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设计作品选登
1
作者 杨宗越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F0002-F000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2
作者 张巴达日胡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F0004-F0004,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验经济视角下内蒙古乡村旅游预评价研究
3
作者 白胤 赵鸿 +2 位作者 李洪健 王伟栋 殷俊峰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3,共12页
首先,确定游客主体在体验经济与旅游活动之间的媒介作用,以游客出行、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及娱乐6个方面为准则层,拟定预评价体系指标,同时选取内蒙古典型旅游村进行实地调研采样,收集规划建设相关数据,对拟定的指标项进行完善和修... 首先,确定游客主体在体验经济与旅游活动之间的媒介作用,以游客出行、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及娱乐6个方面为准则层,拟定预评价体系指标,同时选取内蒙古典型旅游村进行实地调研采样,收集规划建设相关数据,对拟定的指标项进行完善和修正。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预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及权重进行检验,从而构建出一个相对科学、客观及可操作的预评价指标体系,在体验经济与旅游乡村规划建设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便于反复修正和指导建设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经济 乡村旅游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染纺织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靳晓东 刘思源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89,共4页
印染纺织品与环境艺术设计在审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存在密切关联,印染纺织品应用于商业环境中能突显主题与特色,用于公装环境中可以营造出和谐统一的空间氛围,用于私人住宅则可提升居住舒适度和营造温馨氛围,同时确保安全性。为充分发... 印染纺织品与环境艺术设计在审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存在密切关联,印染纺织品应用于商业环境中能突显主题与特色,用于公装环境中可以营造出和谐统一的空间氛围,用于私人住宅则可提升居住舒适度和营造温馨氛围,同时确保安全性。为充分发挥印染纺织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优势,需结合环境特点合理选择印染纺织品,创新印染技术,注重文化表达,提升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出独特的设计风格,为空间环境增添更多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纺织品 环境艺术设计 创新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域性景观与可持续设计融合发展研究——以内蒙古九峰山耳沁尧村为例
5
作者 张晓敏 李颖 殷俊峰 《园林》 2024年第11期21-27,共7页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乡村振兴被认为是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内蒙古耳沁尧村为例,调研了解其地域性景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村落的空间分布、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进行分析。结合地理...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乡村振兴被认为是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内蒙古耳沁尧村为例,调研了解其地域性景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村落的空间分布、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进行分析。结合地理学、生态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村落地域性景观与可持续设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其进行合理的地域性景观和可持续设计相结合的建设规划,达到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地域景观、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探索适应当下时代背景的地域性景观与可持续设计融合发展的更优策略,真正实现可持续规划设计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地域性景观 可持续 融合发展 景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盟村镇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及成因 被引量:1
6
作者 殷俊峰 柴泽高 +1 位作者 王丹 白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43,共7页
为探究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村镇聚落空间在复杂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系统环境下的演变与发展,基于1988—2023年村镇聚落斑块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等空间格局分析工具,引入空间增长指数、位序规模法则等分析方法,对阿拉善盟村镇聚落... 为探究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村镇聚落空间在复杂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系统环境下的演变与发展,基于1988—2023年村镇聚落斑块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等空间格局分析工具,引入空间增长指数、位序规模法则等分析方法,对阿拉善盟村镇聚落体系空间格局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聚落空间布局的方向性在逐渐减弱,集聚的区域和范围在不断扩大。(2)聚落规模的增长幅度较大,但增速的波动性也比较强,聚落斑块从大规模高值聚落集聚向复合型小规模依附于大规模聚落集聚转变。(3)首位聚落的垄断性较强,中位序聚落发展缓慢,低位序聚落增长较快。(4)影响阿拉善盟村镇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的因素主要有外部的约束力生态因素、离心力建设因素以及决策力政策因素,内部的驱动力经济因素和牵引力文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聚落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内蒙古阿拉善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石拐矿区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和景观格局分析研究
7
作者 魏光普 朱治衡 +2 位作者 石家成 张文君 于晓燕 《园林》 2024年第11期4-13,共10页
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石拐矿区2003年、2013年及2023年的土地覆盖数据,探讨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力。土地覆盖数据使用ENVI遥感软件分析2003年、2013年、2023年Landset 30 m精度卫星图;采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土地覆盖及... 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石拐矿区2003年、2013年及2023年的土地覆盖数据,探讨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力。土地覆盖数据使用ENVI遥感软件分析2003年、2013年、2023年Landset 30 m精度卫星图;采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土地覆盖转移主要发生在石拐矿区的西南部,其中2003–2013年主要是农田和灌草地向建设用地、灌草地向林地的转移;2013–2023年主要是农田向灌草地、灌草地向未利用地、灌草地向林地的转移。石拐矿区在近20年的土地覆盖变化为:农田和灌草地不断减少、林地持续增加、未利用土地先减少后增加、水体面积较稳定。石拐矿区灌草地约占整个矿区80%的面积,是该矿区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灌草地、林地、农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先碎化后集中,其中发生转化的是一些小斑块,而主要的景观斑块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矿区土地覆盖整体呈现出均衡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石拐矿区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受政策影响较大,例如棚户区搬迁、石拐新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等。研究结果与石拐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各类型用地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相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为该矿区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景观格局 驱动力 矿区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结构理论视角下稀土元素可视化设计研究
8
作者 韩冬楠 曹雅馨 +1 位作者 李源河 杨宗越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45,共7页
通过理论分析与设计实践,探索并构建稀土元素叙事性可视化的设计路径,提升稀土元素科学信息的可视化表现力,并增强其在公众认知和科学传播中的有效性。对叙事结构理论和叙事性可视化进行相关背景综述,分析稀土元素的基本概况,进而构建... 通过理论分析与设计实践,探索并构建稀土元素叙事性可视化的设计路径,提升稀土元素科学信息的可视化表现力,并增强其在公众认知和科学传播中的有效性。对叙事结构理论和叙事性可视化进行相关背景综述,分析稀土元素的基本概况,进而构建稀土元素叙事性可视化设计路径,主要包括确立叙事主题、构建叙事结构、产出叙事原型和设置叙事情节,并通过设计实践应用。构建将复杂科学信息转化为清晰直观易理解的叙事性可视化设计理论框架,明确设计路径为设计流程提供指导,有助于更广泛地普及稀土元素相关知识,增强公众对稀土元素的理解与关注。同时丰富叙事性可视化的理论体系,并为科学传播提供新颖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结构理论 叙事性可视化设计 稀土元素 设计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建筑中中国传统美术的体现与演变
9
作者 靳晓东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189,共1页
中国古建筑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最直接的体现,更是传统美术精华的集中体现。自古以来,古建筑在设计与构造中融合了丰富的美术元素,通过雕刻、彩绘、结构美学等多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对中国古建筑中传统美术的... 中国古建筑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最直接的体现,更是传统美术精华的集中体现。自古以来,古建筑在设计与构造中融合了丰富的美术元素,通过雕刻、彩绘、结构美学等多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对中国古建筑中传统美术的体现与演变加以探讨,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发展脉络,更能为当代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宝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美学 雕刻 古建筑 体现 演变 中国传统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人机交互设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边坤 韩冬楠 +2 位作者 李思雨 郭媛媛 李祺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9-204,共6页
为进一步分析多模态人机交互的研究进展,探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从起源、模态分类及应用前景方面对多模态人机交互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指出发展趋势和挑战。多模态人机交互在视觉、听觉、触觉和手势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已相对成熟;眼... 为进一步分析多模态人机交互的研究进展,探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从起源、模态分类及应用前景方面对多模态人机交互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指出发展趋势和挑战。多模态人机交互在视觉、听觉、触觉和手势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已相对成熟;眼动追踪、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但在转化为实际应用时,其普及程度相对较低;而嗅觉和味觉的研究受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影响,仍处于发展阶段。多模态人机交互呈现开放数据库及强智能的跨模态交互及跨设备交互发展趋势,但在模态融合、数据收集和隐私安全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梳理和归纳多模态人机交互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 多模态 交互模态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创产品的文化表征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志春 杨书羽 李日辉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1-192,共12页
目的以文创产品的文化表征为研究对象,以可表征文化的设计要素为评价指标,配合相关方法和工具,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文化表征评价方法,以评估文创产品的文化属性,指导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方法探讨文创产品的文化表征与评价指标的变量关系... 目的以文创产品的文化表征为研究对象,以可表征文化的设计要素为评价指标,配合相关方法和工具,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文化表征评价方法,以评估文创产品的文化属性,指导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方法探讨文创产品的文化表征与评价指标的变量关系,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焦点小组讨论法梳理、分析和提取相关评价指标,结合文化层次理论和情感化设计分层原理建立了三层级12个指标的文化表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各指标权重,并按照评价流程提出了文创产品的文化表征评价方法。结论该评价方法可以对文创产品中各设计要素的文化表征程度进行评估,为文创产品的科学评价与设计优化提供可信依据,有助于提高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价值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创产品 文化表征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长记忆》
12
作者 张路得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07-I0007,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融通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媒体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
13
作者 杨小晖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7-43,63,共8页
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媒体领域的人才培养亟须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教育背景。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本科、硕士、博士教育阶段的整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优化教育层次结构、推动科研工作的高效进展以及应对未来行业挑战具有重要的战... 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媒体领域的人才培养亟须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教育背景。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本科、硕士、博士教育阶段的整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优化教育层次结构、推动科研工作的高效进展以及应对未来行业挑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实现从本科到博士阶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升级。采用三维动态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实时反馈,建设跨学科的师资队伍以提升教学品质,并构建动态调整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推动数字媒体人才的多维度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融通 人工智能赋能 本硕博一体化 人才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木的优势特性及其在斗拱结构中的应用
14
作者 李源河 康鸿发 陈倡 《内蒙古林业》 2025年第5期41-44,共4页
樟子松,生长于北纬45°寒温带的常绿乔木,是我国特有的松树,其木材在中国建筑史上扮演着“木构筋骨”的重要角色。从物理特性来看,樟子松木堪称自然界的“结构大师”。其密度恰好处在承重与弹性的黄金平衡点,既不像楠木过于致密导... 樟子松,生长于北纬45°寒温带的常绿乔木,是我国特有的松树,其木材在中国建筑史上扮演着“木构筋骨”的重要角色。从物理特性来看,樟子松木堪称自然界的“结构大师”。其密度恰好处在承重与弹性的黄金平衡点,既不像楠木过于致密导致加工困难,也不似杉木过于松软难以承重。更神奇的是其“呼吸调节”的能力,当环境湿度波动时,樟子松木的干缩率远低于普通松木,这种尺寸稳定性使其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成为建筑材料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斗拱结构 物理特性 北方地区 樟子松木 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美育的包头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体系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格日勒 龙婷 +1 位作者 冯启哲 王兆旻 《园林》 2024年第11期36-42,共7页
聚焦生态美育在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中的核心价值,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普遍忽视生态美育融合和缺乏系统化实践体系的现状,创新性地构建涵盖感知型、认知型和实践型三类生态美育类型的理论框架。在包头市九原区的社区公共空间... 聚焦生态美育在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中的核心价值,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普遍忽视生态美育融合和缺乏系统化实践体系的现状,创新性地构建涵盖感知型、认知型和实践型三类生态美育类型的理论框架。在包头市九原区的社区公共空间中,将生态美育理念贯穿于社区微更新的各个环节,并在不同空间类型中实践应用。结果表明,生态美育不仅显著提升居民对自然美的感知与认知能力,还促进居民间的积极互动与社区凝聚力的增强。研究成果可为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与生态美育的融合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并丰富生态美育的理论体系。对于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未来社区公共空间在规划建设中有效融入生态美育具有深远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育 包头市 社区公共空间 微更新 实践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隐式意图脑电解码的人机交互多任务建模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苗秀 侯文军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68-1682,共15页
在短期内具有完全自主水平的机器智能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人仍是人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系统感觉并预测用户的意图,有助于实现人机之间自然动态地协同,提高人机系统安全和效率。然而,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充斥着大量模糊、隐蔽的隐式意... 在短期内具有完全自主水平的机器智能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人仍是人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系统感觉并预测用户的意图,有助于实现人机之间自然动态地协同,提高人机系统安全和效率。然而,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充斥着大量模糊、隐蔽的隐式意图,传统的心理或行为分析方法解析意图无法保证时效性和准确性。随着传感技术发展,基于生理信号识别用户意图成为主流方法,但现有关于隐式意图的研究存在可分模式少、识别精度低、面向领域实境研究不足等问题。面向工控复杂系统领域,在生理视域下基于被动脑机接口技术,提出一种将人自然地纳入到智能人机系统回路中的方法。首先,抽取操作者与工业软件交互过程中的典型任务,在多属性任务组(MATB)多任务范式基础上设计意图生理信号诱发实验程序;接着,采用共空间模式(CSP)算法提取多任务意图脑电空域特征;最后,通过被试间交叉验证和5折参数寻优,构建机器学习意图模型,实现对隐式交互意图的自动识别。研究发现,相比传统特征提取方法,基于改良后的多分类CSP算法对意图特征提取更为有效,结合三维空间特征可视化进一步证实了特征的有效性;脑电信号能够作为判断人机交互隐式意图的依据,CSP SVM算法模型能够有效提高人机交互隐式意图脑电的解码性能。对隐式意图信息的转译对构建基于意图的高效人机交互模型,以及发展人机系统、提高人机协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式意图 人机交互 电解码 多任务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BE理念的园林植物生态应用课程建设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耀辉 王娟 +1 位作者 肖凤洁 魏光普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期111-114,共4页
园林植物生态应用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城市设计专业的选修课。该课程以OBE为教育理念,以植物功能、景观设计为核心内容,以构建区域特色的适宜人居环境为目标,进行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建设。在授课环节,通过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园林植物生态应用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城市设计专业的选修课。该课程以OBE为教育理念,以植物功能、景观设计为核心内容,以构建区域特色的适宜人居环境为目标,进行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建设。在授课环节,通过理论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汇报、课堂翻转以及实践探究等多种方式使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基于学生课堂及课后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及时反思,对课程的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方式进行优化。在教学中发挥以学生为核心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竞赛、科研成果和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获得良好的成果,为培养具备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生态应用 OBE理念 应用型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河湟小流域乡村人居生态单元系统及空间格局推导研究
18
作者 钱利 格日勒 +1 位作者 段俊如 伏蓉 《园林》 2024年第11期14-20,共7页
青海河湟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上游关键地区,作为流域末梢的小流域是基本的集水单元,亦是生态治理与人居建设的基本土地空间单元。在高原生态保护与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双需困境下,小流域与依附其上的乡村... 青海河湟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上游关键地区,作为流域末梢的小流域是基本的集水单元,亦是生态治理与人居建设的基本土地空间单元。在高原生态保护与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双需困境下,小流域与依附其上的乡村聚落及周边农田作为主体构成的小流域乡村人居生态单元现状空间格局破碎化严重,人为营建干扰又加剧破碎化程度,对黄河流域上游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小流域乡村人居生态单元概念解析、系统划分、空间格局推导,青海河湟小流域乡村人居生态单元生态系统共性规律揭示、基本特征归纳及空间格局构成与基本问题梳理,提出单元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管控思考,为本地区及同类地区小流域乡村人居生态单元空间格局分析为前导的管控及递进的营建策略研究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河湟 小流域 乡村 人居生态单元 生态系统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锡宁 《风景园林》 2023年第S02期56-61,共6页
【目的】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HUL)理念自2005年提出至今已有近20年时间,国内外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理论研究仍在持续推进,探索HUL认知、保护与变化管理的理论内涵对当代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目的】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HUL)理念自2005年提出至今已有近20年时间,国内外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理论研究仍在持续推进,探索HUL认知、保护与变化管理的理论内涵对当代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绘制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分析图谱,结合代表性文献的精读,梳理国内外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领域、研究重点、研究趋势。【结果】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可看出,城市历史景观的内涵与价值、价值特征要素、层积、周边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国外研究集中于在全球试点城市总结和践行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实施步骤与实施工具,国内研究则从早期的概念引介转变为对城市历史景观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于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实践的不断探索。【结论】作为“概念”的城市历史景观是遗产保护的对象,其认知与保护已形成清晰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从过去到现在的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历史遗产景观变迁认知的研究范式。作为“方法”的城市历史景观是遗产保护的方法,对于从现在到未来的景观变化管理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其理论方法探索能够指导城市更新设计和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进而实现城市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历史景观 城市更新 城市遗产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