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郭雪娇 张婷婷 +7 位作者 梁俊梅 张君 张胜 李虹谕 安昊 兰慧青 侯建伟 赵旭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1期26-35,共10页
【目的】探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生产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施用效果及适宜替代比例。【方法】试验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进行,设100%M(100%有机肥)、75%M(75%有机肥+25%化肥)、50%M(50%有机肥+50%化肥)、25%M(25%有机肥+75%化肥)... 【目的】探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生产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施用效果及适宜替代比例。【方法】试验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进行,设100%M(100%有机肥)、75%M(75%有机肥+25%化肥)、50%M(50%有机肥+50%化肥)、25%M(25%有机肥+75%化肥)、NPK(单施化肥,N 210 kg/hm^(2)、P2O5120 kg/hm^(2)、K2O 180 kg/hm^(2))、不施氮肥(PK)、不施磷肥(NK)、不施钾肥(NP)8个处理,分析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马铃薯产量、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下,25%M处理马铃薯产量、大薯产量、小薯产量和单株薯个数最高,分别为31812、18250、13.56 kg/hm^(2)和7.90,较NPK处理分别提高了3.14%、2.22%、4.39%和23.82%;25%M处理马铃薯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幅最大,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施入有机肥可以提高马铃薯肥料利用率,50%M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为43.94%;25%M处理的磷肥、钾肥利用率最高,分别为17.57%、60.95%;25%M处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农学效率最高,分别为35.86%、38.98%和25.00%;25%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25.81 kg/(hm^(2)·m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25%M处理(25%有机肥+75%化肥)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是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生产适宜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 马铃薯 产量 养分积累量 肥料利用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施肥模式研究
2
作者 杜二小 赵沛义 +3 位作者 韩云飞 高日平 张君 李焕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118-122,共5页
为了解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施肥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019年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典型旗县对215户的1090.20 hm^(2)马铃薯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单施化肥的农户占调查户数的63.8%,占调查面积的20.60%;有机无机肥料配... 为了解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施肥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019年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典型旗县对215户的1090.20 hm^(2)马铃薯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单施化肥的农户占调查户数的63.8%,占调查面积的20.60%;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户数占20.9%,面积占53.9%。施肥模式主要受灌水条件和种植规模的影响,旱作区域有机肥施用量(实物干基量)以15.0~22.5 t/hm^(2)为主,化肥用量(纯养分合计量)集中在0~75 kg/hm^(2);灌溉农田的农户有机肥施用量以45~60 t/hm^(2)为主,化肥用量均大于750 kg/hm^(2)。氮磷钾的配比相差较大,旱地上N∶P_(2)O_(5)∶K_(2)O=100.0∶82.20∶64.40(kg/hm^(2));灌溉条件下为N∶P_(2)O_(5)∶K_(2)O=300.40∶265.20∶236.30(kg/hm^(2))。总体上,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施肥以单施化肥为主,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模式多样化,规范性较差,普遍存在有机肥施入不足、氮磷钾配比与马铃薯养分需求匹配度较差的问题,灌溉农田和种植大户还存在化肥施用量明显偏高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施肥模式 内蒙古阴山北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黄土高原区限量补灌对玉米光响应曲线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白梓辰 高宏艳 +7 位作者 李玉义 杜二小 李保成 王艳丽 赵沛义 刘勇 张德全 王伟妮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限量补灌对内蒙古黄土高原区玉米光响应曲线和产量的影响,明确该地区玉米合理的补灌制度。【方法】试验于2021—2022年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纳林果园进行,全生育期设置900 m^(3)/hm^(2)(W1)、1 050 m^(3)/hm^(2)(W2)、1 200... 【目的】探究不同限量补灌对内蒙古黄土高原区玉米光响应曲线和产量的影响,明确该地区玉米合理的补灌制度。【方法】试验于2021—2022年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纳林果园进行,全生育期设置900 m^(3)/hm^(2)(W1)、1 050 m^(3)/hm^(2)(W2)、1 200 m^(3)/hm^(2)(W3)、1 350 m^(3)/hm^(2)(W4)和1 500 m^(3)/hm^(2)(CK)5个补灌量,于玉米播后苗前定额滴灌225 m^(3)/hm^(2)、灌浆期定额滴灌150 m^(3)/hm^(2)、拔节期和抽雄期等额递增滴灌(递增梯度为75 m^(3)/hm^(2)),研究不同补灌量对玉米全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灌浆期光响应曲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补灌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呈抛物线状,在抽雄期最高。两年间,W3处理玉米叶面积指数在灌浆期均高于W1、W2处理和CK,分别平均提高7.42%、3.85%和2.28%;叶绿素含量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均高于W1、W2处理和CK,分别平均提高9.73%、5.29%和13.19%。2021年W3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在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较CK平均降低1.89%,在2022年平均降低4.04%。2021年和2022年,W3处理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较CK提高12.00%和7.69%,表观量子效率分别较CK提高7.55%和19.57%,产量分别较CK增加3.74%和6.24%。【结论】限量补灌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一定抑制作用,W3处理(1 200 m^(3)/hm^(2))时,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产量显著高于CK,因此为内蒙古黄土高原区玉米生育时期较为适宜的补灌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黄土高原区 玉米 限量补灌 光响应曲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旱农区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与水分利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侯建伟 段玉 +2 位作者 张君 赵沛义 景宇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5,共7页
马铃薯是内蒙古阴山北麓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优化马铃薯种植模式,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遏制土壤肥力退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2009—2014年进行了6 a的大田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与苕子或莜麦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果... 马铃薯是内蒙古阴山北麓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优化马铃薯种植模式,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遏制土壤肥力退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2009—2014年进行了6 a的大田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与苕子或莜麦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苕子和马铃薯/莜麦2种间作模式具有较强且程度相当的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59~2.24和1.56~2.22。间作并不会显著增加或降低作物的耗水量,马铃薯、苕子和莜麦于不同种植年的耗水量有差异,最大降幅分别可达25.1%、23.7%和25.5%。间作可显著提高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水分利用优势(水分当量比分别为1.59~2.01和1.55~2.24),且主要体现在苕子和莜麦作物上。此外,间作体系的水分利用效果还与当年的降雨量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马铃薯间作有利于整个间作系统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且对苕子和莜麦的提升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农区 马铃薯间作 农田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黄土高原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高日平 赵思华 +3 位作者 高宇 韩云飞 任永峰 赵沛义 《北方农业学报》 2019年第4期52-56,共5页
针对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秸秆资源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等实际问题,在清水河县进行秸秆直接还田小区试验,探究0,3000,6000,12000kg/hm^2秸秆还田量下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及产量变化规律,旨在明确秸秆还田对该区域玉米农田土... 针对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秸秆资源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等实际问题,在清水河县进行秸秆直接还田小区试验,探究0,3000,6000,12000kg/hm^2秸秆还田量下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及产量变化规律,旨在明确秸秆还田对该区域玉米农田土壤养分提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提升,减缓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消耗;在产量方面,3000,6000,12000kg/hm^2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9.3%,13.1%,10.1%和8.5%,11.4%,9.3%。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影响显著,秸秆还田可培肥土壤和提高作物产量,其中以6000kg/hm^2还田措施效果最好,可作为一种提质增效栽培模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秸秆还田 玉米 土壤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绿肥作物种植概况及发展潜力
6
作者 高宏艳 赵沛义 +6 位作者 段玉 任永峰 张鹏 高宇 高日平 韩云飞 刘小月 《北方农业学报》 2021年第6期65-70,共6页
绿肥作物是提供生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在农业生产上具有提质、增产、肥田、改土等重要作用。文章从绿肥生产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出发,介绍了内蒙古主要的绿肥作物品种、种植面积、产量等方面的发展概况及绿肥生产现状,阐述了内蒙... 绿肥作物是提供生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在农业生产上具有提质、增产、肥田、改土等重要作用。文章从绿肥生产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出发,介绍了内蒙古主要的绿肥作物品种、种植面积、产量等方面的发展概况及绿肥生产现状,阐述了内蒙古主要绿肥作物的栽培利用方式和研究进展,分析了内蒙古绿肥产业的发展潜力,提出了绿肥作物的发展方向和建议,以期为内蒙古绿肥作物的研究和绿肥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绿肥作物 种植概况 发展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旱作农业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高宇 张晓霞 +5 位作者 李彬 任永峰 赵沛义 贾有余 李焕春 逯栓柱 《北方农业学报》 2016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文章以发展阶段为主线介绍了国内外旱作农业早期、近代的研究进展,从集雨抗旱、防风蚀措施、旱区土壤改良、蓄水保墒补灌等研究领域,对国内外旱作农业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举例,并由旱作农业研究发展方向、国内外旱... 文章以发展阶段为主线介绍了国内外旱作农业早期、近代的研究进展,从集雨抗旱、防风蚀措施、旱区土壤改良、蓄水保墒补灌等研究领域,对国内外旱作农业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举例,并由旱作农业研究发展方向、国内外旱作农业研究方式的区别以及旱作农业研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国内外旱作农业研究进行了评述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业 研究进展 集雨抗旱 土壤改良 技术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配施有机肥对阴山北麓旱作燕麦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小月 高日平 +5 位作者 韩云飞 高宇 高宏艳 张鹏 赵沛义 任永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4,共9页
为提高内蒙古阴山北麓旱作农区水分利用效率,对比分析了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BM)、生物炭(B)、有机肥(M)、不施生物炭和有机肥(CK)4种不同耕种方式对燕麦、全生育阶段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土壤耗水特征及燕麦关键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构成... 为提高内蒙古阴山北麓旱作农区水分利用效率,对比分析了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BM)、生物炭(B)、有机肥(M)、不施生物炭和有机肥(CK)4种不同耕种方式对燕麦、全生育阶段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土壤耗水特征及燕麦关键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和有机肥及两者配施均可促进燕麦生长发育,以灌浆期为例,与CK相比,B、M和BM处理下燕麦株高分别提高17.73%、22.29%和26.03%,单株叶面积分别提高13.32%、17.05%和23.67%,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6.48%、7.39%和20.30%,燕麦生育前中期生物炭效果优于有机肥,生育后期有机肥施用效果优于生物炭,两者耦合效果最好;BM处理可提高0~40 cm土壤含水量1.65%~19.12%,显著降低燕麦土壤贮水消耗11.34%~20.09%,总耗水量降低0.38%~0.88%,施用生物炭保水减耗效果强于有机肥,随着生育期推进和降水增加,两者效果差异逐渐减小;在产量方面,BM处理可同时显著提高收获穗数、穗粒数和单穗粒重,促进燕麦籽粒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籽粒产量提高7.63%~14.8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62%~16.64%。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可显著促进旱作燕麦生长,有效保持土壤水分,提高燕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是适宜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旱作燕麦种植的抗旱保墒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肥 旱作燕麦 产量 水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阴山北麓旱作区土壤肥力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景宇鹏 赵沛义 +7 位作者 康文钦 连海飞 张君 栗艳芳 梁俊梅 于伟卓 段玉 李蕾 《北方农业学报》 2021年第2期36-43,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阴山北麓旱作区土壤肥力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阴山北麓旱作区土壤施肥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旱作试验站,采用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NPK、有机肥、NPK+有机肥...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阴山北麓旱作区土壤肥力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阴山北麓旱作区土壤施肥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旱作试验站,采用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NPK、有机肥、NPK+有机肥和不施肥(CK)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含量及马铃薯产量和肥料贡献率。【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均能有效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其中,有机肥、NPK+有机肥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较为显著(P<0.05),土壤容重较CK分别降低了13.25%、10.60%,土壤总孔隙度较CK分别增加了17.55%、15.77%。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各不相同,单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P<0.05),分别较CK提高了42.96%、38.68%;NPK+有机肥处理能显著提高0~10、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70.70%~78.33%和73.53%~82.08%;有机肥、NPK+有机肥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与CK相比,0~10、10~20、20~4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了45.90%~157.84%、有效磷含量提高了4.80~7.67 mg/kg、速效钾含量提高了59.66~179.66 mg/kg。NPK、有机肥、NPK+有机肥3种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NPK+有机肥处理表现最佳,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较CK分别提高了171.64%和50.87个百分点,且肥料贡献率高达63.18%。【结论】在阴山北麓旱作区应该更加注重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并大力推广有机肥,以实现土壤肥力稳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北麓旱作区 有机肥 氮磷钾 土壤肥力 马铃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叶苕子与燕麦混播对作物产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宣茗 杨钦忠 +6 位作者 张鹏 赵沛义 任永峰 韩云飞 杜二小 张彪 李树生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3期88-99,共12页
【目的】探究内蒙古阴山北麓农业旱作区不同比例毛叶苕子与燕麦混播对作物产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以毛叶苕子和燕麦为试验对象,设置单播毛叶苕子(DB1)、单播燕麦(DB2)、80%毛叶苕子+20%燕麦(HB1)、60%毛叶苕... 【目的】探究内蒙古阴山北麓农业旱作区不同比例毛叶苕子与燕麦混播对作物产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以毛叶苕子和燕麦为试验对象,设置单播毛叶苕子(DB1)、单播燕麦(DB2)、80%毛叶苕子+20%燕麦(HB1)、60%毛叶苕子+40%燕麦(HB2)、40%毛叶苕子+60%燕麦(HB3)、20%毛叶苕子+80%燕麦(HB3)6个处理,分别在生育前期、生育中期、生育后期采集0~20、20~40 cm土层样品,分析不同混播处理对作物产量和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结果】HB1、HB2、HB3处理较DB1处理毛叶苕子相对籽粒产量提高1%~11%,较DB2处理燕麦相对籽粒产量提高3%~25%。0~20 cm土层下生育中期,与DB1和DB2处理相比,HB2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9.65%和11.55%(P<0.05)、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11.47%和15.44%(P<0.05),HB1处理脲酶活性提高8.07%和19.41%(P<0.05);HB2处理微生物量碳含量、HB1处理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95.79、21.02 mg/kg。与DB2处理相比,HB2处理土壤细菌OTU指数显著增加15.79%(P<0.05)、Shannon指数增加5.41%;与DB1处理相比,HB2处理真菌OTU指数增加33.58%(P<0.05)、Shannon指数增加36.50%、Chao1指数增加6.56%。在门水平上,HB2处理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的相对丰度,同时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结论】60%毛叶苕子+40%燕麦混播处理为内蒙古阴山北麓农业旱作区较适宜的混播比例,该处理下作物籽粒产量最高,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较高,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丰富度与有益菌门的相对丰度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苕子 燕麦 混播 作物产量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田残茬带宽度及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影响的风洞试验 被引量:23
11
作者 赵沛义 妥德宝 +5 位作者 李焕春 段玉 魏富所 安昊 贾有余 崔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6-210,共5页
为了探究带宽和残茬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利用野外移动式风洞对阴山北麓地区带田土壤风蚀模数进行了原位测试。结果表明:作物残茬带对间作翻耕地具有保护作用,土壤风蚀模数在全部留茬时最小,全部裸露时最大,残茬与耕翻裸露地间作... 为了探究带宽和残茬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利用野外移动式风洞对阴山北麓地区带田土壤风蚀模数进行了原位测试。结果表明:作物残茬带对间作翻耕地具有保护作用,土壤风蚀模数在全部留茬时最小,全部裸露时最大,残茬与耕翻裸露地间作时居中。不同残茬降低风蚀模数程度不同,莜麦茬可以降低48.92%~67.39%,油菜茬可以降低5.22%~34.36%。不同带宽和残茬高度的间作组合,土壤风蚀模数都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大,呈指数曲线变化规律。在一定风速吹蚀下,残茬带宽从0.5~3.0m变化,土壤风蚀模数随带宽的增加而减小,符合幂函数曲线变化规律;残茬高度从5~25cm变化,土壤风蚀模数随残茬高度增加而线性降低。研究说明减少耕翻和作物留茬是控制风蚀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护 风洞 带状间作 带田宽度 残茬高度 土壤风蚀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量及环境友好的玉米氮肥投入阈值确定 被引量:32
12
作者 张君 赵沛义 +5 位作者 潘志华 段玉 李焕春 王博 景宇鹏 董智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6-143,共8页
为了寻求河套灌区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氮肥投入阈值,该文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三年定位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N素残留量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为了寻求河套灌区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氮肥投入阈值,该文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三年定位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N素残留量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实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 m土壤矿质氮质量分数呈指数增加趋势。随着施氮量及施氮年限的增加,土壤剖面N素含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在0~80 cm土层间土壤N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盈余率为0时,施氮量为237 kg/hm^2,籽实产量为13.7 t/hm^2,2 m土壤矿质氮为478 kg/hm^2,土壤氮素回收率为24%,植株氮素回收率为41%,土壤-玉米系统总回收率为65%;95%最高产量到最高产量为13.2~13.9 t/hm^2,对应施氮量为193~291 kg/hm^2,2 m土壤矿质氮为419~563 kg/hm^2,氮素盈余率为-19%~23%,土壤氮素回收率为21%~26%,植株氮素回收率为41%,土壤-玉米系统总回收率为62%~67%。施氮量193~291 kg/hm^2是既保证玉米产量又满足土壤氮素盈余较少、土壤-玉米系统氮素回收较高的合理施氮阈值。该研究为河套灌区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土壤 玉米产量 施氮水平 氮素残留 投入阈值 环境友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含水率及物理性砂粒含量对风蚀模数影响的风洞模拟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沛义 妥德宝 +4 位作者 李焕春 段玉 康暄 弓钦 张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88-195,共8页
为了探究土壤含水率及物理性砂粒含量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在室内风洞中在5、6、9、12、15和18m/s风速下对不同含水率(0,1%,2%,3%,4%,5%,6%,7%,8%,9%和10%)的7种土壤(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的分别为20%、30%、40%、50%、60%、70%和80%)进... 为了探究土壤含水率及物理性砂粒含量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在室内风洞中在5、6、9、12、15和18m/s风速下对不同含水率(0,1%,2%,3%,4%,5%,6%,7%,8%,9%和10%)的7种土壤(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的分别为20%、30%、40%、50%、60%、70%和80%)进行了10min吹蚀,在风洞轴线距出口1.2m处放置旋风式集沙仪分别测定垂直方向上10个不同高度的风蚀物收集量(高度分别为20、60、120、180、240、300、400、500、600和700mm),并利用MATLAB7.4.0(R2007)软件采用3次样条插值拟合法对旋风式集沙仪不同高度的风蚀物收集量进行积分,通过换算计算土壤风蚀模数E。结果表明,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低于40%的土壤在各种水分条件下集沙仪不同高度风蚀物收集量均很小。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20%时,风蚀物收集量在空间上符合指数函数变化规律;20%<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40%风蚀物收集量在空间上利用指数函数和幂函数拟合相关性均很好,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高于40%后,风蚀物收集量在空间上呈现幂函数曲线变化规律。9m/s风速基本上是风蚀物空间动态发生变化的临界点;低于临界风速,风蚀物收集量与高度符合指数曲线变化规律;高于临界风速,二者符合幂函数曲线变化规律。集沙仪不同高度的总输沙量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大,二者符合指数曲线变化关系。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低于40%的土壤,不会有风蚀现象发生;当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大于40%后,土壤容易发生风蚀,而且风蚀程度随物理性砂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尤其当土壤含水率低于3%时,极易发生风蚀。风速越大土壤风蚀模数越大,风蚀模数与风速按照指数曲线规律进行变化。阴山北麓旱作区冬春季节土壤地表含水率一般维持在3%~4%,土壤的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基本在50%~80%;单纯从土壤水分和土壤物理性砂粒含量考虑,阴山北麓旱作区大部分地区是沙尘暴的发生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砂粒 风洞 风蚀模数 粒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北麓残茬间作带田土壤风蚀规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沛义 妥德宝 +6 位作者 康暄 李焕春 段玉 张君 安昊 姚俊卿 付贵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58,共4页
为了探究带状间作农田残茬带宽度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野外移动式风洞对研究区带田土壤风蚀模数进行的原位测试结果,采用风蚀圈和陷阱诱捕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积和风蚀情况进行监测。风积量结果表明,不同宽度莜麦残茬带宽小... 为了探究带状间作农田残茬带宽度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野外移动式风洞对研究区带田土壤风蚀模数进行的原位测试结果,采用风蚀圈和陷阱诱捕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积和风蚀情况进行监测。风积量结果表明,不同宽度莜麦残茬带宽小于6m时,风积量随带宽增加而减小,带宽6~10m风积量随带宽增加而增加,带宽大于10m后风积量开始下降;与残茬带等宽间作裸地中,随带宽加大风积量不断降低,带宽在3.6m左右时达到最低值,带宽大于3.6m后风积量随带宽增加而不断增加。风蚀量结果表明,不同宽度莜麦残茬带中,5m带宽内土壤风蚀量显著降低,5~10m范围缓慢上升,带宽超出10m土壤风蚀量又呈现稳中有降的变化趋势;不同带宽间作裸地中,土壤风蚀量基本在带宽3m之内呈直线下降,带宽在3m左右时土壤风蚀量最低,带宽在3~7m时土壤风蚀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在7~10m时土壤风蚀量基本保持稳定,带宽大于10m后土壤风蚀量又呈直线上升趋势;不同带宽残茬+等宽秋翻地的土壤风蚀量变化规律,基本与间作裸地的变化趋势相同;不同带宽间作裸地带中不同位置土壤风蚀量随距莜麦残茬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间作 带田宽度 风蚀规律 风蚀圈 陷阱诱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残茬与生物篱组合对减轻土壤风蚀的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沛义 李焕春 +3 位作者 妥德宝 潘学标 闫伟 段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31-235,共5页
为了探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冬春风蚀季节生物篱与作物残茬组合对间作裸露秋翻地的防护作用,采用风蚀圈和野外移动式风洞试验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蚀情况进行监测,利用PC-3型自动气象站进行风速测定。结果表明,油葵秆生物篱减小了间作... 为了探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冬春风蚀季节生物篱与作物残茬组合对间作裸露秋翻地的防护作用,采用风蚀圈和野外移动式风洞试验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蚀情况进行监测,利用PC-3型自动气象站进行风速测定。结果表明,油葵秆生物篱减小了间作裸地近地面风速,提高了地表粗糙度;从防风蚀效果看草谷子茬优于油葵秆生物篱;在距油葵秆生物篱或草谷子茬下风向裸地不同位置处,土壤风蚀量基本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在4m左右土壤风蚀量最大,在篱和茬的双重保护下,距茬5m处发生了风积现象;土壤风蚀量降低率基本呈"V"字型分布;土壤风蚀模数随风速增大而增加,在生物篱的保护下5~15m/s风速时土壤风蚀降低率为5.03%~20.53%。因此,油葵秆生物篱具有防风蚀作用,而且与草谷子残茬组合对间作裸地会起到更好的固土防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风蚀 生物篱 作物残茬 移动式风洞 风蚀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及农田水热条件和残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高宇 王金莲 +6 位作者 赵沛义 贾有余 任永峰 刁生鹏 李焕春 聂晶 狄彩霞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9-446,共8页
为寻求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适宜的农用地膜厚度,揭示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土壤水热状况及地膜残留的影响规律,并评价其经济效益,选择当地主栽作物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在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通过设置4种地膜厚度(0.006、0.00... 为寻求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适宜的农用地膜厚度,揭示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土壤水热状况及地膜残留的影响规律,并评价其经济效益,选择当地主栽作物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在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通过设置4种地膜厚度(0.006、0.008、0.011 mm和0.012 mm)的田间试验,研究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地膜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地膜厚度对株高有促进作用,出苗率在0.008 mm处理最高。生育期土壤水热状况:增厚地膜可提升4周内0~20 cm土壤贮水量,随后作用相反,播后4周是土壤贮水量响应的拐点,并且在5周内可促进地表以下5 cm处的土壤积温。0.008 mm处理的产量、商品薯率和经济效益均最高。土壤残膜量随地膜厚度增加而增大,但回收难度随之降低,且加深翻耕深度加重了20~30 cm土层的残膜污染,需要通过加强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利用来削减残膜系数,降低农田白色污染,提高土壤环境承载力。推荐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采用0.008 mm地膜配套适宜残膜回收机具以获得优良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厚度 马铃薯 生长发育 残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残茬及不同生物篱的防风蚀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沛义 妥德宝 +3 位作者 任永峰 姚俊卿 李焕春 张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36,共4页
为了探究不同作物残茬和生物篱的防风蚀效果及距驼绒藜下风向不同距离处的风蚀规律,采用地表埋放风蚀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蚀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不同作物残茬及驼绒藜对间作秋翻裸地的保护作用明显,驼绒藜冠幅越大防护效果越... 为了探究不同作物残茬和生物篱的防风蚀效果及距驼绒藜下风向不同距离处的风蚀规律,采用地表埋放风蚀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蚀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不同作物残茬及驼绒藜对间作秋翻裸地的保护作用明显,驼绒藜冠幅越大防护效果越好,草谷子和油菜2种残茬相比,草谷子残茬由于秸秆密集,防护效果好于油菜茬,草谷子和油菜残茬加上驼绒藜冠幅的保护,裸地中土壤风蚀量下降73.40%∽88.90%;与大面积秋翻裸地相比,不同残茬和生物篱均对间作秋翻裸地有防护作用,土壤风蚀量降低率为38.57%∽76.45%,其防护效果大小顺序为草谷子茬〉4年驼绒藜〉莜麦茬〉油菜茬〉2年驼绒藜〉草玉米茬〉油葵秆;驼绒藜下风向不同距离处的风蚀趋势为,距驼绒藜2m之内,土壤沉降量逐渐降低,3∽5m土壤沉降量又逐渐增大,5∽8.5m土壤沉降量又逐渐减小,距驼绒藜8.5m外开始发生风蚀,而且随距离增加土壤风蚀量逐渐增大。秋翻裸地中距4年驼绒藜1m到10m不同距离处,较大面积秋翻裸地土壤风蚀量降低率为65.84%∽132.40%;距4年驼绒藜10m之外的区域还能显现驼绒藜的防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北麓 作物残茬 生物篱 土壤风蚀 风蚀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垄沟集雨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贾有余 任永峰 +5 位作者 李彬 王秋雨 赵沛义 赵举 张三粉 郎松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991-992,1011,共3页
[目的]为建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垄沟集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马铃薯不同垄膜宽度集雨效率比较试验,在进行土壤水分检测的基础上,观察测定出苗保苗率及增产效果,研究垄膜沟植技术的综合生产效益。[结果]马铃薯垄膜... [目的]为建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垄沟集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马铃薯不同垄膜宽度集雨效率比较试验,在进行土壤水分检测的基础上,观察测定出苗保苗率及增产效果,研究垄膜沟植技术的综合生产效益。[结果]马铃薯垄膜沟植技术下出苗率较平作、平作覆膜技术高,出苗提前,其中,30~60 cm垄膜宽度处理下表现较明显。增产效果最好的处理为40~50 cm垄膜宽度,增产幅度为23.2%~33.0%。[结论]垄膜沟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马铃薯对雨水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壤根层含水量,提高马铃薯抗旱性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垄膜沟植 土壤含水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用量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君 赵沛义 +5 位作者 妥德宝 段玉 李焕春 靳存旺 李彬瑞 任永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7期10997-11000,共4页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磷肥用量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2年进行不同磷肥用量试验。[结果]施磷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磷肥用量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2年进行不同磷肥用量试验。[结果]施磷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农学效率、经济效益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土壤中3种磷素形态表现为Olsen-P>CaCl2-P>DTP。随着磷肥施肥量的增加,土壤Olsen-P、CaCl2-P、DTP呈二次型曲线增加趋势。[结论]河套灌区种植玉米经济施磷量为150 kg/hm2,生产100 kg籽实吸磷量平均在0.77 kg左右,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磷残留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磷肥 产量 土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减量施肥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焕春 赵娜 +7 位作者 莎娜 妥德宝 冯君伟 贾有余 李秀萍 任冬生 常新娟 郝云凤 《北方农业学报》 2017年第6期39-43,共5页
为提高滴灌条件下的肥料利用效率,降低因过量施肥引起环境污染的风险,2015—2016年在河套灌区研究了在常规施肥(NPK)基础上减氮12%(N1PK)、减氮24%(N2PK)、减氮36%(N3PK)和减氮48%(N4PK)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 为提高滴灌条件下的肥料利用效率,降低因过量施肥引起环境污染的风险,2015—2016年在河套灌区研究了在常规施肥(NPK)基础上减氮12%(N1PK)、减氮24%(N2PK)、减氮36%(N3PK)和减氮48%(N4PK)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少量减氮处理N1PK和N2PK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大,对产量也没有显著影响;减氮量较大的N3PK和N4PK处理降低了玉米行粒数和百粒重,增加了秃尖长度,两年平均,N3PK和N4PK处理分别使产量降低了7.9%和13.0%。氮肥的利用率随着氮用量的减少而升高,两年平均从29.3%提高到35.7%。磷肥的利用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处理相比,N1PK和N2PK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分别为19.9%和20.0%。综合考虑,在河套灌区的滴灌条件下,氮肥用量在现有的用量基础上减少12%~24%,可以在不减产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肥料利用率,减氮36%~48%则会使产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肥 玉米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磷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