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阿拉善梭梭人工林林下主要植物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性
1
作者 李星 隋莹莹 +5 位作者 辛智鸣 董雪 李星 张景波 孙静 尚敏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7,共9页
采用群落调查法对内蒙古阿拉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人工林进行植物群落踏查,根据Shannon指数、Levins指数和Pianka指数对梭梭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主要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进行分析,采用方差比... 采用群落调查法对内蒙古阿拉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人工林进行植物群落踏查,根据Shannon指数、Levins指数和Pianka指数对梭梭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主要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进行分析,采用方差比率、χ2检验、联结系数分析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内蒙古阿拉善梭梭人工林林下灌木层植物有25种,草本层植物有25种,其中,灌木层主要植物16种,草本层主要植物14种。梭梭人工林林下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Pall.)Maxi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ov)、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inn.)、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M.Bieb.)C.A.Mey.〕、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Fisch.et C.A.Mey.)Freitag et G.Kadereit〕的生态位宽度优势明显。阿拉善梭梭人工林灌木层16个主要植物组成的120个种对中有116个种对的Pianka指数小于0.53,草本层14个主要植物组成的91个种对中有90个种对的Pianka指数小于0.77。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总体生态位重叠较低,总体联结性为显著负联结。χ2检验结果表明:灌木层中正联结种对24个,负联结种对96个;草本层中正联结种对25个,负联结种对66个。联结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灌木层正联结种对2个,无联结种对30个,负联结种对88个;草本层中正联结种对1个,无联结种对32个,负联结种对58个。综合研究结果显示:阿拉善梭梭人工林林下群落处于不稳定演替阶段,多数物种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低。生境差异可能是造成林下物种生态位重叠较低,物种间以负联结为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人工林 重要值 生态位 种间联结 阿拉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电站建设对西北荒漠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雅婧 王丹阳 +5 位作者 常旭 安景源 牧仁 李新乐 徐涛 杨波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7,共9页
近年来,我国西北荒漠区建立了大量的光伏电站,这些光伏电站的建立对西北荒漠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笔者从光伏电站的建立对水文调控、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得出以下结论:光伏电站... 近年来,我国西北荒漠区建立了大量的光伏电站,这些光伏电站的建立对西北荒漠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笔者从光伏电站的建立对水文调控、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得出以下结论:光伏电站建设期机械碾压和填挖方会造成土壤板结和土壤肥力下降,加剧光伏电站内风沙活动和水土流失;光伏电站运营期光伏阵列的防风固沙和遮阴保湿作用能够促进光伏电站内植被恢复。不同的立地类型和气候环境都会导致光伏电站对其所处环境的土壤、植被、小气候以及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深入研究西北生态脆弱区光伏电站及其环境的互馈机制对于降低因光伏电站的建立造成的其所处区域的不良影响以及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光伏电站 水土流失 植被恢复 西北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计算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高君亮 罗凤敏 +2 位作者 高永 党晓宏 郝玉光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6期191-198,共8页
大气中近10%的碳由土壤产生,其微小变化就能对全球碳平衡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土壤碳储量和释放量的准确测定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计算结果、计算方法及影响因... 大气中近10%的碳由土壤产生,其微小变化就能对全球碳平衡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土壤碳储量和释放量的准确测定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计算结果、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3个层面对当前土壤碳储量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分析了当前关于土壤碳储量计算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应加强的研究内容,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循环 土壤碳储量 陆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荒漠生态系统12种沙生灌木苗期的抗旱性 被引量:4
4
作者 贾玉奎 罗凤敏 +3 位作者 张景波 高君亮 辛智鸣 刘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5期95-99,105,共6页
[目的]建立沙生灌木抗旱性评价指标体系,为沙区优良树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乌兰布和荒漠生态系统12种沙生灌木的2年生幼苗为材料,测定了7项水分生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灌木抗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1)麻黄(Ephe... [目的]建立沙生灌木抗旱性评价指标体系,为沙区优良树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乌兰布和荒漠生态系统12种沙生灌木的2年生幼苗为材料,测定了7项水分生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灌木抗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1)麻黄(Ephedra distachyaLinn.)、白刺(Nitraia tangutorum Bobr)及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的水势低于其他9种灌木;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 Maxim.)的束缚水含量和束缚水与自由水(Va/Vs)比值较高,分别为64.20%,3.3;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 A.Los.)、白刺及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蒸腾速率显著低于其他9种灌木;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与麻黄的恒重时间最长,均为144h;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Maxim.ex Kom.)Cheng F.)的残留含水率最高(44.80%)。(2)水势、Va/Vs值、残留含水率、束缚水、恒重时间、蒸腾速率6个指标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较大,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7.59%。[结论]依照抗旱性大小将12种植物分为三类,强抗旱灌木为麻黄;中抗旱灌木为梭梭、白刺、霸王;弱抗旱灌木为花棒(Hedysannn scoparium Fisch)、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 Turcz.)、柽柳、柠条锦鸡儿、沙冬青、沙木蓼、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生灌木 抗旱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乌兰布和荒漠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探索——以乌兰布和荒漠生态系统为例
5
作者 余新春 《农业与技术》 2016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生态系统管理是科学家与环境管理者之间的纽带,实施生态系统管理可实现生态系统的多产出目标及其可持续性。本文在总结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乌兰布和荒漠生态系统为例,针对该区域当前存在的生态问题,对其综合管理研... 生态系统管理是科学家与环境管理者之间的纽带,实施生态系统管理可实现生态系统的多产出目标及其可持续性。本文在总结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乌兰布和荒漠生态系统为例,针对该区域当前存在的生态问题,对其综合管理研究进行了探索性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管理 荒漠化 乌兰布和荒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6
作者 庞嘉诚 韩春霞 +5 位作者 黄雅茹 王雨昕 卢嘉华 刘雅婧 郝需婷 董雪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4期74-77,92,共5页
作为西北干旱区特有的常绿灌木,沙冬青以其抗旱、耐寒、耐贫瘠和耐盐碱的特性,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由于其生长环境恶劣和天然更新能力有限,沙冬青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沙冬... 作为西北干旱区特有的常绿灌木,沙冬青以其抗旱、耐寒、耐贫瘠和耐盐碱的特性,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由于其生长环境恶劣和天然更新能力有限,沙冬青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沙冬青的繁殖和保护提供了新途径。本文综述了沙冬青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从外植体的选择、消毒方式、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环节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并提出当前沙冬青组织培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旨在为建立高效的沙冬青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冬青 濒危植物 组织培养 再生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平茬处理梭梭光合响应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
7
作者 黄雅茹 马迎宾 +5 位作者 韩春霞 郝需婷 崔健 海鹭 庞嘉诚 石善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2,70,共10页
【目的】了解不同平茬处理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存在的差异,有助于理解不同平茬处理梭梭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为干旱区灌木的抚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干旱区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目的】了解不同平茬处理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存在的差异,有助于理解不同平茬处理梭梭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为干旱区灌木的抚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干旱区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不同光强下不同平茬处理梭梭(0%、25%、50%、75%)的光响应曲线,分析了不同平茬梭梭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光合有效辐射在0~2000μmol·m^(-2)·s^(-1)范围内,不同平茬梭梭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而增加,胞间CO_(2)浓度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呈下降趋势。光合有效辐射大于600μmol·m^(-2)·s^(-1)时,净光合速率值均表现为留茬75%>留茬0%>留茬25%>留茬50%>未平茬,差异显著(P<0.05)。留茬75%的光饱和速率(Amax)、光补偿点最高,留茬25%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光补偿点最小。光合有效辐射小于600μmol·m^(-2)·s^(-1),不同平茬梭梭水分利用效率增加迅速,大于600μmol·m^(-2)·s^(-1)时,随着光强的增强,继续缓慢上升。留茬25%通过降低蒸腾速率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平茬梭梭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留茬25%>留茬75%>留茬50%>未平茬>留茬0%。【结论】留茬25%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梭梭平茬抚育管理以留茬25%最为合适。本研究反映出对梭梭进行不同程度平茬后,在干旱环境下形成了自身的抗旱机制及水分调节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茬 光合特性 光响应 梭梭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排土场不同灌木林土壤的质量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媛 张景波 +5 位作者 辛智鸣 蔺方春 赵晶晶 杨耀科 乔靖然 郑东升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2-268,共7页
研究矿区排土场不同灌木林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定量评价不同固沙灌木林土壤质量,对排土场合理选择固沙树种和指导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种植沙棘、拧条、巨菌草、欧李、蛋白桑、文冠果6种灌木的固沙地与裸地(BS)进行对照,通... 研究矿区排土场不同灌木林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定量评价不同固沙灌木林土壤质量,对排土场合理选择固沙树种和指导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种植沙棘、拧条、巨菌草、欧李、蛋白桑、文冠果6种灌木的固沙地与裸地(BS)进行对照,通过分析土壤化学性质并结合主成分分析与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评估了不同灌木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6种灌木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呈现出各自特点。巨菌草土壤的pH值、全磷以及速效磷含量均达到最高水平;拧条土壤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上表现突出;欧李土壤在碱解氮和全盐量方面表现最优;沙棘土壤的全钾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揭示,土壤化学性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基于土壤综合质量指数的评估结果,拧条、欧李和巨菌草在土壤质量恢复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表现显著优于其他灌木。这对满来梁矿区排土场土壤质量的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表明这3种灌木林是恢复该区域土壤质量的最佳选择。通过土壤综合质量指数计算结果可知,土壤质量评价综合得分从大到小排序为拧条、欧李、巨菌草、沙棘、文冠果、蛋白桑、BS,拧条、欧李和巨菌草最有利于矿区排土场土壤质量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排土场 灌木林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典型固沙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黄雅茹 郝玉光 +3 位作者 董礼隆 马迎宾 辛智鸣 徐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共9页
在乌兰布和沙漠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固沙林土壤养分特征,并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为(4.74±3.31)g·kg^(-1),全N、全K、全P分别为(0.28±0.16)g·kg^(-1)、(17.58&#... 在乌兰布和沙漠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固沙林土壤养分特征,并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为(4.74±3.31)g·kg^(-1),全N、全K、全P分别为(0.28±0.16)g·kg^(-1)、(17.58±7.32)g·kg^(-1)、(0.37±0.12)g·kg^(-1),碱解N、速效K、速效P分别为(19.20±7.46)mg·kg^(-1)、(162.00±177.28)mg·kg^(-1)、(4.13±2.69)mg·kg^(-1),pH值为(8.63±0.38)。土壤有机质表现为二白杨林>沙棘林>新疆杨林>裸沙地。二白杨林全N含量最高,沙棘林的碱解N含量最高。全P含量、速效P含量表现为新疆杨林>二白杨林>沙棘林>裸沙地。新疆杨林土壤全K含量最高,二白杨林速效K含量最高。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碱解N、全P、速效P、全K、速效K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壤各养分因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3个典型林地pH值与其他各养分因子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其他各养分因子之间相互呈正相关关系。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排序为二白杨林(0.365)>新疆杨林(0.328)>沙棘林(0.295)>裸沙地(0.1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化学性质 固沙林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3种杨树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高君亮 罗凤敏 +4 位作者 赵英铭 张景波 原伟杰 孙非 郝玉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0,共6页
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综合反映了植物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也体现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3种杨树(新疆杨、二白杨和小叶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面积、叶饱和鲜重及干重,计算了SLA和LDMC,探讨... 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综合反映了植物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也体现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3种杨树(新疆杨、二白杨和小叶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面积、叶饱和鲜重及干重,计算了SLA和LDMC,探讨了3种杨树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3种杨树叶面积和叶重之间均为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00 1),可用叶面积与叶重的关系式来推算叶面积。其中,用叶面积与叶饱和鲜重的关系式推算的叶面积数据准确度更高。3种杨树的SLA、LDMC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1),新疆杨、二白杨、小叶杨的SLA和LDMC分别为(9.955±2.574)m^2·kg^(-1)和(420.38±68.046)mg·g^(-1),(12.964±2.465)m^2·kg^(-1)和(301.017±32.647)mg·g^(-1),(16.462±6.286)m^2·kg^(-1)和(287.678±72.055)mg·g^(-1)。SLA和LDMC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01),可用幂函数y=ax^(-b)来表述。SLA和LDMC较好地反映了3种杨树对乌兰布和沙漠贫瘠与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新疆杨的适应性优于二白杨和小叶杨,建议今后该区域防护林更新与重建过程中应适当加大新疆杨的数量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叶面积 叶干物质含量 适应性 杨树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不同固沙灌木群落的土壤质量评价
11
作者 马媛 辛智鸣 +5 位作者 蔺方春 白珍 李青茂 庞嘉诚 李彬州 敖亚宁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91,共11页
以乌兰布和沙漠典型固沙灌木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6种群落中0~150 cm土层的化学性质差异。结果显示:(1)各群落有机质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ov)+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 (Pall.) Moq.)群落在pH值、... 以乌兰布和沙漠典型固沙灌木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6种群落中0~150 cm土层的化学性质差异。结果显示:(1)各群落有机质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ov)+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 (Pall.) Moq.)群落在pH值、电导率等多项指标上表现最优;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Maxim. ex Kom.) S. H. Cheng)+白刺群落全氮最高;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L.)Gueldenst.)群落碱解氮最高;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 (Bunge) Maxim.)群落全钾最高。(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H值、电导率、有机质、全磷和速效磷与多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3)土壤综合质量指数SQI评价中,白刺+盐爪爪群落的土壤质量最优,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C. A. Mey.) Bunge)+白刺群落和沙冬青+白刺群落次之,均显著优于其他群落及对照。此3种灌木群落在改善乌兰布和沙漠土壤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沙漠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性质 土壤质量 固沙灌木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海市草原3类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12
作者 李星 辛智鸣 +3 位作者 王海勇 王丹阳 罗凤敏 于猛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4期33-39,共7页
【目的】掌握乌海市草原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分布范围和危害情况,从而为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治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对乌海市20个乡镇(街道)的草原有害生物进行调查研究和风险分析。【结果】通过系统调查,确定了78种主要的草... 【目的】掌握乌海市草原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分布范围和危害情况,从而为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治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对乌海市20个乡镇(街道)的草原有害生物进行调查研究和风险分析。【结果】通过系统调查,确定了78种主要的草原有害生物,其中毒害草18种,虫害56种,鼠害4种。根据风险分析,得出中国菟丝子属于高度危险种类,醉马芨芨草、蒙古束颈蝗属于中度危险种类。【结论】目前,乌海市有害生物均未成灾,但对于中国菟丝子、醉马芨芨草和蒙古束颈蝗要加强监测,避免大规模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生物 风险分析 科学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火炬树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及其在沙区绿化中的建议 被引量:3
13
作者 余新春 罗凤敏 +1 位作者 高君亮 梁爱民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6年第2期48-52,共5页
火炬树是一种适应能力强的引进树种,我国学术界对其是否为入侵树种有着争议。基于文献计量法分析了国内近40年(1976-2014年)火炬树的研究现状;此外,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查明了沙区城市(磴口县)园林绿化中火炬树的生长现状,并结合当前研究... 火炬树是一种适应能力强的引进树种,我国学术界对其是否为入侵树种有着争议。基于文献计量法分析了国内近40年(1976-2014年)火炬树的研究现状;此外,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查明了沙区城市(磴口县)园林绿化中火炬树的生长现状,并结合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沙区造林和园林绿化中如何选择利用火炬树提出3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炬树 文献计量 干旱区 造林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固沙植物梭梭平茬后茎干液流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雅茹 马迎宾 +4 位作者 郝需婷 韩春霞 崔健 董雪 王浩伊 《草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09-2822,共14页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防风固沙典型树种,近几年,部分梭梭林呈现衰退迹象,严重影响了防护林体系的防风固沙效益。平茬是减少干旱区梭梭植物水分胁迫的有效抚育管理措施,研究不同平茬处理下梭梭液流速率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防风固沙典型树种,近几年,部分梭梭林呈现衰退迹象,严重影响了防护林体系的防风固沙效益。平茬是减少干旱区梭梭植物水分胁迫的有效抚育管理措施,研究不同平茬处理下梭梭液流速率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可帮助揭示平茬后梭梭的水分传输规律。本研究利用热扩散茎流计和自动气象站对乌兰布和沙漠不同平茬处理下梭梭的液流和气象因子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平茬处理(未平茬、留茬75%、留茬50%、留茬25%、留茬0)的液流小时尺度变化为“几字宽峰型”,未平茬梭梭为“单峰型”。不同平茬处理梭梭日均耗水量为留茬50%(15.37 kg)>留茬75%(11.77 kg)>未平茬(9.37 kg)>留茬0(3.29 kg)>留茬25%(2.03 kg)。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存在非对称响应,未平茬、留茬75%、留茬50%、留茬25%、留茬0与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呈逆时针环状或逆时针斜8字型,而与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呈顺时针环状或顺时针斜8字型。经主成分分析,小时尺度及日尺度下,太阳辐射是影响平茬、未平茬梭梭液流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综上,以耗水量为依据,建议乌兰布和沙漠梭梭以留茬25%处理为最佳。研究结果为今后梭梭林生态需水量的估算及抚育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茬 茎流 梭梭 乌兰布和沙漠 气象因子 耗水量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添加对无芒雀麦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牧仁 乔俊 +3 位作者 王丹阳 安景源 刘雅婧 李新乐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3-143,共11页
为探究石墨烯添加对干旱区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牧草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材料,设置5个石墨烯添加水平:0 mg/L(C0)、25 mg/L(C1)、50 mg/L(C2)、100 mg/L(C3)、200 mg/L(C4)。2023年6月1日进行盆栽种植,同时... 为探究石墨烯添加对干旱区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牧草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材料,设置5个石墨烯添加水平:0 mg/L(C0)、25 mg/L(C1)、50 mg/L(C2)、100 mg/L(C3)、200 mg/L(C4)。2023年6月1日进行盆栽种植,同时浇灌不同浓度石墨烯,于出苗后第45 d、75 d和100 d测定牧草生长指标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石墨烯添加可以促进无芒雀麦生长,无芒雀麦基径、叶宽和叶长分别在C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C0处理增加12.32%、39.33%和13.10%(P<0.05);无芒雀麦总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在C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C0处理分别增加44.28%和47.91%(P<0.05)。(2)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在C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C0处理增加22.99%和12.97%(P<0.05),土壤速效钾在C4处理达到最大值,较C0处理增加24.26%(P<0.05)。(3)经过主成分分析,将19个指标简化为5个相对独立的指标,累计贡献率为84.257%,总生物量干重贡献最大;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将石墨烯浓度分为3类,其中50 mg/L处理效果最好。适量石墨烯添加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无芒雀麦生长,但高浓度石墨烯添加将产生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人工草地 无芒雀麦 土壤养分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近地层风速和降尘量特征 被引量:20
16
作者 罗凤敏 辛智鸣 +3 位作者 高君亮 郝玉光 葛根巴图 李新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47-154,共8页
选择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为定位监测点,基于磴口生态站近地层(0~50 m)风沙监测塔2013年全年的风速和降尘数据,分析了沙漠东北缘近地层风沙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过渡带和绿洲内近地层的风速均随着高度... 选择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为定位监测点,基于磴口生态站近地层(0~50 m)风沙监测塔2013年全年的风速和降尘数据,分析了沙漠东北缘近地层风沙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过渡带和绿洲内近地层的风速均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大,风速廓线特征可用幂函数表示;过渡带风速显著高于绿洲内风速。2)过渡带和绿洲内近地层沙尘水平通量和降尘量均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少,其分布特征遵循幂函数关系;过渡带沙尘水平通量显著高于绿洲内,说明绿洲防护体系对沙尘具有明显的削弱作用;过渡带沙尘水平通量与降尘量之间为线性关系,而绿洲内二者之间为指数函数关系。3)在春、夏、秋、冬季,过渡带和绿洲内近地层沙尘水平通量和降尘量均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春季是沙尘水平通量和降尘量集中的季节,其次为夏季,秋季和冬季相对较低;一年四季中,过渡带沙尘水平通量和降尘量均高于绿洲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 沙尘 近地层 水平通量 降尘量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区不同下垫面的土壤风蚀特征 被引量:17
17
作者 刘芳 郝玉光 +4 位作者 辛智鸣 徐军 黄雅茹 赵英铭 孙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8-137,共10页
【目的】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典型植被群落对近地层风沙活动的影响,揭示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风蚀特征。【方法】在乌兰布和沙区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内,选取油蒿半固定沙丘(盖度约20%)、白刺半固定沙丘(盖度约30%)、油蒿... 【目的】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典型植被群落对近地层风沙活动的影响,揭示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风蚀特征。【方法】在乌兰布和沙区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内,选取油蒿半固定沙丘(盖度约20%)、白刺半固定沙丘(盖度约30%)、油蒿固定沙丘(盖度约40%)、白刺固定沙丘(盖度约40%)、流动沙丘(CK)5种典型下垫面,运用风蚀钎和风沙流采集系统,实时监测5种下垫面的风蚀动态,定量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土壤风蚀量、风蚀物的垂向分布及粒度组成的差异性。【结果】乌兰布和沙区不同下垫面同期土壤风蚀深度为:流动沙丘>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当风速达到4.1 m·s^(-1)时,流动沙丘即可观察到沙粒蠕动,当风速达5.1 m·s^(-1)时积沙仪可收集到风蚀物。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的风速分别达到6.3,6.5,6.8,7.9 m·s^(-1)时方可发生风蚀;5种下垫面0~100 cm垂直断面上,67.6%~90.0%的风蚀输沙均分布于30 cm高度范围之内,挟沙气流中输沙率随高度增加呈幂函数规律递减,随风速增大呈幂函数规律递增,各高度层风蚀物粒度组成呈单峰态分布,峰值处在250~100μm之间,0~20 cm高度层峰值与其余各层的峰值范围差异明显且偏向粒径趋大的方向;自下而上,极细沙的粒度构成比例呈递增趋势,中沙的粒度构成比例呈递减趋势。【结论】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土壤风蚀程度显著减轻,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年风蚀深度依次降低。盖度为40%的油蒿、白刺群落,其地表风蚀深度仅为流动沙丘同期风蚀深度的1.73%~1.52%,0~100 cm高度范围内的输沙率仅为流动沙丘输沙率的6.6%~5.1%。在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主要通过覆盖地表、提高下垫面的粗糙度和拦截沙粒的运动来缓解气流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因此,在防沙治沙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植被防风抗蚀的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结构 输沙率 土壤风蚀 粒度分析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绿洲防护林冬季相防风效应的估算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志刚 辛智鸣 +4 位作者 赵英铭 马学献 陈峰 乌拉 肖彩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0-96,共7页
以林网区贴地层相对风速为目标函数,以动力平衡为基础,利用立木蓄积量指数(单位面积农田所拥有的立木蓄积量)与林网冬季相防风效应的近似对应关系,估算我国北方农田林网化对冬春季地面风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北方绿洲防护林立木蓄积... 以林网区贴地层相对风速为目标函数,以动力平衡为基础,利用立木蓄积量指数(单位面积农田所拥有的立木蓄积量)与林网冬季相防风效应的近似对应关系,估算我国北方农田林网化对冬春季地面风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北方绿洲防护林立木蓄积量整体不足,冬春季防风效应较差,局部可观测到很好的防风效应但不具有普遍性;立木蓄积量指数较小时增量效益较好,立木蓄积量指数越大增量效益越小,裸耕地和蓄积量很少的地区存在较大的防风效应增益区间;修枝对防风效应的影响在立木蓄积量指数较小的区域明显,立木蓄积量指数较大的区域不必牺牲木材经济价值而保留很多侧枝;对于立木蓄积量指数已经很大的地区,没有必要要求生长量大于采伐量、蓄积量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 相对风速 动力速度 农田面积 立木蓄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度特征 被引量:12
19
作者 罗凤敏 高君亮 +5 位作者 郝玉光 张格 王丽娜 辛智鸣 吕永军 刘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2-177,共6页
研究荒漠化发生区域的土壤粒度特征,可为区域荒漠化防治及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分析,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流动沙丘、草方格沙障固沙区、人工梭梭林、白刺群落和油蒿群落)的土壤粒... 研究荒漠化发生区域的土壤粒度特征,可为区域荒漠化防治及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分析,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流动沙丘、草方格沙障固沙区、人工梭梭林、白刺群落和油蒿群落)的土壤粒度特征及分形维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个样地土壤颗粒组成均以细沙为主,含量为66.49%~81.54%;粉沙含量最少,仅为0.58%~1.72%;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百分含量由高到低为:细沙>中沙>极细沙>粗沙>粉沙。(2)5个样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差异极显著(p<0.01),油蒿群落(1.72)>白刺群落(1.56)>人工梭梭林(1.44)>流动沙丘(1.40)>草方格沙障>(1.37);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粉沙、极细沙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沙百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中沙和粗沙百分含量关系不显著(p>0.05)。(3)天然植被生长区域,植被盖度较好,风沙土颗粒较细。因此,应加大对区域内天然植被的保护,防止土壤风蚀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度 分形维数 风蚀 荒漠化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春季不同来源灌溉水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黄雅茹 马迎宾 +5 位作者 郝玉光 董礼隆 肖彩虹 赵英铭 董雪 刘禹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56-1863,共8页
【目的】摸清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不同来源灌溉水土壤盐离子分布特征。【方法】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进行实地取样分析,研究不同来源灌溉水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结果】不同来源灌溉水均是阳离子主要以K+、Na+、Ca2+为主,阴离子主要以HCO-... 【目的】摸清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不同来源灌溉水土壤盐离子分布特征。【方法】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进行实地取样分析,研究不同来源灌溉水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结果】不同来源灌溉水均是阳离子主要以K+、Na+、Ca2+为主,阴离子主要以HCO-3、SO2-4、Cl-为主。不同来源灌溉水土壤全盐量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均是表层含量最高,存在表聚现象。不同的灌溉水pH值变化趋势一致,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pH值均值都是在8. 5以上。不同来源灌溉水各盐分离子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表层含量最高,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Ca2+、Mg2+、K++Na+、CO2-3、Cl-、SO2-4、全盐量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 pH值与CO2-3、Cl-、SO2-4、全盐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与Mg2+呈显著正相关(P﹤0. 05); HCO-3与其它各离子、全盐量及p H值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CO2-3呈极显著负相关(P﹤0. 01),与SO2-4、全盐量呈显著负相关(P﹤0. 05)。【结论】不同来源灌溉水土壤全盐量、pH值及各盐分离子变化趋势一致,土壤盐分运移表现为盐分表聚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离子 灌溉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