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内蒙古自治区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原 于瑞宏 +3 位作者 赵元真 孙良麒 庄帅 葛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4-335,401,共13页
[目地]分析计算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典型分区的植被生态需水量,为该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建议。[方法]以Penman-Monteith公式为基础,利用实测与多源遥感数据,对199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4个典型区域(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 [目地]分析计算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典型分区的植被生态需水量,为该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建议。[方法]以Penman-Monteith公式为基础,利用实测与多源遥感数据,对199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4个典型区域(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植被生态需水量(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EWR)和单位面积植被生态需水量(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for vegetation per unit area,ET)进行反演,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1)时间上,30 a间EWR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就区域总量来看西部地区较为稳定,维持在3.00×10^(10) m^(3)左右;中部与东部地区在6.00×10^(10) m^(3)左右,变化幅度较大,年间最大变幅超1.00×10^(10) m^(3);东北部地区高,且稳定在1.00×10^(11) m^(3)左右。(2)空间上,总体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态势且东西差异巨大,东北部区单位面积植被生态需水量(ET)均值较西部地区高近250 mm。[结论]降水蒸发主导下的气候因素与土地覆盖类型变化主导下的人为因素是内蒙古自治区植被生态需水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后者影响程度要大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量 时空变化 土壤含水量 土地覆盖变化 内蒙古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流域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径流深动态变化——以锡林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薛浩 于瑞宏 +4 位作者 张艳霞 多兰 胡海珠 郝艳玲 吕喜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36,共10页
草原区流域径流变化特征研究对于当地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1968—2015年径流深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四季变化以及年内变化等多时间尺度变化趋... 草原区流域径流变化特征研究对于当地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1968—2015年径流深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四季变化以及年内变化等多时间尺度变化趋势。趋势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锡林河流域平均径流深最大,且具较大变幅,其余年代均表现为减少趋势; 1968—2015年间年径流深随时间推移呈显著下降趋势,21世纪以后变化极为明显;各季节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秋季下降趋势显著,但2005年后该季径流深几乎为零;年内径流深分布不均匀,变化趋势呈"双峰型",分别在4月和8月出现峰值。此外,基于Mann-Kendall突变检验,确定1984、2000年锡林河流域径流深发生突变。锡林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为人类活动,其中人口增加、工业以及畜牧业发展等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锡林河流域的径流。研究结果可为锡林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多时间尺度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锡林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哈素海区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彦博 董少刚 +2 位作者 雷君豪 张敏 王锟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2-530,共9页
哈素海区域高砷地下水对当地居民饮用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揭示其形成演化机制对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应用Piper三线图、PHREEQC的砷形态计算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 哈素海区域高砷地下水对当地居民饮用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揭示其形成演化机制对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应用Piper三线图、PHREEQC的砷形态计算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构建砷形态模型(SM)和砷吸附模型(HSM),以揭示高砷地下水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砷浓度为0.2~231.5μg/L,高砷区主要分布在大青山以南的冲湖积平原区;地下水砷的类型以As(Ⅲ)为主,SM分析显示优势形态为H_(3)AsO_(3),HSM分析显示存在Hfo_wH_(2)AsO_(3)和H_(3)AsO_(3)两种主要形态。地下水中的砷化物可能来源于山区富砷岩石的风化溶解以及第四系富砷河湖相沉积物;研究区河湖相沉积环境是高砷水形成的前提,有机质分解主导的还原环境是导致砷从含水介质释放到地下水中的主要因素,弱碱性环境和HCO-3的竞争吸附也会引起砷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水 砷形态 还原环境 PHREEQC 竞争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煤矿区地下水位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及植被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平顺 臧旭超 +6 位作者 燕亚平 韩学敏 李璐 厚富来 杨学东 季亚新 董少刚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2-812,共11页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往往会导致含水层疏干、湖泊萎缩消失、植被衰退、地表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煤矿开采排水是引起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发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泊江海子流域为例,在水文地质及生态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使...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往往会导致含水层疏干、湖泊萎缩消失、植被衰退、地表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煤矿开采排水是引起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发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泊江海子流域为例,在水文地质及生态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数理统计、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开采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位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及地表植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水率、土壤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氮以及土壤速效钾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采矿活动导致土壤性质发生了改变,使其留存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大幅度减弱,在采矿影响范围内的土壤含水率、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等含量相较于矿区周边明显降低。在地下水位埋深<0.5m的湖滨带存在严重的土壤盐渍化,此处植被生长所需水分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因此仅分布有少数几种喜水耐盐碱的植物;当地下水埋深在0.5—7m时,地表植被生长受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的双重影响,因此这些地区主要生长的是半依赖地下水型植物。当地下水埋深>7m时,地下水难以借助毛细作用力上升至植被根系,植被群落获取水分的主要条件为大气降水,这些地区主要生长着耐旱型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 生态演化 煤矿区 泊江海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模型的巴彦淖尔市水资源供需平衡方案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平顺 臧旭超 +4 位作者 厚富来 田国良 李璐 韩学敏 董少刚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探求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的重要议题。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现状,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设计出稳态均衡型、经济增长型、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探求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的重要议题。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现状,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设计出稳态均衡型、经济增长型、高效利用型和综合协调型4种水资源供需平衡方案,分析了2016—2035年巴彦淖尔市水资源供需状况。模拟结果表明:(1)巴彦淖尔市若采取稳态均衡型和经济增长型方案,预计在2018—2027年将面临水资源供应无法满足需求的风险。(2)采用高效利用型和综合协调型方案却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状况。(3)综合协调型方案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有效降低了农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需水量,极大缓解了水资源供需压力,可作为当地水资源未来开发利用的优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水资源供需 水均衡 巴彦淖尔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山区冰川河流悬移泥沙的输移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赵艳霞 马伟强 +5 位作者 韩海东 庄帅 史红岩 丁越岿 于瑞宏 吕喜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4-102,共9页
[目的]分析不同区域冰川河流的水沙关系、输沙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泥沙侵蚀强度进行评估,为高寒山区冰川河流的水沙动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作为研究对象,在消融期间(2018年5—10月)对冰川河进行野... [目的]分析不同区域冰川河流的水沙关系、输沙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泥沙侵蚀强度进行评估,为高寒山区冰川河流的水沙动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作为研究对象,在消融期间(2018年5—10月)对冰川河进行野外观测和水样采集。考虑气温和降水的影响,采用水文模型法对绒布河径流量进行模拟,结合水沙关系曲线、泥沙滞后环及回归模型对冰川河流的悬移泥沙输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气温是影响高寒山区冰川河流悬移泥沙运输的主要因素;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消融期的径流模数约7.36×10^(5),6.82×10^(5) m^(3)/(km^(2)·a),输沙模数分别为200 t/(km^(2)·a)和890 t/(km^(2)·a)。[结论]绒布冰川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消融强度大,泥沙主要来源于融水与降水对河道底部与坡面的侵蚀,但是可侵蚀沉积物和水力条件不足,造成该地区输沙模数低于其他冰川;科其喀尔河地处西北干旱区,泥沙输移量主要是由泥沙来源决定的,随着气温的升高,大量冰碛物被输送到下游,侵蚀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大多数冰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河流 径流 水沙关系 滞后环 输沙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1975-2020年)生态耗水的岱海动态生态需水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马佳丽 刘东伟 +3 位作者 王杰 程英楠 刘华民 王立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7-218,I0009,共13页
生态需水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维持着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内蒙古中部半干旱湖泊岱海为研究对象,对湖泊动态生态需水进行分析.本研究在遥感和气象数据的基础上,获得1975-2020年长时间序列高精度水文要素数据,分析岱海水文要... 生态需水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维持着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内蒙古中部半干旱湖泊岱海为研究对象,对湖泊动态生态需水进行分析.本研究在遥感和气象数据的基础上,获得1975-2020年长时间序列高精度水文要素数据,分析岱海水文要素时空演变规律;通过天然生态水深分析法、水深经验频率分析法和湖泊形态分析法分析岱海的水深随面积变化的关键水深;构建基于生态耗水规律的湖泊生态需水模型,计算自然状态下岱海生态需水动态变化范围.研究结果如下:岱海地区6-9月为丰水期,10月至次年5月为枯水期;45 a以来岱海水面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近年来下降速率减缓;枯水期岱海适宜生态水深为8.72~9.92 m,丰水期为9.40~10.69 m,适宜生态需水量为5.62亿~7.71亿m^(3),适宜湖面面积为70.92~84.77 km^(2).本文构建了长时间序列气候水文数据库,确定岱海动态生态需水范围可以实现对湖泊生态健康的实时监测,为相关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及可操作性指导,从而为岱海湖泊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 遥感 干旱区湖泊 经验频率分析 修正全年偏差指数 湖泊形态分析 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降水量时空动态及对NDVI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多兰 于瑞宏 +5 位作者 张艳霞 薛浩 张状状 张琦 苏元戎 胡海珠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72,共10页
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60~2015年间锡林浩特气象站降水日值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等方法,开展不同时间尺度降水量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利用2008~2015年锡林浩特气象站及流域内CMADS站点对锡林河流域年降水量进行... 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60~2015年间锡林浩特气象站降水日值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等方法,开展不同时间尺度降水量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利用2008~2015年锡林浩特气象站及流域内CMADS站点对锡林河流域年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变化规律;通过对比典型水文年各月份降水量与NDVI的变化关系,揭示NDVI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时间上,年均降水量和汛期平均降水量均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春、夏、秋三季降水变化均不显著,而冬季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空间上,年降水量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减小趋势,典型水文年月降水量与各月NDVI呈显著相关(R^2=0.733,P<0.01),尤其丰水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月NDVI的相关系数介于-0.76~0.99,二者呈现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 归一化植被指数 时空尺度 锡林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带典型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27
9
作者 邬嘉华 王立新 +6 位作者 张景慧 卓义 武胜男 王凤歌 徐智超 祁瑜 温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32-840,共9页
为了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个放牧梯度:对照(围封)、28只羊每月放牧3天(轻度)、6天(中牧)、12天(重牧),采用控制实验分析了不同放牧处理下草原土壤理化性质... 为了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个放牧梯度:对照(围封)、28只羊每月放牧3天(轻度)、6天(中牧)、12天(重牧),采用控制实验分析了不同放牧处理下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和土壤深度均对土壤pH值、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土壤总氮和总有机碳含量受放牧强度极显著影响(P<0.01),轻牧处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磷含量受放牧强度影响显著(P<0.05)。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MBP含量与土壤因子F1(TN,AN,NO-3-N,TOC,AP,NH+4-N)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MBN含量与土壤因子F1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MBN和MBP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具有统一性,微生物量氮、磷可以灵敏地反映出放牧强度变化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放牧强度 温带典型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露天煤矿区植被对地下水位埋深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超 董少刚 +2 位作者 贾志斌 夏蔓宏 侯庆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6925-6937,共13页
草原采矿活动疏排地下水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严重。明确草原采矿活动影响区域地下水位埋深的强度和范围,确定影响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阈值,对草原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以呼伦贝尔草原伊敏露天煤矿为例,利用遥感... 草原采矿活动疏排地下水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严重。明确草原采矿活动影响区域地下水位埋深的强度和范围,确定影响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阈值,对草原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以呼伦贝尔草原伊敏露天煤矿为例,利用遥感方法,建立采矿前后区域地下水埋深变化与NDVI的定量响应关系;通过样方调查,确定研究区植被群落随地下水位埋深变化的演替模式,分析草原矿区地下水位变化对草原植被类型、物种丰富度、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综合优势比的影响;结合两种方法,确定维持研究区植被正常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阈值。其结果如下:从柴达敏诺尔湖至采坑边缘,地下水位埋深从0 m逐渐下降至60 m,植被群落演替为盐化草地→典型草原→退化典型草原→退化草甸草原→盐化草甸草原;研究区最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约为1 m;1—30 m为维持研究区植被正常生长的阈值地下水位埋深。最后根据以上结论,将研究区划分为地下水开发的一级敏感区、二级敏感区和三级敏感区,针对不同敏感区提出了不同的地下水开发政策,以防止采矿活动疏排地下水引起草原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植被 露天煤矿 NDVI 综合优势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梁素海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耿悦 吕喜玺 +6 位作者 于瑞宏 孙贺阳 刘心宇 曹正旭 李向伟 朱鹏航 葛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53-1765,共13页
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是湖泊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承载物质,其稳定同位素研究对有效识别有机质污染导致的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乌梁素海为研究区,于2019年4月(融冰期)、7月(夏灌期)和10月(秋灌期)对湖区及入湖渠道的表层沉积... 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是湖泊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承载物质,其稳定同位素研究对有效识别有机质污染导致的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乌梁素海为研究区,于2019年4月(融冰期)、7月(夏灌期)和10月(秋灌期)对湖区及入湖渠道的表层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 C、C/N比及总有机碳(TOC、POC)和总氮(TON、PON)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联合采用δ13 C、C/N及同位素多元混合模型研究湖泊有机碳来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悬浮颗粒物有机碳δ13 C POC的变化范围为-23.29‰~-29.75‰,呈现10月>4月>7月、入湖渠道>湖区的趋势,悬浮颗粒物POC/PON比变化范围为4.10~21.35,呈现出4月<7月<10月的时间变化,悬浮颗粒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51.59%)、入湖渠道泥沙(34.60%)和大型水生植物(13.76%).沉积物有机碳δ13 C TOC变化范围为-27.58‰~-22.68‰,呈现4月<10月<7月的变化,沉积物TOC/TON比变化范围为3.06~23.77,时空变化明显,沉积物有机质则主要源于入湖渠道挟带的泥沙,贡献达72.79%以上,而浮游植物与大型水生植物的贡献率相差较小,分别为11.85%和15.36%.本研究可以初步判定受入湖渠道影响的富营养化湖泊中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碳来源,为改善湖泊有机污染和研究有机碳来源提供更多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沉积物 有机碳 稳定同位素 乌梁素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梁素海流域水文地球化学演化及水盐运移 被引量:2
12
作者 侯庆秋 董少刚 +2 位作者 高东辉 马铭言 陈悦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乌梁素海是深受国际社会关注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该文以乌梁素海-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数理统计、水化学类型分析等方法探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变规律。基于对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收集、现场勘测、水样采集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乌... 乌梁素海是深受国际社会关注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该文以乌梁素海-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数理统计、水化学类型分析等方法探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变规律。基于对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收集、现场勘测、水样采集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乌梁素海流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进而确定出地下水对乌梁素海水分及盐分的补给量,定量分析了地下水补给对乌梁素海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TDS逐渐增加,水化学类型由重碳酸型到硫酸型再到盐酸型;(2)潜水每年约向湖泊补给2 398.7万m3,76 785.5 t盐分;承压水每年约向乌梁素海补给889.1万m3,15 895.4 t盐分。(3)地下水对乌梁素海补给量约占湖泊蓄水量11.0%~13.2%,盐量补给约占湖水含盐量的23.6%~28.3%。近年来开展的生态补水工程,初步抑制了乌梁素海"咸化",基本维持了湿地生态系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 水均衡 水盐运移 乌梁素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排水自动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秀芳 李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115-6122,共8页
为解决现有的遥感温排水检测的算法自动化程度低、时效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单时相热红外波段的温排水自动化提取方法(IForest-SVM),并以福建省福清核电站为例,使用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内的4期Landsat-8遥感影像对所提方法进行... 为解决现有的遥感温排水检测的算法自动化程度低、时效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单时相热红外波段的温排水自动化提取方法(IForest-SVM),并以福建省福清核电站为例,使用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内的4期Landsat-8遥感影像对所提方法进行了测试与验证.该方法首先利用孤立森林进行温排水和正常水体样本的自动提取,接着通过温排水和排水口的空间邻接关系纯化温排水样本,进而利用支持向量机监督分类提取温排水像元,最后通过温排水和排水口的空间邻接关系剔除误判像元得到最终的温排水空间分布.测试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在2018年11月15日、2018年12月1日和2019年1月18日三期图像上检测得到的温排水的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的平均值分别为89.69%、94.97%和90.04%.在2018年10月30日无温排水的影像上没有出现误检,有效的避免了“虚警”的出现.IForest-SVM只需要输入遥感影像的热红外波段,无需额外代入其他参数,具有可移植性好、普适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在温排水的实时监测和快速发现业务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森林 异常检测 支持向量机 邻接关系 温排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