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传播——基于内蒙古红色资源的解读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迪 崔燕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68,共6页
红色文化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结合的专项旅游活动。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位置独特,留有许多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我国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管理和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缺少多元利用和发展空间的限制,内蒙... 红色文化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结合的专项旅游活动。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位置独特,留有许多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我国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管理和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缺少多元利用和发展空间的限制,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与传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文章采用田野调查法,并以SWTO为分析基础,在对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传播策略,以期为我国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旅游 内蒙古 旅游产品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与突破--基于传承人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崔燕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3-88,共6页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民族性和地域特征,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和断代危机。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至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为样本,分析其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民族性和地域特征,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和断代危机。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至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为样本,分析其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发现,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不同非遗项目类型体现出不同的传承人人口分布特征,存在传承人数量不足、性别比例不平衡、传承人年龄断代、申报单位类型单一等问题。据此提出,根据不同非遗项目类型应适当增加女性传承人比例,以产业转化方式优化传承人年龄构成以及充分发挥申报单位优势等,以此为基点增加非遗传承人数量,构建稳定传承链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蒙古草原文化遗产 传承人 保护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众音杂沓:金初文学生态的历史还原
3
作者 于东新 康奥博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8,共9页
金国初立,时局纷乱,为尽快实现少数女真人对绝大多数汉人、契丹人等的统治而“借才异代”,辽、宋文士一时间集聚金廷。其中,作为金初文学主力军的由宋入金文人群体不被女真统治者所信任,处境艰难。这一群体身份结构的多样性及当时社会... 金国初立,时局纷乱,为尽快实现少数女真人对绝大多数汉人、契丹人等的统治而“借才异代”,辽、宋文士一时间集聚金廷。其中,作为金初文学主力军的由宋入金文人群体不被女真统治者所信任,处境艰难。这一群体身份结构的多样性及当时社会政治的复杂性,造就了他们异常复杂的情感与心态,体现在文学上就是金初文学没有主旋律,没有同一性,众音杂沓,呈现出多元文学生态景观。同时,这在客观上也构建了其时文坛的丰富多元和规模宏大的创作队伍。基于这些“异代”文人较为深厚的艺术修为,金代文学获得了较高起点,这也成为其“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文学 古代多民族文学 文学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与传播——以辽宁省红色旅游为例 被引量:25
4
作者 崔燕 崔银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3-58,共6页
红色旅游是将当地红色历史遗址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将通常意义的革命历史知识教育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主题旅游。辽宁省红色旅游景点正是基于上述旅游学概念来发展本省红色旅游业,将红色历史遗址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既增加了景点的旅游... 红色旅游是将当地红色历史遗址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将通常意义的革命历史知识教育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主题旅游。辽宁省红色旅游景点正是基于上述旅游学概念来发展本省红色旅游业,将红色历史遗址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既增加了景点的旅游观赏价值,亦可提升本省红色文化的政治史、革命史价值,更可使旅游者真切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大地所从事的可歌可泣的革命事业,以此推动辽宁旅游业的发展,并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 深度挖掘 传播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红色旅游现状、发展路径与传播策略 被引量:6
5
作者 蒋蕾 崔燕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4-58,共5页
相较东南沿海省市,东北经济发展态势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外传播力度不足和旅游营销推广方案实施缓慢导致很多潜在游客不了解东北红色旅游的价值。针对上述情况,运用SWOT模型分析东北红色旅游目前存在... 相较东南沿海省市,东北经济发展态势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外传播力度不足和旅游营销推广方案实施缓慢导致很多潜在游客不了解东北红色旅游的价值。针对上述情况,运用SWOT模型分析东北红色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更加全面地把握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危机,有助于制定东北红色旅游科学发展策略。东北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对于传承红色文化有着区位优势。将东北红色历史遗址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拓展旅游项目、开展多路径新媒体红色智慧旅游、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链,既可增加红色景点的旅游观赏价值,亦可提升东北红色文化政治史、革命史价值,使旅游者真切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大地从事的革命伟业,以此推动东北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红色历史文化 红色旅游 智慧旅游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故事化逻辑——以“一带一路”文化类题材纪录片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孙洪宇 王军峰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19-124,共6页
以影像为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典型样态,故事化的影像将文化符号表现力和文化阐释力相结合,有利于弘扬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跨文化、跨时空传播语境中,纪录片借助非虚构的真实气质承担了... 以影像为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典型样态,故事化的影像将文化符号表现力和文化阐释力相结合,有利于弘扬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跨文化、跨时空传播语境中,纪录片借助非虚构的真实气质承担了历史记录、文化传承、精神沟通的时代使命。以“一带一路”题材文化类纪录片对中华文化的故事化传播为主线,以场域再造、情境生成和细节书写为论述框架,通过案例分析和文本细读探究“一带一路”题材文化类纪录片在纪实理念和叙事语态上的调整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语境 一带一路 非虚构 纪录片 调整策略 文本细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核心期刊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路径——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例
7
作者 崔燕 崔银河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3,共10页
21世纪的今天,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显著,科技创新有助于改善传媒、教育、通讯、交通等科技环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基于传媒环境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中文核心期刊评价工作因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应运而生;中文核心期刊评... 21世纪的今天,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显著,科技创新有助于改善传媒、教育、通讯、交通等科技环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基于传媒环境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中文核心期刊评价工作因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应运而生;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不仅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和组成部分,同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内容之一,更是媒介科技创新发展的必要环节;可促进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推动科研水平提升,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学术研究和科研社群的发展、优化期刊使用、合理分配学术资源、提升期刊传媒竞争力、促进中文期刊国际化、激励科研人员学术研究积极性等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核心期刊 评价 传媒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兰性德骈文的独特性
8
作者 于景祥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198,共7页
在清代骈文侧重复古的思潮中,纳兰性德的骈文创作颇具独特性。他在对偶、用典、声韵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独创性特征;他在师法古人时特别注意别裁伪体、取法乎上,强调“青出于蓝”,即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创新。纳兰性德的骈文创作之所以... 在清代骈文侧重复古的思潮中,纳兰性德的骈文创作颇具独特性。他在对偶、用典、声韵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独创性特征;他在师法古人时特别注意别裁伪体、取法乎上,强调“青出于蓝”,即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创新。纳兰性德的骈文创作之所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主要是由他的骈文思想造成的。他在骈文理论主张上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并且将其付诸实践,所以其骈文便在有清一代独标风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兰性德 骈文 复古 骈文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本位纪录片的历史沿革、价值旨归和影像书写 被引量:5
9
作者 许加彪 孙洪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8-95,共8页
随着工业化的掠夺式发展,此在世界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现代性危机,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被社会所尊重和践行。从历史轨迹上看,中国生态纪实影像经历了自然风光纪录片、人力否思纪录片、生态本位纪录片三个阶段,三者之间不是褫夺式的竞存,... 随着工业化的掠夺式发展,此在世界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现代性危机,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被社会所尊重和践行。从历史轨迹上看,中国生态纪实影像经历了自然风光纪录片、人力否思纪录片、生态本位纪录片三个阶段,三者之间不是褫夺式的竞存,而是迭代式的共存和扬弃式的共融,展现了技术、自然、人与观念之间复杂的互动构型。生态本位纪录片秉持万有相通、非人类中心主义、民胞物与等价值诉求,表现出自然展演的超像性、具身在场的反思性、影像语言的并置性、国际传播的共通性等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讲好中国生态故事成为生态本位纪录片的使命和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主义 纪录片 纪实影像 生态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地方古籍出版探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双梅 陈为兵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68,共4页
地方古籍出版在文化地域传承与保护、增进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专业性有待提升、受众面狭窄、重复出版等问题。文章从我国地方古籍出版的意义、现状和问题出发,提出我国古籍出版须强化内容建设,在政府部门、... 地方古籍出版在文化地域传承与保护、增进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专业性有待提升、受众面狭窄、重复出版等问题。文章从我国地方古籍出版的意义、现状和问题出发,提出我国古籍出版须强化内容建设,在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与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获得相应的内容保障,促进古籍出版向立体化、多元化发展;打造地方古籍出版特色,以好题材好故事在内容上取胜,配合多样化产品路径开发大众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古籍 现状 困境 市场 技术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铭刻在大连历史时空的永恒记忆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燕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4-82,共9页
大连地区的报纸、杂志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登载鲁迅作品,引起了当地知识分子的重视。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很快便成为东北人民重要的精神食粮,随之留下了鲁迅与大连弥足珍贵的史料,为书写新闻史、现代文学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补充。本文由... 大连地区的报纸、杂志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登载鲁迅作品,引起了当地知识分子的重视。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很快便成为东北人民重要的精神食粮,随之留下了鲁迅与大连弥足珍贵的史料,为书写新闻史、现代文学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补充。本文由建国前大连的鲁迅传播、同时代人的交往、鲁迅经停大连与大连的鲁迅情结三个方面深入挖掘,回望铭刻在大连历史时空的永恒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 鲁迅情结 曲传政 纪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描都市光影,叙写世情人心——潘向黎小说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妍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99,共7页
潘向黎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肌理,知识气韵,上海背景是她创作的基础,她对生活的城市空间进行细心审视,吧台、包间、美容院等物质橱窗是她管窥城市的窗口,并由此建构起个体精神与外在空间之间的深刻联系。她专注于衣食无虞的知识女性,用中... 潘向黎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肌理,知识气韵,上海背景是她创作的基础,她对生活的城市空间进行细心审视,吧台、包间、美容院等物质橱窗是她管窥城市的窗口,并由此建构起个体精神与外在空间之间的深刻联系。她专注于衣食无虞的知识女性,用中国式的女性柔韧对抗命运的磨难与生命的伤痛,记录女性精神人格的自我成长。潘向黎以轻写重,并将经典放置在当下语境进行仿写,她用赤诚的文字深描都市光影,并对世情人心细细品味,向我们证明浮世也有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向黎小说 城市空间 女性书写 世情人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作品中的鄂温克文化抒写
13
作者 王金双 尤雪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2-135,共4页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蒙古族作家,其作品大多以草原为背景来叙述牧民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黑鹤作品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以使鹿鄂温克民族为叙述对象的,但是却不同于鄂温克本民族作者的自我书写。黑鹤以“共情的外族...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蒙古族作家,其作品大多以草原为背景来叙述牧民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黑鹤作品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以使鹿鄂温克民族为叙述对象的,但是却不同于鄂温克本民族作者的自我书写。黑鹤以“共情的外族人”这一身份向世人展现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使鹿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演进,并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独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鄂温克文化 生态意识 生存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声律理论三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景祥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6-191,F0002,共7页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建构了自己的声律理论体系,其基本构成大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音律本源及乐器与人声之关系的探讨,二是对文章和律的难度及成因的分析,三是对声律规则与协调方法的阐述,四是提出推崇自然和谐声韵的基本主张,五是...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建构了自己的声律理论体系,其基本构成大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音律本源及乐器与人声之关系的探讨,二是对文章和律的难度及成因的分析,三是对声律规则与协调方法的阐述,四是提出推崇自然和谐声韵的基本主张,五是强调正声及作者才识的观念。这一理论体系一方面借鉴和吸收了他人特别是沈约等人的声律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在字音的阐释、解决文章病犯问题的具体方法、声律论的核心思想等方面有明显超越。无论是从中国古代声韵学史还是从文学史上看,《文心雕龙》的声律理论体系都具有特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声律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