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草原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1
作者 师泰龙 许学慧 +1 位作者 张悦欣 红梅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2-1841,共10页
为探究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草原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状况,采集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商都、锡林浩特、西乌旗、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区土壤,对其中重金属元素(Cd、Cr、As、Zn、Pb和Cu)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进行测定,... 为探究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草原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状况,采集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商都、锡林浩特、西乌旗、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区土壤,对其中重金属元素(Cd、Cr、As、Zn、Pb和Cu)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进行测定,运用空间插值法分析内蒙古草原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同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风险评估指数法对重金属元素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草原土壤全量重金属元素Cr、Cu、Pb的平均含量相对较低,而Cd、As和Zn全量的均值分别是背景值的3.58倍、1.53倍和1.98倍.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d的污染程度最高,其它元素污染程度相对较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d为研究区土壤中最主要的潜在生态危害因子,其次是As,其它元素则处于低生态危害.风险评估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占重金属总量的百分含量不到10%,说明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性较低,对环境构成的风险也相对较低.综合来看,研究区土壤中Cd元素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需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大监测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草原土壤 重金属污染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幼苗氮磷养分吸收和根系特征对土壤磷和钼添加的响应
2
作者 刘茜 陈薇薇 +4 位作者 高卉 万伟帆 赵坤 胡海娜 李海港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20-2831,共12页
磷和钼是影响豆科结瘤固氮和养分获取的重要元素,明确其生长限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不同磷和钼水平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显著限制了紫花苜蓿的株高和生物量,而钼的添加无显著影响。磷添... 磷和钼是影响豆科结瘤固氮和养分获取的重要元素,明确其生长限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不同磷和钼水平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显著限制了紫花苜蓿的株高和生物量,而钼的添加无显著影响。磷添加使地上部生物量较无磷处理平均提高168%。磷和钼的协同作用影响紫花苜蓿的根系发育,供磷条件下,钼水平的增加降低了总根长和根表面积。磷添加促进了根系有机酸的分泌,提高了植株磷浓度及累积量,并促进结瘤和磷吸收率,同时降低氮磷比。而地上部氮浓度因稀释效应随磷添加降低但累积量增加。钼添加对养分吸收及结瘤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该草原土壤条件下,磷是紫花苜蓿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土壤钼已满足其需求。本研究揭示了紫花苜蓿的养分获取策略,并为豆科植物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养分吸收 根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添加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碱化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晨 红梅 +4 位作者 张月鲜 温馨 裴志福 赵卉鑫 李二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1-336,共6页
通过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碱化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寻找合理高效的增碳方式,降低碱化土壤有机碳损失。以内蒙古河套灌区轻度、中度盐碱土为对象进行田间试验,设置生物炭(BC)添加、羊粪(GM)添加,对照(CK)3... 通过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碱化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寻找合理高效的增碳方式,降低碱化土壤有机碳损失。以内蒙古河套灌区轻度、中度盐碱土为对象进行田间试验,设置生物炭(BC)添加、羊粪(GM)添加,对照(CK)3个处理,对比和分析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后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CK相比,轻度碱化土壤BC、GM处理土壤DOC含量分别增加3.28%,20.66%,SOC含量增加5.40%,10.30%,中度碱化土壤BC和GM处理下可溶性碳增加41.32%,74.10%,土壤SOC含量增加60.24%,79.16%;(2)轻度碱化土壤BC和GM处理土壤DOC含量与SOC含量呈负相关,中度碱化土壤BC和GM处理下呈正相关;(3)盐碱土壤SOC、DOC含量主要与土壤pH、电导率的变化有关;BC处理较GM处理相比土壤电导率低约1.93%~29.15%,而GM处理土壤pH、碱化度比BC处理低0.31%~1.53%,7.10%~24.63%。总体来看,有机物料添加后均能使土壤中SOC、DOC含量提高,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碱化程度,且羊粪添加较生物炭略好,因此羊粪添加对河套灌区碱化土壤碳含量的提高比生物炭添加更有效,土壤改良效果更好,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碱化土壤 有机物料 河套灌区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加康 李斐 +1 位作者 史树德 杨海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8-496,共9页
甜菜是我国两大主要糖料作物之一,然而氮素过量或者不足不仅会影响甜菜产量和含糖量,而且过量的氮素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风险,如何判别甜菜的氮素营养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对于保障甜菜产量、品质和减少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临界氮浓度稀... 甜菜是我国两大主要糖料作物之一,然而氮素过量或者不足不仅会影响甜菜产量和含糖量,而且过量的氮素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风险,如何判别甜菜的氮素营养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对于保障甜菜产量、品质和减少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是作物氮素营养诊断的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构建我国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并利用相应的氮素营养指数进行甜菜氮素营养诊断。研究于2017—201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赤峰市进行了2个甜菜品种、不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在甜菜的苗期、叶丛生长期、块根膨大期、糖分积累期和收获期5个关键时期进行地上部叶片和地下部块根取样测定生物量和氮浓度,并计算出甜菜全株生物量和全株氮浓度。根据全株生物量和全株氮浓度建立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和相应的氮素营养指数。结果表明,甜菜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氮浓度以及全株生物量和全株氮浓度都是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呈现出负幂函数关系,基于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氮浓度建立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决定系数平均在0.45,而以全株生物量和全株氮浓度建立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决定系数平均在0.94,较前者有显著提高。以全株生物量和全株氮浓度建立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更为合理,且受品种影响较小,甜菜品种KWS9167和KWS1676的共用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决定系数达0.94,构建的氮素营养模型可以进行甜菜氮素营养诊断。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甜菜品种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为Nc=4.23W–0.49,基于该模型计算的KWS9167和KWS1676合理施氮量分别为160 kg N hm^(–2)和180 kg N 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生物量 氮浓度 临界氮稀释曲线 氮营养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有机物料对盐碱地土壤性状与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哲群 高奇奇 +4 位作者 贾昂元 刘美英 武雪萍 南珊珊 张海睿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6,共11页
以常规漫灌为对比,分析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新型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以及内蒙古引黄灌区改良盐碱地和作物增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2023年5月在内蒙古达... 以常规漫灌为对比,分析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新型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以及内蒙古引黄灌区改良盐碱地和作物增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2023年5月在内蒙古达拉特旗盐碱地开展田间试验,分别在漫灌和滴灌下设置单施化肥(F)、化肥+秸秆(FS)、化肥+牛粪(FM)、化肥+高碳基肥(FH)4种施肥处理,于9月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样,分析土壤容重、含水量、pH、电导率(EC)、颗粒有机碳(POC)、硝态氮、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探究向日葵产量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相比于漫灌,滴灌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和EC,增加了土壤含水量、POC、AP、AK和硝态氮含量,提高了向日葵产量。在智能滴灌条件下,0~20 cm土层中FS比F处理的土壤容重降低4.1%;FS、FM和FH降低了23.0%~48.7%的EC和2.3%~4.4%的pH,增加硝态氮含量36.4%~114.2%;FM和FH增加了35.0%~43.3%的AP、11.7%~14.5%的AK和23.1%~26.1%的POC含量。在20~40 cm土层中,FS、FM和FH增加硝态氮含量100.9%~231.5%、AP含量5.8%~21.8%、AK含量11.9%~19.2%和POC含量26.7%~29.1%;FM和FH的作物产量增加20.4%~21.5%。相关分析表明,作物产量与土壤容重和EC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AP、AK、硝态氮和POC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比较内蒙古引黄灌区重度盐碱地下不同灌溉方式和有机物料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发现,相比于常规漫灌,采用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结合牛粪和高碳基肥能降低土壤容重、pH和EC,增加含水量、有效磷、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提高活性碳组分含量,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滴灌 有机物料 颗粒态有机碳 速效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向日葵-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燕红 任恩良 +3 位作者 赵彬 崔翔 刘美英 王丽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4-144,156,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向日葵根、茎、叶和土壤中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为河套灌区盐碱地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向日葵同庆6号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CK(对照),不施用土...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向日葵根、茎、叶和土壤中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为河套灌区盐碱地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向日葵同庆6号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CK(对照),不施用土壤改良剂;BO.22.5 t/hm^(2)生物炭+15 t/hm^(2)有机肥;BF.22.5 t/hm^(2)生物炭+3600 kg/hm^(2)脱硫石膏;BH.22.5 t/hm^(2)生物炭+500 kg/hm^(2)腐殖酸;BC.22.5 t/hm^(2)生物炭+75 kg/hm^(2)复合肥;O.38.8 t/hm^(2)有机肥。于向日葵成熟期,采集植物样品和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处理向日葵根、茎、叶中的C、N、P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计算植物和土壤的C:N、C:P、N:P,分析不同处理向日葵根、茎、叶与土壤C:N、C:P、N:P的关系。【结果】与CK相比,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明显影响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C:N、C:P、N:P。在0~20和20~40 cm土层,与CK相比,BH、BF、O和BO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BH、BF和BO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显著增加,BO和BC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显著增加;BF、O和BC处理土壤C:N显著增加,BH、BF和O处理土壤C:P显著增加,BH、O处理土壤N:P显著增加。与CK相比,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明显影响了向日葵根、茎、叶中的C、N、P含量和C:N、C:P、N:P。与CK相比,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向日葵根部C、N、P含量总体显著增加;茎中的P含量显著增加;叶中的C含量明显降低,N和P含量总体显著增加。与CK相比,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向日葵根C:N总体显著下降;BF、BO和BC处理向日葵根的C:P显著增加,O处理显著降低;除了O处理,其余土壤改良剂处理根中的N:P显著增加。与CK相比,BH、O处理向日葵茎中的C:N显著增加,BC处理显著下降;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向日葵茎中的C:P和N:P值均显著降低。与CK相比,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向日葵叶中的C:N、C:P和N:P总体显著降低。不同处理向日葵根、茎、叶与土壤C:N、C:P、N:P总体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改良剂对向日葵-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影响较大,N是向日葵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盐碱地 土壤改良剂 碳氮磷化学计量比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7
作者 包明哲 红梅 +4 位作者 赵巴音那木拉 兴安 叶贺 沈钦国 王力群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4,共10页
为摸清河套灌区地膜使用及其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本研究对不同作物种植区进行问卷调查和典型样点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灌区地膜污染整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农田地膜残留量介于18.20~418.6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131.11 ... 为摸清河套灌区地膜使用及其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本研究对不同作物种植区进行问卷调查和典型样点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灌区地膜污染整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农田地膜残留量介于18.20~418.6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131.11 kg·hm^(-2)。地膜残留量受覆膜年限、作物类型、回收情况、土壤质地等因素影响,其中覆膜年限对残膜量的影响最大,随着覆膜年限的延长,地膜残留量显著增加,覆膜20年以上地块残膜量显著高于覆膜年限少于20年地块(P<0.05)。玉米种植区地膜残留量(132.77 kg·hm^(-2))高于向日葵种植地区(127.88 kg·hm^(-2))。地膜回收意识是影响河套灌区地膜残留量的重要因素,回收方式主要为人工拾捡或耙地带出农田,研究区地膜回收率仅为38.10%,地膜回收地块的残留量(108.28 kg·hm^(-2))低于不回收地块(145.03 kg·hm^(-2))。相同条件下,不同质地土壤中砂质壤土残膜量最多(153.84 kg·hm^(-2))。研究表明,河套灌区应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强化回收意识、提高回收率、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等方式降低地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地膜残留 生物可降解地膜 回收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灌区盐碱地不同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和生态功能预测
8
作者 贺世龙 叶贺 +3 位作者 赵宇 范若渝 张雅玲 红梅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1-2151,共11页
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细菌是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其培养过程不确定性高、功能探索程度小导致利用效率难以提升。为了提高沿黄灌区盐生植物根际细菌利用效率,在鄂尔多斯沿黄灌区盐碱地内选取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芨芨草Ac... 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细菌是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其培养过程不确定性高、功能探索程度小导致利用效率难以提升。为了提高沿黄灌区盐生植物根际细菌利用效率,在鄂尔多斯沿黄灌区盐碱地内选取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碱蓬Suaeda glauc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 Linn六种盐生植物,通过16S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其根际细菌群落与组成,并通过文献检索和PICRUSt2方法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1)在六种植物根际土壤共检测到细菌38门、97纲、226目、372科、659属,其中在六种植物内均稳定存在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2)PCoA分析表明,根际土壤β多样性表现出砂引草、黄花补血草和羊草相近,碱蓬和芨芨草相近的规律。(3)LEfSe分析表明碱蓬根际存在6类差异性细菌,芦苇根际5类,砂引草与羊草各2类。(4)六种植物根际差异性细菌功能差异较大,而共有细菌功能则均与耐盐促生能力相关。(5)PICRUSt2功能预测发现泌盐植物根际土壤功能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综上,在耐盐促生菌筛选过程中应以多种植物根际土壤做为筛选基质,同时需要重视泌盐植物的应用。研究为沿黄灌区盐碱地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后续培养利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细菌群落 盐生植物 沿黄灌区盐碱地 PICRUSt2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进展
9
作者 德海山 赵巴音那木拉 +2 位作者 红梅 美丽 刘鹏飞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3,共8页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及不同类型的人为干扰,显著改变了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而对土壤质量与土壤健康产生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草...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及不同类型的人为干扰,显著改变了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而对土壤质量与土壤健康产生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草原土壤动物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在模拟增温、氮添加、降水变化和人为干扰(放牧、刈割、围封、开垦和采矿)下不同草原类型中土壤动物的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3个方向:加强土壤动物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空间尺度、长期定位观测基础上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变化研究;深化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土壤健康 草原生态系统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林草交错带有机氯农药的多介质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宇飞 许学慧 +2 位作者 李俊文 李柏成 李佳琪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6-455,共10页
本研究采集了内蒙古林草交错带土壤、凋落物和树皮等环境样品,通过对样品中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残留特征、可能来源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中ΣOCPs浓度为7.07—435.80ng·g^(-1)dw,平均值为85... 本研究采集了内蒙古林草交错带土壤、凋落物和树皮等环境样品,通过对样品中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残留特征、可能来源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中ΣOCPs浓度为7.07—435.80ng·g^(-1)dw,平均值为85.22 ng·g^(-1)dw;凋落物中ΣOCPs浓度为7.52—35.48 ng·g^(-1)dw,平均值为21.52 ng·g^(-1)dw;活树皮中ΣOCPs浓度为0.99—13.19 ng·g^(-1)dw,平均值为8.11 ng·g^(-1)dw;死树皮中ΣOCPs浓度为5.75—38.89 ng·g^(-1)dw,平均值为12.11 ng·g^(-1)dw.不同环境介质中的OCPs以异狄氏剂醛、硫丹硫酸酯、HCHs、DDTs为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中OCPs的含量差异较大,农业用地、森林土壤中含量较高,边缘草地土壤中较低.来源分析表明,HCHs的主要来源于林丹的输入,DDT主要来源于外界新污染物的输入.研究区内土壤中HCHs和DDTs总量分别在1.73—66.92 ng·g^(-1)dw和1.62—55.84 ng·g^(-1)dw范围内,均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土壤HCHs残留属于低风险,DDTs类有机氯农药对研究区生物可能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但危害性总体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结合带 有机氯 多介质 分布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作物农田氮素平衡及潜在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巴音那木拉 路战远 +4 位作者 李斐 红梅 杨海波 德海山 包明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47-1354,共8页
为从氮素平衡的角度研究河套灌区氮素潜在污染风险,本文以河套灌区主要种植作物玉米和向日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向日葵收获期农田土壤无机氮残留现状,并从氮素平衡角度利用氮素盈余、氮素潜在损失对玉米和向日葵种... 为从氮素平衡的角度研究河套灌区氮素潜在污染风险,本文以河套灌区主要种植作物玉米和向日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向日葵收获期农田土壤无机氮残留现状,并从氮素平衡角度利用氮素盈余、氮素潜在损失对玉米和向日葵种植的环境污染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套灌区农田土壤残留无机氮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田和向日葵田0~90 cm土壤无机氮(以N计)平均残留量分别为66.11 kg·hm^(-2)和45.53 kg·hm^(-2)。灌区中部的五原县玉米田土壤无机氮残留量最高,可达336.93 kg·hm^(-2),向日葵田以东部乌拉特前旗最高,残留量达273.66 kg·hm^(-2)。玉米田和向日葵田平均氮素年输入总量分别为514.81 kg·hm^(-2)和314.73 kg·hm^(-2),以化肥氮为主,占总氮素输入的85%以上。氮素输出主要是作物吸收带走,玉米和向日葵平均氮素年输出总量为362.10 kg·hm^(-2)和209.65 kg·hm^(-2)。过高的氮素输入导致玉米和向日葵年平均氮素盈余分别高达235.71 kg·hm^(-2)和168.08 kg·hm^(-2),并伴随着每年169.60 kg·hm^(-2)和122.55 kg·hm^(-2)潜在损失的氮素。通过氮素平衡的综合分析得出,内蒙古河套灌区保持现有产量水平的玉米氮肥推荐用量约为280 kg·hm^(-2),向日葵为150 kg·hm^(-2),与目前河套灌区玉米和向日葵氮肥投入相比,分别节约198 kg·hm^(-2)和128 kg·hm^(-2),同时该施用量也可以显著降低潜在损失的氮,降低环境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残留 氮素平衡 污染风险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西部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炜健 高宇 +4 位作者 唐彧哲 张贺景 杨海波 闫东 李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20-2029,共10页
【目的】建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利用相应的氮营养指数对玉米进行氮素营养诊断,并验证曲线的可靠性,以期为实现内蒙古中西部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2021年,分别在内蒙古中部的达拉特... 【目的】建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利用相应的氮营养指数对玉米进行氮素营养诊断,并验证曲线的可靠性,以期为实现内蒙古中西部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2021年,分别在内蒙古中部的达拉特旗和西部的五原县、乌拉特前旗3个典型区域,以新玉12、晋单42、先玉1225、泽玉19、宏育203和晋单542以及东农258为试验材料,进行建模田间试验。6个氮肥处理包括传统氮肥(N 400 kg/hm^(2))、不施氮(对照)、推荐优化施氮(N)180 kg/hm^(2)(OPT)以及70%OPT、130%OPT、170%OPT,分别在玉米拔节期(V6)、八叶期(V8)、十叶期(V10)、大喇叭口期(V12)、吐丝期(R1)、乳熟期(R3)和蜡熟期(R5)进行植株取样,测定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氮浓度,利用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氮浓度构建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2021年在达拉特旗进行验证试验,设置推荐施氮示范田和传统习惯生产田,测定玉米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氮浓度,利用氮营养指数(NNI)对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内蒙古中西部不同品种玉米产量水平相当,为10.60~12.72 t/hm^(2)。达拉特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3个典型区域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分别为Nc=3.09DM^(-0.32)、Nc=3.30DM^(-0.28)和Nc=3.58DM^(-0.35),生物量与临界氮浓度拟合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8、0.82和0.88。整合3个试验地点的7个玉米品种数据,将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跨地点和品种进一步拟合,建立了内蒙古中西部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Nc=3.32DM^(–0.305),R^(2)为0.89,且达到显著水平,模型验证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2.39 g/kg。根据新构建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内蒙古中西部玉米合理施氮量为N 180~220 kg/hm^(2)。【结论】在同一区域,产量水平接近的玉米品种可以共用一条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内蒙古中西部玉米产量在10.60~12.72 t/hm^(2),构建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为Nc=3.32DM^(–0.305);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稳定性较好,可以有效地对内蒙古中西部玉米植株氮素营养状况进行诊断。通过模型推断,内蒙古中西部玉米合理施氮(N)量为180~22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 氮营养指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对长期放牧的响应
13
作者 岳梅 德海山 +5 位作者 叶贺 赵宇 尚星玲 李硕 黄开春 红梅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1232,共12页
放牧是内蒙古荒漠草原最主要、最简便、最经济的草地利用途径之一,是影响植物、生物和土壤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壤原生生物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原生生物群落对放牧强度变化如何响应仍知之甚... 放牧是内蒙古荒漠草原最主要、最简便、最经济的草地利用途径之一,是影响植物、生物和土壤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壤原生生物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原生生物群落对放牧强度变化如何响应仍知之甚少。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对照(Control,CK)、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中度放牧(Moderate grazing,MG)和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四个处理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原生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并结合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探究驱动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土壤原生生物群落主要由未分类-真核生物门(Unclassified_Eukaryota)、隐藻门(Cryptophyta)、绿藻类门(Chlorophy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链形植物门(Streptophyta)及毛霉门(Mucoromycota)等构成。其中,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占总丰度20%及以上)为未分类-真核生物门(Unclassified_ukaryota)、隐藻门(Cryptophyta),常见类群(相对丰度占总丰度2%~20%)为绿藻类门(Chlorophy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链形植物门(Streptophyta)及毛霉门(Mucoromycota),稀有类群(相对丰度占总丰度2%及以下)为壶菌门(Chytridiomycota)、顶复亚门(Apicomplexa)、脊索动物门(Chorda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等,其中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对放牧强度变化较敏感。放牧强度改变了荒漠草原的植被特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多样性。植被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生物量对原生生物群落的变化均敏感;而土壤理化性质中总孔隙度、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及pH是影响原生生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总之,放牧通过改变植被特征和土壤环境因子进而影响土壤原生生物群落,证明了养分资源相对匮乏的生态系统中原生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具有较强的连通性,同时明确了对荒漠草原放牧管理措施变化反应敏感的原生生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原生生物 群落组成 多样性 放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敏感波段筛选与机器学习协同提升土壤重金属预测精度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畅 红梅 李斐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50-960,共11页
为探究土壤重金属有效波段提取方法,明确敏感波段耦合机器学习模型对土壤重金属浓度的估测潜力,以内蒙古多个废弃尾矿区周边典型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光谱遥感数据预测土壤Cu、Zn、Pb和Cr重金属的浓度。基于16种敏感波段提取方法(... 为探究土壤重金属有效波段提取方法,明确敏感波段耦合机器学习模型对土壤重金属浓度的估测潜力,以内蒙古多个废弃尾矿区周边典型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光谱遥感数据预测土壤Cu、Zn、Pb和Cr重金属的浓度。基于16种敏感波段提取方法(按过滤法、包裹法、嵌入法分类)并结合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和梯度决策树(GBDT)模型,进行重金属浓度反演。结果表明,相比过滤法和嵌入法,包裹法提取的敏感波段对重金属浓度的解释性最高,敏感波段主要集中在450-750 nm和1 829-2 493 nm。在6种包裹法中,竞争自适应重加权抽样法(CARS)和可变迭代空间收缩法(VISSA)分别为Cu和Cr提供了关键光谱信息,而连续投影算法(SPA)则对Zn和Pb具有较高敏感度。相比DT和RF模型,GBDT在聚焦敏感波段时表现出更强大的拟合性能,耦合CARS、VISSA和SPA方法能更准确地估测土壤重金属浓度。利用独立矿区验证时,CARS、VISSA和SPA组合GBDT模型对土壤重金属浓度仍具有稳定的估测性能,Cu、Zn、Pb和Cr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1、0.89、0.87和0.84。该研究构建的土壤重金属监测模型能有效增强土壤光谱信息可解释性,为矿区土壤重金属的快速监测提供了具有实际应用潜力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反演 特征波段提取 尾矿区 土壤重金属 决策树算法 独立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数阶微分的草原地区土壤全氮含量高光谱估测
15
作者 李二霞 施和平 《南方农机》 2025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精确了解草原土壤退化状况,在保证监测时效性的基础上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实时监测的精度。【方法】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土壤样本经过预处理,在室内获取高光谱反射率后测定土壤全氮含量。通过使用分... 【目的】精确了解草原土壤退化状况,在保证监测时效性的基础上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实时监测的精度。【方法】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土壤样本经过预处理,在室内获取高光谱反射率后测定土壤全氮含量。通过使用分数阶微分(FOD)与竞争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协同的方法,建立基于高光谱的草原土壤全氮预测模型,探究拟合点数、微分阶数对光谱反射率与土壤全氮含量相关性以及模型估测性能的影响。【结果】1)在土壤全氮含量的高光谱估测中,最佳土壤全氮含量估测模型为拟合点数40、微分阶数1.2结合CARS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2)模型训练集的R^(2)为0.95、RMSE为0.20 g/kg,测试集的R^(2)为0.91、RMSE为0.36 g/kg,验证集的R^(2)为0.88、RMSE为0.23 g/kg。【结论】FOD结合CARS算法建立的PLSR模型是一种高效的土壤全氮含量估测技术,可为草原地区的土壤全氮含量准确估测提供可靠依据。此外,由于土壤类型以及土壤母质存在空间差异性,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以及同一土壤类型的不同土壤母质的估测方法还有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全氮 分数阶微分 竞争自适应重加权算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秸秆水热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矿化特征的影响
16
作者 姚佳 王雪韧 +1 位作者 张普河 赵世翔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6-293,303,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制备温度葵花秸秆水热炭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为葵花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土壤固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葵花秸秆为原料,分别在180℃和220℃制备水热炭(SB180,SB220)。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不同温度制备... [目的]探讨不同制备温度葵花秸秆水热炭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为葵花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土壤固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葵花秸秆为原料,分别在180℃和220℃制备水热炭(SB180,SB220)。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不同温度制备的水热炭及不同添加量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差异化调控。[结果]①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水热炭的碳含量、芳香度、比表面积以及孔体积增大。②随着制备温度和添加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显著提高,2%SB220处理的SOC,POC以及MAOC含量最高,分别较对照增加了75.34%,23.34%和105.75%。③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潜在可矿化量(C_(p))以及激发效应(P_(E))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2%SB220的累积矿化量、C_(p)以及P_(E)较1%SB220分别升高了50.88%,57.61%和79.51%。[结论]SB220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有较好的固碳潜力,但随着添加量增加,碳排放风险增加,建议添加1%的SB220,实现碳矿化损失与长效固存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 土壤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激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持续干旱及再湿润的响应
17
作者 孙志强 韩春雪 李海港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5-546,共12页
气候变化下频繁和严重的干湿循环事件对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本研究2023年在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荒漠草原生长季初期(5—6月)和旺盛期(7—9月)设置了持续干旱及再润湿模拟试验,测定土壤总呼吸(... 气候变化下频繁和严重的干湿循环事件对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本研究2023年在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荒漠草原生长季初期(5—6月)和旺盛期(7—9月)设置了持续干旱及再润湿模拟试验,测定土壤总呼吸(Soil respiration,Rs)和土壤异养呼吸(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Rh),同时测量表层土壤温度、湿度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对样地进行了植被调查。结果表明:持续干旱及再湿润均显著影响Rs与Rh,生长季旺盛期Rs和Rh较生长季初期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更强烈;Rh是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的主要成分,占比约为63.0%,其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显著;土壤自养呼吸(Soil autotrophic respiration,Ra)主要受植被生物量的影响,但由于土壤根际微生物受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影响,Ra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线性关系不显著。本研究对评估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平衡与量化土壤碳排放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 土壤异养呼吸 土壤自养呼吸 干旱胁迫 复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土壤碳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的转移
18
作者 王雪韧 姚佳 +3 位作者 张普河 王伟妮 刘长涛 赵世翔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19-2226,共8页
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区,探究土壤碳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区分土壤原生碳酸盐(Lithogenic carbonate,LC)及次生碳酸盐(Pedogenic carbonate,PC),量化PC形成过程中固定CO_(2)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从而定... 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区,探究土壤碳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区分土壤原生碳酸盐(Lithogenic carbonate,LC)及次生碳酸盐(Pedogenic carbonate,PC),量化PC形成过程中固定CO_(2)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从而定量计算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向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SIC)的转移。结果表明:在植物生长季,土壤SOC含量范围分别为3.38~10.84 g·kg^(-1)及3.44~12.28 g·kg^(-1),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土壤碳酸盐含量范围分别为28.14~189.61 g·kg^(-1)及27.47~192.13 g·kg^(-1),随土层的加深呈现出先增高后减少的趋势,均在60~80 cm处达到最大值。40~60 cm,60~80 cm,80~100 cm土层土壤的PC含量分别为82.40,113.05,25.44 g·kg^(-1);固定CO_(2)的量分别为18.13,24.87和5.60 g·kg^(-1);土壤呼吸释放CO_(2)为主要贡献源。最后计算得出三个土层土壤内碳转移的量为5.16,6.46和1.84 g·kg^(-1)。本研究对碳转移进行初步探究,为后续“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 稳定同位素 剖面特征 次生碳酸盐 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转移的定量研究
19
作者 王雪韧 姚佳 +4 位作者 李奕含 王伟妮 刘长涛 杜时荣 赵世翔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9-805,共7页
以河套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测定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土壤CO_(2)气体同位素值(δ13C值),并对原生碳酸盐和次生碳酸盐进行区分,量化次生碳酸盐形成过程中固定CO_(2)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最后定量计算土壤有机碳... 以河套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测定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土壤CO_(2)气体同位素值(δ13C值),并对原生碳酸盐和次生碳酸盐进行区分,量化次生碳酸盐形成过程中固定CO_(2)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最后定量计算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的碳转移量。结果表明,在河套灌区农田土壤中,40~60、60~80、80~100 cm土层次生碳酸盐占比分别为46.59%、28.09%、30.39%,次生碳酸盐质量分别为35.88、20.15、21.35 g/kg;在次生碳酸盐的形成及重结晶过程中,3个土层固定的CO_(2)的量分别为7.73、4.43、5.04 g/kg,其中来自大气CO_(2)的量分别为4.43、2.70、3.41 g/kg,来自土壤呼吸的量为3.30、1.73、1.64 g/kg,大气CO_(2)为主要贡献源;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转移的碳量分别为1.65、0.87、0.82 g/kg。本研究对土壤内碳的转移进行初步探究,对于了解河套灌区土壤碳动态及维系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 稳定碳同位素 次生碳酸盐 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强度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舒洋 陈金平 +7 位作者 丁兆华 李航 赵鹏武 周梅 贾文杰 张轶超 张国臣 魏江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6-735,共10页
为了探究林火强度对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本研究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DNA提取及定量PCR分析测定了不同火烧强度样地内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以及土壤基本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固氮nifH功能基因丰度随... 为了探究林火强度对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本研究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DNA提取及定量PCR分析测定了不同火烧强度样地内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以及土壤基本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固氮nifH功能基因丰度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硝化amoA-AOA和amoA-AOB功能基因丰度呈相反变化趋势;反硝化nirS,nirK和nosZ功能基因丰度在重度火烧后显著降低,在轻度火烧后显著升高。火烧同样也会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RDA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机碳、速效磷、全氮含量和pH值是影响火后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差异变化的主要因子。本研究为火干扰对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机制和火后植被快速更新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强度 氮循环功能基因 兴安落叶松 土壤养分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