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牧区生活垃圾特点与治理实践——以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部区域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孟根图娅 尹雪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487-493,共7页
放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的条件之一。以典型的放牧区——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部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内生活垃圾特点及组分进行调查;以当地开展的“蒙家环保”农村牧区垃... 放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的条件之一。以典型的放牧区——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部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内生活垃圾特点及组分进行调查;以当地开展的“蒙家环保”农村牧区垃圾分类模式实践为研究案例,对垃圾收集量及组分变化进行分析,对垃圾收集成本进行计算,并对垃圾治理模式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放牧区生活垃圾可分为资源回收物、厨余物、一般垃圾,实际排放中厨余物非常少;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比例平均为95.48%,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50 kg/(户·d),生活垃圾处理成本为1848.76元/t,户均处理费用为337.39元/a;“蒙家环保”农村牧区垃圾分类模式使嘎查(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研究区生活垃圾治理的实践对推动放牧区生活垃圾治理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示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 实践 对策 生态文明 放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粪污废水处理模式运行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秋萍 许继飞 +3 位作者 倪茹 田彦锋 刘建国 赵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489,共5页
以内蒙古地区两种典型的粪污处理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监测,对比了两种粪污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并分析两者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资源型粪污处理工艺(氧化塘+好氧堆肥资源利用)对COD、BOD、氨氮、硝态氮、悬浮物... 以内蒙古地区两种典型的粪污处理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监测,对比了两种粪污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并分析两者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资源型粪污处理工艺(氧化塘+好氧堆肥资源利用)对COD、BOD、氨氮、硝态氮、悬浮物、全盐量的去除率分别为53.80%、57.00%、36.43%、42.10%、87.26%、41.68%。能源型粪污处理工艺(推流式厌氧发酵产沼气)对COD、BOD、氨氮、硝态氮、悬浮物、全盐量的去除率分别为41.14%、55.12%、-92.60%、24.83%、43.40%、27.99%。两种处理工艺出水污染物浓度仍然很高,不能满足直接排放和再利用的相关标准。由此,对两种粪污处理工艺的运行和出水利用方式提出改进的建议和策略,为内蒙古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粪污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奶牛养殖场 氧化塘 推流式厌氧发酵 粪污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地碳汇潜力估测及其发展对策 被引量:13
3
作者 庄洋 赵娜 赵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69-1474,共6页
草地固碳潜力巨大,而我国北方草地退化现象严重,恢复和保护草地资源,增强草地植被和土壤固碳增汇潜力,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本研究通过分析内蒙古草地退化的现状,对不同类型草地的固碳增汇潜力进行了评估,估算出内蒙古退化草地的增... 草地固碳潜力巨大,而我国北方草地退化现象严重,恢复和保护草地资源,增强草地植被和土壤固碳增汇潜力,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本研究通过分析内蒙古草地退化的现状,对不同类型草地的固碳增汇潜力进行了评估,估算出内蒙古退化草地的增汇潜力为每年45.86Tg,潜在的自然碳汇价值可达到每年119亿元。根据不同管理措施下草地固碳潜力的评估结果,预测了草地碳汇的收益前景,在分析完善草地碳汇机制和政策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探索和建立促进牧区发展,使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草地固碳 碳汇机制 牧民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复剂对镉污染盐渍化土壤植物修复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王亚男 许静 +6 位作者 郝利君 刁风伟 张璟霞 丁胜利 史中奇 贾冰冰 郭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4-475,共12页
目前,重金属污染盐渍化土壤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利用盐生植物进行修复具有良好的环境与经济效益,但如何提高盐生植物修复效率的研究尚较少。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通过向土壤中施加氯化钠和氯化镉溶液分别模拟无污染非盐渍化土壤(Cd0S0)... 目前,重金属污染盐渍化土壤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利用盐生植物进行修复具有良好的环境与经济效益,但如何提高盐生植物修复效率的研究尚较少。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通过向土壤中施加氯化钠和氯化镉溶液分别模拟无污染非盐渍化土壤(Cd0S0)、NaCl型盐渍化土壤(Cd0S4)、重金属Cd污染土壤(Cd3S0)、重金属Cd污染NaCl型盐渍化土壤(Cd3S4),研究施加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生物质炭对盐地碱蓬生长、离子平衡、Cd和Na^(+)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d0S0相比,Cd0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增加115.5%~341.7%;与Cd0S4相比,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降低62.8%~84.4%,生物质炭使Cd3S0处理盐地碱蓬总干物质量显著增加328.6%。与Cd0S0或Cd3S0相比,Cd0S4和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及根部K^(+)/Na^(+)、Ca^(2+)/Na^(+)、P/Na^(+)显著降低;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Cd3S0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P/Na^(+)和根部K^(+)/Na^(+)、P/Na^(+)。与Cd0S4相比,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和根部Na^(+)浓度显著增加32.5%~94.5%,而盐地碱蓬地上部和根部Na^(+)含量显著降低21.3%~90.9%;与Cd3S0相比,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Cd浓度和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35.8%~223.6%和132.4%~471.5%。施加EDTA和生物质炭使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Na^(+)浓度显著增加38.6%、56.0%,Na^(+)含量增加199.6%、289.3%,Cd含量显著增加133.4%、173.4%。研究表明,在Cd污染NaCl型盐渍化土壤中施用EDTA和生物质炭可促进盐地碱蓬地上部对Cd和Na^(+)的吸收积累,有助于提高植物修复效率,可为重金属污染盐渍化土壤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土壤 乙二胺四乙酸 生物质炭 盐地碱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磷酸盐生物质炭材料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稳定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娟 张严 +3 位作者 郭彦 张可懿 任杰 杜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93-1901,共9页
为探讨负载磷酸盐生物质炭材料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共存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和迁移转化特征,以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为原材料,负载磷酸盐后在600°C下无氧热解制备两种生物质炭材料,并将其用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进行稳定化批处... 为探讨负载磷酸盐生物质炭材料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共存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和迁移转化特征,以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为原材料,负载磷酸盐后在600°C下无氧热解制备两种生物质炭材料,并将其用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进行稳定化批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负载磷酸盐的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材料可通过增加土壤中无定形铁、铝氧化物的含量而促进其对Cd的吸附,且负载磷酸盐后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材料对土壤中无定形氧化物含量的增幅和游离态氧化物含量的降幅高于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同时,两种生物质炭材料均显著提高了土壤铁的活化度,进而有效控制了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添加不同比例(如5%、10%和15%)的负载磷酸盐生物质炭均可降低土壤中Pb、Cd、Zn和Cu的迁移风险,并促进Pb的酸可提取态、铁锰结合态向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以及Cd、Zn和Cu的酸可提取态向残渣态转化.两种负载磷酸盐生物质炭材料均可有效降低重金属的浸出浓度,10%及以上的添加量均可使Pb的浸出浓度降低98%以上.15%的负载磷酸盐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可使Cd和Zn的浸出浓度分别降低89%和47%,而15%的负载磷酸盐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可使Cu的浸出浓度降低56%.研究显示,施用10%~15%的负载磷酸盐生物质炭材料可显著降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Pb和Cd的潜在环境风险,对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 重金属 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物料和炭化方式制备生物炭结构性质的FTIR研究 被引量:75
6
作者 郑庆福 王永和 +4 位作者 孙月光 牛鹤鹤 周佳儒 王志民 赵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62-966,共5页
红外光谱是了解生物炭结构性质特征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不同物料和制备方式的生物炭结构性质特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的物料制备的生物炭均具有羟基、芳香基及一些含氧基团的吸收峰,与活性碳有共同特征... 红外光谱是了解生物炭结构性质特征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不同物料和制备方式的生物炭结构性质特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的物料制备的生物炭均具有羟基、芳香基及一些含氧基团的吸收峰,与活性碳有共同特征;但其他吸收峰,有着显著差异。高温炭化可以使玉米秸秆中—OH,—CH_3,—CH_2—,—C=O间发生缔合或消除,促进了芳香基团的形成。在不同炭化方式下,加热和微波炭化,对生物炭形成有着机理上差别,加热炭化可致使醇、酚中的—OH彼此结合或者消除,形成苯环类基团,而微波法能使得芳香基团钝化阻止其参与反应,使得苯环类物质得以更多形成。综上表明,红外光谱可较好反映生物炭的结构特征,揭示了生物炭主要含有—OH、芳香基团等活性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生物物料 制备方式 炭化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生物炭的结构特征及炭化机理的XRD光谱分析 被引量:48
7
作者 郑庆福 王志民 +2 位作者 陈保国 刘贵峰 赵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355-3359,共5页
XRD光谱分析是研究物质内部结晶结构物质的重要手段。利用X射线技术分析了不同物料来源和制备方式对生物炭结晶结构特征及其炭化机理。结果表明:生物炭均含有d101和d002晶面衍射峰类石墨微晶纤维素炭,但炭化后析出的盐分随不同物料,差... XRD光谱分析是研究物质内部结晶结构物质的重要手段。利用X射线技术分析了不同物料来源和制备方式对生物炭结晶结构特征及其炭化机理。结果表明:生物炭均含有d101和d002晶面衍射峰类石墨微晶纤维素炭,但炭化后析出的盐分随不同物料,差异较大,如牛粪、蓖麻粕以及糠醛渣的CaCO3含量要高于其他生物炭,而仅牛粪与蓖麻粕含有CaMg(CO3)2。随温度升高,玉米秸秆炭中半纤维素优先分解,然后为纤维素石墨微晶化,结晶度提高,向更稳定的碳化合物转化。其中的矿物盐分随着炭化裂解温度升高,由稀土类氧化物→醋酸盐类物质→碳酸盐类物质逐步析出,CaCO3的含量也随之增多。不同炭化方法的炭化机理不同,先干燥后炭化可促进半纤维素的分解,高温微波处理则是强烈震荡,主要促进物质多键断裂分解,碳酸盐类物质析出相对较少。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可以很好研究生物炭内部结构结晶特征,可有效反映其炭化过程裂解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D 生物炭 炭化机理 炭化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氧化硫硫杆菌DS1的分离鉴定及单质硫氧化特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静泉 姜燕 +1 位作者 许继飞 赵吉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228-232,共5页
从高硫煤矿储煤区土壤中筛选到1株高效脱硫菌DS1,通过菌落形态和显微镜观察、革兰氏染色、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DS1进行鉴定,研究菌株DS1氧化单质硫生成SO_4^(2-)过程中SO_4^(2-)浓度、p H值和培养液D600 nm之间的变化关系,及培... 从高硫煤矿储煤区土壤中筛选到1株高效脱硫菌DS1,通过菌落形态和显微镜观察、革兰氏染色、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DS1进行鉴定,研究菌株DS1氧化单质硫生成SO_4^(2-)过程中SO_4^(2-)浓度、p H值和培养液D600 nm之间的变化关系,及培养基中单质硫初始量和金属离子对单质硫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鉴定,菌株DS1为嗜酸氧化硫硫杆菌DS1(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DS1),菌株DS1具有高效脱硫能力,对初始量为0.1%的单质硫在14 d时其氧化率可达91.39%;对初始量为1%、2%的单质硫在14 d时其氧化率均高于70%;对初始量为3%的单质硫在14 d时其氧化率约为60%。嗜酸氧化硫硫杆菌DS1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在单质硫初始量为2%、3%的条件下其培养液的p H值在14 d时分别下降至0.15、0.06。除Co^(2+)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外,Fe^(3+)、Cu^(2+)、Ni^(2+)、Zn^(2+)、K^+、Mg^(2+)、Ca^(2+)、Mn^(2+)均对嗜酸氧化硫硫杆菌DS1氧化单质硫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氧化硫硫杆菌 高效脱硫菌 分离鉴定 单质硫氧化 氧化率 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环境水体中15种精神类药物 被引量:1
9
作者 金苗 杨慧婷 +3 位作者 陈辉辉 沈幸 王钰洋 沈睿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588-3592,共5页
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水中抗抑郁类、抗癫痫类、抗精神分裂类共15种精神类药物分析测定方法.水体样品经过Oasis HLB固相萃取柱进行富集后以ACQUITY UPLC BEH C_(18)为分析柱,采用UPLC-MS/MS多反应监测离子(MRM)... 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水中抗抑郁类、抗癫痫类、抗精神分裂类共15种精神类药物分析测定方法.水体样品经过Oasis HLB固相萃取柱进行富集后以ACQUITY UPLC BEH C_(18)为分析柱,采用UPLC-MS/MS多反应监测离子(MRM)模式进行检测,同时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在1.0—20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检出限为1.05—9.90 ng·L^(-1),加标回收率为65.69%—105.5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n=6),该法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满足痕量分析测试的要求,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太湖水体中精神类药物的残留浓度水平,发现有11种物质可被不同程度检出,浓度范围为0.8—77.6 n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活性化合物 精神类药物 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新型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O_4/膨润土载氧体煤直接化学链燃烧中PAHs的生成 被引量:6
10
作者 白雪峰 尹雪峰 +1 位作者 邓玉洁 卢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854-1862,共9页
为了控制煤直接化学链燃烧中多环芳烃(PAHs)的生成,减少载氧体表面的积碳现象,在模拟化学链燃烧反应器中,采用机械混合法制备的CaSO_4/膨润土载氧体与煤发生化学链燃烧反应,利用气相色谱仪对PAH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了不同煤种、不... 为了控制煤直接化学链燃烧中多环芳烃(PAHs)的生成,减少载氧体表面的积碳现象,在模拟化学链燃烧反应器中,采用机械混合法制备的CaSO_4/膨润土载氧体与煤发生化学链燃烧反应,利用气相色谱仪对PAH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了不同煤种、不同温度、不同载氧体/煤比例PAHs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随挥发分的增加,不同煤种生成的PAHs总量分布依次为:无烟煤<烟煤1<烟煤2<烟煤3。煤中含碳量、H/C摩尔比、O/C摩尔比对PAHs的生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化学链燃烧反应主要生成2环、3环芳烃,4环、5环芳烃相对较少,均没有生成6环芳烃。当温度为900℃,载氧体/煤为2.4时,CaSO_4/膨润土载氧体与烟煤3反应生成的PAHs总量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燃烧 多环芳烃 CaSO4/膨润土载氧体 积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粪原料浓度对厌氧消化削减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文博 张秋萍 +3 位作者 许继飞 庞小可 刘建国 赵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08-1817,共10页
为了探究不同原料浓度厌氧消化体系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racyclineresistancegenes,TRGs)的变化,设置牛粪原料浓度为100%、75%、50%和25%,分析了TRGs、理化因子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之间产... 为了探究不同原料浓度厌氧消化体系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racyclineresistancegenes,TRGs)的变化,设置牛粪原料浓度为100%、75%、50%和25%,分析了TRGs、理化因子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之间产气速率相似,原料浓度从100%降低至25%时总产气量从358.83 mL·g^(-1)·d^(-1)增加至400.89 mL·g^(-1)·d^(-1)。消化后的大部分处理中tetO、tetQ和tetT相对丰度减小为原料的1.04%~87.06%,而tetC、tetG、tetW和tetX相对丰度增加至原料的1.32~34.99倍。与100%原料浓度相比,较低原料浓度消化后多数TRGs如tetC、tetG、tetO和tetX以及intⅠ1的相对丰度更高。不同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差异明显,较低浓度原料(50%和25%)消化后优势菌门从Firmicutes变为Proteobacteria,且TRGs潜在宿主菌属的种类和数目均随着原料浓度的改变而改变。冗余分析表明,理化因子通过影响潜在宿主菌的变化从而影响TRGs的变化。综上,由废水干预的牛粪原料浓度较低的情况可能有利于TRGs潜在宿主菌的增殖,从而增加TRGs传播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原料浓度 牛粪 四环素类抗性基因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退化对温带典型草原根系-土壤系统碳氮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邬嘉华 庞惠 +6 位作者 卓义 王立新 王凤歌 徐智超 武胜男 杨劼 温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340-5350,共11页
以3种不同退化程度的温带典型草原(大针茅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为研究对象,研究植被退化对温带典型草原土壤及根系碳氮含量及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植被退化对地下根系碳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地下根系氮含量的影... 以3种不同退化程度的温带典型草原(大针茅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为研究对象,研究植被退化对温带典型草原土壤及根系碳氮含量及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植被退化对地下根系碳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地下根系氮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中度退化样地根系氮含量显著高于轻度退化和重度退化样地(P<0.05)。(2)植被退化对根系碳氮储量影响显著(P<0.05),根系碳氮储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总根系碳氮储量随退化程度加剧而降低。(3)土壤有机碳、总碳和总氮含量及储量均受退化程度和采样深度的影响显著(P<0.05),其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随退化程度加剧而显著降低(P<0.05)。(4)土壤是根系-土壤系统碳氮储存的最主要场所,储量占比90%以上。虽然土壤碳氮储量均存在表层聚集现象,但表层储量所占比例在各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植被退化 碳分配 氮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生境中厌氧氨氧化功能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侯俊青 赵吉 +3 位作者 李佳 赵子闻 赵曼平 武琳慧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84-1992,共9页
自然生境中发生的厌氧氨氧化过程是继反硝化和好氧氨氧化后的又一条氮损失途径,对全球生态系统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不同种类的厌氧氨氧化微生物.通过阐述厌氧氨氧化反应发生的生理机制,并对不同自然环境中发现... 自然生境中发生的厌氧氨氧化过程是继反硝化和好氧氨氧化后的又一条氮损失途径,对全球生态系统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不同种类的厌氧氨氧化微生物.通过阐述厌氧氨氧化反应发生的生理机制,并对不同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厌氧氨氧化功能微生物进行梳理,分析了厌氧氨氧化菌分布的空间异质性成因.结果表明,适量的无机氮可以促进厌氧氨氧化的发生,有机碳含量低和低氧条件更有利于厌氧氨氧化菌的生存且厌氧氨氧化的活性较高,这与厌氧氨氧化菌的化能自养代谢途径有着紧密的联系,低养分条件下反硝化菌的活性受到短暂抑制,促进了厌氧氨氧化的发生.同时,适当的高盐环境会提高厌氧氨氧化活性并促进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结构转变,高盐度环境下Scalindua属占优势,低盐度环境下Brocadia属更占优势.厌氧氨氧化菌对温度变化有很好的适应性,大部分厌氧氨氧化菌(如Scalindua属、Kuenenia属和Brocadia属)对于极端环境均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此外,悬浮颗粒物浓度、含水量等因素也会影响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布及其代谢活性.建议今后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转录组学相结合的角度对自然环境中的厌氧氨氧化菌开展生理生态机理的研究,并探明厌氧条件下Fe^3+、Mn^4+、SO 4^2-等电子受体与厌氧氨氧化过程的生物化学联系,以更好地应用于工程技术研究,并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生态系统 氮循环 环境因子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元素对厌氧氨氧化菌脱氮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雷欣 闫荣 +2 位作者 慕玉洁 章院灿 付志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730-2738,共9页
厌氧氨氧化工艺是治理水体氮污染的一种绿色、高效新型生物技术。然而,厌氧氨氧化菌世代时间长,对环境敏感性高,致使厌氧氨氧化系统启动缓慢、运行稳定性较低,进而导致厌氧氨氧化工艺在实际应用中受限。铁不仅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金属元... 厌氧氨氧化工艺是治理水体氮污染的一种绿色、高效新型生物技术。然而,厌氧氨氧化菌世代时间长,对环境敏感性高,致使厌氧氨氧化系统启动缓慢、运行稳定性较低,进而导致厌氧氨氧化工艺在实际应用中受限。铁不仅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金属元素,也是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必要营养元素之一。本文综述了铁元素价态及投加量对基于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废水脱氮工艺启动及运行过程中含氮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铁元素存在时,铁/氮元素的反应途径、厌氧氨氧化菌生长速率、颗粒形成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演变等方面的作用关系,旨在深入探究和阐释元素铁对于厌氧氨氧化菌脱氮性能的内在作用机制,为实现工程化利用铁强化厌氧氨氧化系统脱氮过程、提高微生物活性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铁元素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缓冲带对乌梁素海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 被引量:13
15
作者 史中奇 王猛 +7 位作者 谭军 丁胜利 贾冰冰 刁风伟 罗俊清 侯亚州 王立新 郭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56,共6页
通过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九排干岸边构建湖滨植被缓冲带,研究不同盐生植物种类和配置对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植物空白对照带对径流和渗流水中TN、TP和COD无明显削减规律,芦苇、碱蓬、柽柳和芦苇—碱蓬混播缓... 通过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九排干岸边构建湖滨植被缓冲带,研究不同盐生植物种类和配置对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植物空白对照带对径流和渗流水中TN、TP和COD无明显削减规律,芦苇、碱蓬、柽柳和芦苇—碱蓬混播缓冲带随着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削减率呈先增加后减缓的趋势,渗流水中污染物质的削减效果优于径流水。其中,芦苇对径流和渗流水中TN、TP的削减效果最好,削减率分别为53.56%,79.17%和62.37%,83.25%;碱蓬对径流和渗流水中COD的削减效果最好,削减率分别为50.53%,67.34%。通过计算得到4种植被缓冲带的最佳宽度为19~29 m,其中,碱蓬缓冲带宽度为19 m。综合考虑,可以选择真盐生植物碱蓬作为乌梁素海盐渍化湖滨带植被重建的首选植物,并将植被缓冲带在该地区扩展研究,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缓冲带 农业面源污染 乌梁素海 植物种类 最佳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技术修复盐碱化草地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郭伟 薛帅 +7 位作者 张哲超 刁风伟 胡杰 张敏 刘美淳 丁胜利 贾冰冰 史中奇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00-208,共9页
随着气候不断变化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盐碱化情况日益严重,草地的盐碱化不但会严重威胁当地的生态安全还会制约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盐碱化草地进行修复势在必行。生物修复是一种成本低、成效显著、对环境影响小... 随着气候不断变化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盐碱化情况日益严重,草地的盐碱化不但会严重威胁当地的生态安全还会制约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盐碱化草地进行修复势在必行。生物修复是一种成本低、成效显著、对环境影响小的技术,近年来在盐碱化土壤修复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综合介绍了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等3种生物修复技术领域主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及应用情况进展,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植物促生菌和AM真菌在提高牧草耐盐碱胁迫和促进盐碱化草地土壤植物修复效率中的作用和潜在应用前景,旨在为盐碱化草地的修复治理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研究思路,对盐碱化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 盐碱化草地 植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低温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脱氮特性 被引量:10
17
作者 丁晓宇 卢兴顺 +2 位作者 吕航 林岩 武琳慧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5-70,76,共7页
作为新型脱氮工艺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目前已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由于低温条件下微生物活性低导致脱氮效果差,为攻克低温条件下微生物生长缓慢、脱氮效率低的难点,本研究从呼和浩特污水厂及天然湿地沉积物分离得到6株具有异养硝化... 作为新型脱氮工艺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目前已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由于低温条件下微生物活性低导致脱氮效果差,为攻克低温条件下微生物生长缓慢、脱氮效率低的难点,本研究从呼和浩特污水厂及天然湿地沉积物分离得到6株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能力的细菌。其中菌株TY1在8℃下对单一氮源氨氮(106 mg/L)、硝酸盐氮(70 mg/L)和亚硝酸盐氮(35 mg/L)的去除率分别为97.47%、81.85%、97.51%,最大去除速率分别为5.61、3.75、2.74 mg/(L·h);菌株TY1对混合氮源氨氮(50 mg/L)和硝酸盐氮(50 mg/L)的去除率分别为99.25%、43.63%;对混合氮源氨氮(50 mg/L)和亚硝酸盐氮(50 mg/L)的去除率分别为91.60%、29.38%。证明菌株TY1具有低温高效脱氮特性,经鉴定为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其在废水脱氮处理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 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梁素海冰封期污染物分布及迁移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卢兴顺 丁晓宇 +2 位作者 赵子闻 李佳 武琳慧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48,共8页
分析冰封期冰-水介质、各冰层间污染物质的分布迁移规律,揭示污染物质的水平空间分布,为后续乌梁素海冰封期水质评价、湖泊营养物质分布规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019年1月在乌梁素海12个采样点使用冰柱采集器和“注... 分析冰封期冰-水介质、各冰层间污染物质的分布迁移规律,揭示污染物质的水平空间分布,为后续乌梁素海冰封期水质评价、湖泊营养物质分布规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019年1月在乌梁素海12个采样点使用冰柱采集器和“注射器”式采水器采集冰样和水样,测定表层冰、冰-水界面冰和水样中总氮(TN)、氨氮(NH_(3)-N)、总磷(TP)、总有机碳(TOC)、盐分(Na^(+)、Cl^(-))等污染物浓度,采用冰-水分配系数分析污染物在冰水体系中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水体TN、NH_(3)-N、TOC、Na^(+)及Cl-浓度分别是冰体的2.03、5.09、3.76、202.87和182.23倍,冰体TP浓度是水体的1.94倍;冰体内部,TN浓度冰-水界面冰是表层冰的1.48倍,其他污染物浓度表层冰是冰-水界面冰的1-1.59倍;TN、NH_(3)-N、TP、TOC、Na^(+)及Cl^(-)冰-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63、0.40、3.25、0.34、0.01和0.01。随着结冰过程,TN、NH_(3)-N、TOC由冰体向冰下水体不断迁移,而TP是冰体浓度高于冰下水体,Na^(+)和Cl^(-)由于冰晶的析出使绝大部分溶质在冰下水体中浓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封期 污染物 分布 迁移 乌梁素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消化联合工艺去除养殖废水中TRGs的探究
19
作者 苏海艳 郑宁 +2 位作者 张沐阳 罗帅 许继飞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0-104,共5页
有效去除奶牛养殖废水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racycline antibiotic resistancegenes,TRGs),有助于进一步控制抗生素抗性在环境中的传播扩散。采用厌氧消化-超声-吸附联合处理工艺,分析其对奶牛养殖废水中TRGs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经... 有效去除奶牛养殖废水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racycline antibiotic resistancegenes,TRGs),有助于进一步控制抗生素抗性在环境中的传播扩散。采用厌氧消化-超声-吸附联合处理工艺,分析其对奶牛养殖废水中TRGs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经厌氧消化后,奶牛养殖废水中的tetQ和tetG的绝对丰度上升,tetC、tetO、tetT和tetX的绝对丰度下降,总TRGs绝对丰度降低28.61%。超声处理可有效降低消化液中TRGs的丰度,且胞外TRGs(extracellular TRGs,eTRGs)的丰度占比增高;其中,在声能密度为1.5 W/mL和时间为40 min的超声条件下,对TRGs的去除率达到最大为83.29%。生物炭吸附处理能有效去除超声处理液中的TRGs和eTRGs,去除率分别为45.29%和71.09%。厌氧消化-超声-吸附联合处理工艺对奶牛养殖废水中TRGs的总去除率可达99.32%,表明此联合处理工艺能较大程度去除奶牛养殖废水中的TRGs,有效降低其向周边环境传播扩散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养殖废水 厌氧消化 超声-吸附 四环素类抗性基因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对牛粪厌氧消化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丰度及其驱动因子的影响
20
作者 王秀君 朱文博 +3 位作者 朱天娇 张秋萍 庞小可 许继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9-1147,共9页
为探究氨氮浓度对高温厌氧消化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racycline resistance genes,TRGs)绝对丰度变化及其微生态机制,设置氨氮浓度为600、1100 mg·L^(-1)和1600 mg·L^(-1)的牛粪高温厌氧消化体系,分析了TRGs、可移动... 为探究氨氮浓度对高温厌氧消化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racycline resistance genes,TRGs)绝对丰度变化及其微生态机制,设置氨氮浓度为600、1100 mg·L^(-1)和1600 mg·L^(-1)的牛粪高温厌氧消化体系,分析了TRGs、可移动遗传元件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氨氮浓度为600 mg·L^(-1)和1100 mg·L^(-1)时,高温厌氧消化的产气速率和总产气量相似;氨氮浓度为1600 mg·L^(-1)时,二者均受到抑制。tetC、tetO、tetQ、tetT和tetX的丰度在不同氨氮浓度条件下均减少,但tetA和tetG的丰度在氨氮浓度为1600 mg·L^(-1)条件下增加了1.05倍和1.85倍。不同处理中细菌群落差异明显,TRGs潜在宿主菌的种类和数目均改变。相关性分析表明TRGs潜在宿主菌的差异可一定程度解释TRGs的丰度变化,但tetA和tetG丰度在氨氮浓度为1600 mg·L^(-1)条件下的增加主要与intI1和intI2的增长有关。综上所述,牛粪中较高的氨氮浓度会增加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TRGs通过水平基因转移途径增殖的可能性,从而增加TRGs传播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类抗性基因 牛粪 厌氧消化 氨氮浓度 水平基因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