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自治区2017~202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姜晓峰 郝慧霞 +2 位作者 秦圣洁 王玲 宋健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0期158-161,共4页
目的分析内蒙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公共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主要采取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内蒙古2017~202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结果2017~2021年154起事件中,发生在学校80起,占事件总数的51.95%;发病2... 目的分析内蒙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公共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主要采取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内蒙古2017~202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结果2017~2021年154起事件中,发生在学校80起,占事件总数的51.95%;发病2784例、占总发病数的62.75%、无死亡病例,波及128249人。80起事件中,传染病事件70起(87.50%)、食物中毒10起(12.50%)。内蒙古2017~2021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事件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食物中毒事件年度变化不大。内蒙古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54起,发病4437例、死亡10例(传染病7例、食物中毒3例)、病死率0.23%(10/4437)。事件类型:传染病事件131起(85.06%)、食物中毒事件22起(14.29%)、其他中毒事件1起(0.65%);事件类别:未分级事件84起(54.55%)、一般事件66起(42.86%)、较大事件4起(2.60%),无重大和特别重大事件报告。发病和死亡:传染病事件的发病率最高,为79.06%;10例死亡患者中因传染病事件死亡7例(70.00%),因食物中毒死亡3例(30.00%)。除了2020年1~3月份外,内蒙古2017~202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月份分布大致相同,2020年1~3月份外因新冠肺炎影响、报告事件数显著高于往年同期水平。一年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2个高峰期,第1个是4~6月份(35起),占事件总数的22.73%;第2个高峰期是10月~次年2月份(93起),占事件总数的60.39%。不同类型事件时间分布:传染病事件主要发生于10月~次年2月份(89起)、占传染病事件总数的67.94%;食物中毒事件主要发生于6~9月份(14起)、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63.64%(14/22)。结论内蒙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水平较低,存在鲜明的流行病学特征,应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时间和地区的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流行病学特征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耐药相关基因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姝懿 李建云 +3 位作者 刘芳 冯一兰 韩冰 范蒙光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26-4535,共10页
【目的】试验旨在对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鼠疫菌)抗生素及消毒剂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为该地区的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PCR对60株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的DNA进行耐... 【目的】试验旨在对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鼠疫菌)抗生素及消毒剂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为该地区的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PCR对60株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的DNA进行耐链霉素耐药基因(StrA、StrB)、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Ctx-m)、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和季铵盐类消毒剂耐药基因(QacEdelta)检测,并预测StrA、Sul1和QacEdelta蛋白的结构功能及抗原表位。【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均成立,60株鼠疫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从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菌株中未发现有耐链霉素、磺胺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耐消毒剂等相关基因的菌株。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trA、Sul1和QacEdelta蛋白均为不含有跨膜区的疏水性外膜蛋白,且均属于分泌蛋白。3种蛋白的二级结构均以α-螺旋为主,占比分别为37.83%、45.88%和46.09%。抗原表位预测显示,3种蛋白中B细胞表位分别为9、8和3个;T细胞表位分别为9、16和14个。【结论】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的60株鼠疫菌均未检测到耐药及耐消毒剂相关基因。StrA、Sul1和QacEdelta蛋白含有较多的B、T细胞抗原表位,具有较好的抗原性。本试验结果为指导该疫源地的鼠疫防控工作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消毒剂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鼠疫菌 消毒剂及耐药基因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马长期高负荷运动训练前后肌肉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研究
3
作者 白东义 苏日嘎 +10 位作者 芒来 乌伊罕 赵一萍 李蓓 格日乐其木格 张心壮 陶克涛 赵若阳 图挌琴 青柏 旭仁其木格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17-1624,共8页
旨在比较研究长期高负荷运动训练前后蒙古马肌肉组织中与肌肉发育相关关键基因的表达量,从而为马匹耐力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以3匹5岁雌性蒙古马为试验对象,对其进行为期4个月的连续性高负荷耐力运动训练,并在实施运动训... 旨在比较研究长期高负荷运动训练前后蒙古马肌肉组织中与肌肉发育相关关键基因的表达量,从而为马匹耐力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以3匹5岁雌性蒙古马为试验对象,对其进行为期4个月的连续性高负荷耐力运动训练,并在实施运动训练前后采集臀中肌肌肉用于后续研究。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比较分析长期高负荷运动训练前后蒙古马肌肉组织中MYL-2和TNNC1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经长期高负荷运动训练后蒙古马骨骼肌中MYL-2和TNNC1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运动训练前(P<0.01)。在蛋白水平,MYL-2的表达量在运动训练后有了极显著的增加(P<0.01),而TNNC1在运动后虽有增加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长期的高负荷运动训练对蒙古马肌肉发育相关基因MYL-2和TNNC1的表达均有促进作用,从而能够促进肌肉的发育,对蒙古马的耐力形成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马 长期高负荷运动训练 转录 翻译 基因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株给药前后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学亮 王姝懿 +5 位作者 呼和巴特尔 孙柯 苏倩 吕旭 王文龙 刘春霞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37-644,共8页
为探明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株给药前后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4000对给药前后的捻转血矛线虫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GO和KEGG数据库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及富集性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验... 为探明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耐药株给药前后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4000对给药前后的捻转血矛线虫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GO和KEGG数据库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及富集性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共筛选获得851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584个上调基因和267个下调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有458、418和367个基因分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三大类;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显示,有173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到75条KEGG通路中,显著富集在核糖体合成、细胞凋亡、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等信号通路。本试验初步筛选了阿苯达唑耐药株给药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探索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分子机制、筛选对耐药性检测的分子标记及耐药性早期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重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阿苯达唑 耐药性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敏感株和耐药株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学亮 王姝懿 +3 位作者 孙柯 苏倩 王文龙 刘春霞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42-1746,共5页
为探明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敏感株和耐药株在转录组水平的差异,挖掘耐药相关基因,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 4000对敏感虫株和耐药虫株进行转录组测序,构建cDNA文库,通过质控后,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敏感和耐药虫株相比... 为探明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敏感株和耐药株在转录组水平的差异,挖掘耐药相关基因,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 4000对敏感虫株和耐药虫株进行转录组测序,构建cDNA文库,通过质控后,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敏感和耐药虫株相比较共获得218个显著(P≤0.05)差异表达基因,对显著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有121、82和102个基因分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三大类的206个GO terms上。KEGG数据库分析显示,有42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参与31条KEGG信号通路,显著富集在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其他酶等通路。在敏感株和耐药株中,筛选出GST、CYPs和UGT等9个耐药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耐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RNA-Seq预测出敏感虫株和耐药虫株差异表达基因在功能分类和代谢通路等方面的生物学特征,挖掘出耐药相关基因,进一步为捻转血矛线虫药物靶点预测及耐药性早期鉴别诊断的建立提供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耐药性 转录组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氏副柔线虫CAMK/TSSK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蛋白质结构与抗原表位预测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文龙 赵学亮 +5 位作者 孙柯 冯陈晨 白丽艳 王姝懿 王梦雅 刘春霞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4-651,共8页
为分析并预测斯氏副柔线虫免疫相关基因CTPK编码蛋白结构、功能以及其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可能性,通过提取斯氏副柔线虫组织RNA,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扩增CTPK基因的CDS区,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TPK进行蛋白质结构分析和抗... 为分析并预测斯氏副柔线虫免疫相关基因CTPK编码蛋白结构、功能以及其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可能性,通过提取斯氏副柔线虫组织RNA,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扩增CTPK基因的CDS区,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TPK进行蛋白质结构分析和抗原表位预测。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TPK基因cDNA序列全长共519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519bp),编码17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大小分别为20.264ku和9.53。结构分析发现,蛋白质无跨膜区,无规则卷曲构成二级结构的主要组分,亲水性氨基酸比例超过60%;抗原表位预测表明,CTPK蛋白是一种抗原性较高的亲水性蛋白,既含有较多潜在的B细胞抗原表位又存在较多的T细胞抗原表位。推测CTPK有望用作斯氏副柔线虫的免疫诊断抗原和疫苗候选抗原,本研究为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生前诊断方法iELISA的建立和DNA疫苗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氏副柔线虫 CTPK基因 抗原表位 蛋白质结构预测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市液态奶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污染来源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卿 毛伟峰 +2 位作者 郭卫东 蒲云霞 侯坤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7940-7945,共6页
目的了解某市液态奶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污染来源和水平,探寻液态奶中氯酸盐与高氯酸盐污染的关键环节。方法选择2家乳品企业,采集包括饲草料、奶牛饮用水和生产用水等环境样本,乳头奶、巴氏杀菌后乳和灌装后成品乳等生产过程样本,以... 目的了解某市液态奶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污染来源和水平,探寻液态奶中氯酸盐与高氯酸盐污染的关键环节。方法选择2家乳品企业,采集包括饲草料、奶牛饮用水和生产用水等环境样本,乳头奶、巴氏杀菌后乳和灌装后成品乳等生产过程样本,以及消毒产品等11类共145份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检测样本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含量,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氯酸盐的总体检出率为19.31%(28/145),检测值在ND(小于检出限)~307.07μg/kg之间,检出率较高的是奶牛乳头药浴液、清洗用水和配料水,其中乳头药浴液中氯酸盐平均含量最高,为118.10μg/kg;高氯酸盐的总体检出率为95.17%(138/145),检测值在ND(小于检出限)~270.80μg/kg之间,除配料水外,其余的样本均检出了高氯酸盐,样本中高氯酸盐的检出率大于75.00%,其中,挤奶前用的乳头奶、净化前原乳、净化后原乳、巴氏杀菌后乳及灌装后成品乳中的高氯酸盐检出率高达100.00%,饲草料中高氯酸盐平均含量最高,为58.37μg/kg。结论液态奶中氯酸盐可能主要由加工过程中的消毒和清洗等环节带入,饲草料可能是液态奶中高氯酸盐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建议加强对相关环节的监管,有效控制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污染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奶 氯酸盐和高氯酸盐 污染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18年宁城县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慧 宫丽娟 +2 位作者 王波 杨景元 屈原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2期187-190,共4页
目的分析宁城县2014~2018年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索当地丙肝高流行原因奠定基础,为制定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4~2018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报告的丙肝病例资料,分析其疫情概况、人口学特征、地区特征及... 目的分析宁城县2014~2018年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索当地丙肝高流行原因奠定基础,为制定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4~2018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报告的丙肝病例资料,分析其疫情概况、人口学特征、地区特征及疾病分类。结果 2014~2018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按照录入日期、报告地共报告丙肝病例8817例,按照审核日期、现住址共报告丙肝病例8262例,宁城县连续5年丙肝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居全区第一,由2014年的报告发病率196.29/10万,上升到2018年的208.57/10万,其中2016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225.75/10万,高于全国平均报告发病率(31.05/10万)近3倍。性别分布:2014~2018年共报告病例8817例,其中男5695例,女3122例,性别比例为1.82:1,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报告病例中36.96%(3259/8817)集中在51~60岁,其次为61~70岁、构成比为28.89%(2547/8817),第3位是41~50岁、构成比为16.49%(1454/8817),≤20岁病例最为少见。职业分布:2014~2018年报告病例以农民为主,共计8486例(96.25%),且农民发病例数呈增长趋势,其他职业发病例数较少。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南部,属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交界相对特殊地理位置。报告病例现住址以本县区内为主,共计7527例(85.37%),其他省病例共计1259例(14.28%)。病例报告的医疗机构中以宁城县政府所在地天义镇为主,占96.03%,其中宁城县中心医院报告病例6909例(78.36%),其他医疗机构报告病例较少。报告病例以慢性病例为主,共计8145例(92.38%),急性病例较少共计137例(1.55%),存在未分类病例情况。病例类型以确诊病例为主,共计8239例(93.44%),临床诊断病例较少,且呈现确诊病例报告逐年增多,临床诊断病例逐年减少情况。结论 2014~2018年宁城县丙肝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应根据当地丙肝流行病学特征制定有效措施,探索丙肝高报告的真正原因,遏制丙肝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病毒性肝炎 病例报告 流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级管理模式在门诊结核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丽伟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第14期31-32,共2页
目的研究分级管理模式在门诊结核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中具有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12月于结核病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并立档的患者200例作为随机分组研究的对象,A组、B组、C组患者分别为67例、67例、66例,分别施予常规管理、强化管... 目的研究分级管理模式在门诊结核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中具有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12月于结核病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并立档的患者200例作为随机分组研究的对象,A组、B组、C组患者分别为67例、67例、66例,分别施予常规管理、强化管理以及分级管理等模式,对比3组患者在管理后的效果。结果 A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B组、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5、14.09,P<0.05);B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P>0.05)。结论在结核病患者的管理中实施分级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管理效果,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有效缩短患者的访视时长,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管理模式 门诊 结核病 规范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健康促进工作的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庞烨 《中国卫生产业》 2020年第9期156-158,共3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一些突然发生的,可能或者已经造成社会重大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或者造成大量人群食物中毒或者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紧急事件。在我国2003年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条例》中对其特征进行了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一些突然发生的,可能或者已经造成社会重大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或者造成大量人群食物中毒或者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紧急事件。在我国2003年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条例》中对其特征进行了定义:一是具有突发性;二是在公共卫生领域发生;三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该及时对事件进行分析、处置,开展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可促进公众正确应对灾害,提高自我的防护意识和能力,可以对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补救,减少对社会、经济、政治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害,有利于维护公众健康和社会秩序。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了在发生之后及时应对以外,在平时要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预防,并且在其不可避免的发生时,将其危害降到最低。该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健康促进工作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种与非牛种布鲁氏菌ELISA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作者 王姝懿 赵学亮 +2 位作者 孙珂 呼和巴特尔 王文龙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1,共6页
为建立鉴别不同种布鲁氏菌的ELISA检测方法,筛选出牛种和非牛种布鲁氏菌差异基因NC-017250,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并诱导表达。以纯化的NC-017250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NC-017250重组蛋白的间接ELISA检... 为建立鉴别不同种布鲁氏菌的ELISA检测方法,筛选出牛种和非牛种布鲁氏菌差异基因NC-017250,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并诱导表达。以纯化的NC-017250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NC-017250重组蛋白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优化后最适血清稀释度为1∶100,兔抗牛HRP-IgG酶标二抗的最佳稀释度1∶5000,阴、阳性临界值为0.390。用该方法对布鲁氏菌S2免疫血清、A19免疫血清、PPD、FMD、BVD及IBR等阳性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除了布鲁氏菌S2免疫血清检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特异性良好;该方法检测S2和A19免疫血清,并用SPSS软件分析敏感性达95.2%,敏感性较高。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均<5%。用该方法检测80份牛源临床布鲁氏菌血清样品,结果阳性率为21.3%(17/80)。建立的ELISA方法可用于区分牛种和非牛种布鲁氏菌抗体,为布鲁氏菌不同种鉴定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A19疫苗株 NC-017250基因 间接ELISA 鉴别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7年呼和浩特地区入境留学生分布及传染四项检出情况分析
12
作者 郭文秀 苏丹 +2 位作者 李娟 李震坤 张忠兵 《口岸卫生控制》 2020年第2期55-59,共5页
目的为加强入境留学生传染病的监测、防控以及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呼和浩特地区入境留学生进行艾滋病(HIV)、梅毒(TP)、乙型肝炎(HBV)和丙型肝炎(HCV)四种传染性疾病(传染四项)病毒抗原或抗体检测。结果入境... 目的为加强入境留学生传染病的监测、防控以及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呼和浩特地区入境留学生进行艾滋病(HIV)、梅毒(TP)、乙型肝炎(HBV)和丙型肝炎(HCV)四种传染性疾病(传染四项)病毒抗原或抗体检测。结果入境留学生总人数4967人,传染四项总阳性率9.3%;蒙古国总人数3933人,总阳性率8.7%,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最高(3.4%)。各国留学生传染病阳性率在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检测项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留学生传染四项阳性率较高,应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增强传染病防护意识,减少传染病跨境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留学生 传染四项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