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Ce加入量对50W470无取向硅钢织构的影响
1
作者 张年迪 杨礼林 +2 位作者 许涛 谢东西 李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95,共6页
利用XRD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不同稀土含量的50W470无取向硅钢的热轧、冷轧、退火试样的宏观织构和微观织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Ce含量50W470无取向硅钢的热轧板表层织构主要聚集在Goss织构周围,且随着Ce含量增加,热轧... 利用XRD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不同稀土含量的50W470无取向硅钢的热轧、冷轧、退火试样的宏观织构和微观织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Ce含量50W470无取向硅钢的热轧板表层织构主要聚集在Goss织构周围,且随着Ce含量增加,热轧板表层Goss织构强度逐渐降低,心部{001}<uvw>织构强度逐渐降低;冷轧板的表层及心部织构主要类型相同,但是强度存在差异,2^(#)、3^(#)钢的{001}<110>、{110}<110>织构强度高于无稀土1^(#)钢的;随Ce含量的增加,退火板中面织构占比及织构因子发生变化:有利织构{100}+{110}占比增加,不利织构{111}占比减少,织构因子({100}+{110})/{111}从3.6增加到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织构 稀土Ce 退火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化焙烧-选择性分解-水浸法回收铈铁硼废料中稀土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宇航 邓永春 +3 位作者 姜银举 辛文彬 唐家悦 梁雨雨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9,共6页
采用硫酸化焙烧-选择性分解-水浸法回收铈铁硼废料中的稀土,并探究了在该工艺过程中CeO_(2)的反应机理及Ce的价态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回收工艺条件为硫酸浓度14.5mol/L,且硫酸用量为理论量的2倍,硫酸化焙烧温度300℃,时间60min;选择... 采用硫酸化焙烧-选择性分解-水浸法回收铈铁硼废料中的稀土,并探究了在该工艺过程中CeO_(2)的反应机理及Ce的价态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回收工艺条件为硫酸浓度14.5mol/L,且硫酸用量为理论量的2倍,硫酸化焙烧温度300℃,时间60min;选择性分解温度700℃,时间120min。在上述优化条件下,稀土浸出率达到95.46%,杂质Fe以Fe_(2)O_(3)的形式进入滤渣中,浸出液经草酸沉淀、焙烧后得到稀土氧化物Nd_(0.20)Ce_(0.80)O_(1.90)。硫酸化焙烧过程产物为Ce(SO_(4))_(2)、RE_(2)(SO_(4))_(3)、Fe_(2)(SO_(4))_(3);选择性分解过程得到Ce_(2)(SO_(4))_(3)、Fe_(2)O_(3)和不分解的其他RE_(2)(SO_(4))_(3),分解生成的SO_(3)进一步与未反应的CeO_(2)反应生成Ce_(2)(SO_(4))_(3);水浸过程水溶性的Ce_(2)(SO_(4))_(3)和RE_(2)(SO_(4))_(3)进入浸出液,而不溶于水的Fe_(2)O_(3)进入滤渣,从而实现铈铁硼废料中稀土的有效分离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回收 铈铁硼废料 硫酸化焙烧 选择性分解 水浸 工艺优化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附加值煤气化渣基材料开发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宇 王建敏 +1 位作者 张弦 欧阳顺利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0-101,共12页
煤气化渣是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年增长量在3 000万t以上,利用率仅为8%左右。目前对煤气化渣的处置以填埋为主。本文着眼于煤气化渣利用难的问题,在充分探讨煤气化渣物化特性的基础上,综述了利用煤气化渣开发高附加值材料的研究进展... 煤气化渣是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年增长量在3 000万t以上,利用率仅为8%左右。目前对煤气化渣的处置以填埋为主。本文着眼于煤气化渣利用难的问题,在充分探讨煤气化渣物化特性的基础上,综述了利用煤气化渣开发高附加值材料的研究进展。从制备方法、机理、产品性能及应用等方面对煤气化渣开发吸附材料、陶瓷材料、胶凝材料、吸波材料展开了讨论,分析了目前煤气化渣开发材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机遇。煤气化渣在开发材料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其在高温气化过程中形成的多孔、高活性的硅碳基体,在强化碳灰分离基础上进行组分转化与改性,注重有机-无机的协同利用和工艺技术的耦合,形成以规模化消纳-废渣液回收为基础,以开发区别于其他固废的材料为特色的整体利用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吸附材料 陶瓷材料 吸波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Ce及热处理对铸态U75V钢中夹杂物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海南 曹建强 +1 位作者 任磊 杨吉春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70,共9页
以铸态U75V为实验钢种,研究了向钢中添加稀土Ce、热处理工艺及二者共同作用对钢中以MnS为主的夹杂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始铸态U75V钢中主要有三类夹杂物:纯MnS、Al_(2)O_(3)-SiO_(2)-MnO复合夹杂物及MnS半包裹Al_(2)O_(3)-SiO_(2)的复... 以铸态U75V为实验钢种,研究了向钢中添加稀土Ce、热处理工艺及二者共同作用对钢中以MnS为主的夹杂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始铸态U75V钢中主要有三类夹杂物:纯MnS、Al_(2)O_(3)-SiO_(2)-MnO复合夹杂物及MnS半包裹Al_(2)O_(3)-SiO_(2)的复合夹杂物;其平均尺寸为4.75μm,平均长宽比为1.27。将原始铸态U75V钢加热至1300℃保温1h后空冷,钢中夹杂物的种类和成分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夹杂物平均尺寸降低至3.8μm,降低了约20%,平均长宽比也减小约4.7%。向钢中添加0.0013%稀土Ce后,夹杂物成分复杂化,除了纯MnS以外,还有三种不同形态的含Ce夹杂物;与原始铸态U75V钢相比,添加稀土Ce后,夹杂物平均尺寸显著降低,减小了1.91μm(约40%),但长宽比略增(约1.6%)。向钢中添加稀土Ce再加热至1300保温1h后空冷,与原始铸态U75V钢相比,夹杂物平均尺寸降低约34%,长宽比降低约2.4%。综合对比,在U75V钢中添加0.0013%稀土Ce并对其进行1300℃保温1h后空冷处理,钢中MnS及相关夹杂物尺寸和长宽比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Ce U75V重轨钢 热处理 夹杂物 尺寸 长宽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O掺杂对高炉渣熔融调质钢渣物相组成及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郝帅 罗果萍 +3 位作者 陈银胜 柴轶凡 安胜利 宋巍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98,104,共5页
为了探明MgO掺杂对高炉渣熔融调质钢渣(混合渣)物相组成与结构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SEM-EDS扫描电镜对高温调质后混合渣物相组成及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掺杂MgO能有效抑制MgFe_(2)O_(4)相和非胶凝性Ca_(2)Al_(2)SiO_(7)物相生... 为了探明MgO掺杂对高炉渣熔融调质钢渣(混合渣)物相组成与结构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SEM-EDS扫描电镜对高温调质后混合渣物相组成及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掺杂MgO能有效抑制MgFe_(2)O_(4)相和非胶凝性Ca_(2)Al_(2)SiO_(7)物相生成、促进MgFeAlO_(4)物相生成,提高混合渣熔点。MgO掺杂量2%的高温调质混合渣截面呈层状结构,内层MgFeAlO_(4)物相占比增加,孔洞均匀且细小;中间具有层状结构的MgFe_(2)O_(4)尖晶石包裹在MgFeAlO_(4)物相周围;外层Ca_(2)Al_(2)SiO_(7)物相孔洞均匀,致密度适中;此结构的混合渣是较好的重金属离子过滤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高炉渣 MGO 高炉渣熔融调质钢渣 混合渣 高温调质 过滤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区激光熔化成形316L不锈钢零件中的缺陷及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丛佳琦 计云萍 +3 位作者 王磊 康学良 李一鸣 任慧平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共6页
选区激光熔化(SLM)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之一。SLM成形零件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许多缺陷,包括孔隙、表层粉末球化、裂纹等;缺陷的形成不仅会影响成形过程的顺利进行,也会破坏零件内部完整性,降低零件的服役性能。对SLM成形3... 选区激光熔化(SLM)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之一。SLM成形零件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许多缺陷,包括孔隙、表层粉末球化、裂纹等;缺陷的形成不仅会影响成形过程的顺利进行,也会破坏零件内部完整性,降低零件的服役性能。对SLM成形316L不锈钢零件中孔隙、表层粉末球化、裂纹3种缺陷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综述,对这3种缺陷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控制缺陷的主要措施,最后给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M技术 316L不锈钢 缺陷 形成机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合金掺杂W、Mo原子在γ/γ′相界面扩散机理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旭辉 龚志华 +3 位作者 宿鹏吉 齐建波 麻永林 王俏俏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7-152,共6页
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掺杂W、Mo在镍基高温合金的沉淀强化γ′相分配差异的因素.通过VASP软件,建立γ′-Ni_(3)(Al_(3/8)Ti_(5/8))相的体系模型,选取非等效位置的不同阵点,计算W、Mo原子在不同位置的替代形成能,分析W... 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掺杂W、Mo在镍基高温合金的沉淀强化γ′相分配差异的因素.通过VASP软件,建立γ′-Ni_(3)(Al_(3/8)Ti_(5/8))相的体系模型,选取非等效位置的不同阵点,计算W、Mo原子在不同位置的替代形成能,分析W、Mo在γ′相的占位倾向;计算掺杂W、Mo原子前后,界面的吸附能,研究掺杂W、Mo对相界的影响;计算W、Mo原子从γ向γ′相扩散,获得W、Mo扩散的路径与势垒.结果表明,W、Mo的掺杂优先替代γ′-Ni_(3)(Al_(3/8)Ti_(5/8))相5号Al原子,并提高相界的稳定性;分配的差异是W相比于Mo替代γ′相位置的Al原子更易形成空位,而γ相中的Ni原子较难形成空位,且逆扩散所需能量更多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扩散 掺杂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电磁能(CEME)时效处理下Al-Zn-Mg-Cu合金的析出及强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白庆伟 麻永林 +2 位作者 邢淑清 于文霞 陈重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0143-20148,20160,共7页
文中提出了可控电磁能(CEME)铝合金辅助时效处理技术,研究了脉冲电磁场产生的可控电磁能对Al-Zn-Mg-Cu合金析出相密度、尺寸分布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组织强化机制。引入磁-热扩散模型和量子力学探讨外加脉冲磁能作用下Al-Zn-Mg-Cu... 文中提出了可控电磁能(CEME)铝合金辅助时效处理技术,研究了脉冲电磁场产生的可控电磁能对Al-Zn-Mg-Cu合金析出相密度、尺寸分布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组织强化机制。引入磁-热扩散模型和量子力学探讨外加脉冲磁能作用下Al-Zn-Mg-Cu合金的扩散析出机理。结果表明,施加脉冲电磁场有利于增加析出质点数量,而延长时效可促进析出相长大,经脉冲电磁场时效1 h后的析出相分布密度为1.124μm^(-2),约为传统时效12 h的3倍,其抗拉强度分别为506 MPa和542 MPa;随着析出相尺寸的增大,强化机理由共格应变场强化机制(OS)过渡至Orowan绕过强化模型(CS),理论临界析出颗粒尺寸为20 nm。动力学分析认为,外加磁能对扩散激活能的G tot作用较小,提高原子振动频率v 0是增加析出质点数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出强化 外加磁能 磁-热扩散模型 Larmor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