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石膏母液循环法制备硫酸钙晶须及其晶型转换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卢琪 皮雯静 +5 位作者 吴锦绣 张一鸣 柳召刚 胡艳宏 张晓伟 李健飞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8-285,共8页
以稀土冶金过程产生的废渣(稀土石膏)为原料,采用微波法制备硫酸钙晶须,随后探讨母液循环对硫酸钙晶须制备及其晶型转化的影响,明确了硫酸钙晶须晶型转换条件,最后探究硫酸钙的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 以稀土冶金过程产生的废渣(稀土石膏)为原料,采用微波法制备硫酸钙晶须,随后探讨母液循环对硫酸钙晶须制备及其晶型转化的影响,明确了硫酸钙晶须晶型转换条件,最后探究硫酸钙的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差热分析仪(TG)、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原子力-拉曼光谱仪和荧光光谱仪(F-4600)等仪器对硫酸钙晶须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母液循环3次后,晶须的形貌和晶体结构稳定,平均长度为92.4μm,长径比为13.7,可见母液循环方案可行。循环后的产物通过调控干燥温度进行烘干,在80℃、90℃和420℃下分别制备出二水、半水和无水硫酸钙晶须,3种硫酸钙晶须均具有吸收紫外光和发射蓝光的性能,其中半水硫酸钙晶须的发光性能最好。固废与母液循环提高了废渣和废液处理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通过对硫酸钙晶须晶型的调控并赋予硫酸钙晶须发光特性,为探究硫酸钙晶须应用领域提供新方向,同时为稀土冶金的清洁化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废处理 硫酸钙晶须 微波法 母液循环 晶型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抗菌材料研究进展
2
作者 范君昌 吴锦绣 +4 位作者 柳召刚 胡艳宏 张晓伟 李健飞 冯福山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39,共7页
抗菌材料对防止感染传播、预防疾病传播、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及保障医疗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抗菌材料也是维护公共健康、环境清洁、保护医疗和食品行业安全的重要支持,但目前抗菌材料面临环境适应性、细菌抗性、成本及抗菌效果可持续性... 抗菌材料对防止感染传播、预防疾病传播、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及保障医疗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抗菌材料也是维护公共健康、环境清洁、保护医疗和食品行业安全的重要支持,但目前抗菌材料面临环境适应性、细菌抗性、成本及抗菌效果可持续性等挑战。因此,需要不断研发新型抗菌材料以应对挑战。稀土复合抗菌材料比传统抗菌剂具有高效广谱、长效稳定、安全环保的显著优势。综述了稀土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对稀土抗菌材料的抗菌机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后介绍了稀土抗菌材料在医疗卫生、食品加工、环保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抗菌材料 抗菌机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抛光粉制备工艺优化及性能研究
3
作者 贾培杰 胡艳宏 +4 位作者 柳召刚 吴锦绣 段金胜 范君昌 李沂霖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63,共8页
为了研究制备工艺对稀土抛光粉抛光性能的影响,以氯化铈为铈源,碳酸氢铵为沉淀剂,采用并加法制备稀土抛光粉的前驱体。所制前驱体经过高温焙烧处理后可以得到最终的抛光粉产品。在研究过程中,对制备参数进行探究,其中包括稀土溶液浓度... 为了研究制备工艺对稀土抛光粉抛光性能的影响,以氯化铈为铈源,碳酸氢铵为沉淀剂,采用并加法制备稀土抛光粉的前驱体。所制前驱体经过高温焙烧处理后可以得到最终的抛光粉产品。在研究过程中,对制备参数进行探究,其中包括稀土溶液浓度、滴加速率、搅拌速率、沉淀温度、聚乙二醇分散剂(PEG-1000)的使用量、陈化温度及陈化时间。经过系统的实验和分析,确定了最佳的制备条件:氯化稀土溶液质量浓度为225 g/L、滴加速率为2.5 mL/min、搅拌速率为500 r/min、沉淀温度为45℃、分散剂添加量为2%(质量分数)、陈化温度为45℃、陈化时间为4 h。在最佳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前驱体的粒度D50为1.229µm,而最终抛光粉的粒度D50为1.087µm。此外,抛光粉的均齐度R达到了1.85,抛蚀量也达到了0.4732 mg/(cm^(2)·min)。与传统生产抛光粉的方法相比,该方法省去了球磨或气流粉碎的工序,直接得到了符合客户需求的稀土抛光粉。该研究的制备工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优化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对于工业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抛光粉 制备工艺 粒度 抛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铁矿法从氯化稀土料液中除铁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海滨 胡艳宏 +1 位作者 李健飞 柳召刚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9-64,共6页
采用针铁矿法从氯化稀土料液中除铁,研究了pH、反应温度、陈化时间、加料速度以及加入晶种等因素对除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3.5、反应温度85℃,陈化时间120 min,加料速度25 mL/min的条件下,除铁率和稀土损失率分别为99.44%和3.40... 采用针铁矿法从氯化稀土料液中除铁,研究了pH、反应温度、陈化时间、加料速度以及加入晶种等因素对除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3.5、反应温度85℃,陈化时间120 min,加料速度25 mL/min的条件下,除铁率和稀土损失率分别为99.44%和3.40%。加入晶种0.1 g的条件下,导致部分或全部二次成核,缩短或省去了成核诱导期,相比于未加晶种时的陈化时间缩短了60 min,且最高除铁率达99.62%。针铁矿法沉铁渣为晶型良好的β-FeOOH晶体,过滤性能优于中和水解法的沉铁渣。针铁矿法除铁能应用于稀土湿法冶金中,除铁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铁矿法 氯化稀土 湿法冶金 除铁 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射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单分散交联PMMA微球及其性能研究
5
作者 贾慧灵 郭峰 +2 位作者 吴锦绣 谭心 李森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48,共6页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以二乙烯苯为交联剂,氯化钾为电解质,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研究了过硫酸钾和氯化钾的物质的量浓度对PMMA微球的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性指数的影响,分析了微波功率、搅...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以二乙烯苯为交联剂,氯化钾为电解质,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研究了过硫酸钾和氯化钾的物质的量浓度对PMMA微球的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性指数的影响,分析了微波功率、搅拌速度与PMMA微球形貌和粒径的关系。检测了不同pH值时PMMA乳液的电动(Zeta)电位,表明PMMA表面产生负电荷,使PMMA微球呈现稳定的分散状态。制备的PMMA呈现类球形,粒径为100~400 nm,在过硫酸钾物质的量浓度为5.69×10^(-3)mol/L及氯化钾物质的量浓度为1.03×10^(-2)mol/L时,微球的多分散性指数<0.1。原子力显微镜检测了最优工艺条件下,PMMA微球的力—位移曲线并分析了其弹性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微波辐射 无皂乳液聚合 单分散 粒径 多分散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状框架超细氧化铈的热分解行为研究
6
作者 孟龙辉 胡艳宏 +4 位作者 杨国胜 赵延 张晓伟 柳召刚 王瑞芬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84,共8页
针对超细氧化铈前驱体焙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团聚和烧结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多功能网状框架聚乙二醇(PEG)制备超细氧化铈粉体的前驱体碳酸铈盐的新思路,采用TG-DSC热分析仪研究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并进行动力学分析,考察了焙烧温度、升温速... 针对超细氧化铈前驱体焙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团聚和烧结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多功能网状框架聚乙二醇(PEG)制备超细氧化铈粉体的前驱体碳酸铈盐的新思路,采用TG-DSC热分析仪研究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并进行动力学分析,考察了焙烧温度、升温速率、保温时间对超细氧化铈粒径、形貌及晶体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温度为25~258℃时,为脱自由水阶段,质量损失率为2.94%;第二阶段温度为258~422℃时,质量损失率为11.86%,前驱体Ce(CO_(3))_(2)O·H_(2)O、Ce_(2)(CO_(3))_(2)O·H_(2)O分解为CeCO_(3)OH和CeO_(2);第三阶段温度为422~630℃时,残留的PEG高温氧化分解挥发,部分稀土碳酸铈盐CeCO_(3)OH分解生成晶型完美的氧化铈,质量损失率为10.29%。运用Freeman-Carroll法计算确定第二阶段反应活化能(E)为166.68 kJ/mol,反应级数(n)为19.27;第三阶段反应活化能(E)为101.95 kJ/mol,反应级数(n)为14.75。确定在焙烧温度为1000℃,升温速率为300℃/h,保温时间为3 h的焙烧制度下,可得到中值粒径D50≤0.50µm的超细氧化铈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框架 超细氧化铈 焙烧 动力学分析 反应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射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PS微球 被引量:1
7
作者 贾慧灵 梁梦颢 +2 位作者 吴锦绣 谭心 胡金豹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3-79,95,共8页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PS)微球,以微波辐射加热方式代替传统油浴或水浴加热方式,研究了聚合体系中引发剂过硫酸钾的浓度、交联剂二乙烯苯与稳定剂α-甲基丙烯酸的体积比、微波功率大小对PS微球形貌、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PS)微球,以微波辐射加热方式代替传统油浴或水浴加热方式,研究了聚合体系中引发剂过硫酸钾的浓度、交联剂二乙烯苯与稳定剂α-甲基丙烯酸的体积比、微波功率大小对PS微球形貌、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传统加热方式,微波辐射加热方式极大地改善了PS微球的球形度和表面形貌。PS微球粒径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随着交联剂与稳定剂体积比及微波功率的增加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引发剂浓度为6.06×10^(-3) mol/L、交联剂与稳定剂体积比为2∶1、微波辐射功率为300 W时所制备的PS微球表面光滑、球形度高、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240 nm。PS微球表面带负电荷且分散性良好,并通过Hertz接触理论计算得到PS微球的压缩弹性模量约为2.75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微波辐射 无皂乳液聚合 粒径分布 压缩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氨基烟酸镧铈对PVC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羽轩 杜桂芳 +5 位作者 柳召刚 赵金钢 陈明光 胡艳宏 吴锦绣 冯福山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5-262,共8页
以2-氨基烟酸(2-ANA)、Ce(NO_(3))_(3)、La(NO_(3))_(3)和NaOH为原料,合成出2-氨基烟酸镧铈(2-LCANA),研究2-LCANA及其复配稳定剂对聚氯乙烯(PVC)热稳定性能、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LCANA及其复配稳定剂提高了PVC的热... 以2-氨基烟酸(2-ANA)、Ce(NO_(3))_(3)、La(NO_(3))_(3)和NaOH为原料,合成出2-氨基烟酸镧铈(2-LCANA),研究2-LCANA及其复配稳定剂对聚氯乙烯(PVC)热稳定性能、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LCANA及其复配稳定剂提高了PVC的热稳定性能,当m(2-LCANA)∶m(ZnSt_(2))∶m(PE)=2∶1∶2时,其热稳定时间为38 min,可以减小在加工过程中的损耗,增强PVC的力学性能,但是随着温度升高2-LCANA要比m(2-LCANA)∶m(ZnSt_(2))∶m(PE)=2∶1∶2的复配稳定剂抑制PVC降解反应发生更有效。2-LCANA能够吸收PVC降解释放的HCl气体,生成LaCl_(3)和CeCl_(3),减弱了HCl对PVC降解的催化作用,可以有效地阻止PVC链上C-Cl和与氯相连的C-H断裂,减少共轭双键的生成,减缓PVC变色,延缓了PVC的热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氨基烟酸镧铈 聚氯乙烯 热稳定性能 降解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氨基烟酸镧的合成对聚氯乙烯热稳定性的影响
9
作者 杨羽轩 杜桂芳 +2 位作者 柳召刚 赵金钢 冯福山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231,共10页
通过2-氨基烟酸(2-ANA)、硝酸镧和氢氧化钠的复分解反应合成了2-氨基烟酸镧(2-LANA),并研究了其对聚氯乙烯(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LANA提高了PVC的热稳定性能,使PVC的静态和动态稳定时间分别延长至27 min和27.45 min。将2-L... 通过2-氨基烟酸(2-ANA)、硝酸镧和氢氧化钠的复分解反应合成了2-氨基烟酸镧(2-LANA),并研究了其对聚氯乙烯(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LANA提高了PVC的热稳定性能,使PVC的静态和动态稳定时间分别延长至27 min和27.45 min。将2-LANA与硬脂酸锌(ZnSt_(2))、硬脂酸钙(CaSt_(2))、季戊四醇(PE)进行一种或两种以上复配来探究其复配热稳定剂的热稳定性能,当2-LANA∶ZnSt_(2)∶PE=2∶1∶2时,其静态和动态热稳定时间分别为66 min和64.91 min,并且PVC降解表观活化能(Ea)最高为169.73 kJ/mol,说明其可以使PVC降解反应更难发生;当2-LANA∶Ca/Zn稳定剂∶PE=1∶1∶3时,其抗变色性能、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最佳,增强了PVC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延展性。说明2-LANA与其他稳定剂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2-LANA能够吸收PVC降解释放的HCl气体,生成LaCl_(3),减弱了HCl对PVC降解的催化作用,能有效地阻止PVC链上C—Cl和与氯相连的C—H断裂,使共轭双键减少,减缓PVC变色,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PVC的热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氨基烟酸镧 聚氯乙烯 热稳定 复配 降解表观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PO_(4):Sm^(3+)荧光粉的焙烧温度和掺杂浓度的优化及发光和磁性能
10
作者 吴锦绣 王倩倩 +6 位作者 吴宝龙 柳召刚 胡艳宏 齐源昊 张晓伟 冯福山 李健飞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79-1192,共14页
以GdPO_(4)为基质,Sm^(3+)为激活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纳米荧光粉前驱体,分别在800、900、1000、1100和1200℃下焙烧,得到一系列GdPO_(4):Sm^(3+)荧光粉。首先探究了GdPO_(4):Sm^(3+)的最佳焙烧温度;其次研究了Sm^(3+)掺杂浓度对GdPO_(4)... 以GdPO_(4)为基质,Sm^(3+)为激活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纳米荧光粉前驱体,分别在800、900、1000、1100和1200℃下焙烧,得到一系列GdPO_(4):Sm^(3+)荧光粉。首先探究了GdPO_(4):Sm^(3+)的最佳焙烧温度;其次研究了Sm^(3+)掺杂浓度对GdPO_(4):Sm^(3+)荧光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GdPO_(4):2%Sm^(3+)的高温荧光性能和磁性能。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磁强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FL)对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形貌、发光和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荧光粉的晶体结构由前驱体六方晶系GdPO_(4)·H_(2)O:Sm^(3+)变为单斜晶系的GdPO_(4):Sm^(3+),形貌由纳米棒变为无规则块体。当焙烧温度为1000℃,Sm^(3+)掺杂浓度为2%时,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荧光寿命达到最大值。GdPO_(4):2%Sm^(3+)中Sm^(3+)之间能量传递类型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能量传递的临界距离为1.646~1.884 nm。最佳样品Gd PO_(4):2%Sm^(3+)有优异的热稳定性,热猝灭活化能为-0.157 eV,且具有良好的顺磁性,质量磁化率为1.22×10^(-4)emu·g^(-1)·Oe^(-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PO_(4):Sm^(3+) 焙烧温度 浓度猝灭机理 发光性能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水硫酸钙晶须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齐源昊 吴锦绣 +5 位作者 柳召刚 胡艳宏 冯福山 李健飞 王昕 刘丛林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9-115,共7页
以某稀土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酸铵废水为原料,用氯化钙作为钙源,采用水热法制备高长径比的硫酸钙晶须。首先采用正交实验研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陈化时间对硫酸钙晶须长径比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在正交实验最佳工艺条件的基础上... 以某稀土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酸铵废水为原料,用氯化钙作为钙源,采用水热法制备高长径比的硫酸钙晶须。首先采用正交实验研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陈化时间对硫酸钙晶须长径比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在正交实验最佳工艺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pH对制备硫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分析仪(FT-IR)和热重-差热分析仪(TG-DSC)对制得的硫酸钙晶须的表面形貌和物相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备硫酸钙晶须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即反应时间为5 h、反应温度为140℃、陈化时间为4.5 h),溶液体系pH为1时,制备得到纯态无水硫酸钙晶须,其形貌最佳、长径比最大,平均长度达到117.44μm、平均长径比为4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铵废水 硫酸钙晶须 水热法 长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甲基苯甲酸铈对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金钢 柳召刚 +5 位作者 郝伟 李梅 胡艳宏 吴锦绣 冯福山 李帅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21,共8页
用复分解法制备了对甲基苯甲酸铈,确定产物的分子式为Ce(C8H7O2)3·2H2O。研究了对甲基苯甲酸铈对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甲基苯甲酸铈单独作为PVC热稳定剂时,其热稳定性和抗变色性都不强。将对甲基苯甲酸铈... 用复分解法制备了对甲基苯甲酸铈,确定产物的分子式为Ce(C8H7O2)3·2H2O。研究了对甲基苯甲酸铈对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甲基苯甲酸铈单独作为PVC热稳定剂时,其热稳定性和抗变色性都不强。将对甲基苯甲酸铈与其他热稳定剂联合进行二元、三元及四元复配,产物的协同作用良好,热稳定性有所提升;当复合稳定剂按对甲基苯甲酸铈∶钙锌复合体系∶季戊四醇=2∶1∶2的比例添加到PVC中,PVC样品的热稳定时间和抗变色性能最好,热稳定时间为42 min;对甲基苯甲酸铈的塑化能力良好,对甲基苯甲酸铈作为热稳定剂加入PVC后,PVC混料的塑化时间缩短,动态热稳定时间增加,塑化扭矩和平衡扭矩下降;对甲基苯甲酸铈与PVC降解过程中产生的HCl反应而生成CeCl3,降低了HCl对PVC降解的催化作用,从而达到增强PVC热稳定性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聚氯乙烯 热稳定性能 对甲基苯甲酸铈 复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纳米材料YPO_(4)∶Sm^(3+)@YPO_(4)@聚乙二醇的构筑及其荧光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丛林 吴锦绣 +5 位作者 贾慧灵 柳召刚 胡艳宏 王昕 齐源昊 王忠志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72-1282,共11页
为了改善稀土磷酸盐的疏水性和荧光性能,利用水热和微波的方法构筑了双层荧光纳米材料YPO_(4)∶Sm^(3+)@YPO_(4)@PEG(PEG为聚乙二醇)。首先通过调控YPO_(4)∶Sm^(3+)与YPO_(4)的物质的量之比制备不同壳厚的核壳结构纳米发光材料YPO_(4)... 为了改善稀土磷酸盐的疏水性和荧光性能,利用水热和微波的方法构筑了双层荧光纳米材料YPO_(4)∶Sm^(3+)@YPO_(4)@PEG(PEG为聚乙二醇)。首先通过调控YPO_(4)∶Sm^(3+)与YPO_(4)的物质的量之比制备不同壳厚的核壳结构纳米发光材料YPO_(4)∶Sm^(3+)@YPO_(4),优选能够增强主体荧光性能的最佳物质的量之比。然后选用PEG进行包覆,得到YPO_(4)∶Sm^(3+)@YPO_(4)@PEG。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和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包覆前后的纳米荧光粉都具有单一的四方晶系(YPO_(4))结构,呈纳米球型,半径60-100 nm,包覆层的厚度10-20 nm。双层核壳结构的YPO_(4)∶Sm^(3+)@YPO_(4)@PEG的荧光强度比纳米荧光粉YPO_(4)∶Sm^(3+)增强了6倍多。可见该双层荧光纳米材料不仅具有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也增强了YPO_(4)∶Sm^(3+)的荧光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PO_(4)∶Sm^(3+) 双层核壳结构 聚乙二醇 荧光纳米材料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苯甲酰苯甲酸镧对PVC热稳定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旭博 柳召刚 +5 位作者 赵金钢 杨羽轩 陈明光 吴锦绣 胡艳宏 冯福山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4-101,共8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稀土热稳定剂2-苯甲酰苯甲酸镧(LBA),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热分析、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刚果红实验、高温热老化实验和拉伸性能实验,研究了配合物对聚氯乙烯(PVC)热稳定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将其与几... 合成了一种新型稀土热稳定剂2-苯甲酰苯甲酸镧(LBA),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热分析、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刚果红实验、高温热老化实验和拉伸性能实验,研究了配合物对聚氯乙烯(PVC)热稳定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将其与几种传统热稳定剂进行复配,研究了复合热稳定剂对PVC热稳定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苯甲酰苯甲酸镧的分子式为La(C_(14)H_(9)O_(3))_(3)·2H_(2)O;当配合物单独作PVC热稳定剂使用时,热稳定时间为16 min,初期抗变色效果一般,但力学性能优异;当配合物与硬脂酸锌和季戊四醇复配比为1∶1∶3(质量比,下同)时,热稳定时间长达58 min,抗变色效果和力学性能最好,三者具有优异的协同效果;2-苯甲酰苯甲酸镧能吸收PVC分解产生的HCl气体,生成LaCl_(3),减缓了PVC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苯甲酰苯甲酸镧 聚氯乙烯 热稳定剂 稀土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8.15、318.15和333.15 K下NaF-Na_(3)PO_(4)-H_(2)O体系相平衡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子钰 柳召刚 +1 位作者 吴锦绣 胡艳宏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0-35,68,共7页
稀土提取工艺过程中产生含磷酸钠和氟化钠的水洗液,文中研究NaF-Na_(3)PO_(4)-H_(2)O体系的相平衡,为NaF和Na_(3)PO_(4)以后的回收利用提供理论指导。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298.15、318.15和333.15 K下NaF-Na_(3)PO_(4)-H_(2)O体系的... 稀土提取工艺过程中产生含磷酸钠和氟化钠的水洗液,文中研究NaF-Na_(3)PO_(4)-H_(2)O体系的相平衡,为NaF和Na_(3)PO_(4)以后的回收利用提供理论指导。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298.15、318.15和333.15 K下NaF-Na_(3)PO_(4)-H_(2)O体系的相平衡,测定该体系各组分的溶解度及平衡液相的密度、pH值和盐析率,并绘制相图及物化参数-组分(质量分数)变化图,利用X射线衍射对湿渣进行表征。实验研究表明:该体系无固溶体产生,但有复盐产生,属于异成分复盐型。相图包含1个全液相区,3个一固一液两相区,2个两固一液两相区,2个全固相区,1条饱和溶液线,7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和2个共饱点。温度不变时,液相密度、溶液pH值均随Na_(3)PO_(4)质量分数的增大逐渐增大;液相组成不变时,液相密度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溶液pH值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溶解平衡法 磷酸钠 氟化钠 三元水盐体系 相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嗪-2,3-二羧酸镧的合成及其对聚氯乙烯稳定性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羽轩 柳召刚 +5 位作者 赵金钢 黄旭博 陈明光 胡艳宏 吴锦绣 冯福山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3-110,共8页
以吡嗪-2,3-二羧酸(2,3-PDA)为配体,用硝酸镧和氨水合成了吡嗪-2,3-二羧酸镧(2,3-LPDA)稀土热稳定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和热分析确定了其分子式;通过静态热稳定实验研究了2,3-LPDA、其他辅助热稳定剂以及2,3-LPDA与硬脂酸锌、... 以吡嗪-2,3-二羧酸(2,3-PDA)为配体,用硝酸镧和氨水合成了吡嗪-2,3-二羧酸镧(2,3-LPDA)稀土热稳定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和热分析确定了其分子式;通过静态热稳定实验研究了2,3-LPDA、其他辅助热稳定剂以及2,3-LPDA与硬脂酸锌、硬脂酸钙、季戊四醇的二元和三元复配体系的热稳定性,并对其对聚氯乙烯(PVC)塑化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表征;最后,探究了2,3-LPDA的热稳定机理。结果表明,2,3-LPDA的分子式为La_(2)(C_(6)N_(2)O_(4))_(2)(NO_(3))_(2)·3H_(2)O;当2,3-LPDA∶硬脂酸锌∶季戊四醇的复配质量比为2∶1∶2时,PVC的热稳定时间可以达到44min,且复配体系对PVC的塑化性能有明显提高作用,使PVC的拉伸强度显著提升;2,3-LPDA能够减少PVC中的C—Cl的存在,并且可以吸收PVC降解产生的Cl^(-),与稀土离子结合生成LaCl_(3),从而抑制PVC的降解,达到热稳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嗪-2 3-二羧酸镧 稀土 热稳定剂 聚氯乙烯 复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硫氨酸铈的合成及其对橡胶硫化性能的研究
17
作者 李帅 郝伟 +4 位作者 柳召刚 李梅 张文涛 胡艳宏 吴锦绣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27-5134,共8页
使用复分解法,用甲硫氨酸和氯化铈合成了甲硫氨酸铈。经过元素分析、ICP-OES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表征,确定配合物的分子式为CeCl_(3)(C_(5)H_(10)NO_(2)S)_(3)·2H_(2)O,研究了其对天然橡胶的硫化促进作用。甲硫氨酸铈... 使用复分解法,用甲硫氨酸和氯化铈合成了甲硫氨酸铈。经过元素分析、ICP-OES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表征,确定配合物的分子式为CeCl_(3)(C_(5)H_(10)NO_(2)S)_(3)·2H_(2)O,研究了其对天然橡胶的硫化促进作用。甲硫氨酸铈作为硫化促进剂加入天然橡胶中相比于空白胶料,模量、焦烧时间得到延长;溶胀指数由5.5872下降至5.1395,交联密度由8.11×10^(-5) mol/cm^(3)提升至9.90×10^(-5) mol/cm^(3);对添加甲硫氨酸铈的胶料进行硫化动力学拟合,得到各阶段的硫化反应速率常数k,进而求得硫化反应活化能为E1=73.85 kJ/mol;E2=91.05 kJ/mol;E3=127.00 kJ/mol。相对于空白胶料,硫化反应活化能降低,甲硫氨酸铈具有硫化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硫氨酸 稀土 天然橡胶 硫化 计算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铈盐体系(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盐)中CTAB与Ce^(3+)的相互作用机理
18
作者 孙德贇 胡艳宏 +4 位作者 刘鹏 唐茂 胡泽 柳召刚 吴锦绣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12-3220,共9页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利用Vienna AbInitio模拟软件包研究了3种不同铈盐体系(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盐)中CTAB与Ce^(3+)的相互作用以及成键稳定性。在不同铈盐体系的水环境中,CTAB中只有Br-会与Ce^(3+)发生相互作用...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利用Vienna AbInitio模拟软件包研究了3种不同铈盐体系(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盐)中CTAB与Ce^(3+)的相互作用以及成键稳定性。在不同铈盐体系的水环境中,CTAB中只有Br-会与Ce^(3+)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Ce—Br键。从晶体轨道哈密顿布居(COHP)、COHP的积分(ICOHP)以及径向分布函数的角度分析了不同体系下Ce—O键、Ce—Br键的成键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铈盐体系下Ce^(3+)与H_(2)O所形成Ce—O键的ICOHP的值差距不大,成键比较稳定,但Ce^(3+)与CTAB中的Br-所形成Ce—Br键的稳定性具有较大差距,ICOHP的大小顺序为ICOHP_(硝酸体系)<ICOHP_(硫酸体系)<ICOHP_(氯化体系),说明CTAB在硝酸体系下对Ce^(3+)的控制作用最强,进而证明模板剂CTAB在硝酸体系下对制备二氧化铈晶体形核阶段具有较好的调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模拟 计算化学 密度泛函理论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成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体系Na_(2)CO_(3)-NaF-H_(2)O 298.15 K和318.15 K相平衡研究
19
作者 卢子钰 柳召刚 +2 位作者 吴锦绣 胡艳宏 刘兴宇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0,共5页
在稀土提取工艺和氟化钠制备过程中会产生含碳酸钠和氟化钠的废水。研究了三元体系Na_(2)CO_(3)-NaF-H_(2)O的相平衡,为回收氟化钠和碳酸钠提供理论指导。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三元体系Na_(2)CO_(3)-NaF-H_(2)O在298.15 K和318.15 ... 在稀土提取工艺和氟化钠制备过程中会产生含碳酸钠和氟化钠的废水。研究了三元体系Na_(2)CO_(3)-NaF-H_(2)O的相平衡,为回收氟化钠和碳酸钠提供理论指导。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三元体系Na_(2)CO_(3)-NaF-H_(2)O在298.15 K和318.15 K的相平衡关系,测定了该体系各物质组分的溶解度以及平衡液相的密度和pH,并根据溶解度数据绘制相图以及物化参数-组分含量的关系图,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固相进行分析表征。实验研究表明:该体系无复盐和固溶体生成,属于水合物I型相图。相图包含1个全液相区、2个单盐结晶区、1个混合结晶区、1个全固相区以及3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1个共饱点。碳酸钠对氟化钠具有较强的盐析作用。温度不变时,碳酸钠质量分数越高溶液密度越大、pH越大;碳酸钠质量分数不变时,温度越高溶液密度越大、pH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溶解平衡法 碳酸钠 氟化钠 三元水盐体系 相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