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孙斌 杜松朴 +1 位作者 薛建春 孙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7,共13页
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机理,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内蒙... 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机理,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1年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空间分异明显。新型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0.26提升到2021年的0.69,生态安全水平由2005年的0.26提高到2021年的0.57,公共健康水平在2021年达到0.64;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与公共健康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增长态势,由2005年的0.22上升到2021年的0.62,表现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其余盟市较低的空间格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制约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年均障碍度分别为17.32%、8.74%、7.33%。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 耦合机理 障碍度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县域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斌 孙涛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9期159-164,共6页
县城作为县域中心,天然就是沟通联系城乡的中枢纽带,是农牧民进城、资源要素跨界配置的天然载体。以内蒙古69个旗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进行研究发现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县域新型城镇化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有4个方... 县城作为县域中心,天然就是沟通联系城乡的中枢纽带,是农牧民进城、资源要素跨界配置的天然载体。以内蒙古69个旗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进行研究发现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县域新型城镇化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县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滞后;县域城镇与乡村的人口分布矛盾凸显;县域城镇与乡村产业、要素联动不足;县域城镇与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仍存在较大差距。围绕以上4个问题,从县域功能定位、人口布局、要素流动和产业联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4个方面提出未来内蒙古统筹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县域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基于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贾春香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78,共4页
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发现,在全国31个省份中,内蒙古是一个极具科技创新潜力的区域,但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等维度显著落后于其他省份。加大研发投入强度、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生态创新和提高创新产出水平是提升内蒙古... 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发现,在全国31个省份中,内蒙古是一个极具科技创新潜力的区域,但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等维度显著落后于其他省份。加大研发投入强度、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生态创新和提高创新产出水平是提升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研发投入 生态创新 创新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内蒙古与蒙、俄产能一体化分析——以钢铁、水泥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魏曙光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105,共10页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内蒙古凭借地缘优势、人文优势正在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内蒙古通过对蒙、俄输出钢铁和水泥,对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利用TVP-VAR模型实证检验证实,内...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内蒙古凭借地缘优势、人文优势正在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内蒙古通过对蒙、俄输出钢铁和水泥,对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利用TVP-VAR模型实证检验证实,内蒙古对蒙、俄在钢铁、水泥的产能输出,短期内对第二产业的增长影响较为显著,但中期影响减弱,长期影响不明显。因此,内蒙古应抓住机会,通过产能一体化进一步化解钢铁、水泥过剩产能,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蒙俄走廊 钢铁 水泥 TVP-VAR模型 产能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效率评价及其聚类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罗海霞 段永峰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141-143,共3页
本文从投入产出角度,利用内蒙古乌海市、包头、赤峰和鄂尔多斯等10个资源型城市2007-2012年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运用DEA视窗分析对其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了各个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并依据不同的特征对评... 本文从投入产出角度,利用内蒙古乌海市、包头、赤峰和鄂尔多斯等10个资源型城市2007-2012年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运用DEA视窗分析对其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了各个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并依据不同的特征对评价结果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效率表现不一,总体呈现投入要素有冗余,规模报酬递减。包头、鄂尔多斯、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经济发展效率良好,发展效率比较稳定性,而乌海和通辽市发展效率较低且不稳定,呼伦贝尔市投入产出效率最低,但效率变动较小。并据此提出各个资源型城市提高经济发展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效率评价 聚类分析 DEA视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基于内蒙古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梅蕾 胡荣荣 +1 位作者 张鹏 李文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25-730,共6页
目的:科学地研究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利用灰色关联度、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北京、上海等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较好,内蒙古仅居第21位:结论: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弱、人才缺失、创新能力... 目的:科学地研究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利用灰色关联度、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北京、上海等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较好,内蒙古仅居第21位:结论: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弱、人才缺失、创新能力不足等都是造成内蒙古健康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的原因,最终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服务业 灰色关联度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区城镇化路径现实选择——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调研 被引量:7
7
作者 潘桂英 张江朋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12期221-223,共3页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城镇化之路注定比较艰难,而对于地处边远落后、少数民族聚居的草原牧区更加艰难。文章以2011年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为背景,查阅文献,基于草原牧区的现实情况,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当下我国草原牧区...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城镇化之路注定比较艰难,而对于地处边远落后、少数民族聚居的草原牧区更加艰难。文章以2011年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为背景,查阅文献,基于草原牧区的现实情况,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当下我国草原牧区城镇化路径的现实选择以划类别、分阶段和找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城镇化率 城镇化路径 草原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区域产业内部竞争力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郝戊 王卉平 张璞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77,共5页
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回顾了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分析了国内和内蒙古地区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并通过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对内蒙古产业和... 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回顾了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分析了国内和内蒙古地区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并通过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对内蒙古产业和其他省份的产业进行竞争力综合比较和评价;通过纵向对比分析内蒙古近年来的产业竞争力发展状况,寻找影响该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结果同时引申出提升内蒙古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产业竞争力 因子分析 产业集群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及低碳转型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斯琴 田雪岐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4,41,共8页
为了探究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及城市低碳转型的现实路径、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在对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与低碳转型互促机制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宽带中国”试点城市这一准自然实验,以低... 为了探究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及城市低碳转型的现实路径、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在对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与低碳转型互促机制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宽带中国”试点城市这一准自然实验,以低碳转型程度为被解释变量,以数字经济的代理变量“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核心解释变量,把能源效率、产业结构、消费低碳转型水平作为表征新质生产力的中介变量,利用2011—2022年黄河流域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推进黄河流域城市低碳转型;2)数字经济的低碳转型效应在黄河流域具有城市等级与城市规模异质性,在中心城市其效应更显著,在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效应依次递增;3)新质生产力对数字经济低碳转型效应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供给侧能源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其显著助力黄河流域城市低碳转型的两条具体路径。提出了全面推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着力点、多措并举持续推进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 低碳转型 现实路径 双重差分模型 实证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贫困民族地区减贫的影响——基于内蒙古20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赵周华 霍兆昕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68-76,共9页
基础设施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也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贫困影响理论的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现有未脱贫的20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与贫困程度之... 基础设施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也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贫困影响理论的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现有未脱贫的20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与贫困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明显降低当地的贫困程度,具有显著的减贫作用,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未有效改善当地的贫困状况,减贫作用不明显,这意味着物质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民族地区的减贫效果没有服务性基础设施的减贫效果好。在此基础上,从加大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和医疗扶贫的投入力度、加快贫困民族地区农业和信息化服务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要素的相互配合等方面为贫困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提出应对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精准扶贫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阶段SBM-DEA的内蒙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被引量:12
11
作者 薛建春 吴彤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8-103,111,共7页
城市土地是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有序运行的空间载体,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变化规律,将为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供科学化建议。论文选取内蒙古12个盟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1-2017年内... 城市土地是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有序运行的空间载体,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变化规律,将为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供科学化建议。论文选取内蒙古12个盟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1-2017年内蒙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研究表明:静态视角下,内蒙古城市2011-2017年平均土地利用效率为0.884,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盟市间效率差异较大;动态视角下,内蒙古各盟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增长趋势,平均增幅为5.9%,在2017年出现回落,主要受技术进步水平的影响;投影分析发现,兴安盟、赤峰市与乌兰察布市距生产前沿面投影距离较大,此类城市需要减少投入冗余、扩大产出调整至有效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阶段SBM-DEA模型 Malmquist指数模型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常态下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 被引量:3
12
作者 梅蕾 崔林影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8期137-139,共3页
创新能力提升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之一。新常态对我国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是服务业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地区9省份服务业创新能力进行横向对比评价;其次,利用因子分析... 创新能力提升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之一。新常态对我国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是服务业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地区9省份服务业创新能力进行横向对比评价;其次,利用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法对2004-2013年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进行时间序列纵向分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提升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服务业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法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重要发展战略及政策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斯琴 张璞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3-45,共3页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一直以资源优势为依托,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观全区经济发展,其中存在着深层问题,经济总量偏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突...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一直以资源优势为依托,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观全区经济发展,其中存在着深层问题,经济总量偏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化发展不合理,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科技教育总体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章提出,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继续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之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力度,发展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努力实现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区域发展战略 资源节约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DSSM-区位熵的内蒙古服务业主导行业选择 被引量:1
14
作者 梅蕾 王宝 崔林影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8-95,共8页
本文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法构建服务业主导行业选择的空间模型,并以内蒙古服务业2009-2013年整体发展状况为研究主体进行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模型分析,结合区位熵综合分析结果评估内蒙古服务业内各行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最终选定最具潜力和... 本文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法构建服务业主导行业选择的空间模型,并以内蒙古服务业2009-2013年整体发展状况为研究主体进行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模型分析,结合区位熵综合分析结果评估内蒙古服务业内各行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最终选定最具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五大行业作为内蒙古服务业优先发展的主导行业,以期为内蒙古确定促进服务业快速、均衡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偏离-份额法 空间模型 区位熵 服务业 主导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立体和2D平面视角的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郝戊 王瑞琼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325-331,共7页
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是"新五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中坚力量,构建内蒙古自治区的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系统,利用熵值赋权法、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测度其12个地市盟的三化强度,并划分其协调发展阶段,借助3D立体... 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是"新五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中坚力量,构建内蒙古自治区的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系统,利用熵值赋权法、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测度其12个地市盟的三化强度,并划分其协调发展阶段,借助3D立体与2D平面视角下的全局趋势与内部空间插值手段模拟其空间格局变化态势,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强度超前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最为滞缓,整体为轻度失调衰退,面临着工业化成本大于收入的不良、农业产出大于预算的优势两种截然相反的境遇,社会城镇化是其城镇化重心。(2)呼和浩特、包头城镇化位居首位,鄂尔多斯、包头工业化实力不可小觑,赤峰与通辽农业现代化实力雄厚,乌海、阿拉善盟等三化处于劣势地位,其中仅鄂尔多斯为勉强协调发展,其余均为失调。(3)3D视角下的内蒙古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全局空间分异明显,东西向多呈现倒U形结构且强度超于南北向,协调发展度的整体差异大于三化综合值和耦合度;2D平面内部以乌兰察布为分界线的西部工业化大于东部、以锡林郭勒为分界线的东部农业现代化实力超于西部,城镇化高值区位于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包头的中心地域;协调发展度高低值区与三化综合分布相吻合,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等低谷点位处呼伦贝尔、赤峰-通辽、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高峰地之间,断裂态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 3D立体与2D平面 协调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企业创新障碍及若干建议
16
作者 郝戊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0-22,共3页
对内蒙古科技进步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扼要的评价,认为内蒙古的经济增长,不仅依赖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还依赖于企业的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分析了内蒙古企业创新存在的若干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内蒙古企业创新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企业创新 障碍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结构变迁对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分析—以内蒙古为例
17
作者 王晓轩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8期112-114,共3页
本文利用转换份额分析方法,将劳动生产率分解为增长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分析它们对生产率的贡献情况。文章以内蒙古为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本文利用转换份额分析方法,将劳动生产率分解为增长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分析它们对生产率的贡献情况。文章以内蒙古为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步被以技术为核心的增长效应所取代,说明市场化改革导致的资源配置正趋于合理,资源配置的效率由低效转为正常的配置,市场化改革的效应在逐步减弱,科学技术进步带动的经济增长正在增强,而2002-2011年期间,结构变迁效应再次提升,说明深度的市场化改革正在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变迁 劳动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资源型城市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因素分析
18
作者 于晓燕 吴健 +2 位作者 魏光普 高雅娴 周通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9,共16页
[目的]提升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实现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黄河“几字弯”沿线的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区域,在剖析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协调机理基础上,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模... [目的]提升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实现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黄河“几字弯”沿线的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区域,在剖析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协调机理基础上,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了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驱动因素。[结果]2003-2022年,20座资源型城市经济质量指数为0.093~0.296,稳步上升;2003-2022年生态韧性指数为0.416~0.616,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趋势。“几字弯”区域经济与生态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03-2012年从0.465高速增长至0.609,2012-2022年缓慢增长至0.670,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其中仅太原(0.832)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洛阳(0.770)、鄂尔多斯(0.731)和呼和浩特(0.728)达到中等协调水平,其余城市协调水平均低于平均水平。经济质量滞后是制约大部分城市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城镇化率与建设用地比重的高低是协同发展的核心指标,高等教育固定资产投资为次要指标。研究发现,生态环境类指标影响力逐渐减弱,各因素间影响力差距逐年缩小,呈现均衡化趋势。[结论]研究结果可以探明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驱动因素,为当地各级政府提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经济质量 生态韧性 耦合协调度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碳排放强度——基于技术创新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链式中介效应的实证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越峰 刘冰冰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1-460,470,共11页
针对数字经济如何促进碳减排问题,本研究基于中国30个(西藏除外)省份的面板数据,引入技术创新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中介变量,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后减... 针对数字经济如何促进碳减排问题,本研究基于中国30个(西藏除外)省份的面板数据,引入技术创新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中介变量,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倒“U”型变化趋势。传导机制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体现出明显的链式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高科技投入省域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而低科技投入省域这一效应并不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降碳拓展了多条路径,丰富了碳减排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强度 产业链高质量 链式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涉农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宝胡日查 陈池波 +1 位作者 潘经韬 宝乌云塔娜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5,共14页
近年来,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涉农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11-2020年沪深两市A股涉农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理论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涉农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机理,实证检验两者间关系并分析影响路径。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可有效促进涉农... 近年来,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涉农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11-2020年沪深两市A股涉农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理论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涉农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机理,实证检验两者间关系并分析影响路径。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可有效促进涉农企业创新投入,主要通过提高风险承担能力以及增强产品市场竞争来影响涉农企业创新投入;数字经济发展对涉农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存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异质性。基于此,提出各级政府应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并实施差异化发展政策,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对涉农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同时涉农企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以及区块链等科技产品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提高创新投入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涉农企业 创新投入 风险承担 产品市场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