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0—2015年内蒙古气象灾害损失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新 冯晓晶 +2 位作者 刘林春 高志国 刘炜 《北方农业学报》 2016年第4期94-98,共5页
以1980—2015年气象灾害损失资料为基础数据,利用综合指标法,建立气象灾害损失综合指数,分析内蒙古气象灾害损失的变化特征,并与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死亡人口对气象灾害综合损失的影响大于直接经济损失;1980—2015年内蒙... 以1980—2015年气象灾害损失资料为基础数据,利用综合指标法,建立气象灾害损失综合指数,分析内蒙古气象灾害损失的变化特征,并与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死亡人口对气象灾害综合损失的影响大于直接经济损失;1980—2015年内蒙古气象灾害综合损失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1998年之前气象灾害综合损失较小,增加趋势不明显,气象灾害损失中死亡人口占主导地位;1998年之后综合损失显著增加,气象灾害损失中直接经济损失占主导地位;1980—2015年气象灾害损失等级逐年加重,1998年以后气象灾害损失偏重;直接经济损失和气象灾害综合指数均与气温显著相关,死亡人口与降水量显著相关,气温和降水量异常是引发内蒙古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加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损失 综合指数 变化趋势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退化草甸草原近地面光谱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娜日苏 苏和 +3 位作者 格根图 贾玉山 丁霞 德勒格日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6-70,共5页
采用ISI921VF-256型地物光谱仪对低山丘陵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和裸地的反射率光谱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曲线在可见光波段具有明显的峰谷特性,在近红外波段呈强反射。(2)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光谱反... 采用ISI921VF-256型地物光谱仪对低山丘陵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和裸地的反射率光谱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曲线在可见光波段具有明显的峰谷特性,在近红外波段呈强反射。(2)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率随退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强。(3)在同一退化梯度下,草甸草原裸地的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大于植物群落,而在近红外波段小于植物群落;大针茅群落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小于冷蒿群落,而对近红外光的反射率大于冷蒿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草原 退化梯度 遥感 地物光谱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1981-2010年干湿气候类型和净第一性生产力演变 被引量:5
3
作者 代海燕 都瓦拉 +2 位作者 王晓江 李丹 苏东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22-226,共5页
为了更好服务于内蒙古地区生态建设,提供地区大气候背景的演变过程。运用徐文铎湿润指数划分了内蒙古地区的干湿气候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0年内蒙古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面积、亚湿润区+湿润区面积分别为343 090,388 035,41... 为了更好服务于内蒙古地区生态建设,提供地区大气候背景的演变过程。运用徐文铎湿润指数划分了内蒙古地区的干湿气候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0年内蒙古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面积、亚湿润区+湿润区面积分别为343 090,388 035,411 819km^2;2001—2010年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面积是20世纪90年代面积的1.3倍;半湿润区+湿润区面积减少了0.5倍,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下降。干湿气候类型与历年降水量分布图对比显示,干旱区和极干旱区面积与200mm降水量分布线对应;湿润区在东北地区与400 mm分布线接近;分布最广的半干旱区受温度和降水综合影响较多,与雨量带分布无明显关系。1981—2010年,温度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下降趋势属正常气候波动。地区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930 0,而与温度的相关系数只有-0.270 0。年代际NPP在2001—2010年下降明显,从西北到东南阶梯式降低,受影响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西部的典型草原和温性草甸草原,赤峰市和通辽市也下降明显;总趋势是东部区下降明显,西部区波动变化,整体下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气候变化 湿度指数 气候类型 净第一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尤莉 王革丽 +1 位作者 吴学宏 王国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2-386,共5页
根据内蒙古阿拉善地区1961—2000年40年的沙尘暴、扬沙资料,分析了其气候学特征、地理特征、季节特征以及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来阿拉善地区沙尘暴出现日数在减少。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阿拉善北部地区沙尘暴出现日... 根据内蒙古阿拉善地区1961—2000年40年的沙尘暴、扬沙资料,分析了其气候学特征、地理特征、季节特征以及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来阿拉善地区沙尘暴出现日数在减少。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阿拉善北部地区沙尘暴出现日数却呈波动增加趋势。沙尘暴出现日数的变化是特定气候变化的反映,下垫面条件的持续恶化也是该地区沙尘暴天气持续增加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区 沙尘暴 气候特征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内蒙古荒漠草原气候变化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张超 高晶 赵艳丽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12-2220,共9页
为了定量分析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使用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及周边共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1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平均风速资料,了解荒漠草原基本气候状况,对各要素的年、月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进... 为了定量分析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使用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及周边共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1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平均风速资料,了解荒漠草原基本气候状况,对各要素的年、月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荒漠草原年平均气温20世纪90年代显著上升,西部地区2000年后升温2.7℃,2月平均气温升高4℃左右;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大部分阶段地区年代间变化35 mm左右,北部和中部偏南部分站点冬季降水显著增多,西部春秋季有减少的趋势;年平均风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减弱(0.1~1.4 m·s-1),春季、冬季风速减弱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荒漠草原 平均气温 降水量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地区沙尘暴发生特点及成因 被引量:9
6
作者 尤莉 程玉琴 +1 位作者 张少文 王国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8-42,共5页
用 1 2个观测站的 1 96 1~ 2 0 0 0年 4 0年的沙尘暴、大风日数和降水量等观测资料 ,分析了内蒙古赤峰地区沙尘暴发生的地理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等。结果表明 :赤峰地区近 4 0年来沙尘暴呈减少趋势 ,其特殊的地形特征和多风的... 用 1 2个观测站的 1 96 1~ 2 0 0 0年 4 0年的沙尘暴、大风日数和降水量等观测资料 ,分析了内蒙古赤峰地区沙尘暴发生的地理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等。结果表明 :赤峰地区近 4 0年来沙尘暴呈减少趋势 ,其特殊的地形特征和多风的气候特点是沙尘暴多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气候特征 环流型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26
7
作者 吴学宏 曹艳芳 陈素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F12期65-68,共4页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内蒙古草原自东向西出现了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向荒漠草原和荒漠的过渡。气候变暖使内蒙古地区无霜期延长,积雪、冰雹、雷暴、大风、沙尘暴日数减少,降水量也出现由少转多的变化,对草原类型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内蒙古草原自东向西出现了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向荒漠草原和荒漠的过渡。气候变暖使内蒙古地区无霜期延长,积雪、冰雹、雷暴、大风、沙尘暴日数减少,降水量也出现由少转多的变化,对草原类型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湿润度几乎没有变化。近几年来草原退化、沙化的过程是伴随着草原开垦,植被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形成的。1999-2001年连续高温干旱加剧了草原退化的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草原退化的趋势和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草原 生态环境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7月内蒙古极端降水事件及成因 被引量:12
8
作者 宋桂英 李孝泽 +3 位作者 江靖 荀学义 陈磊 马素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2012年7月下旬内蒙古中部出现罕见的极端降水事件(简称"7·27"暴雨)。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和精细化监测等资料分析了"7·27"暴雨成因。结果表明:(1)贝加尔湖低涡异于常年。巴尔喀什湖到鄂霍茨克... 2012年7月下旬内蒙古中部出现罕见的极端降水事件(简称"7·27"暴雨)。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和精细化监测等资料分析了"7·27"暴雨成因。结果表明:(1)贝加尔湖低涡异于常年。巴尔喀什湖到鄂霍茨克海为阻塞高压,其底部横槽加深生成贝加尔湖低涡。低涡内有冷空气活动,在对流层低层及地面激发出低涡和气旋。(2)该过程的中尺度特征明显。地面中尺度切变线不断新生、稳定维持,形成多个中尺度雨带。高空β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新生、合并加强,形成对流复合体M CS。河套西北部、河套南部、锡林郭勒盟中西部三个暴雨区均是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 CS发展的结果。(3)垂直方向上,暴雨发生前到暴雨期从地面至700 h Pa的大气比湿达10~22 g·kg-1,且850~700 h Pa水汽垂直输送达到最强;水平方向上,南风风力辐合,末端到达45°N以北,河套南部地区为"水汽汇"。(4)对流层高层大气涡旋运动是该过程的直接诱因。大气涡旋运动由200 h Pa向700 h Pa传播,正涡度平流在700 h Pa到200 h Pa随高度增加,高层水平辐散、低层补偿辐合,大气强迫上升产生暴雨。(5)对流层中层持续"干侵入",低层持续的暖湿输送,大气不稳定能量不断重建,这是极端暴雨过程的热力机制。(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亚洲夏季风加强,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向东亚副热带地区输送加强,水汽输送进一步向北扩展到我国华北内陆地区,是"7·27"暴雨过程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事件 贝加尔湖低涡 切变线 中尺度系统 M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土壤水分变化对沙尘天气的影响及在区域性沙尘天气预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陈素华 吴向东 曹艳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F12期61-64,共4页
对内蒙古地区土壤水分和沙尘天气季节和年际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沙尘天气和土壤水分基本遵循着共同的变化规律。年际间,土壤水分含量和沙尘天气次数的差异均较大,但季节变化都以一年为周期进行波动。0~20cm土壤相对湿度的大小,... 对内蒙古地区土壤水分和沙尘天气季节和年际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沙尘天气和土壤水分基本遵循着共同的变化规律。年际间,土壤水分含量和沙尘天气次数的差异均较大,但季节变化都以一年为周期进行波动。0~20cm土壤相对湿度的大小,对沙尘天气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土壤相对湿度越大,沙尘天气越难以形成,但当相对湿度≤40%时,地表疏松干燥,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最有利的下垫面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土壤相对湿度 沙尘天气 天气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春季久旱转雨大气环流系统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司瑶冰 高涛 +1 位作者 胡英华 李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95-1105,共11页
利用1960—2009年春季内蒙古104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出春季第一次有效降水作为久旱转雨天气过程,分析了近50年春季久旱转雨降水特征和年代变化,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久旱转雨的大气环流型。结果表明,20世纪60-80年代内... 利用1960—2009年春季内蒙古104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出春季第一次有效降水作为久旱转雨天气过程,分析了近50年春季久旱转雨降水特征和年代变化,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久旱转雨的大气环流型。结果表明,20世纪60-80年代内蒙古春季久旱转雨天气过程平均为1~2次,90年代有3次,表明1998年以后出现的频次明显增多。60-80年代500hPa高度场在高纬度欧亚大陆地区为一脊一槽的环流形势,乌拉尔山为高压脊,西伯利亚地区维持一稳定的低涡槽系统,西风急流位于50°—60°N之间,内蒙古受强西风控制;中低纬度地区的西风槽成为久旱转雨的主要影响系统。1990-2007年500hPa高度场上,在高纬度地区东亚大槽位置偏北,欧亚大陆50°—60°N西风急流北抬至70°—80°N,中高纬度地区贝加尔湖到东北地区和蒙古高原为低涡,中低纬度地区多短波槽、脊活动。2008年和2009年又出现了60-80年代的环流特征。对500hPa环流系统进行了分型,得到3种类型:A型(蒙古冷槽(涡))、B型(贝加尔湖低涡)和C型(东北低涡)。这3种类型是造成内蒙古春季久旱转雨的主要环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降水过程 久旱转雨 大气环流型 东亚大槽 西风急流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急流与内蒙古的大(暴)雪 被引量:91
11
作者 宫德吉 李彰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3-7,共5页
分析了冬季产生东亚低空急流的大型环流特征及低空急流与内蒙古大 (暴 )雪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东亚中纬度高空维持纬向强急流锋区的情况下 ,若有中亚冷槽分成南北两段东移 ,则极易有造成内蒙古大 (暴 )雪的东亚低空急流产生。指出可将... 分析了冬季产生东亚低空急流的大型环流特征及低空急流与内蒙古大 (暴 )雪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东亚中纬度高空维持纬向强急流锋区的情况下 ,若有中亚冷槽分成南北两段东移 ,则极易有造成内蒙古大 (暴 )雪的东亚低空急流产生。指出可将产生这种环流特征的西风带大型环流的调整过程 ,作为内蒙古大 (暴 )雪天气的中期预警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大暴雪 环流 预报 水汽输送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暴)雪与白灾的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54
12
作者 宫德吉 李彰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24-28,共5页
使用 1 96 1~ 1 998年内蒙古 1 1 8个地面测站的历史资料及同期亚欧 5 0 0 h Pa高空资料 ,分析了内蒙古大 (暴 )雪及白灾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 ,发生大 (暴 )雪频率最高的地区是内蒙古的东部和南部 ,而白灾最重的地区却是内蒙古北部... 使用 1 96 1~ 1 998年内蒙古 1 1 8个地面测站的历史资料及同期亚欧 5 0 0 h Pa高空资料 ,分析了内蒙古大 (暴 )雪及白灾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 ,发生大 (暴 )雪频率最高的地区是内蒙古的东部和南部 ,而白灾最重的地区却是内蒙古北部。指出产生“坐冬雪”是形成白灾的必要条件 ,给出了产生“坐冬雪”的气象指标。总结了内蒙古大(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白灾 气候学特征 内蒙古 时空分布 畜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暴雪灾害的成因与减灾对策 被引量:27
13
作者 宫德吉 李彰俊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132-138,共7页
分析了暴雪灾害的成因。冬季的低温加暴雪形成深厚的积雪,这种积雪不但能掩埋牧草,影响家畜采食,而且增加了家畜的体能消耗,使大批家畜冻饿而死,从而形成了白灾。气候变冷、环境恶化及载畜量过大,都会加重白灾,而暴雪、大风加大... 分析了暴雪灾害的成因。冬季的低温加暴雪形成深厚的积雪,这种积雪不但能掩埋牧草,影响家畜采食,而且增加了家畜的体能消耗,使大批家畜冻饿而死,从而形成了白灾。气候变冷、环境恶化及载畜量过大,都会加重白灾,而暴雪、大风加大幅度降温能在短时间内使家畜迅速丧失保持正常体温的能力,造成家畜大批死亡,这就是暴风雪灾害。提出了加强灾害预警,以防为主的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灾害 成因 减灾措施 内蒙古 气候变化 畜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西部春季沙尘暴预测初探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海英 高涛 薄玉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2-25,共4页
利用 1 96 0~ 2 0 0 0年气象资料 ,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季 ( 3~ 5月 )较大范围的沙尘暴发生频率作了统计 ,并根据该地区 4 0年春季降水的气候特点划分降水气候区。着眼于沙尘暴预测 ,分析前期或同期的天气和气候因素。结果表明 :春... 利用 1 96 0~ 2 0 0 0年气象资料 ,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季 ( 3~ 5月 )较大范围的沙尘暴发生频率作了统计 ,并根据该地区 4 0年春季降水的气候特点划分降水气候区。着眼于沙尘暴预测 ,分析前期或同期的天气和气候因素。结果表明 :春季降水偏少 ,冷空气活动频繁 ,沙尘暴发生频率偏高 ;前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的大小和强弱、青藏高原位势高度的高低、亚洲纬向环流的强弱、大西洋 -欧洲环流型日数和南方涛动的位相等气候因子 ,均对沙尘暴的发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他们对春季该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的预测均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春季 沙尘暴 预测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玉米农田土壤墒情动态预测模式 被引量:14
15
作者 侯琼 郝文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0-56,共7页
根据多年实际观测资料 ,在土壤水分平衡参数模拟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初始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降水量和实际蒸散量三要素 ,建立了 0 cm~ 5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动态预测模式 ,提出了玉米农田土壤墒情评估方法。通过 1 0个区域的试用 ,土... 根据多年实际观测资料 ,在土壤水分平衡参数模拟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初始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降水量和实际蒸散量三要素 ,建立了 0 cm~ 5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动态预测模式 ,提出了玉米农田土壤墒情评估方法。通过 1 0个区域的试用 ,土壤水分预测准确率在 80 %左右 ,墒情预测准确率可达 9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农田 墒情预测 动态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粮食作物热量和降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分布特点 被引量:9
16
作者 高涛 于晓 李海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9-102,共4页
利用 1991~ 2 0 0 0年内蒙古地区气温、降水及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 ,分别给出热量和降水量的利用效率 ,并根据综合指数对光、热、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作出综合评价 ,得出了内蒙古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布 :粮食、玉... 利用 1991~ 2 0 0 0年内蒙古地区气温、降水及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 ,分别给出热量和降水量的利用效率 ,并根据综合指数对光、热、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作出综合评价 ,得出了内蒙古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布 :粮食、玉米和小麦除黄灌区外东部平均综合利用效率高于中西部 ,谷子则中西部高于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粮食作物 热量 降水资源 利用效率 分布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粮食作物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分布特点 被引量:7
17
作者 高涛 于晓 李海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3-106,共4页
采用近10年内蒙古地区太阳辐射及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计算了光能利用效率,并归纳了其区域分布特点:主要粮食作物平均光能利用率东部均高于中、西部,从总体上看,玉米的光能利用率最高,其次是小麦,再次是谷子和整个粮食作物平均值。
关键词 内蒙古 粮食作物 光能 分布特点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综合观测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永刚 孟雪峰 +1 位作者 赵毅勇 云静波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42-752,共11页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内蒙古沙尘暴监测站的沙尘暴器测资料,对2010年3月19~20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沙尘暴发生前,大气层结稳定并不利于对流的发展。但在700 hPa至500 hPa的强冷平流与850 ...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内蒙古沙尘暴监测站的沙尘暴器测资料,对2010年3月19~20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沙尘暴发生前,大气层结稳定并不利于对流的发展。但在700 hPa至500 hPa的强冷平流与850 hPa以下层次的平流差异有利于温度垂直递减率增大,强冷平流的作用使其中心以下层次形成热力不稳定层结,是沙尘暴发生的有利层结条件。当干对流风暴发生并形成沙尘暴天气时,不稳定能量释放,使该层大气趋于中性层结即混合层,混合层可能是其间的一个平衡态。对流层中低层冷平流的强度、位置和层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混合层的厚度和沙尘暴的强度。过程中混合层以下气层温度下降的比较快,加之沙尘暴顶层短波辐射有增温效果,在混合层顶(约500hPa处)出现逆温盖。强冷空气活动是引发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沙尘暴天气的发生伴随着地面剧烈降温,相对湿度骤降,气压涌升,地面风速直接影响沙尘暴强度。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能更加精细的反映和描述沙尘暴强度的变化。粒子散射系数的变化趋势和PM10浓度的变化趋势非常一致,沙尘暴阶段,散射系数基本在1000Mm-1以上,达到强沙尘暴强度阶段,散射系数基本在2000Mm-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PM10 粒子散射系数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中低产田分类判别模型及检索系统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涛 刘静瑜 +2 位作者 王勇 云战军 杨建平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6年第2期1-3,共3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低产田分类判别模型及检索系统高涛,刘静瑜,王勇,云战军,杨建平1引言由于受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影响,我区中低产田面积大,抗灾能力差,使我区的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年际变化大,这是影响我区农业发展的主... 内蒙古自治区中低产田分类判别模型及检索系统高涛,刘静瑜,王勇,云战军,杨建平1引言由于受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影响,我区中低产田面积大,抗灾能力差,使我区的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年际变化大,这是影响我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耕地资源是有限的,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产田 分类 改良 内蒙古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马铃薯产量预报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素华 《中国马铃薯》 2004年第3期163-165,共3页
关键词 内蒙古 马铃薯 产量预报 自然环境 气候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