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研究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国周 张超 《北方农业学报》 2016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文章详细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划分3个研究阶段:理论提出阶段、理论完善阶段和应用研究阶段。分析列举各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方法,并对内蒙古地区的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研究提出展望,认为要扩大... 文章详细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划分3个研究阶段:理论提出阶段、理论完善阶段和应用研究阶段。分析列举各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方法,并对内蒙古地区的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研究提出展望,认为要扩大应用研究区域、加强建立设施农业作物的隶属函数并且与WOFOST模型相结合,更好的实现动态、定量评价各生育阶段的气象适宜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指标 适宜度隶属函数 农业气候适宜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干湿环境演变与地区生态建设优势气候背景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代海燕 李丹 +2 位作者 娜日苏 陈素华 都瓦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5-752,共8页
通过内蒙古地区近46 a降水和潜在蒸散量以及湿润度在气温突变前后的倾向率和差值变化分析,得出该区域主要植被类型干湿环境演变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在气温突变前"东增西减",突变后呈相反的变化趋势。46 a降水... 通过内蒙古地区近46 a降水和潜在蒸散量以及湿润度在气温突变前后的倾向率和差值变化分析,得出该区域主要植被类型干湿环境演变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在气温突变前"东增西减",突变后呈相反的变化趋势。46 a降水倾向率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东部和乌兰察布市以西大部地区;潜在蒸散量在气温突变前呈减少趋势,突变后有增加趋势,突变后潜在蒸散量明显小于突变前。内蒙古46 a潜在蒸散量倾向率大部地区偏小,偏大区域仅存在于中东部偏北地区,气温突变后全区大部地区存在明显的"蒸发悖论";大兴安岭西麓和乌兰察布市以西地区突变后湿润度增加明显,暖湿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当地植被建设和生态恢复,内蒙古东南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盟草原区有暖干化趋势,上述草原区存在潜在退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气候变化 降水量 潜在蒸发量 湿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霜冻发生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冰晨 陈素华 杨丽桃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年第4期52-54,共3页
文章通过对各类霜冻的发生特点、变化趋势及对农业影响的分析论述,为今后自治区在农业生产方面如何防御霜冻的影响及如何减少霜冻对作物的危害提供了一些保障措施。
关键词 霜冻 灾害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DAS资料的内蒙古干旱监测分析 被引量:41
4
作者 孙小龙 宋海清 +2 位作者 李平 李云鹏 武荣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45-1252,共8页
以内蒙古地区为研究区域,对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的土壤湿度和降水数据进行了评估,使用土壤相对湿度法和连续无降水日数法监测2014年夏季干旱,并选择干旱年(2014年)和湿润年(2013年)与... 以内蒙古地区为研究区域,对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的土壤湿度和降水数据进行了评估,使用土壤相对湿度法和连续无降水日数法监测2014年夏季干旱,并选择干旱年(2014年)和湿润年(2013年)与标准化降水指数和降水百分位指数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CLDAS资料能够很好地再现日土壤相对湿度动态变化情况和降水落区与量级,能够满足干旱监测的需求;基于CLDAS数据的土壤相对湿度法可以方便、快捷地监测干旱日变化和区域性变化,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法对评估长时间、持续性干旱较为有效;CLDAS同化数据在时效性、分辨率、代表性上能够满足气象服务的需求,可作为观测资料的重要补充广泛应用于业务和科研,特别是对于地广人稀且气象站点相对较少的内蒙古地区气象服务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DAS 数据同化 干旱监测 内蒙古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主要草原类型植物物候对气候波动的响应 被引量:41
5
作者 苗百岭 梁存柱 +2 位作者 韩芳 梁茂伟 张自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689-7701,共13页
物候是气候变化的指示者,由于不同地区植被类型不同,导致其对气候波动的响应方式不同。利用2004—2013年内蒙古草原区生态监测站群落优势种物候观测资料和同时段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草原类型区优势种物候期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间的相... 物候是气候变化的指示者,由于不同地区植被类型不同,导致其对气候波动的响应方式不同。利用2004—2013年内蒙古草原区生态监测站群落优势种物候观测资料和同时段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草原类型区优势种物候期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004—2013年内蒙古草原区各时段气候波动趋势均不显著,返青前以气温降低、降水增加趋势为主;黄枯前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以气温降低、降水增加趋势为主,荒漠草原变化趋势相反。(2)2004—2013年典型草原植物返青期平均提前4.01 d,黄枯推后10.35 d,生长季延长14.36 d;草甸草原返青期提前2.04 d,黄枯期推后12.68 d,生长季延长14.72 d;荒漠草原物候变化趋势最小,返青期平均提前了1.32 d,黄枯期平均推后了9.58 d,生长季延长了10.90 d。(3)内蒙古草原区植物返青期主要受气温波动的影响,草甸草原返青期与前3个月平均气温的负相关最为显著,气温每升高1℃,返青期约提前1.123 d;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返青期与前2个月平均气温的负相关最为显著气,气温每升高1℃,返青期约提前1.137 d和1.743 d。(4)典型草原区植物黄枯期受前1—2月平均气温和累积降水的共同影响,与夏季平均气温和当月降水量的相关最为显著,夏季气温每升高1℃,黄枯期约提前2.250 d,当月降水每增加1 mm,黄枯期约推后0.119 d。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植物黄枯期与各时段降水、气温的相关均不显著,影响黄枯机制比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类型 物候 返青期 黄枯期 气候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67
6
作者 韩芳 牛建明 +3 位作者 刘朋涛 那日苏 张艳楠 王海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65,共9页
根据内蒙古荒漠草原1961-2007年11个气象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牧草气候生产力,运用气候诊断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荒漠草原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牧草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 根据内蒙古荒漠草原1961-2007年11个气象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牧草气候生产力,运用气候诊断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荒漠草原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牧草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并探讨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47年来内蒙古荒漠草原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荒漠草原东北部和西部增温幅度相对较大;年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东北部地区年降水量明显减少。(2)牧草气候生产力总体为不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其中荒漠草原中部牧草气候生产力增加显著。(3)未来"暖湿型"气候可使牧草气候生产力提高,"暖干型"气候使牧草气候生产力降低,"冷湿型"气候也有利于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增长。(4)年降水量与牧草气候生产力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降水是影响内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荒漠草原 气候生产力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马铃薯干旱风险区划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永利 侯琼 +2 位作者 苗百岭 云文丽 贾成朕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4-512,共9页
利用1979—2013年内蒙古73个旗县气象站资料、历史干旱资料、马铃薯产量数据和社会属性数据等,通过内蒙古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全生育期的降水负距平百分率与相对气象产量二者建立的回归方程,结合农业干旱等级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气象干旱等级... 利用1979—2013年内蒙古73个旗县气象站资料、历史干旱资料、马铃薯产量数据和社会属性数据等,通过内蒙古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全生育期的降水负距平百分率与相对气象产量二者建立的回归方程,结合农业干旱等级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得到了马铃薯轻旱、中旱和重旱的等级指标,确定了干旱致灾因子的危险性,结合承灾体的脆弱性、孕灾环境的暴露性和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1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内蒙古马铃薯干旱风险进行评估与区划。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东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和北部、乌兰察布市大部和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19.1%;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部分地区、赤峰市中部和南部、通辽市西北部、兴安盟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北部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20.1%;干旱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赤峰市西部和北部、通辽市东南部、兴安盟西南部、呼伦贝尔市东南部地区,分布区域面积最大,所占比例为41.0%;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灌溉区域,包括河套灌区和辽河流域,所占面积比例为1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旱 风险区划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成因分析——以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为例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兴华 魏玉荣 张存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4,共6页
利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草地面积的演变和成因。结果表明,1971-2007年,多伦县草地面积呈波动性变化,20世纪80年代面积为227 640.93hm2;90年代面积最小,为166 929.43hm2;2000年以后,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草地... 利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草地面积的演变和成因。结果表明,1971-2007年,多伦县草地面积呈波动性变化,20世纪80年代面积为227 640.93hm2;90年代面积最小,为166 929.43hm2;2000年以后,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草地面积与20世纪80年代末持平。影响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暖干化背景驱动下的人为干预和扰动。20世纪80年代,人为的过度放牧,草地沙化和退化严重;在温暖湿润的20世纪90年代,大量草地被开垦成农田,湖沼和湿地面积扩大侵蚀草地,使草地面积减少;2000年以后尽管降水减少,但人为治理使草地得到逐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面积 演变成因 3S技术 气候变化 沙化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天然草地退化成因的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郝璐 高景民 杨春燕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6期26-31,共6页
选取内蒙古草地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及农牧交错带典型区,通过对区域内影响草地退化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以草地退化面积为参考数列,以牧草生长季积温、降水变率和年大风日数等气候因子... 选取内蒙古草地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及农牧交错带典型区,通过对区域内影响草地退化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以草地退化面积为参考数列,以牧草生长季积温、降水变率和年大风日数等气候因子,草地超载比例、人工种草与围栏草场面积、年割草量、畜棚与畜圈面积和牧民人均收入等人类活动因子作为比较数列,对草地退化进行了多因素关联分析。研究结果客观、定量地揭示了草地退化与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受损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胁迫的结果,人类对草地的管理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影响,人类可以通过多种管理措施来减轻牲畜对草场的压力,积极解决人与资源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 成因 灰色关联度分析 内蒙古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火灾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萨如拉 张鑫 +4 位作者 韩霄 于宏洲 代海燕 张秋良 张恒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1-425,共5页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记录的198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火灾起数及过火面积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借助Origin等软件,分析了198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火灾特点,结合时间、空间的因素,探讨草原火灾发生规律。春、秋季...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记录的198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火灾起数及过火面积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借助Origin等软件,分析了198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火灾特点,结合时间、空间的因素,探讨草原火灾发生规律。春、秋季是草原火灾多发季节,其中3-6月、9-11月是火灾频率最高期,每日11:00-14:00是火灾高发时段。草原火灾发生最多的地点是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地区。起火原因中人为原因占据很大比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火灾预防工作重点应放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及鄂尔多斯市,时间上应重点关注3-5月份和10月份,特别是每天的11:00-14:00时段。建议在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火灾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加大防火宣传,加强防火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火灾 时间尺度 空间分布 火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干旱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陈素华 张化 +1 位作者 侯琼 乌兰巴特尔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82-86,共5页
干旱是内蒙古草原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合理的干旱指标是监测预警干旱灾害的基础。在传统干旱指标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指标———相对蒸降差,该指标涉及到与大气降水、草地蒸发蒸散和土壤水分有关的因子,通过牧草供需水状况反映牧草受旱... 干旱是内蒙古草原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合理的干旱指标是监测预警干旱灾害的基础。在传统干旱指标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指标———相对蒸降差,该指标涉及到与大气降水、草地蒸发蒸散和土壤水分有关的因子,通过牧草供需水状况反映牧草受旱程度的一个指标。使用该指标对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牧草不同生育阶段的旱情进行统计、分析,并与降水距平百分率和土壤湿度指标加以对比,发现相对蒸降差更为精确实用且代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干旱指标 相对蒸降差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小叶杨叶芽开放期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韩芳 李兴华 +2 位作者 苗百岭 乌兰巴特尔 郭瑞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96,共6页
利用趋势倾向率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内蒙古气候(1961—2006年)和小叶杨叶芽开放期(1981—2006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小叶杨叶芽开放期与不同时段的气温、降水、日照的相关性以及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分析发现:内蒙古地区小叶杨... 利用趋势倾向率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内蒙古气候(1961—2006年)和小叶杨叶芽开放期(1981—2006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小叶杨叶芽开放期与不同时段的气温、降水、日照的相关性以及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分析发现:内蒙古地区小叶杨叶芽开放期变化趋势表现出强烈的地域差异。小叶杨平均叶芽开放期孪井滩最早,鄂温克最晚,两地相差39 d;各地区小叶杨叶芽开放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额尔古纳呈提前趋势外,其他地区表现出延迟趋势;小叶杨叶芽开放期与春季气温均呈显著负相关,即春季气温升高,小叶杨叶芽开放期提前,与降水和日照的相关性不显著;在日照充足的内蒙古地区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着小叶杨叶芽开放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小叶杨 叶芽开放期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生长高度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兴华 张存厚 +1 位作者 韩芳 娜日苏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7年第6期98-102,共5页
通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的试验研究,得出羊草的旬生长高度与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相关密切,5~8月牧草每旬的生长高度与前一旬生长高度相关系数达0.964,羊草的生长符合线性生长规律。由于羊草在生长后期受到自身生长节律... 通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的试验研究,得出羊草的旬生长高度与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相关密切,5~8月牧草每旬的生长高度与前一旬生长高度相关系数达0.964,羊草的生长符合线性生长规律。由于羊草在生长后期受到自身生长节律的影响,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的特征。在研究中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并建立了生长高度预测模型。经拟合检验效果较好,预测模型能在一定精度水平上准确地预测羊草的生长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生长高度 多元线性回归 模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遥感监测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云鹏 那日苏 +1 位作者 乌日娜 刘朋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86,共8页
利用1988年以来的遥感资料,计算了不同时期的NDVI,同时基于遥感影像和光谱特征直接提取了土地退化指标,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宏观变化和荒漠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历史上水草丰美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的植被指数呈下降趋势,尤... 利用1988年以来的遥感资料,计算了不同时期的NDVI,同时基于遥感影像和光谱特征直接提取了土地退化指标,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宏观变化和荒漠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历史上水草丰美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的植被指数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呼伦贝尔沙地植被指数下降幅度明显;近年来一些大的沙尘源地如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的植被呈持续好转状态;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保护任重而道远,在加紧治理一些风沙源地的同时,要加强对草原的保护与管理,在稳定生态的同时逐步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监测 植被覆盖 草原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对内蒙古草地牧草返青期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兴华 陈素华 韩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2-456,共5页
利用4月份降水量与牧草返青期的关系分析干旱对牧草返青期的影响。研究表明,内蒙古草地牧草返青期与4月份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在荒漠草原,当4月份降水量减少30%~50%时,牧草返青期将推迟5~15d;在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当4月份降水量减少... 利用4月份降水量与牧草返青期的关系分析干旱对牧草返青期的影响。研究表明,内蒙古草地牧草返青期与4月份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在荒漠草原,当4月份降水量减少30%~50%时,牧草返青期将推迟5~15d;在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当4月份降水量减少50%以上时,牧草返青期才受降水偏少的影响,推迟10d左右。建立了干旱等级与补饲、人畜饮水成本损失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干旱对草地返青期直接经济损失的定量评估,评估模型符合草地牧草生长规律和畜牧业生产特征,实例评估符合畜牧业实际损失程度,因此,能够在干旱对草地畜牧业影响评估服务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草地类型 直接经济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灌区春玉米作物系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侯琼 王海梅 +1 位作者 云文丽 李建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7-425,共9页
作物系数曲线是估算作物生长季耗水量变化的重要参数。基于2013年4 9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田间水分试验和1994—2013年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水量平衡法反求春玉米作物系数,分析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建立动态模拟方程,并与联合国粮农组... 作物系数曲线是估算作物生长季耗水量变化的重要参数。基于2013年4 9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田间水分试验和1994—2013年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水量平衡法反求春玉米作物系数,分析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建立动态模拟方程,并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分段直线法结果进行比较,提出胁迫条件下作物系数的叶面积修正方法。结果表明:玉米作物系数随发育进程可用三项式曲线描述,变化趋势与产量水平无关,但随产量增高而变幅增大;以出苗后相对积温为时间变量建立模拟方程效果较好,决定系数(R^2)均在0.92以上;模拟计算出各站点最大(1.30~1.48)和平均(0.831~0.919)作物系数,与FAO分段直线法计算的典型值和区间值基本一致,生长中期平均相对误差为3.4%~7.2%;提出利用相对叶面积指数修正作物系数的计算方法;通过2014年实例检验,土壤水分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3%,相对误差小于15%的占9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系数 模拟方法 水量平衡 叶面积指数修正系数 春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植物气候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韩芳 苗百岭 +3 位作者 郭瑞清 李兴华 那日苏 王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9717-9719,共3页
利用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9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植物气候生产力(TSPV),应用气候趋势倾向率、累计距平、空间差值等方法,分析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7 a内... 利用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9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植物气候生产力(TSPV),应用气候趋势倾向率、累计距平、空间差值等方法,分析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7 a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植物气候生产力表现出不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植物气候生产力水平呈南高北低的状态,西南部气候生产力不断增长,东南部逐渐减少;气候生产力变化速率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47 a来东南部朱日和地区气候生产力减少幅度最大,该区也是气候生产力变化的敏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气候生产力 时空特征 变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秋良 边玉明 +3 位作者 代海燕 王冰 冯丽红 王美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09-1916,共8页
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1个气象站1971~2014年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Morlet小波分析、克里金插值法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极端气温的年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极端高温天气和生物生长季天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呈显著增多趋... 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1个气象站1971~2014年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Morlet小波分析、克里金插值法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极端气温的年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极端高温天气和生物生长季天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呈显著增多趋势,极端低温天气呈显著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所有站点极端高温天气和生物生长季天数呈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天气呈下降趋势,但空间差异明显。极端低温天气主要受27、18、11、7 a时间尺度周期影响。极端高温天气28 a左右周期振荡最为强烈,视为第一主周期,对极端高温天气影响最为显著,在2018年以后的大约8 a间(2019~2026年)极端高温天气可能会更加频繁。生物生长季受28 a时间尺度周期影响,且在2015~2022年生物生长季天数增长处于偏大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MORLET小波 年际变化 大兴安岭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1981-2010年干湿气候类型和净第一性生产力演变 被引量:5
19
作者 代海燕 都瓦拉 +2 位作者 王晓江 李丹 苏东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22-226,共5页
为了更好服务于内蒙古地区生态建设,提供地区大气候背景的演变过程。运用徐文铎湿润指数划分了内蒙古地区的干湿气候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0年内蒙古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面积、亚湿润区+湿润区面积分别为343 090,388 035,41... 为了更好服务于内蒙古地区生态建设,提供地区大气候背景的演变过程。运用徐文铎湿润指数划分了内蒙古地区的干湿气候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0年内蒙古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面积、亚湿润区+湿润区面积分别为343 090,388 035,411 819km^2;2001—2010年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面积是20世纪90年代面积的1.3倍;半湿润区+湿润区面积减少了0.5倍,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下降。干湿气候类型与历年降水量分布图对比显示,干旱区和极干旱区面积与200mm降水量分布线对应;湿润区在东北地区与400 mm分布线接近;分布最广的半干旱区受温度和降水综合影响较多,与雨量带分布无明显关系。1981—2010年,温度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下降趋势属正常气候波动。地区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930 0,而与温度的相关系数只有-0.270 0。年代际NPP在2001—2010年下降明显,从西北到东南阶梯式降低,受影响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西部的典型草原和温性草甸草原,赤峰市和通辽市也下降明显;总趋势是东部区下降明显,西部区波动变化,整体下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气候变化 湿度指数 气候类型 净第一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水距平的内蒙古地区马铃薯干旱指标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永利 侯琼 +2 位作者 云文丽 苗百岭 贾成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4-229,共6页
为建立内蒙古地区马铃薯干旱灾害的监测与评估指标,以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全生育期、苗期和花期的降水负距平百分率与相对气象产量二者建立回归方程,结合农业干旱等级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得出了三个时段轻旱、中旱和重... 为建立内蒙古地区马铃薯干旱灾害的监测与评估指标,以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全生育期、苗期和花期的降水负距平百分率与相对气象产量二者建立回归方程,结合农业干旱等级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得出了三个时段轻旱、中旱和重旱的等级指标。即全生育期中西部和东部降水距平等级指标分别为-5%^-25%、-25%^-40%、<-40%和-10%^-30%、-30%^-45%、<-45%;苗期中西部和东部等级指标为-10%^-35%、-35%^-50%、<-50%和-20%^-45%、-45%^-60%、<-60%;花期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指标相同,即-5%^-30%、-30%^-50%、<-50%。利用2014和2015年马铃薯主要种植区发生重旱的灾情进行指标验证,计算结果与实际发生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指标 马铃薯 降水距平 相对气象产量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