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间隙增宽在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海涛 孟宪梅 王觅柱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1期113-115,共3页
食管具有多种屏障参与阻止食管黏膜损伤,因而绝大多数人并不因反流而引起食管炎及症状,当这些屏障特别是食管黏膜屏障被胃反流物中的各种损伤因子,如H^+、胃蛋白酶、胰酶、胆盐等破坏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异常,进而在受到机械或化... 食管具有多种屏障参与阻止食管黏膜损伤,因而绝大多数人并不因反流而引起食管炎及症状,当这些屏障特别是食管黏膜屏障被胃反流物中的各种损伤因子,如H^+、胃蛋白酶、胰酶、胆盐等破坏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异常,进而在受到机械或化学等有害因素的攻击后便会产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细胞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变化联合PCNA、p53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张静洁 孟宪梅 +3 位作者 党彤 周怡 王晶 田旭阳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0期9-1,共4页
目的探讨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变化联合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因上腹不适、腹痛、腹胀、反酸等症状就诊的95例患者,均行放大色素内镜检查,观察并记录胃小凹的形态及微血管的变化,在小凹形态最明显... 目的探讨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变化联合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因上腹不适、腹痛、腹胀、反酸等症状就诊的95例患者,均行放大色素内镜检查,观察并记录胃小凹的形态及微血管的变化,在小凹形态最明显处取材活检,送病理检查,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送检胃黏膜组织中的p53及PCNA。结果在放大色素内镜下观察并取材共248处。胃小凹A型9处,B型38处,C型42处,D型67处,E型62处,F型30处。微血管分型R型92处,I型123处,D型33处。肠上皮化生的典型表现为E型小凹+I型微血管改变,不典型增生的典型表现为F型小凹+D型微血管改变。E、F型小凹胃黏膜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0%、86.7%,高于A、B、C、D型小凹的22.2%、34.2%、50.0%、58.2%,P均<0.05。E、F型小凹胃黏膜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1%、93.3%,高于A、B、C、D型小凹的33.3%、39.7%、61.9%、67.2%,P均<0.05。结论放大色素内镜下如观察到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改变,同时有PCNA、p53高表达,高度提示早期胃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色素内镜 胃癌 胃癌前病变 P53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细胞间隙的宽度与肥大细胞数量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静洁 孟宪梅 +4 位作者 党彤 赵海涛 周怡 任丽梅 王晶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35期70-72,共3页
目的观察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即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的宽度及食管下段黏膜固有肌层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43例NERD患者(NERD组),同时将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两组在胃镜下取黏... 目的观察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即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的宽度及食管下段黏膜固有肌层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43例NERD患者(NERD组),同时将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两组在胃镜下取黏膜活组织标本(包含黏膜下固有肌层),用固定液固定,经病理学常规取材、切片、染色等方法处理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测量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的宽度,计数食管下段黏膜固有肌层中的肥大细胞,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NERD组、阴性对照组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细胞间隙分别为(1.38±0.16)、(0.84±0.04)μm,肥大细胞数量分别为(3.24±0.67)、(1.32±0.29)个,两组比较,P均<0.01。NERD患者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细胞间隙与肥大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2=0.576,P<0.01)。结论 NERD患者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细胞间隙增宽,食管下段黏膜固有肌层中肥大细胞数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非糜烂性反流病 上皮细胞间隙 肥大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动脉弹性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孟宪梅 周怡 +3 位作者 武金宝 王国君 丁燕程 党彤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7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2型糖尿病(T2DM)大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对65例T2DM患者行13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Hp及其抗体、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酸(UA)检测,并测量其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结果 Hp阳性43例,Hp阴性22例;Hp阳性者的...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2型糖尿病(T2DM)大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对65例T2DM患者行13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Hp及其抗体、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酸(UA)检测,并测量其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结果 Hp阳性43例,Hp阴性22例;Hp阳性者的PWV明显高于Hp阴性者(P<0.05)。相关分析显示,Hp阳性T2DM患者的PWV与UA、年龄、平均动脉压、Hp感染有关(P<0.05或<0.01)。结论 Hp感染与T2DM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其可能是加速T2DM患者AS进程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糖尿病 2型 脉搏波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内外引流治疗不同部位胆道梗阻方法探讨(附104例报告) 被引量:4
5
作者 党彤 钱峰 +3 位作者 陈言东 孟宪梅 张丽萍 杨耀娴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诊治不同病变、不同部位胆道梗阻的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 1998年 10月~ 2 0 0 2年 11月 10 4例胆道梗阻施行十二指肠镜下各种胆道引流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97例引流成功 ,成功率 93 3% (97/ 10 4 ) ,胆道梗阻症状... 目的 探讨内镜诊治不同病变、不同部位胆道梗阻的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 1998年 10月~ 2 0 0 2年 11月 10 4例胆道梗阻施行十二指肠镜下各种胆道引流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97例引流成功 ,成功率 93 3% (97/ 10 4 ) ,胆道梗阻症状得到缓解 (腹痛缓解、黄疽减退、体温下降 ) ,ENBD、ERBD疗效满意率分别为 93 0 % (6 6 / 71)和 93 3% (2 8/ 30 )。 结论经内镜引流治疗胆道梗阻 ,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疗效确切等优点 ,注意引流部位和方法的选择 ,可进一步提高经内镜胆道引流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胆道梗阻 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夏炳涛 图雅 《临床医药实践》 2010年第6X期719-720,共2页
目的:探讨大黄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效果。方法:将5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9例,两组均予奥曲肽(诺华制药)0.2 mg q8 h皮下注射,维持治疗7 d,治疗组联合应用中药生大黄煎剂(含生大黄50 g)100 mL,50 mL/次,3... 目的:探讨大黄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效果。方法:将5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9例,两组均予奥曲肽(诺华制药)0.2 mg q8 h皮下注射,维持治疗7 d,治疗组联合应用中药生大黄煎剂(含生大黄50 g)100 mL,50 mL/次,3次/d,胃管内注入后闭管2 h,观察肠鸣音恢复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CRP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89.66%vs 75.86%,P<0.05),治疗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CRP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结论:奥曲肽联合生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大黄 急性胰腺炎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诊断早期胃癌187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党彤 栗鹏 +1 位作者 任丽梅 郭龙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72-974,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内镜下及病理特点,提高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方法选择该院开展内镜以来,20年间胃镜发现并行外科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的病例187例,将其内镜下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及随访结果加以分析。结果早期胃癌... 目的总结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内镜下及病理特点,提高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方法选择该院开展内镜以来,20年间胃镜发现并行外科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的病例187例,将其内镜下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及随访结果加以分析。结果早期胃癌切除占胃癌切除的4.99%;电子内镜检查活检证实为早期胃癌的阳性率为93.1%(174/187);部位以胃窦居多占49.2%;I型I、I型I、II型早期胃癌检出率分别为25.7%、54.0%及20.3%。结论早期胃癌临床无特征性症状,诊断主要靠内镜医师认真细致观察和识别早期胃癌的形态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