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枣39’叶片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1
作者 马灵 袁轶 +6 位作者 杨爽 高艺 陈学勋 焦立军 刘巍巍 薄文浩 庞晓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建立‘京枣39’高效遗传转化体系,以‘京枣39’叶片为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探究卡那霉素(kanamycin,Kan)质量浓度、头孢噻肟(cefotaxime, Cef)和特美汀(timentin, Tim)抑菌质量浓度、预培养时间、不同菌液浓度、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a... 为建立‘京枣39’高效遗传转化体系,以‘京枣39’叶片为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探究卡那霉素(kanamycin,Kan)质量浓度、头孢噻肟(cefotaxime, Cef)和特美汀(timentin, Tim)抑菌质量浓度、预培养时间、不同菌液浓度、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 AS)浓度及共培养时间对‘京枣39’叶片转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京枣39’叶片最佳遗传转化条件为,5 mg/L Kan选择压,50 mg/L Cef、250 mg/L Tim抑菌质量浓度,预培养4 d,农杆菌菌液OD600 nm值为0.6,侵染时间20 min,共培养基添加200μmol/L AS,共培养4 d。荧光检测和PCR试验证实外源目的基因已成功整合到‘京枣39’基因组中,实现了农杆菌介导的‘京枣39’叶片的遗传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癌农杆菌 遗传转化 ‘京枣39’ 叶片 抗性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性枣种质响应植原体侵染的差异研究
2
作者 王超 许亚茹 +5 位作者 焦立军 薄文浩 曹明 孔德仓 张琼 庞晓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0-252,共13页
为揭示抗病性枣种质响应植原体侵染的关键生物学途径,通过嫁接侵染法对324份枣种质进行枣疯病抗性鉴定。以筛选到的抗病种质‘QS10’‘UU12’‘EQ15’和易感种质‘中阳木枣’‘壶瓶枣’‘鲁枣5号’为材料,分别测定侵染后90、120 d时保... 为揭示抗病性枣种质响应植原体侵染的关键生物学途径,通过嫁接侵染法对324份枣种质进行枣疯病抗性鉴定。以筛选到的抗病种质‘QS10’‘UU12’‘EQ15’和易感种质‘中阳木枣’‘壶瓶枣’‘鲁枣5号’为材料,分别测定侵染后90、120 d时保存的叶片组织的植原体含量,并通过转录组测序揭示响应差异。结果显示,嫁接感染后抗病种质的植原体浓度水平低且逐渐下降,易感种质的植原体浓度高且逐渐上升。抗病和易感种质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都显著富集在植物病原体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通路中,并在过氧化物酶体、光合作用途径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存在表达差异。WGCNA分析发现,脂质磷酸酶、RNA编辑因子MORF 3、LysM结构域受体样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ty13样等核心基因和抗病种质相关。研究表明,应对植原体入侵时,植物病原体互作、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MAPK信号途径的基因差异表达可能是抗病种质和易感种质响应差异的原因;抗病种质中过氧化物酶体相关的基因上调表达,光合作用的基因受植原体入侵的影响较小,可能有助于能量代谢的正常进行和氧化还原的平衡,增强其抗病性,黄酮类、萜类等次级代谢产物可能在消除活性氧的危害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树 枣疯病 植原体互作 次生代谢物 WGC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