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地下水水质与硝态氮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屈忠义 林雪松 +3 位作者 冯兆忠 李茂 王长生 曹明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44,共5页
为了研究节水工程改造及节水灌溉对区域农田地下水及硝态氮淋失污染的影响,以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为研究区域,对整个作物生长期的3月、5月、7月、9月分别取水样进行水化学和硝态氮测试分析。对2003年与2008年区域内27眼井地下水硝... 为了研究节水工程改造及节水灌溉对区域农田地下水及硝态氮淋失污染的影响,以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为研究区域,对整个作物生长期的3月、5月、7月、9月分别取水样进行水化学和硝态氮测试分析。对2003年与2008年区域内27眼井地下水硝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003年间,夏灌前解放闸灌域地下水硝态氮质量浓度大于10 mg/L的面积占灌域总面积的9.95%,全年平均硝态氮质量浓度大于10 mg/L的面积占灌域总面积的9.02%;2008年3月硝态氮质量浓度大于10 mg/L的面积占灌域总面积的5.22%,全年平均硝态氮质量浓度大于10 mg/L的面积占灌域总面积的5.20%。2003年与2008年的监测结果及时空分布趋势说明该地区地下水存在较严重的面源氮污染,但节水灌溉的实施可能对减少河套灌区的化肥淋失和地下水污染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特别是由于秋浇水量的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对减少地下水硝态氮污染具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节水灌溉 硝态氮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群管体制改革的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邢若平 刘建国 白京燕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6-17,共2页
通过分析内蒙古河套灌区专、群分管管理模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利弊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专管延伸、专群结合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有限延伸”、“无限延伸”、“向上延伸”、“承包中的延伸”、“有偿代管”、“群管组织”... 通过分析内蒙古河套灌区专、群分管管理模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利弊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专管延伸、专群结合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有限延伸”、“无限延伸”、“向上延伸”、“承包中的延伸”、“有偿代管”、“群管组织”和“渠长负责制”等7种在河套灌区具有现实意义和广泛推广价值的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群管体制 多元化 计划经济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辽河流域春玉米节水灌溉模式评价与优选 被引量:13
3
作者 戚迎龙 李彬 +6 位作者 赵举 张建华 李敏 李经伟 包额尔敦噶 冯晔 杨玉芬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0,共7页
为探究西辽河流域春玉米适宜节水灌溉模式,以低压管道畦田灌、膜下滴灌、浅埋不覆膜滴灌和平移式喷灌4种玉米节水灌溉模式应用过程中的"经济-技术-环境"效益为评价准则,构建了层次分析模型,引入项目研究与调研取得的数据结合... 为探究西辽河流域春玉米适宜节水灌溉模式,以低压管道畦田灌、膜下滴灌、浅埋不覆膜滴灌和平移式喷灌4种玉米节水灌溉模式应用过程中的"经济-技术-环境"效益为评价准则,构建了层次分析模型,引入项目研究与调研取得的数据结合专家模糊语言集,改进了经典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灌溉模式做出系统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压管道畦田灌生育期内仅在农资及灌溉材料上节约投入,而其灌溉过程人工与电力投入时间长、费用高、追肥农机与相应人工投入大,经济效益得分最低(0.2613)。膜下滴灌对比不覆膜浅埋滴灌有更好的节水效果、对比平移式喷灌有更好的运行维护便捷性与应用地形适应性,技术效果综合得分最高(0.0671)。计算各层级权重向量与隶属函数值结果表明,现今残膜污染已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与担忧,亟需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发来应对。浅埋不覆膜滴灌较高的经济效益得分(0.3692)和环境效益得分(0.577)使其总分排序第一,可获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建议在该区域适度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效益分析 综合评价 浅埋不覆膜滴灌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和地下水调控对干旱地区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史海滨 郭珈玮 +3 位作者 周慧 王国帅 付小军 李正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8-278,共11页
为探明河套灌区典型耕地最佳灌水制度和合理地下水埋深,于2017、2018年连续2年进行了田间试验,选取向日葵农田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饱和-非饱和土壤水分及溶质运移理论,利用HYDRUS-2D数值模型对研究区不同灌水量及地下水埋深条件下GSPAC系... 为探明河套灌区典型耕地最佳灌水制度和合理地下水埋深,于2017、2018年连续2年进行了田间试验,选取向日葵农田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饱和-非饱和土壤水分及溶质运移理论,利用HYDRUS-2D数值模型对研究区不同灌水量及地下水埋深条件下GSPAC系统中水盐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的水盐运移状态。将模拟结果与田间试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较吻合。结果表明,试验区最佳灌水量为82.8~85.5 mm,地下水合理调控埋深为160.72 cm。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盐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灌溉 地下水埋深 数值模拟 水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限量供给对盐渍化农田玉米光能利用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昭 史海滨 +3 位作者 李仙岳 田彤 付小军 李正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81-291,共11页
为确定河套灌区畦灌条件下盐渍化农田玉米适宜的灌溉和施氮量,田间试验设置了3个灌溉水平150、225、300 mm(分别记为W1、W2和W3)和3个施氮水平172. 5、258. 8、345 kg/hm2(分别记为N1、N2和N3),研究限量水氮对盐渍化农田玉米生殖生长阶... 为确定河套灌区畦灌条件下盐渍化农田玉米适宜的灌溉和施氮量,田间试验设置了3个灌溉水平150、225、300 mm(分别记为W1、W2和W3)和3个施氮水平172. 5、258. 8、345 kg/hm2(分别记为N1、N2和N3),研究限量水氮对盐渍化农田玉米生殖生长阶段土壤水盐状况、光截获率、光能利用效率(RUE)及产量的影响,并基于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产量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W3和W2在玉米抽雄-灌浆期的光截获率显著高于W1(P <0. 05),W3与W2差异不显著;水、氮及交互效应显著影响RUE,特别在灌浆期,RUE与灌溉量和施氮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而过量灌溉或施氮对RUE有抑制作用,适度减氮控水能显著提高RUE; W2N2的产量分别较W3N3、W3N2增产4. 01%、3. 91%(P> 0. 05),适度节水节氮不会显著影响产量;产量与灌浆期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光截获率呈显著正相关,RUE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生物累积量、LAI、光合势和光截获率均通过RUE对产量的间接贡献较大; W2N2相比其他处理明显改善了玉米生长后期土壤水盐状况,有利于促进冠层发育和提高光合生产力,其较小平均叶倾角和较大LAI有利于提高光截获量和光合作用面积,特别是其灌浆后期LAI和光合势较其他处理提高7. 15%~42. 24%和5. 95%~37. 60%,LAI下降速率分别较W3N3、W3N2减缓37. 35%、53. 49%,具有更加合理的冠层结构,表现出较高的光合性能,显著促进了生物量的累积(P <0. 05),灌浆期RUE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18. 61%~66. 93%,在本试验条件下产量最高。W2N2处理具有节水、节肥、稳产及高光效的优势,可作为河套灌区盐渍化农田玉米适宜水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畦灌 盐渍化农田 限量灌溉和施氮 光能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盐渍化农田下玉米产量对水氮调控的响应 被引量:16
6
作者 徐昭 史海滨 +3 位作者 李仙岳 周慧 付小军 李正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4-343,共10页
为探究玉米产量对不同程度盐渍化农田水氮调控的响应规律,通过田间试验,在3种盐渍化农田(S1,0. 247 d S/m; S2,0. 839 d S/m; S3,1. 286 d S/m)上设置3个灌溉量(W1,150 mm; W2,225 mm; W3,300 mm(常规灌溉量))和3个施氮量(N1,172. 5 kg/... 为探究玉米产量对不同程度盐渍化农田水氮调控的响应规律,通过田间试验,在3种盐渍化农田(S1,0. 247 d S/m; S2,0. 839 d S/m; S3,1. 286 d S/m)上设置3个灌溉量(W1,150 mm; W2,225 mm; W3,300 mm(常规灌溉量))和3个施氮量(N1,172. 5 kg/hm^2; N2,258. 8 kg/hm^2; N3,345 kg/hm^2(常规施氮量)),结合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盐渍土条件下玉米产量对水氮调控的响应。结果表明:灌水显著影响S1、S2和S3玉米产量,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施氮显著影响S1、S2和S3玉米产量,S1和S2上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而S3上的产量总体呈现逐渐减少趋势。随着土壤盐渍程度的加重,水氮交互效应对产量影响增大。水氮交互对S1玉米产量影响不显著(P> 0. 05),W2N2较W3N3、W3N2减产4. 41%、6. 56%(P> 0. 05),非盐渍土在水分较好和氮素适宜时才可得到较大产量,但适度节水控氮不会显著减产。水氮交互显著影响S2玉米产量(P <0. 05),W2N2产量显著高于其余水氮处理(P <0. 05),中度盐渍土需供应适宜水氮。水氮交互极显著影响S3玉米产量(P <0. 01),W2N1产量显著高于其余水氮处理(P <0. 05),重度盐渍土在适宜水分和较少供氮时才可得到较高产量。经模型寻优得到河套灌区玉米节水节氮高产的水氮用量为:非盐渍土,灌水量253. 74~286. 26 mm,施氮量267. 65~318. 85 kg/hm^2;中度盐渍土,灌水量233. 25~268. 17 mm,施氮量225. 22~272. 56 kg/hm^2;重度盐渍土,灌水量196. 94~243. 06 mm,施氮量179. 15~223. 3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盐渍化农田 地面灌溉 水氮耦合 产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叶斯模型在土壤转换函数中的应用与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娜 屈忠义 +1 位作者 杨晓 付小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5,共7页
为了研究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后的区域农田生态环境效应中分布式水文模型空间参数的确定问题,通过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22个土壤水盐监测点110个土壤样本的采样与分析,利用贝叶斯神经网络(BNN)模型建立了河套灌区区域分层土壤特征参数... 为了研究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后的区域农田生态环境效应中分布式水文模型空间参数的确定问题,通过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22个土壤水盐监测点110个土壤样本的采样与分析,利用贝叶斯神经网络(BNN)模型建立了河套灌区区域分层土壤特征参数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参数、特征含水率之间的土壤转换函数模型,并与已有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适应性比较及模型验证。结果表明,BP模型土壤转换函数的训练模拟精度优于BNN,但是在模拟预测方面,BNN模型普遍好于BP模型,而且模型输入因子数量对BP模型的精度影响较大,而BNN模型对于不同输入因子表现出很好的稳健性,BNN模型比传统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预测效果,体现了土壤特征参数的空间随机性和结构性特征,而且预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实测和VG拟合结果更为接近,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区域土壤转换函数推求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神经网络 河套灌区 土壤转换函数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盐渍土供氮特性与作物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周慧 史海滨 +3 位作者 徐昭 郭珈玮 付小军 李正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9-307,共9页
为探究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不同程度盐渍化玉米农田土壤供氮特性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8年进行了田间试验。选取轻度(0.460 d S/m)和中度(0.951 d S/m)2种盐渍化农田,以纯施氮量240 kg/hm^2为相同施氮总量进行有机无机肥配施,分... 为探究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不同程度盐渍化玉米农田土壤供氮特性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8年进行了田间试验。选取轻度(0.460 d S/m)和中度(0.951 d S/m)2种盐渍化农田,以纯施氮量240 kg/hm^2为相同施氮总量进行有机无机肥配施,分别设置5个施肥处理(有机肥占施肥比例分别为0、25%、50%、75%、100%)和1个空白对照处理,依次记为U1、U3O1、U1O1、U1O3、O1、CK。结果表明,同一处理中度盐渍土氮素矿化量显著低于轻度盐渍土。轻度盐渍土无机肥施入比例越大,土壤矿质氮释放速度越快,有机无机配施能更好地调节玉米生育期氮素的释放。中度盐渍土各处理下,生育前期土壤矿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增大有机肥施入比例对于提高作物生育后期土壤矿质氮含量的优势明显。同一处理中度盐渍土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较轻度盐渍土显著降低,产量下降幅度达到30.94%~63.90%(P<0.05)。适当的有机肥施入比例能显著提高作物水氮利用效率,轻度盐渍土表现出随有机肥施入比例增大玉米水氮利用效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中度盐渍土表现出随有机肥施入比例增大玉米水氮利用效率逐渐升高的趋势。轻、中度盐渍土分别以U1O1、O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分别较U1处理提高11.84%、27.68%(P<0.05),同时,产量、植株吸氮量、氮收获指数、氮肥当季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等指标也较高。综合玉米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生育期土壤矿质氮变化规律,得到河套灌区玉米适宜的有机无机施肥管理模式为:轻度盐渍土为120 kg/hm^2有机肥+120 kg/hm^2化肥,中度盐渍土为240 kg/hm^2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盐渍化农田 有机无机肥配施 土壤供氮特性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分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周慧 史海滨 +3 位作者 郭珈玮 徐昭 付小军 李正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95-304,共10页
针对有机无机肥配施在不同土壤盐分水平下所产生的氮素矿化过程,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分别在4种盐分水平(0.46、0.98、1.55、1.97 dS/m)下,以0.0895 g/kg(纯氮施用量与风干土质量比)为相同施氮总量设置5个施肥处理(有机肥占施肥比例分... 针对有机无机肥配施在不同土壤盐分水平下所产生的氮素矿化过程,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分别在4种盐分水平(0.46、0.98、1.55、1.97 dS/m)下,以0.0895 g/kg(纯氮施用量与风干土质量比)为相同施氮总量设置5个施肥处理(有机肥占施肥比例分别为0、25%、50%、75%、100%)及1个不施肥处理,研究了不同盐分水平下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净氨化量、净硝化量及净氮矿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含量随有机肥施入比例的增大而减小;盐分水平的增加对无机肥氨化作用的抑制较为强烈,当土壤电导率小于0.98 dS/m时,增施有机肥会减弱盐分对氨化作用的影响,而电导率升至1.55 dS/m以上时,则明显延缓有机肥氨化过程,但并不会完全抑制。盐分水平对土壤NO^-3-N生成速率的影响有一个阈值,当土壤电导率小于0.98 dS/m时,随着盐分水平的升高,NO^-3-N增加速率上升;而盐分水平继续升高,则抑制土壤NO^-3-N的形成速率。相比不施肥,施肥显著提高了各盐分土壤净氮矿化量,同一盐分水平下均表现出无机肥施入比例越大、净氮矿化量越大的趋势。相较0.46 dS/m,增施有机肥减小了0.98 dS/m盐分水平下各处理之间净氮矿化量差异,而土壤电导率增至1.55 dS/m及以上时,盐分水平对有机肥矿化过程产生明显的延缓作用。综合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盐分及氮素矿化过程的影响,推荐不同盐分水平下适宜的施肥模式为:50%有机肥+50%化肥(非盐渍化土壤)、100%有机肥(轻度盐渍化土壤)、25%有机肥+75%化肥(中度及重度盐渍化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 铵态氮 硝态氮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盐渍化土壤氨挥发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周慧 史海滨 +3 位作者 徐昭 郭珈玮 付小军 李正中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49-1656,共8页
针对河套灌区无机氮肥过量施用造成的环境问题,通过探究有机氮替代部分无机氮肥对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影响,确定盐渍化农田适宜的有机无机氮肥配施用量。于2018年进行田间试验,选取轻度(0.45~0.68 dS·m^-1)和中度(1.04~1.40 dS·m... 针对河套灌区无机氮肥过量施用造成的环境问题,通过探究有机氮替代部分无机氮肥对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影响,确定盐渍化农田适宜的有机无机氮肥配施用量。于2018年进行田间试验,选取轻度(0.45~0.68 dS·m^-1)和中度(1.04~1.40 dS·m^-1)盐渍化农田,以纯施氮量240 kg·hm-2为相同施氮总量进行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分别设置5个施肥处理:单施化肥、3/4氮由化肥提供+1/4氮由有机肥提供、1/2氮由化肥提供+1/2氮由有机肥提供、1/4氮由化肥提供+3/4氮由有机肥提供、单施有机肥,依次记为U1、U3O1、U1O1、U1O3、O1。另外设置空白对照处理(CK),探究不同有机无机氮肥配施量对盐渍化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速率、氨挥发损失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盐分随着有机氮肥施用量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各肥料配施处理追肥后氨高挥发期较施入基肥后明显延长,导致同一处理轻、中度盐渍化土壤追肥后氨挥发损失量较施入基肥后分别高出22.15%~64.03%和14.34~40.66%;同一处理在中度盐渍化土壤上的氨挥发总量较轻度盐渍化土壤高出8.35%~16.46%;土壤氨挥发损失量与有机肥施入比例、土壤盐分之间呈显著二元二次非线性回归关系,分析回归方程各系数可知,适当增大有机肥施入比例可以降低土壤氨挥发,而增加土壤盐分则会使土壤氨挥发增大,增施有机肥和土壤盐分之间会产生共同降低氨挥发损失的效应;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提高玉米产量,轻、中度盐渍化土壤U1O1处理玉米产量分别较U1处理高出12.63%和17.05%。在轻度和中度盐渍化土壤上,综合氨挥发损失量及玉米产量,处理U1O1既能保证高产,又能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故推荐该处理为当地适宜肥料配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土壤 有机无机肥配施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浆体包裹层厚度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平 方小婉 +1 位作者 何飞亮 娄宗科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8-151,158,共5页
基于骨料堆积与浆体填充包裹模型,计算在不同水胶比及浆骨比条件下的浆体包裹层厚度,探究浆体包裹层厚度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浆体包裹层厚度存在最佳值,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浆体包裹层厚度的增加,自密实混凝土的坍落... 基于骨料堆积与浆体填充包裹模型,计算在不同水胶比及浆骨比条件下的浆体包裹层厚度,探究浆体包裹层厚度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浆体包裹层厚度存在最佳值,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浆体包裹层厚度的增加,自密实混凝土的坍落扩展度逐渐增大,拌和物流动至直径为500 mm时所用的时间T500逐渐减小,钢筋间隙通过能力提高,拌和物的流动性得到显著改善;当浆体包裹层厚度过大时,拌和物出现离析,工作性能反而变差。通过建立坍落扩展度随浆骨比变化的定量关系式,能够确定满足工作性能要求的浆骨比,进而降低自密实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密实混凝土 浆骨比 浆体包裹层厚度 工作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