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卢中秋 窦银银 +3 位作者 王俊枝 郭长庆 柴玉坤 贺淑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7-256,共10页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北方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揭示该区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及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气象和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采用修正的土壤风蚀方程...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北方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揭示该区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及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气象和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采用修正的土壤风蚀方程模型,揭示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与土壤风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剖析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及其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1)2000—2022年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系统间转换强烈,生态系统类型转换总面积6019.59 km^(2),以草地与荒漠以及耕地与林草的相互转化为主,2015年之后生态系统趋向稳定,各类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强度降低;(2)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平均土壤风蚀模数为56.39 t/hm^(2),按土壤风蚀量由大到小为荒漠、草地、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风蚀程度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和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等区域;(3)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各类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的转换造成土壤风蚀量净减少了1.08×10^(8)t,生态退耕、耕地开垦、草地质量提升、荒漠化防治和建设用地扩展造成土壤风蚀模数分别减少了0.11,0.23,0.66,0.84,0.68 t/hm^(2)。[结论]应加强巩固内蒙古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治理成效,避免复垦与新开荒事件发生,促进内蒙古地区荒漠化综合防治及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系统类型 修正的风蚀方程模型 土壤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高精度实景三维建设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德重 姚娜 +2 位作者 薛永军 熊文豪 王龙秀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8-162,共5页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需要统一的三维空间定位框架和数据分析基础。本文统筹内蒙古自治区地形地貌特征、区域经济格局和高质量国土空间体系目标,研究了分层、分级、分精度建设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高精度实景三维数据底版的总体布局与...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需要统一的三维空间定位框架和数据分析基础。本文统筹内蒙古自治区地形地貌特征、区域经济格局和高质量国土空间体系目标,研究了分层、分级、分精度建设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高精度实景三维数据底版的总体布局与建设方法,重点论述了地形级与城市级实景三维建设的技术路线、技术指标和实践结果。相关成果精度优于设计技术指标,已有效服务于内蒙古自然资源管理、城市国土空间监测、立体时空数据库建设等,推进了实景三维内蒙古建设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 实景三维 分级 精度 建设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内蒙古自治区近30年国土空间演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俊枝 窦银银 +2 位作者 薛志忠 郭长庆 迟文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58,共5页
本文基于高精度地理国情信息和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数据融合方法系统开展近30年(1990—2020年)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格局的变化分析,对比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实施前后的变化轨迹,并评价了主体功能区实施对其主体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 本文基于高精度地理国情信息和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数据融合方法系统开展近30年(1990—2020年)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格局的变化分析,对比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实施前后的变化轨迹,并评价了主体功能区实施对其主体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内蒙古国土空间格局开发强度呈现由1990—2010年的加速增强到2010—2020年增速放缓的趋势。近30年人工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42%,人工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自然生态用地大面积减少。自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重点开发区内的人工建设用地仍持续增长,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农业用地面积由增长转向小幅减少,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自然生态用地减少幅度显著下降。研究结果对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内蒙古”目标愿景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强度 国土空间格局 主体功能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土默川平原耕地盐碱化监测
4
作者 常屹冉 魏嘉诚 +1 位作者 段瑞 齐岩军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3期64-66,共3页
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土默川平原为研究区,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和野外样本采集的基础上,以Landsat TM/OLI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计算盐碱度与波段的相关性构建出反演模型,以专家决策树进行分类,对2006年—2014年耕地盐碱化进行了动... 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土默川平原为研究区,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和野外样本采集的基础上,以Landsat TM/OLI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计算盐碱度与波段的相关性构建出反演模型,以专家决策树进行分类,对2006年—2014年耕地盐碱化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反演结果精度优于77%,成果可为当地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盐碱化 遥感监测 河套-土默川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内蒙古卷》研编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彤 敖嫩 +5 位作者 邵和明 武利文 李雪娇 李四娃 巩智镇 李杨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6-234,共19页
内蒙古地域辽阔,横跨古亚洲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和秦祁昆成矿域三大成矿域,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长期以来,以陈毓川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在内蒙古开展了一系列成矿规律研究工作,指导找矿勘查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不仅总体提升了... 内蒙古地域辽阔,横跨古亚洲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和秦祁昆成矿域三大成矿域,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长期以来,以陈毓川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在内蒙古开展了一系列成矿规律研究工作,指导找矿勘查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不仅总体提升了地质矿产研究水平,更是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矿产资源支撑和保障。本文简要回顾了陈毓川院士在内蒙古开展地质矿产工作历程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以《中国矿产地质志·内蒙古卷》研编工作为基础,系统总结了百年来内蒙古矿产勘查成果、矿产资源的总体特征及优势矿产分布情况;首次建立了矿种全覆盖的内蒙古矿床(成因/工业)类型三级分类体系,总结了每种矿床类型的总体成矿地质特征。将内蒙古划分为6个成矿省、16个三级成矿带、35个四级成矿亚带,重新厘定出42个矿床成矿系列,总结了矿床成矿系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了重要成矿省的区域成矿谱系,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创新性提出矿化强度/成矿强度评价指标,提出Ⅲ级成矿区带找矿方向,并综合考虑成矿地质条件、矿产资源潜力等因素,圈定出10个找矿远景区、30个找矿靶区,提出了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矿产勘查部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成矿规律 成矿系列 勘查成果 找矿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常屹冉 张弛 +2 位作者 魏嘉诚 李显巨 嘎毕日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44-3452,共9页
为探究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本文利用MODIS NPP数据分析内蒙古2001—2020年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利用Thornthwaite纪念模型和差值比较法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该地... 为探究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本文利用MODIS NPP数据分析内蒙古2001—2020年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利用Thornthwaite纪念模型和差值比较法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该地区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20年研究区NPP呈显著的增加趋势(3.29 gC·m^(-2)·a^(-1)),NPP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99.1%的区域NPP呈升高趋势。(2)在植被改善的地区中,大兴安岭地区、研究区西南部主要是由人为主导,研究区中部包括通辽赤峰和锡林郭勒等地区主要由气候主导,其他地区由两者共同作用。在土地退化的区域,多为人为主导。其中,森林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3)人类活动影响的NPP(Huma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HNPP)总体呈正值,即人类活动抑制了植被生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这些地区人为活动对植被的生长抑制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植被变化 相对贡献度 主导因素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地面沉降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葛伟丽 李元杰 +3 位作者 张春明 张红霞 王志超 杨红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8-206,共9页
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区内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厚度大,具有发育地面沉降的基础条件。为填补该地区地面沉降研究的空白,利用PS-InSAR和SBAS-InSAR技术分别对巴彦淖尔市2007—2011年(ALOS PALSAR数据,98景)和2015—2016年(Radarsa... 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区内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厚度大,具有发育地面沉降的基础条件。为填补该地区地面沉降研究的空白,利用PS-InSAR和SBAS-InSAR技术分别对巴彦淖尔市2007—2011年(ALOS PALSAR数据,98景)和2015—2016年(Radarsat-2数据,10景)的地面沉降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现场实地调查验证了InSAR技术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以分析探讨该区域地面沉降成因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巴彦淖尔市地面沉降属于缓慢性沉降,沉降严重程度为低级,处于发生阶段;(2)2007—2011年沉降速率主要集中在0~10 mm/a,存在3处地面沉降集中区,即杭锦后旗沉降区(A)、临河区沉降区(B)、开发区水源地及北部沉降区(C);(3)2015—2016年沉降速率主要集中在0~2.6 mm/a,存在1处地面沉降区,即临河区及北部沉降区(D),该沉降区是在B区的基础上继续向周边及北部扩展形成的;(4)巴彦淖尔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沉积层固结压实是重要因素,地表荷载的增加也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SBAS-InSAR 巴彦淖尔市 地面沉降 地下水位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河套灌区湖泊MNDWI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8
作者 王成坤 李瑞平 +2 位作者 王秀青 闫志远 苗庆丰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7,共8页
为了探究河套灌区湖泊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提取的MNDWI遥感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探讨了2000—2019年河套灌区湖泊MNDWI时空变化特征,并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河套灌区湖泊M... 为了探究河套灌区湖泊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提取的MNDWI遥感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探讨了2000—2019年河套灌区湖泊MNDWI时空变化特征,并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河套灌区湖泊MNDWI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河套灌区湖泊MNDWI呈增加态势,平均上升幅度为0.006/年,季节变化特征明显。(2)近20年来面积呈增加趋势的湖泊超过半数,占比高达68.5%,主要分布在乌梁素海和河套灌区的西部。(3)河套灌区湖泊MNDWI空间差异主要受引水量、地下水埋深、人口分布、年平均气温、土地分类、年平均降水量和高程等因素影响,其因子解释力均超过30%,这表明这些因子是影响该区域内MNDWI空间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而坡度和GDP对湖泊水体指数的解释力相对较弱;自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以双因子增强趋势为主,其中地下水埋深∩土地分类解释力最高,为0.7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湖泊 地理探测器模型 驱动因子 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天保工程主要成效及问题建议 被引量:3
9
作者 周晓静 王智慧 +1 位作者 曹淑云 萨础拉 《内蒙古林业》 2021年第12期24-25,共2页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林业管辖范围内有2个天保工程区,即黄河上中游工程区、岭南八局及三旗市工程区,涉及9个盟市54个旗县,工程区总面积4.6亿亩。内蒙古自治区天保工程从1998年开始试点,2000年正式启动,2020年结束。内蒙古自治区始终坚持以...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林业管辖范围内有2个天保工程区,即黄河上中游工程区、岭南八局及三旗市工程区,涉及9个盟市54个旗县,工程区总面积4.6亿亩。内蒙古自治区天保工程从1998年开始试点,2000年正式启动,2020年结束。内蒙古自治区始终坚持以解决森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为导向,努力实现天保工程建设三大目标:一是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二是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步伐;三是分流安置富余职工,实现工程区的战略性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天保工程区各项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安置 产业结构 天保工程 森林资源培育 黄河上中游 现有森林资源 地方林业 战略性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盖下串列组合桥墩周围绕流特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鹏程 牟献友 +5 位作者 常蕾 尚志强 苏海涛 姜海荣 冀鸿兰 罗红春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9,86,共10页
为揭示冰盖流作用下水中桥墩附近区域流场的分布特性及内在规律,采用高精度三维测量技术,研究了明渠流和冰盖流条件下组合桥墩周围流场的空间分布及瞬态变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冰盖流条件下,远离桥墩断面处纵向流速沿垂线的分布呈抛物... 为揭示冰盖流作用下水中桥墩附近区域流场的分布特性及内在规律,采用高精度三维测量技术,研究了明渠流和冰盖流条件下组合桥墩周围流场的空间分布及瞬态变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冰盖流条件下,远离桥墩断面处纵向流速沿垂线的分布呈抛物线形,且中下部流速较上部偏大,表明冰盖粗糙度会改变流速的垂线分布,降低水流断面原始深泓线位置;冰盖的存在会削弱第一、三象限猝发事件发生频率,第二、四象限猝发事件则会被强化;全部4个象限猝发事件的垂线分布呈现出游荡形式,覆盖冰层后水体紊动强度受到强化,是促使泥沙颗粒发生跃移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桥墩 冰盖 绕流场 象限分析 猝发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SAR的光学遥感影像双激活门控卷积厚云去除
11
作者 杨金辉 高贤君 +3 位作者 寇媛 于盛妍 许磊 杨元维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4-813,841,共11页
针对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去云方法性能不稳定、色调不均衡等问题,提出融合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光学数据的遥感影像厚云去除网络.利用SAR图像的真实纹理信息和光学图像的空谱特征信息,从全局和局部构建特征重建任务,引导网络重建云遮挡区... 针对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去云方法性能不稳定、色调不均衡等问题,提出融合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光学数据的遥感影像厚云去除网络.利用SAR图像的真实纹理信息和光学图像的空谱特征信息,从全局和局部构建特征重建任务,引导网络重建云遮挡区域的缺失信息.使用双激活门控卷积块和通道注意力块构建空谱特征推理重建模块,提高网络对非云区域有用信息的特征提取能力.根据云形态和含云量不同将SEN12MS-CR-TS数据集拆分成4个子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的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比去云效果最优的对比方法分别高出1.0384 dB和0.0915,说明融合SAR和光学数据的遥感影像厚云去除网络可有效去除影像中的云,并完成云下细节信息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云去除 SAR 数据融合 门控卷积 双流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列组合桥墩的冲刷防护研究
12
作者 高鹏程 牟献友 +1 位作者 常蕾 尚志强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49,共5页
如何解决桥墩冲刷问题是贯穿桥梁整个寿命期的技术难题,为获得对桥墩冲刷的最优减冲防护效果,采用主动防护类型的防冲板进行减冲防护试验,并对其结构形状作优化设计以获得更优的抗冲刷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双墩防护的减冲率整体高于单墩... 如何解决桥墩冲刷问题是贯穿桥梁整个寿命期的技术难题,为获得对桥墩冲刷的最优减冲防护效果,采用主动防护类型的防冲板进行减冲防护试验,并对其结构形状作优化设计以获得更优的抗冲刷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双墩防护的减冲率整体高于单墩防护,表明双墩式防冲板的防护效果最理想,其中明渠水流条件下减小率较大,冰盖条件下次之;标准误差与湍流强度的关系呈线性相关,即较强的湍流强度伴随着较大的标准误差,不受其他变量的无关性影响;上游墩前位置处不受遮蔽效应的影响功率谱衰减率较大,而其余位置处则受遮蔽影响环流强烈,致使其具有强涡度和高频谱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列桥墩 冰盖 抗冲刷 防护 功率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utMix数据增强与多约束损失函数的YOLOv7盾构隧道渗漏水检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贤君 刘振宇 +4 位作者 许磊 黄仡凡 谭美淋 熊文豪 杨元维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5-110,共6页
盾构隧道强度投影图像中渗漏水尺寸不一致且像素占比偏小,现有目标检测模型的关键特征学习能力较弱,存在渗漏水病害目标检测精度偏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CutMix数据增强与多约束损失函数的改进YOLOv7盾构隧道渗漏水检测方法。首先采... 盾构隧道强度投影图像中渗漏水尺寸不一致且像素占比偏小,现有目标检测模型的关键特征学习能力较弱,存在渗漏水病害目标检测精度偏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CutMix数据增强与多约束损失函数的改进YOLOv7盾构隧道渗漏水检测方法。首先采用镶嵌CutMix方法对隧道图像进行数据增强,将多张不同的训练样本进行随机裁剪,拼接融合成具有综合特征的新样本;然后以YOLOv7网络为骨架结构,引入高效通道注意力模块,提高渗漏水关键特征的自主学习与表达能力;最后引入多约束几何条件的损失函数,提高预测框几何形状的精度,从而提升模型预测精度。在光线良好、光线不佳和存在遮挡等复杂环境情况下,选取Fast R-CNN、SSD、YOLOv5、YOLOv7这4种算法进行对比,试验表明,本文算法渗漏水检测精度达85.90%,平均精度比同类算法分别提高5.55%、8.89%、3.93%、2.75%,具有较高的稳健性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漏水检测 ECA 多约束几何条件 盾构隧道 YOLOv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LS点云的多尺度盾构隧道渗水病害检测网络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振宇 高贤君 +5 位作者 杨元维 王少宁 许磊 于盛妍 寇媛 刘波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52-5263,共12页
在盾构隧道中,渗水问题常导致电力系统短路、设备腐蚀以及结构劣化等后果。然而,现有的渗水病害检测技术存在智能化程度低、精度和效率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挑战,提出一种基于点云强度图像的智能化渗水病害检测方法。首先,利用移动激光... 在盾构隧道中,渗水问题常导致电力系统短路、设备腐蚀以及结构劣化等后果。然而,现有的渗水病害检测技术存在智能化程度低、精度和效率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挑战,提出一种基于点云强度图像的智能化渗水病害检测方法。首先,利用移动激光扫描设备在弱光环境的隧道条件下收集三维点云数据,标注构建了渗水病害数据集。然后,针对多尺度渗水目标,设计了高性能的目标检测网络。该网络集成了专为处理多尺度渗水信息而设计的可重构上下文信息融合模块,并设计了渗水的难例挖掘损失函数,以提高模型对多尺度渗水目标和具有挑战性目标的检测能力。为简化模型复杂度,使用改进后的轻量化检测头结构减小模型的大小。最后,通过在渗水病害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实现了93.59%的渗水病害识别率,AP指标相比原模型提高了3.69%。此外,改进后的模型相比于原模型计算量减少了47.15%。消融实验和对比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以及相对于其他方法的优势。总体而言,该方法在效率和精度上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为盾构隧道渗水病害检测提供了有效保障,有助于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渗水检测 移动激光扫描 目标检测 YOLOv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区土壤水分ELM-ESTARFM遥感反演模型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欢 李瑞平 +3 位作者 王福强 赵建伟 苗存立 籍晓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6-244,共9页
土壤水分的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评估对干旱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我国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最优模型,基于Landsat和MODIS数据进行改进型自适应反射率时空融合(Enhanced 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 土壤水分的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评估对干旱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我国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最优模型,基于Landsat和MODIS数据进行改进型自适应反射率时空融合(Enhanced 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ESTARFM),结合下垫面因子、地形因子、气象因子、植被因子等多要素环境因子,通过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两种方法构建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并与Landsat(未进行融合)构建的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进行对比,最终筛选得到最优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并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率分布特征进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土壤含水率环境因子相关分析中最重要的预测因子(0~10、10~20、20~30 cm土壤深度处R^(2)=0.85、0.82、0.79),其次为降水量(R^(2)=0.73、0.68、0.71)、高程(R^(2)=0.71、0.70、0.71)、水体指数(R^(2)=0.69、0.69、0.68)、归一化盐分指数(R^(2)=0.68、0.67、0.65)。与未进行时空融合所构建的模型相比,利用ESTARFM时空融合所构建的模型精度均有所提升,考虑ESTARFM时空融合时,ELM模型的R^(2)、RMSE、MAE分别为0.89、6.58%、3.93%,RF模型的R^(2)、RMSE、MAE分别为0.78、7.25%、4.95%;未考虑ESTARFM时空融合时,ELM模型的R^(2)、RMSE、MAE分别为0.75、7.37%、5.24%,RF模型的R^(2)、RMSE、MAE分别为0.71、7.48%、5.30%。表明ELM模型比RF模型的土壤含水率反演效果更好,且ELM-ESTARFM为土壤含水率反演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后的ELM-ESTARFM遥感反演模型监测了乌审旗全域土壤含水率,发现研究区北部和西北部的土壤含水率较高,南部地区的土壤含水率较低;对于不同土壤深度,土壤含水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林地、草地、沙地,耕地区域0~10、10~20、20~30 cm土层含水率分别为18.92%、19.34%、21.84%,林地为11.80%、11.87%、12.40%,草地为10.97%、11.02%、12.22%,沙地为5.07%、5.35%、5.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环境因子 极限学习机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长隧道平面控制测量横向贯通误差预估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司大刚 熊文豪 +3 位作者 张世杰 马倩 苗培培 刘建琪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0,共6页
相向开挖20 km以上的超长隧道,洞内施工环境复杂,相关的洞内外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案例较少,也无超长隧道测量的相关标准规范,导致洞内测量横向摆动难以控制。为给超长隧道建设提供贯通前误差预估,本文分析了横向贯通误差来... 相向开挖20 km以上的超长隧道,洞内施工环境复杂,相关的洞内外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案例较少,也无超长隧道测量的相关标准规范,导致洞内测量横向摆动难以控制。为给超长隧道建设提供贯通前误差预估,本文分析了横向贯通误差来源,研究了洞外、洞内控制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规律,估算了洞外GNSS、测角误差、测距误差等对横向贯通的影响值,设计了洞内仿真计算试验,试验顾及了对中误差、观测误差等因素。在不同测角精度、不同导线边长条件下,推导并仿真计算了20~30 km范围内不同隧道长度的洞内横向贯通中误差值。结果表明,提高测角精度对横向贯通精度增益效果明显,仿真计算的结果准确可靠,且以2 km隧道长度为划分区间,获得了超长隧道洞外、洞内横向贯通中误差的推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隧道 横向贯通 控制测量 观测误差 误差估算 仿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全局特征与局部互通的河流断流接续优化
17
作者 冯宣 高贤君 +4 位作者 陈智雄 潘美美 刘波 王志威 王锦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136,146,共7页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水体提取常因地物类型复杂、部分河流狭窄等因素导致水体提取结果不完整、不连续。因此,结合水体自身光谱和纹理特征,提出了一种结合全局特征与局部互通的遥感影像水体提取优化方法。首先,在水体提取初始结果的基础上...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水体提取常因地物类型复杂、部分河流狭窄等因素导致水体提取结果不完整、不连续。因此,结合水体自身光谱和纹理特征,提出了一种结合全局特征与局部互通的遥感影像水体提取优化方法。首先,在水体提取初始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多尺度Frangi滤波和大津法(OTSU)分割算法提取线性支流,对河流进行补充得到初步优化结果。然后,结合局部互通的断流接续算法,对初步优化结果中的断流部分进行连接。最后,通过K-means聚类提取水体部分,并与精确优化结果进行拓扑检查及光谱检查,实现块状水体的验证筛选。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提取到细小支流,提高优化的准确度;断流接续算法的加入,有助于提高河流提取的完整性。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文方法的总体精度分别提高1.04%、1.50%,F1分别提高5.84%、8.28%,可以作为有效提升水体优化后处理的手段,提高了水体提取的完整度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断流接续 水体优化 局部互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沙攻坚 奏响黄河“几字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乐章
18
作者 王珏 高妍岭 李娜 《内蒙古林业》 2024年第7期11-13,共3页
黄河宁,天下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基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永续发展。向沙漠要绿色,还黄河以清流,防沙治沙用沙,成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题。1978年,我国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 黄河宁,天下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基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永续发展。向沙漠要绿色,还黄河以清流,防沙治沙用沙,成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题。1978年,我国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大生态工程,之后的40多年里,从“治沙”到“减贫”,再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艰苦努力与不懈探索,创造了中国的治沙奇迹,为世界提供了治沙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屏障 防沙治沙 生态保护 永续发展 减贫 高质量发展 防护林体系建设 攻坚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春玲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3期301-303,共3页
林业自然灾害是指在林业生产中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包括森林火灾、风灾、病虫害等。各种灾害的发生会对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不仅会损失大量的林木资源,还会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因此,对林业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具有... 林业自然灾害是指在林业生产中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包括森林火灾、风灾、病虫害等。各种灾害的发生会对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不仅会损失大量的林木资源,还会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因此,对林业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林业自然灾害的分类与特点,介绍了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探讨了林业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为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减轻灾害损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自然灾害 风险评估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乌审旗不同降水年份ET_(0)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洪光宇 于志刚 +5 位作者 云昕 张玉 高颖 李俊霞 高孝威 李燕南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5,共5页
本文探究毛乌素沙地乌审旗丰水年、平水年及欠水年潜在蒸散量(ET_(0))的变化特征,可为水资源短缺地区植被结构优化、植被合理布局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根据对乌审旗3个气象站连续监测数据的筛选,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及多元回归法,分... 本文探究毛乌素沙地乌审旗丰水年、平水年及欠水年潜在蒸散量(ET_(0))的变化特征,可为水资源短缺地区植被结构优化、植被合理布局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根据对乌审旗3个气象站连续监测数据的筛选,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及多元回归法,分析不同降水年份潜在蒸散量变化特征,并探讨各气候因子对毛乌素沙地的影响。结果表明:(1)ET_(0)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年际内变化呈单峰曲线,在6—8月间达到峰值;(2)湿润度随着月份的增加出现波动性增大现象,波动趋势均与降水量有高度一致性,且二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平均温度是该区ET_(0)的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为56.78%;其次是风速,贡献率为15.69%;再次是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对ET_(0)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平均温度、风速和日照时数对ET_(0)有正向推动作用,温度升高与湿度下降导致潜在ET_(0)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子 潜在蒸散量 湿润度 降水量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