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在线心理需求满足与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 被引量:11
1
作者 包乌力吉仓 姜永志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1-233,237,共4页
目的:探讨大学在线心理需求满足与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2014年4-6月采用心理测量法对1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总均值为(2.749±0.552)分,5个因子得分均值分别为戒断反应(2.569... 目的:探讨大学在线心理需求满足与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2014年4-6月采用心理测量法对1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总均值为(2.749±0.552)分,5个因子得分均值分别为戒断反应(2.569±0.841)分、情绪调节(3.108±0.853)分、社会功能(2.705±0.774)分、耐受性(2.431±0.875)分、使用时间(3.204±0.830)分,31.04%的研究对象有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倾向。(2)低、高在线心理需求满足组在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量表的戒断反应得分分别为(2.343±0.753)、(3.020±0901)分,情绪调节得分分别为(2.760±0.802)、(3.458±0.878)分,社会功能得分分别为(2.600±0.810)、(2.733±0.771)分,耐受性得分分别为(2.326±0.776)、(2.574±0.720),使用时间得分分别为(3.125±0.834)、(3.555±0.645),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总分得分分别为(2.560±0.521)、(2.991±0.496),戒断反应、情绪调节、耐受性、使用时间4个因子和总分得分高在线心理需求满足组明显高于低在线心理需求满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自我提升、成就感、休闲娱乐、角色扮演和在线心理需求满足总分与整体自尊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人际交往、成就感、休闲娱乐、角色扮演、自主性和在线心理需求满足总分与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4)自尊对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有明显负向预测作用(t=-6.999,P<0.01);人际交往、成就感、休闲娱乐、自主性和在线心理需求满足总分对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t=2.346,P=0.019)、(t=6.227,P<0.01)、(t=3.689,P<0.01)、(t=2.550,P=0.011)、(t=7.818,P<0.01)。(5)整体自尊在在线心理需求满足与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高在线心理需求满足组大学生更易产生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通过合理的在线社交媒体使用提高自尊水平可以抑制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心理需求满足 整体自尊 手机移动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 被引量:25
2
作者 姜永志 李笑燃 +3 位作者 白晓丽 阿拉坦巴根 王海霞 刘勇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7-255,共9页
采用问卷法,以1488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手机网络服务的偏好依次是:信息服务、娱乐服务、社交服务和交易服务;(2)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与手机... 采用问卷法,以1488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手机网络服务的偏好依次是:信息服务、娱乐服务、社交服务和交易服务;(2)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与手机网络服务偏好和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著正相关,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著正相关;(3)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对手机网络过度使用具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4)神经质人格通过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手机网络过度使用,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在二者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积极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有效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过度使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神经质人格 手机网络 使用偏好 过度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社会交往困扰与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笑燃 姜永志 +3 位作者 刘勇 阿拉坦巴根 李敏 刘桂芹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8-210,243,共4页
目的探讨大学社会交往困扰与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4—6月采用心理测量法对内蒙古3所高校1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低、高人际交往困扰组在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量表的戒断反应得分分别为(1.98±0.71)... 目的探讨大学社会交往困扰与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4—6月采用心理测量法对内蒙古3所高校1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低、高人际交往困扰组在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量表的戒断反应得分分别为(1.98±0.71)、(3.23±0.69)分,情绪调节得分分别为(2.60±0.87)、(3.33±0.79)分,社会功能得分分别为(2.33±0.84)、(3.03±0.71)分,耐受性得分分别为(2.18±0.85)、(2.89±0.85)分,使用时间得分分别为(2.10±0.75)、(3.26±0.88)分。5个维度和总分得分高人际交往困扰组明显高于低人际交往困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压力知觉与戒断反应、社会功能、耐受性和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量表总分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交往焦虑、交谈交流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和人际交往困扰总分与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量表各维度及总分在明显正相关(P均<0.05)。压力知觉、交往焦虑和人际交往困扰对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有明显正向预测作用(P均<0.01)。结论大学生高社会交往困扰更易引起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通过降低大学生对社会交往困扰的压力知觉,可以减少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困扰 压力知觉 手机移动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研究
4
作者 姜永志 阿拉坦巴根 刘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111-115,共5页
移动社交网络作为现实社会交往方式的必要补充,已经渗透到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并结合研究目的,构建了包括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 移动社交网络作为现实社会交往方式的必要补充,已经渗透到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并结合研究目的,构建了包括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以及移动社交网络接受和使用意向五个方面内容的研究框架。通过调查分析,揭示了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所持有的基本态度,为从多学科交叉视角开展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提供前期基础,也为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提供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移动社交网络 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 被引量:77
5
作者 姜永志 白晓丽 +3 位作者 阿拉坦巴根 刘勇 李敏 刘桂芹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35-1447,共13页
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是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常被称作"社交网络成瘾"、"病理性社交网络使用"或"社交网络过度使用",概念和界定标准还没有达成一致看法。青少年合理的... 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是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常被称作"社交网络成瘾"、"病理性社交网络使用"或"社交网络过度使用",概念和界定标准还没有达成一致看法。青少年合理的社交网络使用对促进社交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有积极意义,但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却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对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探讨,将为问题性社交网络的干预引导提供依据。未来的研究应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概念和界定标准进行澄清,用多维视角的方法开展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加强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理论建构和干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 消极影响 发生机制 存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质人格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的影响:冲动性与人际困扰的双重中介 被引量:29
6
作者 姜永志 王海霞 +1 位作者 蒋怀滨 刘勇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2-282,共11页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讨神经质、冲动性和人际困扰与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2056名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使用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讨神经质、冲动性和人际困扰与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2056名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使用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采用PROCESS插件进行多重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神经质、冲动性和人际困扰与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存在显著正向相关,神经质、冲动性和人际困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2)神经质、冲动性和人际困扰对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3)神经质可以分别通过冲动性、人际困扰,以及冲动性→人际困扰三条间接路径对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产生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质 冲动性 人际困扰 移动社交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特质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性别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姜永志 金荣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5期109-114,共6页
采用问卷法对2 056名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显著正向关系,而开放性、谨慎性和宜人性对移动社交网络有显著负向相关;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性别在神经... 采用问卷法对2 056名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显著正向关系,而开放性、谨慎性和宜人性对移动社交网络有显著负向相关;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性别在神经质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间起到调节作用。结论:人格特质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影响,并且高神经质的女生更易产生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质 性别 调节效应 移动社交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取向的修正与发展——从社会文化到客体关系的转向 被引量:4
8
作者 姜永志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96,共6页
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自提出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在历经几次大的学派分离和理论修正之后,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改变了古典精神分析的本质特征,远离了它的生物学和物理学假设。精神分析的多次裂变既带... 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自提出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在历经几次大的学派分离和理论修正之后,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改变了古典精神分析的本质特征,远离了它的生物学和物理学假设。精神分析的多次裂变既带来了其元心理学的分裂,也带来了新精神分析的发展。经过历次的修正,客体化倾向已经成为精神分析发展的主要方向,它既是对传统精神分析的颠覆,也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新发展。在这种倾向的指引下,还会有一批跟随者继续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修正,并不断发展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客体化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