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双重边缘性及流动性构建的空间凝聚力:羌塘社会的霍尔情结
1
作者
陈红
乌尼尔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7,156,共11页
社会空间的理论转向有利于从群际交往角度探讨历史的空间。长时段的历史进程蕴含复杂、多维的社会关系,能够赋予区域社会更高层次的论说维度。已有研究认为历史包含的关系结构是空间力量的来源。历史的空间结构塑造区域空间性并使其长...
社会空间的理论转向有利于从群际交往角度探讨历史的空间。长时段的历史进程蕴含复杂、多维的社会关系,能够赋予区域社会更高层次的论说维度。已有研究认为历史包含的关系结构是空间力量的来源。历史的空间结构塑造区域空间性并使其长期保持特定的空间特征。由此,去考察羌塘社会历史时发现,在线性时间下并非单纯的史事堆砌,羌塘社会空间因其高流动性而保持了双重边缘性特征,并表现为羌塘社会的霍尔情结。这是解释羌塘区域社会空间包容、混杂且有序的关键因素,是解释羌塘区域社会空间力量类型的基本要素。关于“■”和“■”称谓的讨论及对“藏北牧民”称谓的解释说明,羌塘社会具备的空间凝聚力是中国北方区域多民族实现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结构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
羌塘
霍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小学跨学科课程整合机制研究--基于美国教育实践的多维解构与镜鉴启示
2
作者
迪拉娜
王甜
袁梅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80,共10页
跨学科课程是培育学生整体思维,规避“脆弱知识综合征”的有效途径,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本研究结合课程统整理论研究,从经验统整、社会统整、知识统整、设计统整四方面梳理了美国跨学科课程整合机制,揭示了...
跨学科课程是培育学生整体思维,规避“脆弱知识综合征”的有效途径,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本研究结合课程统整理论研究,从经验统整、社会统整、知识统整、设计统整四方面梳理了美国跨学科课程整合机制,揭示了美国跨学科课程在“知识-经验”双向互构、“个人-社会”多维统整、“连续-进阶”层级递进、“共备-协作”多元联动四方面的整合机制。基于此,针对我国跨学科课程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通过驱动认知具身,构建问题导向的境脉化知识生成体系;协同社会感知,创设议题导向的跨学科知识迁移场域;重构学科边界,形成网络拓扑的概念连续性课程框架;联动多元主体,建立社群生态的适应性学习共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统整
美国
跨学科课程
整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重边缘性及流动性构建的空间凝聚力:羌塘社会的霍尔情结
1
作者
陈红
乌尼尔
机构
内蒙古
大学
民族
学与
社会
学
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出处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7,156,共11页
基金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北部边疆安全建设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VMZ013)阶段性成果。
文摘
社会空间的理论转向有利于从群际交往角度探讨历史的空间。长时段的历史进程蕴含复杂、多维的社会关系,能够赋予区域社会更高层次的论说维度。已有研究认为历史包含的关系结构是空间力量的来源。历史的空间结构塑造区域空间性并使其长期保持特定的空间特征。由此,去考察羌塘社会历史时发现,在线性时间下并非单纯的史事堆砌,羌塘社会空间因其高流动性而保持了双重边缘性特征,并表现为羌塘社会的霍尔情结。这是解释羌塘区域社会空间包容、混杂且有序的关键因素,是解释羌塘区域社会空间力量类型的基本要素。关于“■”和“■”称谓的讨论及对“藏北牧民”称谓的解释说明,羌塘社会具备的空间凝聚力是中国北方区域多民族实现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结构性力量。
关键词
社会空间
羌塘
霍尔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小学跨学科课程整合机制研究--基于美国教育实践的多维解构与镜鉴启示
2
作者
迪拉娜
王甜
袁梅
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
学院
中央
民族
大学教育
学院
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80,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民族地区县域高质量教师培训组织的运行机制与保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MA220322)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摘
跨学科课程是培育学生整体思维,规避“脆弱知识综合征”的有效途径,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本研究结合课程统整理论研究,从经验统整、社会统整、知识统整、设计统整四方面梳理了美国跨学科课程整合机制,揭示了美国跨学科课程在“知识-经验”双向互构、“个人-社会”多维统整、“连续-进阶”层级递进、“共备-协作”多元联动四方面的整合机制。基于此,针对我国跨学科课程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通过驱动认知具身,构建问题导向的境脉化知识生成体系;协同社会感知,创设议题导向的跨学科知识迁移场域;重构学科边界,形成网络拓扑的概念连续性课程框架;联动多元主体,建立社群生态的适应性学习共生机制。
关键词
课程统整
美国
跨学科课程
整合机制
Keywords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in-tegration mechanism
分类号
G423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双重边缘性及流动性构建的空间凝聚力:羌塘社会的霍尔情结
陈红
乌尼尔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小学跨学科课程整合机制研究--基于美国教育实践的多维解构与镜鉴启示
迪拉娜
王甜
袁梅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