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辨证论治、标本兼顾”,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评《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姜永志 《心理研究》 2016年第6期94-96,共3页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被多次强调,如《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关键词 心理素质 辨证论治 心理健康 青少年 标本 模型 教育改革 发展规划纲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等待时间感受及再分配研究
2
作者 娜日 霍志军 阿拉坦巴根 《校园心理》 2024年第4期327-331,F0003,共6页
目的探究大学生对等待时间的获益损失评价及感受和等待时间的再分配过程。方法研究分为2个实验,实验1对60名被试进行2(时间来源)×2(原计划的时间用途)×2(等待时长)的被试内实验,因变量为不同等待情境下被试的获益损失评价及... 目的探究大学生对等待时间的获益损失评价及感受和等待时间的再分配过程。方法研究分为2个实验,实验1对60名被试进行2(时间来源)×2(原计划的时间用途)×2(等待时长)的被试内实验,因变量为不同等待情境下被试的获益损失评价及情绪体验;实验2对353名被试进行2×2×2的被试间实验,自变量同实验一,因变量为不同等待情境下等待时间再分配比例。结果①工作日工作时间的等待会引发损失评价及消极情绪,休息日原计划学习时等待引发损失评价但伴有积极体验,其他等待情境下均有获益评价及积极体验;②大学生把等待时间再分配给娱乐账户的比例最大,分配给社会活动账号的比例最小;当等待时间变长,分配给学习的时间比例增多,其中工作日工作时间的等待时间再分配给兴趣学习的时间更多,休闲日再分配给专业学习的时间更多。结论①等待时间是获益还是损失,受时间来源及原计划的影响;②大学生的等待时间主要用于娱乐,等待时间长时学习时间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待时间 时间心理账户 获益损失评价 时间再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 被引量:25
3
作者 姜永志 李笑燃 +3 位作者 白晓丽 阿拉坦巴根 王海霞 刘勇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7-255,共9页
采用问卷法,以1488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手机网络服务的偏好依次是:信息服务、娱乐服务、社交服务和交易服务;(2)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与手机... 采用问卷法,以1488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手机网络服务的偏好依次是:信息服务、娱乐服务、社交服务和交易服务;(2)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与手机网络服务偏好和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著正相关,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著正相关;(3)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对手机网络过度使用具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4)神经质人格通过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手机网络过度使用,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在二者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积极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有效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过度使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神经质人格 手机网络 使用偏好 过度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 被引量:18
4
作者 姜永志 刘勇 王海霞 《心理研究》 2017年第3期82-87,共6页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对43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网络空间人际信任显著正相关,网络空间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存...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对43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网络空间人际信任显著正相关,网络空间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2)不同孤独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它4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高孤独感组的手机依赖水平高于低孤独感组;(3)手机依赖的戒断反应、凸显行为因子对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孤独感对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4)孤独感在手机依赖与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孤独感水平来降低手机依赖者的网络空间人际信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依赖 孤独感 网络人际信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心理学历史的编纂与解读——基于解释学的立场
5
作者 姜永志 白晓丽 《心理研究》 2016年第1期22-26,共5页
西方心理学史能否客观解读,成为制约心理学史研究和编纂的关键问题,这既是影响学者学术思想能否被客观评价的问题,也是关乎学科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有学者认为心理学史应遵照客观历史原封不动地进行客观性解读,有学者则认为心理学史应... 西方心理学史能否客观解读,成为制约心理学史研究和编纂的关键问题,这既是影响学者学术思想能否被客观评价的问题,也是关乎学科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有学者认为心理学史应遵照客观历史原封不动地进行客观性解读,有学者则认为心理学史应根据现代人的立场,寻求两种视域的融合。因此,也就有了心理学史研究客观性的问题,以及心理学史研究厚古说与厚今说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在尊重客观心理学历史的前提下,立足于现代人的立场,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并解读心理学历史,做到寻求差异、积极比较、整合观点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心理学史 客观解读 主观性 客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心理学史的发展模式及其演进
6
作者 白晓丽 姜永志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6期60-64,共5页
心理学史的发展是否遵循固定的发展模式,这一问题是文章讨论的中心议题。文章回顾和分析了三种影响较大的心理学史发展模式:循环发展模式、线性进步发展模式、混沌发展模式。但是,三者并不能完全解释心理学史发展和演进的规律性。文章... 心理学史的发展是否遵循固定的发展模式,这一问题是文章讨论的中心议题。文章回顾和分析了三种影响较大的心理学史发展模式:循环发展模式、线性进步发展模式、混沌发展模式。但是,三者并不能完全解释心理学史发展和演进的规律性。文章通过对三者的分析,站在后现代哲学和多元论的立场上,提出将心理学史的发展和演进纳入到多元发展模式中来考量,客观公平地看待每一种心理学研究取向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性,这样解读的心理学史才会彰显心理学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史 循环发展模式 线性进步发展模式 混沌发展模式 多元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吴盛楠 阿拉坦巴根 《校园心理》 2020年第3期247-249,共3页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心理和认知上的变化使得高中生面临着更多的成长烦恼。如,自我同一探索、道德认知冲突、孤独感、异性交往烦恼、学业压力、生涯规划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困扰着高中生的心理。同时,“高中阶段是个体在成熟之前...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心理和认知上的变化使得高中生面临着更多的成长烦恼。如,自我同一探索、道德认知冲突、孤独感、异性交往烦恼、学业压力、生涯规划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困扰着高中生的心理。同时,“高中阶段是个体在成熟之前所渡过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形成和发展的许多个性特点都将对完成以后几个人生阶段的发展任务产生直接的影响”[1]。正因为高中阶段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心理辅导尤为重要。在众多的心理咨询技术中,表达性艺术治疗因其灵活性、便利性和有效性,非常适合高中生心理辅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咨询技术 认知冲突 高中阶段 表达性艺术治疗 生涯规划 高中生心理 异性交往 人生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