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恢复力时空格局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1
作者 于晓燕 高雅娴 +2 位作者 魏光普 张舒宇 张文君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8-58,共11页
【目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恢复力的时空变化以及极端气候对植被恢复力的影响,揭示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植被恢复力变化的规律和机制。【方法】基于卫星(MOD13Q1V6.1)构建的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数据集和早期预警指标,对内蒙古地区200... 【目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恢复力的时空变化以及极端气候对植被恢复力的影响,揭示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植被恢复力变化的规律和机制。【方法】基于卫星(MOD13Q1V6.1)构建的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数据集和早期预警指标,对内蒙古地区2004—2023年的植被覆盖度和植被恢复力进行评估;此外,基于美国国家环境信息中心(NCEI)的逐日气象数据,计算该地区的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等15个极端气候指数,在综合分析极端气候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定量评估极端气候对植被恢复力的影响。【结果】1)内蒙古自治区85.63%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呈现上升的趋势,植被覆盖度呈现下降趋势的区域分布在大兴安岭林区和西部边缘荒漠区,约57.46%的区域植被恢复力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变化趋势呈现东部和大兴安岭南端草原区上升,大兴安岭林区、西部荒漠和荒漠草原区下降的格局。2)2004—2023年极端暖指数呈现增加趋势,极端高温事件增多,极端强度和频率降水指数呈现增加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在强度和频率上均有所增强。3)极端气候指数与植被恢复力的相关关系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TNx、TXx等强度指数与60%以上区域的植被恢复力呈现正相关,极端低温指数(TN10p、TX10p)在西部荒漠区以及大兴安岭林区多呈正相关。4)TN90p、TX90p对东部草原区恢复力提升贡献显著;RX5day、RX1day、R20mm、R10mm等极端降水指数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并且对植被恢复力的解释力较高,说明极端降水的强度和频率对内蒙古地区植被变化有较大影响。【结论】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恢复力和极端气候空间异质性明显,影响植被恢复力的主要因素是极端降水事件,并且对极端降水强度的响应最为敏感。在未来植被保护与恢复的策略中,应优先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充分考虑不同生态区的气候特点与植被恢复潜力,更加关注水资源管理和极端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DVI 植被恢复力 极端气候 时空变化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石拐矿区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和景观格局分析研究
2
作者 魏光普 朱治衡 +2 位作者 石家成 张文君 于晓燕 《园林》 2024年第11期4-13,共10页
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石拐矿区2003年、2013年及2023年的土地覆盖数据,探讨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力。土地覆盖数据使用ENVI遥感软件分析2003年、2013年、2023年Landset 30 m精度卫星图;采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土地覆盖及... 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石拐矿区2003年、2013年及2023年的土地覆盖数据,探讨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力。土地覆盖数据使用ENVI遥感软件分析2003年、2013年、2023年Landset 30 m精度卫星图;采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土地覆盖转移主要发生在石拐矿区的西南部,其中2003–2013年主要是农田和灌草地向建设用地、灌草地向林地的转移;2013–2023年主要是农田向灌草地、灌草地向未利用地、灌草地向林地的转移。石拐矿区在近20年的土地覆盖变化为:农田和灌草地不断减少、林地持续增加、未利用土地先减少后增加、水体面积较稳定。石拐矿区灌草地约占整个矿区80%的面积,是该矿区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灌草地、林地、农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先碎化后集中,其中发生转化的是一些小斑块,而主要的景观斑块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矿区土地覆盖整体呈现出均衡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石拐矿区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受政策影响较大,例如棚户区搬迁、石拐新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等。研究结果与石拐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各类型用地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相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为该矿区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景观格局 驱动力 矿区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沿黄河流域七盟市碳排放影响因素与情景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于晓燕 沈碧霞 +2 位作者 吴雨彤 高雅娴 魏光普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787,共10页
“双碳”目标下,内蒙古沿黄河流域七盟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为探讨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预测碳排放峰值,选取内蒙古沿黄河流域七盟市2005—2022年面板数据,运用岭回归和扩展STIRPAT模型探究人口规模、城镇化... “双碳”目标下,内蒙古沿黄河流域七盟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为探讨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预测碳排放峰值,选取内蒙古沿黄河流域七盟市2005—2022年面板数据,运用岭回归和扩展STIRPAT模型探究人口规模、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等6个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七盟市碳排放的影响,并基于情景分析法预测七盟市2023—2035年碳排放变化趋势和达峰量。结果表明:2005—2022年七盟市碳排放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人口规模、城镇化率、人均GDP的增加导致碳排放量增加,而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可以有效减缓碳排放量增加;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交互作用会导致七盟市碳排放量增加,而人口规模和人均GDP的交互作用、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的交互作用能有效抑制该地区碳排放量增加;6种不同预测情景下七盟市的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高碳情景和基准情景模拟下2030年碳排放量均未达到峰值,而其他4种情景碳排放量均在2030年出现峰值,且此4种情景模拟下碳减排的效果依次为全面低碳情景>能源强度降低情景>碳排放强度降低情景>产业结构优化情景。因此,全面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清洁能源开发和绿色工业技术突破性发展是内蒙古沿黄河流域七盟市实现经济与节能减排协同发展目标的最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碳排放 情景分析法 STIRPA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
4
作者 李春丽 安家浩 +1 位作者 程硕勋 梅蕾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为探讨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并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从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 为探讨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并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从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进行了核密度估计、σ收敛检验和β收敛检验、空间相关性分析、主要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青海和甘肃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山东和陕西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2)黄河上、中、下游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下游地区一直远高于中上游地区、黄河上游地区一直低于中下游地区,但各省(区)间的差异不断减小、多极化现象减弱,且存在“追赶效应”,各省(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受邻近省(区)的影响;3)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3个维度看,新劳动对象维度是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加强的“薄弱面”,从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来看,森林覆盖率、R&D人员全时当量、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第三产业增加值、交通网密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占比、产业结构、环境保护力度是制约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子。提出了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环境保护、激励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测度 区域差异 障碍因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露天稀土矿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5
作者 于晓燕 陈鹏先 +2 位作者 魏光普 商亚男 高雅娴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5期48-54,共7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评价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和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山白云鄂博(东矿坑、西矿坑、主矿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稀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短板理论、加...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评价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和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山白云鄂博(东矿坑、西矿坑、主矿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稀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短板理论、加权指数模型对研究区的资源、环境、经济3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资源承载力评价方面,东矿坑资源可利用量占比为16.14%,等级为“低”,主矿坑资源可利用量占比为20.07%,等级为“中”,西矿坑资源可利用量占比为57.79%,等级为“高”;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面,东矿坑和主矿坑等级为“低”,西矿坑等级为“中”;社会经济承载力评价方面,东矿坑矿业开发指数为82.37,处于盈余状态,主矿坑和西矿坑矿业开发指数分别为67.37、75.47,处于均衡状态;白云鄂博露天稀土矿山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等级为中等,其中西矿坑承载力综合评价得分为3.98,承载力评价等级为“高”,东矿坑和主矿坑承载力综合评价得分为2.24、2.60,承载力评价等级为“中”。研究发现,白云鄂博露天稀土矿山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与稀土矿产资源开采现状相适应,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未来开采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主矿坑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具体的修复政策,以期为绿色矿山建设和当地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指标 露天稀土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资源型城市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因素分析
6
作者 于晓燕 吴健 +2 位作者 魏光普 高雅娴 周通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9,共16页
[目的]提升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实现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黄河“几字弯”沿线的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区域,在剖析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协调机理基础上,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模... [目的]提升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实现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黄河“几字弯”沿线的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区域,在剖析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协调机理基础上,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了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驱动因素。[结果]2003-2022年,20座资源型城市经济质量指数为0.093~0.296,稳步上升;2003-2022年生态韧性指数为0.416~0.616,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趋势。“几字弯”区域经济与生态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03-2012年从0.465高速增长至0.609,2012-2022年缓慢增长至0.670,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其中仅太原(0.832)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洛阳(0.770)、鄂尔多斯(0.731)和呼和浩特(0.728)达到中等协调水平,其余城市协调水平均低于平均水平。经济质量滞后是制约大部分城市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城镇化率与建设用地比重的高低是协同发展的核心指标,高等教育固定资产投资为次要指标。研究发现,生态环境类指标影响力逐渐减弱,各因素间影响力差距逐年缩小,呈现均衡化趋势。[结论]研究结果可以探明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驱动因素,为当地各级政府提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经济质量 生态韧性 耦合协调度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