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近地面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亚男 王佳 +1 位作者 徐丽娜 韩见弘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5-72,共8页
使用2018—2020年内蒙古臭氧(O_(3))、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NCEP FNL资料,统计分析内蒙古近地面O_(3)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针对全区O_(3)污染典型个例分析其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内蒙古2018—2020年O_... 使用2018—2020年内蒙古臭氧(O_(3))、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NCEP FNL资料,统计分析内蒙古近地面O_(3)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针对全区O_(3)污染典型个例分析其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内蒙古2018—2020年O_(3)质量浓度年评价值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较2018年下降10.3%,各盟市O_(3)超标率也显著降低,仅赤峰市和通辽市略微上升。内蒙古O_(3)质量浓度高值分布在中西部偏南地区,尤其是乌海市和鄂尔多斯市;O_(3)超标率峰值主要出现在5—7月,周末效应存在东西部差异。O_(3)浓度变化和天气形势关系密切,南部暖平流和暖高压控制有利于O_(3)生成,西北部冷平流和冷涡发展使得O_(3)浓度下降;高温、低湿、微风和较高的能见度均为诱发O_(3)污染的重要气象条件,而西北大风通过降低温度、能见度和易于扩散的风向使得内蒙古O_(3)浓度降低,但同时可能会导致PM_(10)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时空分布特征 气象条件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绿色产业发展现状与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郭二果 张树礼 李长青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2年第2期54-56,共3页
绿色产业是双碳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方向。本文在对内蒙古绿色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国家导向的绿色产业、生态畜牧业等内蒙古特色低碳产业、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新型战略性产业等在内的内蒙... 绿色产业是双碳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方向。本文在对内蒙古绿色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国家导向的绿色产业、生态畜牧业等内蒙古特色低碳产业、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新型战略性产业等在内的内蒙古绿色产业体系及发展路径,并对其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绿色产业 发展现状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呼和浩特段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宏烨 杜银龙 +3 位作者 廖胜利 李灵慧 杨力鹏 史晓珑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水环境管理与治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为科学评价黄河呼和浩特段水环境质量,基于基础资料数据库,遵循全面性、区域性、易量化性等原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详细分析了黄河呼和浩特段水...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水环境管理与治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为科学评价黄河呼和浩特段水环境质量,基于基础资料数据库,遵循全面性、区域性、易量化性等原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详细分析了黄河呼和浩特段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情况,进一步揭示了2020年水质季节变化规律,并对主要超标因子进行了深度解析。结果表明:随着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的实施,2015—2020年黄河呼和浩特段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下降了75.87%。在时间尺度上,各断面的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平均值由2015年的93.81下降至2020年的22.64,整体水环境质量评价等级由G4转为G2,对应的水环境质量状况由中度污染转为较好;在空间尺度上,上游水环境质量优于下游,城区段水环境质量较差。此外,评价结果显示,部分水体当前仍存在氨氮超标问题。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黄河呼和浩特段的水环境质量,可为水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呼和浩特段 水环境质量 综合污染指数法 评价指标筛选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地区养殖水还田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郭二果 李长青 +5 位作者 田彦峰 韩见弘 闫海霞 韩冬青 张晓娟 敦惠霞 《北方农业学报》 2020年第2期82-88,共7页
【目的】探索北方地区养殖水还田后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以呼和浩特市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为例,研究养殖水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施用养殖水6年后,土壤pH值发生明显变化... 【目的】探索北方地区养殖水还田后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以呼和浩特市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为例,研究养殖水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施用养殖水6年后,土壤pH值发生明显变化,表层、中层、深层土壤pH值均高于未施用地相应层次pH值。而土壤容重、土粒密度、土壤孔隙度变化不大。土壤重金属类元素含量总体未发生明显变化,Cu、Zn、As、Ni、Cr、Cd、Hg、Pb等元素的含量均未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土壤环境质量仍处于清洁安全状态。Cu、Ni、Cd含量在表层土壤稍有增加。施用养殖水后,土壤中硝酸盐、全钾、速效钾含量有所升高,特别是表层土壤升高趋势更明显,表层土壤硝酸盐含量是未施用地的10倍,而氨氮含量较未施用地有所降低。【结论】施用养殖水6年后,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营养元素含量均发生一定变化,土壤环境质量仍处于清洁安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养殖水 土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稀土萃取分离车间固定污染源废气中1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晓杰 刘春 +3 位作者 杨学正 李亮 孙冰 杜梅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209,共8页
提出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稀土萃取分离车间固定污染源废气中1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包括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烯、1,1,2-三氯乙烷、甲苯、1,2,4-三甲基苯、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C_(7)~C_(16)等10种正构烷烃)含量。... 提出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稀土萃取分离车间固定污染源废气中1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包括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烯、1,1,2-三氯乙烷、甲苯、1,2,4-三甲基苯、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C_(7)~C_(16)等10种正构烷烃)含量。将采样器与2只串联的吸附管(装载有2种石墨化碳黑和1种碳分子筛)连接,于固定污染源排气口以50~65 mL·min^(-1)采样速率采集样品50 mL,密封吸附管,置于热脱附仪上,按照优化的仪器工作条件测定收集的气体中的18种VOCs含量(苯和四氯乙烯含量为2只吸附管吸附量的加和)。吸附管和聚焦冷阱的脱附温度均设置为350℃,脱附时间均设置为10 min。结果显示,10种正构烷烃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50.0~400 ng,其他8种VOCs的质量在20.0~300 ng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与内标物峰面积的比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为0.0015~0.026 mg·m^(-3)。对空白样品进行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18种VOCs的回收率为73.5%~110%,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为1.2%~22%。4家实验室同时采用以上方法分析空白加标样品,偏差的绝对值均小于参考HJ 168-2010计算所得的再现性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脱附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稀土萃取分离 固定污染源废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螟发育阶段对伞裙追寄蝇的寄生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丹阳 王予彤 +5 位作者 孙冰 于良斌 徐林波 康爱国 庞红岩 崔艳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0-884,共5页
伞裙追寄蝇是草地螟、黏虫等重大农业害虫的优势寄生性天敌,对害虫种群数量的调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龄期草地螟对伞裙追寄蝇寄生效果的影响,为伞裙追寄蝇的室内扩繁和田间应用提供依据。在温度(25±1)℃,相对湿度(... 伞裙追寄蝇是草地螟、黏虫等重大农业害虫的优势寄生性天敌,对害虫种群数量的调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龄期草地螟对伞裙追寄蝇寄生效果的影响,为伞裙追寄蝇的室内扩繁和田间应用提供依据。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4L:10D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伞裙追寄蝇对草地螟2、3、4、5龄幼虫及5龄期不同日龄幼虫的寄生效果,5龄期不同日龄幼虫对寄蝇的发育适合度。结果表明:伞裙追寄蝇对2~5龄草地螟幼虫都有寄生行为,但对5龄草地螟幼虫的寄生率(68.89%)显著高于其他龄期;且寄生5龄幼虫的羽化率最高(73.88%)。伞裙追寄蝇寄生能力随寄主日龄呈现先升高而后下降趋势,其中5龄后2~3日龄寄生率(74.44%)、羽化率(78.76%)均最高,子代发育历期最短,产卵量最高,为最适寄生阶段,说明室内扩繁伞裙追寄蝇寄主选择以5龄期2~3日龄草地螟幼虫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伞裙追寄蝇 草地螟 寄主龄期 寄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下沉式公园微气候特征与下垫面优化配置研究
7
作者 鲁凯莉 王爱霞 +1 位作者 郭亚男 吕杨超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6期50-58,共9页
2019年,以地处西北半干旱区的鄂尔多斯市铁西公园为研究对象,使用实测微气候数值作为参数源,利用ENVI-MET软件建立物理模型,模拟不同下沉深度8种下垫面配比(绿地、硬质和水体不同配比)的微气候及人体舒适度变化规律,得出最适宜的下沉深... 2019年,以地处西北半干旱区的鄂尔多斯市铁西公园为研究对象,使用实测微气候数值作为参数源,利用ENVI-MET软件建立物理模型,模拟不同下沉深度8种下垫面配比(绿地、硬质和水体不同配比)的微气候及人体舒适度变化规律,得出最适宜的下沉深度和下垫面配比。结果表明,公园下沉深度与降温率、增湿率和降风率呈显著正相关,与舒适度改善率成显著负相关;舒适度改善率随着公园下沉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建议在此类公园设计中下沉深度不宜超过35 m;公园设计应根据下沉深度合理配置下垫面,下沉深度为0 m、25 m时,绿地占比为67%~89%,硬质铺装占比为11%~33%的舒适度改善率最佳,下沉深度为5 m、10 m、20 m时,绿地占比为67%~80%,硬质铺装占比为20%~33%的舒适度改善率最佳,下沉深度低于30 m时,水域面积占比为0~25%的舒适度改善率最佳;下沉深度为30~35 m时,舒适度改善率最适宜的下垫面中绿地、硬质铺装、水体面积的占比分别为67%~70%、30%~33%、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下沉式公园 微气候 人体舒适度 下沉深度 下垫面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