对湿度、日最高气温、日最大风速等7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 利用EOS/MODIS数据和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地枯草期野外实测可燃物月动态数据,建立枯草期遥感估测模型。在此基础上,选择积雪覆盖、可燃物重量、草地连续度、日降水量、日最小相对湿度、日最高气温、日最大风速等7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草原火险指数,建立草原火险等级短期预报模型。应用模型可将内蒙古草原的火险状态划分为不燃、难燃、可燃、易燃、极易燃5级,并对火险做出短期预报。利用数据抽样回代检验方法对草原火险等级短期预报进行精度检验,检验结果为落区预报准确率达96.42%,预报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可以用于内蒙古草原火险短期预报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可燃物 层次分析法 草原火险指数 短期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分区的1980-2015年内蒙古干旱动态 被引量:7
12
作者 道日娜 包玉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9-165,共7页
为研究内蒙古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将内蒙古地区分为荒漠生态分区、草原生态分区和森林生态分区,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为气象干旱评价因子,对1980—2015年内蒙古降水数据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 1980—2015年,内蒙古草原和森林区的SPI1... 为研究内蒙古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将内蒙古地区分为荒漠生态分区、草原生态分区和森林生态分区,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为气象干旱评价因子,对1980—2015年内蒙古降水数据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 1980—2015年,内蒙古草原和森林区的SPI12有轻微减小趋势,而荒漠区的SPI12有增加趋势。(2)荒漠区干旱强度主要为中旱和轻旱,草原区以轻旱为主,森林区发生不明显干旱、轻旱和中旱的频率一样。荒漠和草原区干旱影响范围主要为无明显干旱和全域性干旱,而森林区主要为无明显干旱和区域性干旱。(3)春季3个区的SPI都有明显增加趋势。夏季3个区的SPI均有减小趋势。秋季荒漠区的SPI有增加趋势,草原区变化趋势不明显,而森林区SPI有减小趋势。冬季森林和草原区的SPI有增大趋势,而荒漠区SPI无明显变化趋势。(4)春季3个区多数站点的SPI值均有增加趋势。夏季3个区多数站点的SPI值都呈减小趋势。内蒙古秋季SPI变化趋势率表现为西部地区增大,东部地区减小。冬季荒漠生态分区SPI有增加趋势的站点多数分布于西部,有减小趋势的站点多分布于东部,草原区SPI有增大趋势的站点数较多,森林区的全部站点的SPI值都有增大的趋势。研究结论可为内蒙古地区干旱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生态分区 标准化降水指数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20年内蒙古地区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24
13
作者 苏日罕 郭恩亮 +4 位作者 王永芳 银山 顾锡羚 康尧 包山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9-431,共13页
内蒙古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探究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内蒙古地区115个气象站点1982—202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从强度、持续时间、频率3个维度出发计算了18个极端气候指数,在... 内蒙古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探究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内蒙古地区115个气象站点1982—202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从强度、持续时间、频率3个维度出发计算了18个极端气候指数,在综合分析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极端气候对该区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极端暖指数均呈增加趋势,说明1982—2020年期间内蒙古地区极端偏暖现象增多。(2)持续干旱日数与持续湿润日数呈减少趋势,说明39年来内蒙古地区连续性无降水天数和降水天数均减少。(3)极端气候指数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相关关系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表明内蒙古不同区域NDVI对各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程度不同。(4)因子探测器结果表明极端降水指数相对于极端气温指数来说,对内蒙古植被生长变化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地区防灾减灾与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对内蒙古植被生长的累积与滞后影响评估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顾锡羚 郭恩亮 +3 位作者 银山 王永芳 那仁满都拉 万志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01-1310,共10页
本文为探究干旱对植被的累积和时滞效应,以内蒙古为研究区,基于SPEI base v.2.5和GIMMS NDVI数据集,利用Sen式斜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干旱对植被的累积和时滞效应。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 本文为探究干旱对植被的累积和时滞效应,以内蒙古为研究区,基于SPEI base v.2.5和GIMMS NDVI数据集,利用Sen式斜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干旱对植被的累积和时滞效应。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年最大值随时间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年平均值呈降低趋势,空间趋势变化上两者呈现一定的相似性;干旱的累积效应与内蒙古北部林区及西部荒漠戈壁区NDVI呈负相关,累积月数均在10—12个月;中部草原NDVI与干旱的累积滞后关系呈正相关,且干旱的累积影响大于滞后影响;农田植被NDVI与干旱的累积滞后效应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弱;通过不同水分利用条件下干旱累积与时滞效应的相关性对比发现,干旱累积效应对植被的影响远大于时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效应 时滞效应 归一化植被指数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6年内蒙古雪灾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晨昊 萨楚拉 +2 位作者 王牧兰 包玉龙 高娜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6-144,共9页
雪灾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研究内蒙古地区雪灾时间发生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为内蒙古地区制定雪灾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内蒙古地区1961—2016年间47个气象站点每年10月至翌年3月的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资料... 雪灾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研究内蒙古地区雪灾时间发生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为内蒙古地区制定雪灾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内蒙古地区1961—2016年间47个气象站点每年10月至翌年3月的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资料,采用统计、筛选和普通Kriging差值方法来研究内蒙古地区雪灾时空特征,分析雪灾时空分布的成因。结果表明:(1)1961—2016年内蒙古发生雪灾次数呈增长趋势;1961—2016年内蒙古地区雪灾多集中在10月份、11月份、3月份发生。(2)内蒙古地区发生的雪灾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自西向东增多趋势;其东部地区极易发生中度和重度雪灾。内蒙古中部、东北部的低山和中山地区是雪灾发生集中的地区。(3)内蒙古地区地域广阔,东西跨度大使得雪灾时空分布受到气温、海拔、纬度及降水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雪灾 雪灾频次 时空分布特征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6年内蒙古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乌日汗 红雨 包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85-1693,共9页
基于2001-2016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本研究采用累计NDVI的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识别内蒙古植被返青期、... 基于2001-2016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本研究采用累计NDVI的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识别内蒙古植被返青期、枯黄期、生长季长度及其变化趋势,并分析植被物候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生态区和荒漠生态区的返青期比中部草原生态区要早,其平均值分别为第120,119和128天;森林和荒漠生态区的枯黄期比草原生态区要晚,平均值分别为第275,276和269天;受返青期和枯黄期的影响,森林和荒漠生态区植被生长季长度比草原生态区要长,分别为155,157和141天。在16年间研究区植被生产力以增加为主,其中森林和荒漠生态区的植被生产力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返青期和枯黄期提前趋势的面积略大于推迟趋势的面积,但大多地区的趋势并不显著;草原生态区生长季长度以缩短为主,而森林和荒漠生态区的生长季长度以延长为主。物候参数与NDVI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返青期的提前和枯黄期的推迟(即生长季的延长)并不一定增加所有生态系统的植被年生产力。季节尺度分析表明:返青期的提前/推迟将增加/降低春季植被生产力,而枯黄期提前/推迟将降低/增加秋季植被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返青期 枯黄期 生长季长度 植被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8年内蒙古地表水面积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顺布日 青松 +1 位作者 包玉海 赵文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2-319,共8页
[目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地表水面积变化,分析其变化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关性,为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修复研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首先确定归一化水体差异指数(NDWI)来提取地表水分布范围,其次通过统计... [目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地表水面积变化,分析其变化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关性,为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修复研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首先确定归一化水体差异指数(NDWI)来提取地表水分布范围,其次通过统计7种地物类型光谱指数的统计量来确定初始阈值,最后在最佳阈值下提取2009—2018年期间内蒙古地表水并统计面积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2009—2013年阶段内蒙古地表水面积连续增加(slope=247 km^(2)/a);2013—2017年阶段地表水面积急剧减少(slope=150 km^(2)/a);在2018年面积回升到最高点。研究期间各盟(市)地表水面积变化规律和趋势以及影响地表水面积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均有所不同。[结论]年降水量和河流的径流量变化是内蒙古部分盟(市)地表水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等)。建造水库,填埋河流及耕地是另一部分盟(市)地表水变化的主要原因(乌海市、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内蒙古 遥感 HJ-1A/B卫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植被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的气候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凯锋 包刚 +4 位作者 元志辉 佟斯琴 叶志刚 黄晓君 包玉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41,共12页
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是植被生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物候指标,其变化对气候,尤其对温度敏感性的大小及其差异十分不清楚。利用2001-2019年MODIS NDVI和气象数据,在气象台站和像元尺度上分别计算内蒙古植被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并以... 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是植被生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物候指标,其变化对气候,尤其对温度敏感性的大小及其差异十分不清楚。利用2001-2019年MODIS NDVI和气象数据,在气象台站和像元尺度上分别计算内蒙古植被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并以生长度日(GDD)和冷却度日(CDD)为影响返青期和枯黄期的温度指标,研究两个物候指标对气候敏感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大小。结果表明,2001-2019年内蒙古植被返青期主要集中在第110~135 d,整体呈提前趋势(2.6 d·10 a^(-1));枯黄期主要集中在第260~280 d,整体呈微弱的推迟趋势(0.7 d·10a^(-1))。返青期对GDD和枯黄期对CDD的敏感性主要以负敏感性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8.1%和56%。从两个物候指标对降水的敏感性看,植被物候对降水敏感性主要以正敏感为主。气象台站尺度的研究结果总体与像元尺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气象台站尺度上对比显示有65%的站点枯黄期对温度的敏感性大于返青期,94%的站点返青期对降水的敏感性大于枯黄期,在气候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敏感性的研究可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能力,对物候模拟以及生态系统气候的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返青期 枯黄期 生长度日 冷却度日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时间序列的内蒙古城市热(冷)岛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苏玥 玉山 +2 位作者 都瓦拉 林泓锦 Shagdar Gantiganbold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63-1271,共9页
基于MODIS遥感卫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研究内蒙古各城市昼夜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白天内蒙古西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弱;中部地区除集宁外,城市热岛出现概率呈对半趋势,没有东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强;东部地区城市... 基于MODIS遥感卫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研究内蒙古各城市昼夜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白天内蒙古西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弱;中部地区除集宁外,城市热岛出现概率呈对半趋势,没有东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强;东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出现概率最多,以赤峰和通辽尤为显著。夜间全区城市热岛出现的概率比白天大,有些城市达到了100%的现象。(2)内蒙古城市热岛并没有表现出统一季节变化规律,白天,冬季出现城市热岛的有锡林浩特、海拉尔、集宁和通辽;夏季为热岛的城市有呼和浩特、乌兰浩特。夜间,呼和浩特全年热岛,基本全年热岛(除个别月份)的有集宁、通辽、乌海、乌兰浩特和锡林浩特;春季为热岛的是临河;秋季为热岛的有赤峰和东胜;热岛有季节变化规律的是巴彦浩特、海拉尔、包头。(3)呼和浩特夏季6-8月呈现热岛效应;冬季12月依旧表现为热岛,且夜间城市热岛更严重。(4)集宁除5月、7月、12月为冷岛,其余月份为热岛;7月白天为弱冷岛,夜间为热岛,城郊温差较小;冬季12月白天集宁市区为热岛效应,夜间集宁市区呈现弱冷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遥感 城市热(冷)岛 EOS/MODIS 地表温度 东部热岛效应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内蒙古干旱脆弱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晓颖 玉山 +3 位作者 都瓦拉 刘洋 李旺 程佳蕊 《草原与草业》 2020年第4期46-52,共7页
基于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的年鉴数据和气象数据,从水资源、社会、经济、农业和防旱抗旱5个维度,筛选了29个指标参数构建内蒙古干旱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内蒙古各盟市的干旱脆弱性进行空... 基于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的年鉴数据和气象数据,从水资源、社会、经济、农业和防旱抗旱5个维度,筛选了29个指标参数构建内蒙古干旱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内蒙古各盟市的干旱脆弱性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处于干旱的低脆弱区,通辽市处于干旱的次低脆弱区,赤峰市、兴安盟处于干旱的中等脆弱区,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和阿拉善盟处于干旱的次高脆弱区,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乌海市处于干旱的高脆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脆弱性 主成分分析 指标权重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