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范小侠 赵亚楠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期178-180,共3页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108例脑卒中患者,以入院单双号为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神经内科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108例脑卒中患者,以入院单双号为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神经内科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85.19%低于观察组的9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社会功能、躯体角色、生命力、心理健康及情感状况评分分别为(79.28±2.73)、(76.27±4.93)、(79.49±4.18)、(78.48±4.63)、(79.49±4.43)分均低于观察组的(81.07±2.45)、(78.38±4.16)、(82.13±6.27)、(80.48±4.57)、(81.84±5.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29±2.15)低于对照组的(9.01±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较好,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给药时间差异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斌 任海涛 +3 位作者 赵燕环 马翔凌 陈向东 朱润秀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1-655,共5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给药时间差异对SD大鼠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模型神经轴突生长抑制剂A(Nogo-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SPF级雄性SD大鼠18只,建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丁苯酞给药时间差异对SD大鼠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模型神经轴突生长抑制剂A(Nogo-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SPF级雄性SD大鼠18只,建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即刻给药组、延迟给药组,每组6只。检测大鼠术前,术后3 h、48 h、7 d、14 d血清Nogo-A和14 d脑组织Nogo-A水平,监测术前和术后3 h、48 h、7 d、14 d Ludmila Belayev 12评分,14 d后处死大鼠,比较各组脑梗死体积,镜检脑梗死病灶和对侧正常脑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VEGF、GAP43表达情况。结果即刻给药组和延迟给药组脑梗死体积比明显低于对照组(0.117±0.011、0.185±0.010 vs 0.356±0.140,P<0.01),且即刻给药组脑梗死体积比明显低于延迟给药组(P<0.01)。即刻给药组48 h、7 d和14 d血清Nogo-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延迟给药组7 d和14 d血清Nogo-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延迟给药组48 h血清Nogo-A水平明显高于即刻给药组(P<0.01)。即刻给药组术后7 d和14 d Ludmila Belayev 12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延迟给药组术后7 d和14 d Ludmila Belayev 12评分明显高于即刻给药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48 h、7 d和14 d血清Nogo-A水平与Ludmila Belayev 12评分相关(P<0.05)。结论丁苯酞即刻给药和延迟给药均可改善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预后,并对Nogo-A、VEGF和GAP43表达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卒中 GAP-43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神经康复 轴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银花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32期72-73,共2页
目的观察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根据患者病程分为A、B、C、D组,每组30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测。比较四组患者肌电图异常检出情况,分析有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 目的观察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根据患者病程分为A、B、C、D组,每组30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测。比较四组患者肌电图异常检出情况,分析有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肌电图异常检出情况。结果A组患者肌电图检测异常率为90.00%,B组患者肌电图检测异常率为66.67%,C组患者肌电图检测异常率为40.00%,D组患者肌电图检测异常率为16.67%;患者异常率随着病程时间增加而增加,四组肌电图检测异常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41例(34.17%)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明显,经肌电图检测41例(100.00%)患者均异常;79例(65.83%)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经肌电图检测共检测出23例(29.11%)异常者;肌电图异常总检出率为53.33%(64/120)。结论随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病程延长,肌电图检测异常率也逐渐增高,在临床诊断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应综合分析患者神经肌电图异常情况,对病情进行正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图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辅助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银花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35期80-82,共3页
目的研究肌电图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辅助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6例带状疱疹患者,均行肌电图检查,根据指标异常结果分为A组(指标异常≤1个, 29例)、B组(指标异常2~3个, 27例)和C组(指标异常≥4个, 3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止痛、抗感... 目的研究肌电图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辅助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6例带状疱疹患者,均行肌电图检查,根据指标异常结果分为A组(指标异常≤1个, 29例)、B组(指标异常2~3个, 27例)和C组(指标异常≥4个, 3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止痛、抗感染、调节免疫功能和抗病毒等常规治疗, 3个月后再次行肌电图检查,比较检查结果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问卷调查结果。结果 A组患者的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波幅(AMP)、远端潜伏期(DML)均处于正常值,肌肉的针电极(EMG)表现为正常;B组患者EMG表现为正常,其中24例患者的MCV、SCV、AMP、DML出现轻度异常现象,其余3例患者的MCV、SCV、AMP、DML均处于临界状态;C组患者的MCV、SCV、AMP、DML、EMG均异常。A组的MCV、SCV、AMP、DML分别为(57.2±4.6)m/s、(54.8±3.2)m/s、(13.3±4.1)mV、(3.7±0.6)ms, B组分别为(46.1±3.3)m/s、(47.1±2.3)m/s、(6.8±3.9)mV、(4.8±0.1)ms, C组分别为(38.5±3.4)m/s、(36.9±2.4)m/s、(4.4±3.8)m V、(5.8±0.6)ms;三组MCV、SCV、AMP、DML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基本无疼痛感和麻木感,且无痛苦表情,日常生活不受影响;B组患者出现轻微的疼痛感和麻木感,无痛苦表情,并未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C组患者均出现不能忍受的麻木感或疼痛感,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为严重,表情痛苦。结论应用肌电图辅助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显著,可为临床用药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指导,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辅助诊断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神经型布氏杆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春梅 甄瑾 +3 位作者 晏燕 刘斌 李敏 孙霞 《临床荟萃》 CAS 2023年第12期1101-1106,共6页
目的 探讨神经型布氏杆菌病(Neurobrucellosis,NB)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反思该病例为何误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比较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及临床工作当中如何鉴别。方法 报告1例误诊为ALS的NB患者的临床... 目的 探讨神经型布氏杆菌病(Neurobrucellosis,NB)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反思该病例为何误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比较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及临床工作当中如何鉴别。方法 报告1例误诊为ALS的NB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合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患者58岁男性,诊断为NB,治疗2周后症状明显好转,右侧近端肢体肌力Ⅴ^(-)级,远端肌力Ⅳ^(-)级,左侧近端肌力Ⅴ^(-)级,左侧远端肌力Ⅴ^(-)级,双侧腱反射(+++),双侧Babinski征(+)。转回当地继续抗布氏杆菌治疗。结论 NB误诊为ALS的主要原因在于NB症状体征多不典型,表现多样,颅内感染体征不明显,从而误诊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颅CT联合MRI-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评估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于佳浩 甄瑾 +2 位作者 韩雪 张剑男 程跃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9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颅CT联合MRI-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50例就诊时症状符合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MRI-DWI),以DSA作为金标准,根据金标准诊... 目的探讨头颅CT联合MRI-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50例就诊时症状符合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MRI-DWI),以DSA作为金标准,根据金标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梗死组、其他疾病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头颅CT、MRI-DWI影像学参数,分析其对急性脑梗死的评估效能。结果150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经DSA确诊128例,占85.33%。相较于其他疾病组,梗死组的CT值、ADC值与DCavg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CT值、ADC值评估急性脑梗死有一定效能,且联合评估效能较高。以DSA作为金标准,经ROC得到各参数评估急性脑梗死的最佳阈值,根据阈值判定评估结果。结果显示,头颅CT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检出率为79.69%(102/128),MRI-DWI检出率为86.72%(111/128),联合检出率为94.53%(121/128),联合检出率更高,且联合检查的敏感度高于单独检查,其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高于头颅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更强。结论头颅CT联合MRI-DWI可有效评估急性脑梗死,且与金标准有较好的一致性,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1例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散丹 甄瑾 《临床荟萃》 CAS 2024年第9期825-827,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1例SDAVF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1岁男性,以行走困难为首发症状,随后出现感觉及尿便障碍,脊... 目的探讨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1例SDAVF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1岁男性,以行走困难为首发症状,随后出现感觉及尿便障碍,脊柱磁共振成像可见条状T2长信号,脊髓血管造影显示L1节段可见脊髓动静脉瘘。结论SDAVF较为罕见,且临床表现不典型,脊髓血管造影是确诊的金标准,确诊后应尽快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诊断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发作后血浆酸性磷脂酸的动态变化与脑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杭妍 张晖 +6 位作者 云永利 马金花 庞江霞 王宝军 刘国荣 李月春 田跃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92-194,共3页
目的探讨癫痫发作后血浆酸性磷脂酸(AP)的动态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小鼠120只,分为空白组6只,对照组24只(2个亚组各12只),癫痫组72只(全面性发作组和部分性发作组,2个亚组各36只),随机分组后,建立小鼠全面性发作模型(最大电休克... 目的探讨癫痫发作后血浆酸性磷脂酸(AP)的动态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小鼠120只,分为空白组6只,对照组24只(2个亚组各12只),癫痫组72只(全面性发作组和部分性发作组,2个亚组各36只),随机分组后,建立小鼠全面性发作模型(最大电休克法)及部分性发作模型(戊四唑化学诱导法),在痫性发作后3、6、12、24、48和72h心脏采血,测定血浆AP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癫痫组血浆A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3.33±0.96)μmol/L vs(0.93±0.12)μmol/L,P<0.05];全面性发作组与部分性发作组血浆AP水平无差异[(3.49±0.95)μmol/L vs(3.17±0.95)μmol/L,P=0.129];癫痫组血浆AP水平在痫性发作后3h开始升高,于24h内可达峰。结论血浆AP可能可以作为判断癫痫发作后脑损伤的早期指标,可能具有早期判断和评价癫痫发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脑损伤 磷脂酸类 超氧化物类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特征和磁敏感分析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叶出血 被引量:7
9
作者 伏红霞 王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306-1308,共3页
目的应用临床特征和磁敏感分析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相关脑叶出血,旨在提高临床对其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2013年4月15日~2015年7月1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AA相关脑叶出血患者34例,行头颅... 目的应用临床特征和磁敏感分析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相关脑叶出血,旨在提高临床对其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2013年4月15日~2015年7月1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AA相关脑叶出血患者34例,行头颅MRI T2加权、梯度回旋波T2加权及磁敏感加权成像,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来源于病历记录,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等)和临床表现。结果 34例患者中,进行性痴呆、记忆功能下降5例;癫痫起病4例;既往有脑出血7例;高血压18例。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显示,出血形态有圆形、卵形、卵圆形,出血位于顶叶、枕叶、额叶和颞叶,单脑叶出血7例和多脑叶出血27例。结论 CAA相关脑叶出血临床特点存在高度异质性,磁敏感加权成像磁共振检查在CAA临床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淀粉样血管病 脑出血 磁共振成像 高血压 糖尿病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SBP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远 马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5期112-115,121,共5页
SBP基因家族是植物体中特异性存在的一类重要转录因子,主要功能是调控生物生长以及细胞分化。此次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拟南芥SBP蛋白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为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由试验结果可以得出,拟南芥SBP基因家族共包... SBP基因家族是植物体中特异性存在的一类重要转录因子,主要功能是调控生物生长以及细胞分化。此次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拟南芥SBP蛋白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为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由试验结果可以得出,拟南芥SBP基因家族共包括30个成员,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其分布比较集中,分成三大亚族。拟南芥SBP蛋白具有的生物功能是控制生物生长以及细胞分化,调节基因表达以及谷胱甘肽的分解代谢过程,在Cu2+跨膜转运中也有一定作用。另外,有许多的蛋白序列还具有分子功能——调控转录因子活性。该研究所得结果均为拟南芥SBP转录因子的进一步功能分析提出了重要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生物信息学 SBP基因家族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金 吴丽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7期282-283,共2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克隆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76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4只)、抗体组(36只)和生理盐水组(36只),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大鼠血清丙二醛(M...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克隆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76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4只)、抗体组(36只)和生理盐水组(36只),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大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TNF-α单克隆抗体在再灌注3、6 h后可降低血清中MDA含量,提高SOD活性。结论抗TNF-α单克隆抗体在一定时间内能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过程中SirT1/STAT3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兰根 伟伟 +2 位作者 张玉凤 格日乐图 张艳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19-1122,共4页
目的探讨去乙酰化酶-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of transcription 1,SirT 1)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氧化... 目的探讨去乙酰化酶-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of transcription 1,SirT 1)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氧化应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体外培养RPE细胞系ARPE-19,H2O2诱导氧化应激。分别采用靶向敲除策略(siR NA/shR NA)沉默SirT 1/STAT3基因及采用慢病毒载体(pR C/CMV STAT3及pR C/CMV)转染宿主细胞诱导过表达;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观察基因敲除/过表达状态下SirT 1/STAT3表达的相互影响及SirT 1/STAT3相互作用对暴露于氧化应激状况下RPE细胞的影响。结果SirT 1激活剂白藜芦醇能显著降低STAT3 mR NA的表达量3.0±0.2(P=0.048);而SirT 1基因敲除后,RPE细胞中STAT3 mR NA表达量(6.9±1.1)显著上升(P=0.025);在SirT 1基因敲除后RPE细胞氧化应激过程中STAT3蛋白和磷酸化STAT3蛋白表达显著提高,分别为0.990±0.031、0.544±0.019(P=0.000、0.003)。氧化应激条件下STAT3过表达能显著诱发SirT 1 mR NA表达(0.42±0.16)水平下降(P=0.022);而STAT3敲除后SirT 1 mR NA表达量(2.80±0.85)显著增加(P=0.015)。结论 RPE细胞氧化应激过程中SirT 1对STAT3表达起到负向调节作用,提示在RPE氧化应激过程中SirT 1和STAT3之间存在平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乙酰化酶-1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细胞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建雄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4期7-8,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长春西汀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对比两组...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长春西汀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应用 前列地尔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护理路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范小侠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5期172-173,共2页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路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7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研究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康复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临床满意度及护理前...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路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7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研究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康复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临床满意度及护理前后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护理后,研究组运动功能评分(56.16±2.45)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06±1.37)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3.17±2.08)、(16.25±2.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情绪状态、肢体功能、自理能力及饮食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满意度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22,P<0.05)。结论康复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临床满意度,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路径 脑卒中偏瘫 肢体运动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康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丹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1期173-175,共3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采取细节化优质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细节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 目的探究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采取细节化优质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细节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护理前,观察组NIHSS为(17.56±3.45)分,Barthel为(56.69±6.56)分,对照组NIHSS为(17.44±3.39)分,Barthel为(57.11±6.59)分;护理后,观察组NIHSS为(10.04±2.61)分,Barthel为(75.55±7.11)分,对照组NIHSS为(12.56±2.56)分,Barthel为(68.96±7.45)分;护理前,两组NIHSS、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57,0.286,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59,4.074,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5)。结论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配合细节化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神经缺损,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节化优质护理 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建雄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6期42-43,共2页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1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患者,均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联合静脉窦局部溶栓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2周,10例患者完全恢复,2例患者遗留癫痫后遗症,1例患...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1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患者,均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联合静脉窦局部溶栓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2周,10例患者完全恢复,2例患者遗留癫痫后遗症,1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为脑疝导致呼吸心跳停止。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患者采用局部溶栓治疗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安全可靠,能对预后进行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颅内出血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ntington病家系分析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倩 曹中伟 孙俊卿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7期87-90,共4页
亨廷顿病(HD)是一种典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变性疾病,该病是由单基因HTT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IT15基因中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n重复拷贝的异常扩展是家系发生HD的发病基础。重复序列>36次时发病,HD患者出现变异蛋白的累... 亨廷顿病(HD)是一种典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变性疾病,该病是由单基因HTT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IT15基因中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n重复拷贝的异常扩展是家系发生HD的发病基础。重复序列>36次时发病,HD患者出现变异蛋白的累积和神经元死亡病理特征,伴随着行为、认知、精神方面的障碍。本文收集2017~2019年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HD患者及部分家系成员的详细临床资料,探讨亨廷顿病家系中遗传规律和临床特征,绘制完整的家谱图,并对患者进行IT15基因CAG三核苷酸重复次数的检测,用于该病的基因诊断及症状前诊断。在两家系中确诊3例患者,致病CAG重复拷贝数≥40次。家系分析中发现,父系遗传有遗传早现现象。晚期HD患者存在较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早期症状多样且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行为学改变,影像学检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因诊断可确诊该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廷顿病 家系 临床研究 基因诊断 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黛力新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雷 滑培梅 +2 位作者 郑丽 郭文清 宋娇娇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4期135-137,共3页
目的 :探讨使用黛力新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74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分为Control组(n=37)和Research组(n=37)。对Control组患者使用黛力新进行治疗。... 目的 :探讨使用黛力新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74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分为Control组(n=37)和Research组(n=37)。对Control组患者使用黛力新进行治疗。对Research组患者使用黛力新联合右佐匹克隆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入睡潜伏期、醒觉次数、醒觉时间、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及治疗的效果。结果 :Research组患者的入睡潜伏期、醒觉时间均短于Control组患者,P <0.05;Research组患者的醒觉次数少于Control组患者,P <0.05;Research组患者的睡眠总时间长于Control组患者,P <0.05;Research组患者的睡眠效率、治疗的总有效率均高于Control组患者,P <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失眠患者使用黛力新联合右佐匹克隆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改善其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失眠 黛力新 右佐匹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导致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雷 刘斌 +2 位作者 郭建雄 王栋 赵焱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22期82-83,共2页
目的 :探讨导致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这80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情况将其分为脑梗死组(36例)和非脑梗死组(44例)。笔者对两... 目的 :探讨导致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这80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情况将其分为脑梗死组(36例)和非脑梗死组(44例)。笔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找出导致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至接受治疗的时间平均为(55.22±28.02)天,非脑梗死组患者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至接受治疗的时间平均为(20.22±8.19)天。与非脑梗死组患者相比,脑梗死组患者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至接受治疗的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死组患者中,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有25例(占69.44%),亚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和慢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共有11例(占30.56%)。在非脑梗死组患者中,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有10例(占22.72%),亚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和慢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共有34例(占77.28%)。与非脑梗死组患者相比,脑梗死组患者中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占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死组患者中,上矢状窦处存在静脉血栓的患者有33例,横窦处存在静脉血栓的患者有32例。在非脑梗死组患者中,上矢状窦处存在静脉血栓的患者有26例,横窦处存在静脉血栓的患者有25例。与非脑梗死组患者相比,脑梗死组患者中上矢状窦处和横窦处存在静脉血栓的患者的人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出现静脉血栓至接受治疗的时间较长、其颅内静脉窦血栓为急性、其颅内静脉血栓分布于上矢状窦处和横窦处是导致其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对上述情况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 脑梗死 危险因素 急性 上矢状窦 横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疏血通治疗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20
作者 肖梅 张利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19期185-186,共2页
目的 :探讨用疏血通治疗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0年3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有20例患者,观察组有30例患者。为对... 目的 :探讨用疏血通治疗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0年3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有20例患者,观察组有3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MMSE(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的评分。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疏血通治疗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其MMSE评分。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脑梗死 疏血通注射液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