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基层气象服务面临的挑战与改进对策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寿辉 孙蕾 《江西农业》 2018年第8期44-44,共1页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基层气象服务面临的挑战,引出基层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以科技和人才支撑气象服务、增强预报预警服务水平和拓宽气象信息传播渠道三方面提出气象服务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基层气象部门 气象服务 预报预警 气象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及空气温湿度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天龙 马秀枝 +3 位作者 梁芝 高伟 刘洋 张晓璞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1,共8页
采用开顶室(OTC)模拟增温的方法,设置增温组(OTC,模拟增温)和对照组(CK,无处理),通过连续1 a(2019年11月—2020年10月)的野外原位观测试验,探讨了模拟增温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内各层土壤(5、10、15、20 cm)以及地上1.5 m处... 采用开顶室(OTC)模拟增温的方法,设置增温组(OTC,模拟增温)和对照组(CK,无处理),通过连续1 a(2019年11月—2020年10月)的野外原位观测试验,探讨了模拟增温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内各层土壤(5、10、15、20 cm)以及地上1.5 m处空气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OTC内地下5~20 cm土壤年均温度依次增幅1.18、1.83、1.69、1.29℃,地上空气温度增幅1.18℃;土壤年均湿度较CK依次降低2.31%、1.85%、1.14%、5.07%,空气湿度降低2.15%。土壤年均温度在各层次间无显著差异。20 cm的土壤湿度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土层。(2)土壤和空气月均温度在模拟增温和对照处理下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增温处理下的空气温度高于对照。土壤湿度月变化呈现出生长季(6—9月)变化波动大,非生长季(10月—翌年5月)变化波动小的趋势。(3)模拟增温处理下,5、10 cm土壤温度在秋季具有显著差异。(4)模拟增温和对照处理下,夏季夜间的15、20 cm土壤湿度与5、10 cm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综上,开顶室能够有效改变微气候环境,对地上1.5 m、地下5、10、15、20 cm土壤有一定的增温降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模拟增温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一次暴雨过程分析及对农作物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阿润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第9期169-170,共2页
文章选取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发生于2019年8月8日呼伦贝尔市的一次暴雨过程展开分析并分析了它对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呼伦贝尔市暴雨天气是在高空槽、低涡切变以及大兴安岭山脉地形的共同... 文章选取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发生于2019年8月8日呼伦贝尔市的一次暴雨过程展开分析并分析了它对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呼伦贝尔市暴雨天气是在高空槽、低涡切变以及大兴安岭山脉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强降水落区与低层925hPa水汽通量大值区相对应;8月8日08:00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以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大多数区域水汽通量均大于12g/(cm·hPa·s),南部降水强度较大区域水汽通量达到15g/(cm·hPa·s)以上,这对于本次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十分有利;降水落区比湿条件均超过10g/kg,甚至达到15g/kg。降水期间呼伦贝尔市整层均属于上升运动,最强中心值超过了-130Pa/s,为本次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持续的暴雨给呼伦贝尔市农作物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天气形势 物理量 呼伦贝尔市 农作物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市农牧林业生产战略及其气候对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波 刘桂玲 +7 位作者 孙海滨 梁占武 杨中显 王霞 包春兰 李耀东 苗东梅 王双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19期220-220,213,共2页
本文从建设、保护农牧林业生产环境和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利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就农牧林业生产战略中的气候对策等问题,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较详尽、深入的研究,得到了一些科学的很有实用价值的结论。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切实可行的气候对策。
关键词 农业生产战略 气候对策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