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瓣巨皱褶的形态学观察
1
作者 刘莉 鲍连云 +1 位作者 李一壮 周强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1期821-824,共4页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巨皱褶与正常LASIK术后瓣上微皱褶的组织形态,探讨瓣巨皱褶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的改变,为正确认识瓣皱褶的病因机制并指导临床做出理...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巨皱褶与正常LASIK术后瓣上微皱褶的组织形态,探讨瓣巨皱褶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的改变,为正确认识瓣皱褶的病因机制并指导临床做出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白兔14只,全身麻醉下右眼LASIK术后人为造成瓣皱褶作为实验组(巨皱褶组),左眼行LASIK术作为对照组(微皱褶组)。分为7组,每组2只,于术后1 d、3 d、1周、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随机选取1组处死,取角膜,行HE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光镜下观察:微皱褶组早期上皮基底膜呈小波浪状,瓣下胶原纤维排列较为规则,PAS及Masson染色未见明显深染;巨皱褶组术后1 d上皮基底膜呈不规则波浪状改变,至1周时瓣下层间交界面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至术后2周时,上皮层数不等,还可见2/3全角膜基质胶原纤维出现与瓣上皱褶一致的波浪状走行,术后1个月至6个月上皮及基质部改变基本同前,瓣下层间模糊不可分辨。PAS示各期瓣下层间深染,Masson示瓣下层间呈棕色深染。结论微皱褶组皱褶大小介于20~40μm,于术后2周时自行平复,临床上其术后视力的影响依其存在位置而定;巨皱褶组大小为80~120μm,存在时间较为长久达6个月,且皱褶波及深部2/3皱褶基质部分,临床上对患者视力影响较为深远,有必要长期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瓣皱褶 组织学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