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口琴板”强化280 Ah储能电池组热管理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康芳明 苏庆宗 +1 位作者 马庆 王亚雄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9-184,共6页
基于对风冷电池组热管理的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口琴板”风冷式储能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放电倍率下,自然对流、入口风速、环境温度对热管理系统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C放电倍率下,入口风速为10 m/s、环境... 基于对风冷电池组热管理的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口琴板”风冷式储能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放电倍率下,自然对流、入口风速、环境温度对热管理系统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C放电倍率下,入口风速为10 m/s、环境温度为25℃时,储能电池组的最高温度为42.26℃、最大温差为3.2℃。此外,“口琴板”可有效提升储能电池组内部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显著降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为大容量方形储能电池风冷热管理组件的开发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冷 口琴板 储能电池组 对流换热 热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模拟法研究褐煤黄腐植酸和纤维素酶的相互作用
2
作者 王晓霞 牛浩然 +6 位作者 孙吉盛 王亚雄 王梦涵 付蕊 马庆 张建玲 王炜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90-2199,共10页
通过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圆二色谱、红外光谱和分子对接模拟系统性的研究了黄腐植酸(FA)与纤维素酶(CEL)在特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EL构象的影响。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随着CEL浓度的增加,FA的... 通过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圆二色谱、红外光谱和分子对接模拟系统性的研究了黄腐植酸(FA)与纤维素酶(CEL)在特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EL构象的影响。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随着CEL浓度的增加,FA的荧光强度呈现出规律性的猝灭现象。此外,猝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这表明FA对CEL荧光存在显著的静态猝灭效应。热力学分析表明,FA与CEL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由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主导,且该反应在热力学上具有自发性。Förster能量转移理论计算表明,FA与CEL之间可能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进一步验证了静态猝灭机制,并表明FA的结构密度和氨基酸残基微环境发生变化。圆二色谱分析显示,FA与CEL的结合位点位于色氨酸残基附近的疏水腔内,导致CEL二级结构的疏水性降低,肽链更加舒展,进一步证实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FA对CEL二级结构的影响。分子对接研究表明,FA与CEL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由范德华力和氢键主导,二者通过这些作用力实现稳定结合,该结论与热力学计算结果相符。红外光谱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腐植酸 纤维素酶 多光谱法 分子对接模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气源热泵的新型低温蒸发浓缩系统的实验探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钤 靳玮 +2 位作者 苏庆宗 熊鑫 王亚雄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359-364,369,共7页
以使用R134a为工质的空气源热泵为基础,耦合真空泵、板翅式换热器搭建了一套蒸发浓缩系统,在不需要新鲜蒸汽输入的情况下,能将物料产生的蒸汽回收利用再次加热原料,不仅降低了能耗,而且提高了系统的制热性能。在保持其他实验变量不变的... 以使用R134a为工质的空气源热泵为基础,耦合真空泵、板翅式换热器搭建了一套蒸发浓缩系统,在不需要新鲜蒸汽输入的情况下,能将物料产生的蒸汽回收利用再次加热原料,不仅降低了能耗,而且提高了系统的制热性能。在保持其他实验变量不变的条件下,探究了不同真空度以及不同环境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真空度的提高,系统的蒸发温度降低,压缩机的功耗减少,系统的制热量明显提高。在蒸发罐真空度为0.07 MPa下,热泵系统的能效比(COP)可以达到6.0,系统蒸发速率为22 kg/h;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系统的制热量、蒸发速率及COP均增加,制热量由0℃时的9.7 kW上升至20℃时的17.7 kW,增加了83%,在20℃环境温度中,热泵COP达到5.38,系统蒸发速率达17.71 k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低温蒸发 蒸发速率 余热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管的储能型热管理系统的实验探究
4
作者 农增耀 苏庆宗 王亚雄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20-224,228,共6页
基于相变储能系统的储能及热管理性质,结合热管的热超导性与均温性,设计了一种耦合热管的储能型热管理装置。对装置在不同工况下进行测试,获得了装置各部分的温度分布及热管热阻变化。结果表明,引入储能模块可有效降低系统中热管热阻及... 基于相变储能系统的储能及热管理性质,结合热管的热超导性与均温性,设计了一种耦合热管的储能型热管理装置。对装置在不同工况下进行测试,获得了装置各部分的温度分布及热管热阻变化。结果表明,引入储能模块可有效降低系统中热管热阻及蒸发端温度,保证了热管良好的均温性质,其中在20~160 W热输入区间测试时,添加储能单元的系统热管热阻降低了35.5%~44.5%,在80 W热输入时存在热阻最小值为0.053 91℃/W。通过对比装置不同放置角度下相变材料(PCM)熔化特性及热管性能发现,水平放置时自然对流影响更为显著,PCM熔化速率更快,熔化更均匀,储能装置中PCM储能效果更佳,系统热阻最小。同时,由于PCM存储了一部分输入热量,可达到一个优异的热管理效果,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热管 相变储能 热管理 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负载氧化镁的制备及其CO_(2)吸附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田甜 张学奇 +3 位作者 王玉清 于戈文 丁健 赫文秀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6,共11页
MgO吸附剂因其成本低廉、来源广泛、再生能耗低等优势在CO_(2)吸附领域应用广泛,但比表面积低限制了其吸附性能。以高表面积、多级孔结构的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POL-PPH_(3)为载体,采用浸渍煅烧法和超声煅烧法制备得到POL-PPH_(3)负载的Mg... MgO吸附剂因其成本低廉、来源广泛、再生能耗低等优势在CO_(2)吸附领域应用广泛,但比表面积低限制了其吸附性能。以高表面积、多级孔结构的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POL-PPH_(3)为载体,采用浸渍煅烧法和超声煅烧法制备得到POL-PPH_(3)负载的MgO吸附剂(MgO/POL-PPH_(3)),用于CO_(2)捕集。探究制备方法、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等制备条件对MgO/POL-PPH_(3)吸附剂上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浸渍煅烧法优于超声煅烧法,且随着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增加,MgO/POL-PPH_(3)样品上CO_(2)吸附容量逐渐降低。采用浸渍煅烧法,煅烧温度300℃,煅烧时间1 h时,MgO/POL-PPH_(3)-300-1吸附剂上获得最优CO_(2)吸附量,达0.55 mmol/g。在组成为12%CO_(2),其余为氮气的模拟烟道气中,MgO/POL-PPH_(3)-300-1吸附剂上CO_(2)吸附容量达0.02 mmol/g,200℃吸附60 min,370℃脱附15 min条件下,该吸附剂稳定循环使用5次后,CO_(2)吸附容量仍保持不变。结合N 2物理吸附、热重、FT-IR、XRD、SEM-EDX等表征手段,阐明MgO/POL-PPH_(3)吸附剂上吸附CO_(2)的构效关系。动力学模型分析表明采用浸渍煅烧法不同煅烧温度下获得的3种吸附剂上CO_(2)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而不同煅烧时间下获得的3种吸附剂包括MgO/POL-PPH_(3)-300-1吸附剂上CO_(2)吸附行为以化学吸附为主。高比表面积及多级孔道结构有利于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及CO_(2)传输与扩散,进而增大MgO/POL-PPH_(3)吸附剂的CO_(2)吸附容量。MgO在载体上高度分散也有利于增强与CO_(2)的接触,以加快CO_(2)吸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 MgO吸附剂 CO_(2)捕集 CO_(2)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驱动CO_(2)多相催化合成化学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姜瑞君 李玉涛 +3 位作者 王振峰 王玉清 郭小惠 丁健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2-314,400,共14页
CO_(2)分子较高的化学惰性导致其选择性活化及可控转化极具挑战。相对于电和光驱动CO_(2)催化转化反应,热驱动CO_(2)多相催化转化反应具有操作简便、目标产物可调且产品收率较高等优势。通过该类反应实现CO_(2)还原或非还原制备多种化学... CO_(2)分子较高的化学惰性导致其选择性活化及可控转化极具挑战。相对于电和光驱动CO_(2)催化转化反应,热驱动CO_(2)多相催化转化反应具有操作简便、目标产物可调且产品收率较高等优势。通过该类反应实现CO_(2)还原或非还原制备多种化学品,既可促进CO_(2)的资源化利用,又可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在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热驱动多相催化CO_(2)转化为CO、CH_(4)、甲酸、甲醇、碳氢化合物和其他精细化学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重点讨论了反应机理、所用催化剂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前景展望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热驱动多相催化剂 反应体系 高附加值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80A·h方块电池组风冷热管理单元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康芳明 苏庆宗 王亚雄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711-6722,共12页
基于280A·h大容量储能电池所开发一种新型微多孔板风冷热管理单元,通过仿真软件ANSYS Fluent对比研究“Z”型和“U”型风道结构对电池热管理单元热性能的影响。最终选定以“U”型风道结构探究有无多孔板,不同多孔板厚度、入口风速... 基于280A·h大容量储能电池所开发一种新型微多孔板风冷热管理单元,通过仿真软件ANSYS Fluent对比研究“Z”型和“U”型风道结构对电池热管理单元热性能的影响。最终选定以“U”型风道结构探究有无多孔板,不同多孔板厚度、入口风速、环境温度以及放电倍率下电池组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结果表明,添加多孔板可有效优化流量分布,提升电池组内部温度分布均匀性;增加多孔板厚度,电池组最高温度显著降低;增大风速可显著改善电池组最高温度和平衡电池组内部温差;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均与放电倍率呈现正相关。此外,当多孔板厚度6mm、放电倍率1C、风速为10m/s、环境温度25℃时,电池组最高温度为36.51℃,最大温差仅为1.55℃,工作性能最佳。本文所开发的新型微多孔板风冷热管理单元能够快速释放方块状电池大倍率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从而显著提升储能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风冷 微通道 湍流 电池热管理 对流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金属有机骨架吸附CO_(2)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明扬 王延铭 +1 位作者 杨启山 于戈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0-273,279,共5页
近年来,稀土金属有机骨架(Ln-MOFs)因具有捕获CO_(2)的优势而备受关注。Ln-MOFs因自身镧系离子存在特殊的电子排布而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在气体吸附方面有一定潜能。综述了Ln-MOFs材料吸附CO_(2)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配体选择及吸附结果,... 近年来,稀土金属有机骨架(Ln-MOFs)因具有捕获CO_(2)的优势而备受关注。Ln-MOFs因自身镧系离子存在特殊的电子排布而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在气体吸附方面有一定潜能。综述了Ln-MOFs材料吸附CO_(2)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配体选择及吸附结果,总结了提高CO_(2)捕获能力的方法,同时分析了Ln-MOFs材料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Ln-MOFs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金属有机骨架 稀土 CO_(2)吸附 配体 捕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基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9
作者 段建国 严新帅 +2 位作者 王亚雄 苏庆宗 黄孝笑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2-156,162,共6页
采用无机分散溶胶-凝胶法,以CuCl_(2)·2H_(2)O作为铜源并辅以CO_(2)超临界干燥和高温处理制备了铜基气凝胶。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物理吸附以及热重(TG-DTA)等表征手段,对其在不同处理温度下的微... 采用无机分散溶胶-凝胶法,以CuCl_(2)·2H_(2)O作为铜源并辅以CO_(2)超临界干燥和高温处理制备了铜基气凝胶。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物理吸附以及热重(TG-DTA)等表征手段,对其在不同处理温度下的微观形貌、孔结构和热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处理温度200℃下,铜基气凝胶互联网络骨架密实,具有较好的支撑结构。在400℃时样品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铜;其比表面积最高可达306.16m^(2)/g。与400℃时的样品相比,室温样品的孔体积增加了427倍,比表面积增大了314倍左右。热分解过程分3个阶段,其中在第二阶段(195.04~317.15℃)样品质量损失量最大,此阶段样品质量减少了29.63%,最终在789.30℃左右热分解达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气凝胶 无机分散溶胶-凝胶法 热处理 孔结构 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铈/水基纳米流体核沸腾传热特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郎中敏 吴刚强 +3 位作者 赫文秀 韩晓星 苟延梦 李双莹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61-2068,共8页
对CeO2纳米流体进行了池沸腾传热特性研究,考察了CeO2/水基纳米流体的热导率,静态接触角以及沸腾后表面沉积情况对沸腾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CeO2纳米流体可提高沸腾传热系数,且纳米流体最佳质量分数为0.05%,其沸腾传热系数较去离子水提... 对CeO2纳米流体进行了池沸腾传热特性研究,考察了CeO2/水基纳米流体的热导率,静态接触角以及沸腾后表面沉积情况对沸腾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CeO2纳米流体可提高沸腾传热系数,且纳米流体最佳质量分数为0.05%,其沸腾传热系数较去离子水提高36%。热导率以及接触角随纳米流体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在本实验范围内,热导率最大增加1%;而纳米流体接触角从50.5°增加到92.9°;表面沉积随纳米流体的质量分数增加越来越明显,去离子水在沉积表面的接触角发生较大变化(51.4°~134.4°)。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影响可忽略不计;而接触角和沸腾表面颗粒沉积对纳米流体的强化传热作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 纳米材料 溶胶凝胶法 纳米流体 强化传热 沸腾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托合成铁基催化剂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段建国 王亚雄 +1 位作者 刘全生 周晨亮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9,共7页
介绍了近年来费托(FT)合成铁催化剂关键影响因素取得的研究进展,围绕铁活性相物质、有效助剂、新型载体等铁基催化剂关键影响因素对铁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做了综述,进一步探讨了铁活性相颗粒尺寸大小对催化剂特性的影响。最后,对未... 介绍了近年来费托(FT)合成铁催化剂关键影响因素取得的研究进展,围绕铁活性相物质、有效助剂、新型载体等铁基催化剂关键影响因素对铁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做了综述,进一步探讨了铁活性相颗粒尺寸大小对催化剂特性的影响。最后,对未来费托催化剂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托(FT)合成 铁基催化剂 活性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Zr助剂对Fe基催化剂CO加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段建国 王亚雄 +1 位作者 刘全生 周晨亮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1-637,共7页
考察了K和Zr助剂对沉淀铁基催化剂在颗粒形貌、晶相组成、还原和碳化方面的影响,利用XRD、SEM、拉曼光谱、H2-TPR和CO-TPR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对CO加氢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K助剂有利于α-Fe2O3生成粒径为100-150 nm的... 考察了K和Zr助剂对沉淀铁基催化剂在颗粒形貌、晶相组成、还原和碳化方面的影响,利用XRD、SEM、拉曼光谱、H2-TPR和CO-TPR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对CO加氢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K助剂有利于α-Fe2O3生成粒径为100-150 nm的多面体颗粒,Zr助剂有利于α-Fe2O3颗粒分散生成粒径为10-50 nm的不规则颗粒,K和Zr助剂协同有利于生成粒径为20-30 nm的规则球形颗粒;K和Zr助剂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的H2低温还原峰温度和CO低温还原/碳化峰温度;反应过程中,与Fe催化剂相比,K有助于生成活性Fe5C2物相,使CO转化率提高了24.7%,CH4含量(气相色谱检测)降低了10.37%,烯烷比(烯烃与烷烃物质的量比,O/P)提高了2.24,而Zr对Fe5C2活性物相和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FTO)反应无显著影响;K和Zr助剂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FTO反应过程中Fe3O4晶粒尺寸由反应前的26.4 nm减小至反应后的21.2 nm,且晶体趋向于无定形态,CO转化率达90%以上,产物分布中C2=-C4=摩尔分数为30.51%,O/P=3.59,C2=-C4=收率可达28.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基催化剂 K/Zr助剂 协同效应 费托合成 低碳烯烃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曲面法模拟优化褐煤腐植酸碱提工艺条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云颖 马力通 海波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68,共6页
通过响应曲面模型的建立,考察变量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减少实验操作次数的基础上,模拟优化出最佳的提取条件.选取碱提工艺中的碱液质量浓度、液固体积质量比和溶出时间作为变量因素,以腐植酸的提取率为响应值,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的Box... 通过响应曲面模型的建立,考察变量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减少实验操作次数的基础上,模拟优化出最佳的提取条件.选取碱提工艺中的碱液质量浓度、液固体积质量比和溶出时间作为变量因素,以腐植酸的提取率为响应值,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预测的最优碱提工艺条件为碱液质量浓度0.049 8g/mL,液固体积质量比10.44mL/g,溶出时间3.4h;腐植酸的预测提取率为17.51%,验证实验的平均提取率为17.05%,与模型预测值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腐植酸 响应曲面法 工艺优化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对褐煤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力通 郝思雯 +1 位作者 王亚雄 姬心悦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39,共7页
为探索稀土元素对褐煤生物甲烷发酵过程的影响,解决褐煤生物转化甲烷产率低的问题,提高甲烷产量,以内蒙古平庄褐煤为原料,在褐煤发酵系统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稀土元素LaCl 3和NdCl 3,解析稀土元素对褐煤生物甲烷发酵过程中日产气... 为探索稀土元素对褐煤生物甲烷发酵过程的影响,解决褐煤生物转化甲烷产率低的问题,提高甲烷产量,以内蒙古平庄褐煤为原料,在褐煤发酵系统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稀土元素LaCl 3和NdCl 3,解析稀土元素对褐煤生物甲烷发酵过程中日产气量、总产气量、pH值、脱氢酶活性和乙酸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发酵温度下,厌氧发酵27 d,添加1000 mg/L LaCl 3发酵组的总产气量为23.81 mL/g,比空白组的总产气量增加了48.1%,且第10天日产气量高达2.70 mL/g,第9天脱氢酶活性峰值为399.8μgTPF/(h·mL);添加100 mg/L NdCl 3发酵组的总产气量为17.80 mL/g,相比空白组的总产气量增加了10.7%,第9天日产气量高达2.25 mL/g,脱氢酶活性也在第9天达到峰值,为134.9μgTPF/(h·mL),揭示在褐煤生物甲烷发酵体系中添加LaCl 3和NdCl 3有助于提高体系中产甲烷微生物的活性,延长产气高峰期,增加甲烷产量,促进褐煤生物甲烷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生物甲烷 氯化镧 氯化钕 厌氧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TO反应Fe基催化剂活化与活性相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晨亮 温媛 +1 位作者 赫文秀 刘全生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3,共7页
Fe基催化剂具有成本低、易得、操作温度范围宽等诸多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物相复杂、活性相不确定、反应性能有待提升等诸多缺点也是Fe基催化剂现今存在的主要问题。综述了Fe基催化剂对合成气一步法制备低碳烯烃反应(FTO)的研究进展,... Fe基催化剂具有成本低、易得、操作温度范围宽等诸多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物相复杂、活性相不确定、反应性能有待提升等诸多缺点也是Fe基催化剂现今存在的主要问题。综述了Fe基催化剂对合成气一步法制备低碳烯烃反应(FTO)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活化过程、辨析了活性相对FTO反应性能的影响。指出活化过程与气氛直接相关,且整体呈现由表相向体相递进反应的趋势。还原气中含CO时,催化剂表相会生成活性物相FexC,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发生ε-Fe_(2)C→ε′-Fe_(2.2)C→χ-Fe_(2.5)C→θ-Fe_(3)C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烯烃反应 Fe基催化剂 活化 活化过程 活性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炭生物甲烷化接种物的驯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力通 李珺 冷小云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7-81,共5页
通过控制驯化条件对接种物进行选择性培养,分析接种物驯化过程中pH值、SCOD质量浓度、辅酶F420质量摩尔浓度和产气量的变化.获得接种物的驯化方案为:在35℃培养温度下,每天进料量为2g泥炭,驯化30d;其在第20天辅酶F420质量摩尔浓度达到... 通过控制驯化条件对接种物进行选择性培养,分析接种物驯化过程中pH值、SCOD质量浓度、辅酶F420质量摩尔浓度和产气量的变化.获得接种物的驯化方案为:在35℃培养温度下,每天进料量为2g泥炭,驯化30d;其在第20天辅酶F420质量摩尔浓度达到最高值0.037 3mmol/g,远远大于对照组P0第19天的辅酶F^(420)质量摩尔浓度最高值0.011 0mmol/g,揭示驯化接种物有助于富集厌氧微生物,尤其是产甲烷细菌.实验结果可为泥炭转化为生物甲烷、扩大煤制天然气煤种资源开辟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生物甲烷 接种物 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添加对羊粪有机肥发酵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光谱学变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董利超 王晓霞 +1 位作者 马力通 王亚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579-3584,共6页
研究添加褐煤对羊粪有机肥中水溶性有机物(DOM)光谱学特性的影响,为高腐殖酸有机肥的腐熟度评价提供依据。以内蒙古褐煤、羊粪为原料,添加10%褐煤进行羊粪有机肥发酵,对不同阶段有机肥样品的DOM进行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FTIR的表征... 研究添加褐煤对羊粪有机肥中水溶性有机物(DOM)光谱学特性的影响,为高腐殖酸有机肥的腐熟度评价提供依据。以内蒙古褐煤、羊粪为原料,添加10%褐煤进行羊粪有机肥发酵,对不同阶段有机肥样品的DOM进行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FTIR的表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显示,有机肥样品的E4/E6值随着有机肥发酵的进行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由有机肥开始时的9.110 4降至最低为4.647 7,再升为有机肥结束时的5.390 1;A1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A2和A3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峰值出现在12d。同步荧光光谱显示,荧光峰光强的比值(I470/I435)由有机肥起始的0.452 8上升至有机肥结束的0.655 2;AHLR/AFLR呈现上升趋势,从有机肥开始的0.673 9上升至有机肥结束的1.040 8。经过18d的有机肥发酵后,有机肥发酵结束后样品荧光强度小于有机肥起始时的荧光强度,而且10%褐煤添加的羊粪有机肥的相对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未添加褐煤的荧光强度。FTIR显示,18d的有机肥发酵过程中DOM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被逐渐分解,而羧基、含苯环的物质含量明显增加。随着发酵的进行,DOM中的非腐殖质物质转化为类腐殖质,不饱和结构的多聚化或联合程度变大,稳定度增加;添加褐煤可以有效促进羊粪中木质素类物质的分解,提高羊粪有机肥DOM的芳构化程度,促进羊粪有机肥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粪 褐煤 有机肥 水溶性有机物 光谱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基催化剂在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玉清 姜淼 +2 位作者 吴刚强 严丽 丁云杰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61,共10页
氢甲酰化反应是工业中重要的合成醛的过程。目前,氢甲酰化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以Rh和Co基催化剂为主,其中Rh基催化剂主要应用于短链烯烃的氢甲酰化,中长链烯烃的氢甲酰化仍采用Co基催化剂。以Co基催化剂为主线,重点综述了均相和多相负载... 氢甲酰化反应是工业中重要的合成醛的过程。目前,氢甲酰化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以Rh和Co基催化剂为主,其中Rh基催化剂主要应用于短链烯烃的氢甲酰化,中长链烯烃的氢甲酰化仍采用Co基催化剂。以Co基催化剂为主线,重点综述了均相和多相负载型Co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在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表明,在均相Co基催化剂中引入给电子能力强、空间位阻大的烷膦配体有助于提高产品醛区域选择性并使反应条件变得更温和。在多相负载型Co基催化剂中,载体种类及性质、贵金属助剂、金属前驱体、配体及制备条件等均能对氢甲酰化反应催化性能产生影响。今后可以设计合成给电子能力强、空间位阻大的烷膦配体,将其负载于具有高比表面积、多级孔道结构的载体上或通过官能团修饰将配体多相化负载金属Co以提高其氢甲酰化反应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基催化剂 氢甲酰化反应 均相催化 多相负载型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前体物质木质素对褐煤生物甲烷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董利超 马力通 王亚雄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73,共5页
为提高褐煤制天然气的得率,探索腐植酸前体物质木质素对褐煤生物甲烷化利用的影响,对添加不同质量浓度木质素的褐煤生物甲烷化体系进行过程检测,解析发酵过程中pH值、VFA质量浓度、日产气量和总产气量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不添加木质... 为提高褐煤制天然气的得率,探索腐植酸前体物质木质素对褐煤生物甲烷化利用的影响,对添加不同质量浓度木质素的褐煤生物甲烷化体系进行过程检测,解析发酵过程中pH值、VFA质量浓度、日产气量和总产气量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不添加木质素的对照褐煤发酵组的总产气量为911.00 mL,1000 mg/L木质素质量浓度的褐煤发酵组的总产气量最低为718.00 mL,腐植酸前体物质木质素抑制褐煤生物甲烷化,木质素降解产生酚类物质,限制了微生物正常生长,进而限制微生物利用褐煤固定碳、挥发分作为碳源产生物甲烷,揭示木质素对褐煤厌氧发酵产甲烷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生物甲烷 木质素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醛树脂基碳微球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慧敏 杜旭 +2 位作者 郭小惠 刘金彦 李松波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3-3138,共6页
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前驱体,1,6-己二胺作为交联剂,通过水热法制备出一种球形纳米酚醛树脂基碳微球材料。采用N2吸附、XRD及SEM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表征表明,交联剂的加入可得到球形形貌的碳纳米微球,同时,改变交联剂的量可以控制球形颗... 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前驱体,1,6-己二胺作为交联剂,通过水热法制备出一种球形纳米酚醛树脂基碳微球材料。采用N2吸附、XRD及SEM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表征表明,交联剂的加入可得到球形形貌的碳纳米微球,同时,改变交联剂的量可以控制球形颗粒的大小及结构,但FT-IR表明对表面官能团未有影响。利用循环伏安法、恒流充放电及交流阻抗曲线对碳球材料电化学性能进行评价,在-0.95~0 V电压范围内,碳球材料具有典型的双电层电容和充放电可逆性。当1,6-己二胺与间苯二酚摩尔比为0.4时,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测得的比电容为147.37 F/g。对电极进行5000次循环充放电测试,其比容保持率为91.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器 碳微球 1 6-己二胺 电化学性能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