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模式对苏打盐碱土结构稳定性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鄂继芳 杨树青 +2 位作者 张万锋 陈希 谷秋莹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106,共9页
为探究不同耕作模式对苏打盐碱土结构稳定性、碱化程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在西辽河平原开展为期2a不同耕作方式配合秸秆还田的田间试验。设置常规耕作(CK)、深翻耕作(DT)、粉垄耕作(ST)、深翻+秸秆还田耕作(DST)、粉垄+秸秆还田耕作(SST)... 为探究不同耕作模式对苏打盐碱土结构稳定性、碱化程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在西辽河平原开展为期2a不同耕作方式配合秸秆还田的田间试验。设置常规耕作(CK)、深翻耕作(DT)、粉垄耕作(ST)、深翻+秸秆还田耕作(DST)、粉垄+秸秆还田耕作(SST)5种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结构和玉米产量变化。结果表明,相比常规耕作CK处理,其他耕作处理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R0.25)75.9%~334.7%,显著降低微团聚体(<0.25 mm)含量6.1%~24.8%(P <0.05),有效改善苏打盐碱地土壤结构稳定性;耕作层(0~2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高于玉米根层(>20~40 cm)和心土层(>40~60 cm),耕作层以DST处理最大,提高了85.1%,玉米根层以SST处理最大,提高了104.7%,心土层以SST处理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0.4%~48.9%(P <0.05);土壤钠吸附比(sodium adsorption ratio,SAR)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玉米收获后CK处理土壤SAR与背景值无显著差异(P> 0.05),土壤碱化风险大,其他处理SAR降幅为0.4%~10.3%,可缓解土壤钠质化,以DST处理效果较好。4种处理2a玉米平均增产37.8%~65.7%,水分利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平均提高46.7%~91.7%(P <0.05),以DST处理效果最好。玉米产量与耕作层R0.25、根层MWD呈正显著相关(P <0.05),与10~20 cm土层的SAR呈负显著相关(P <0.05);WUE与耕作层R0.25和MWD呈正显著相关(P <0.05),与根层SAR呈负显著相关(P <0.05)。综上,建议深翻+秸秆还田为苏打盐碱地适宜的耕作模式,可实现改善西辽河平原苏打盐碱地土壤结构稳定性、玉米高产高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苏打盐碱土 结构稳定性 产量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深埋配施硫酸铝对西辽河平原地区苏打盐碱土水盐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希 杨树青 +4 位作者 温晓雨 郭富强 付娆 马卫华 刘红霞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9,共10页
为探索秸秆深埋和硫酸铝改良剂配施交互作用对苏打盐碱地水盐运移的影响,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开展覆膜滴灌下不同硫酸铝用量与秸秆深埋的田间试验,以甜菜为指示作物,常规处理为对照(CK),在有无秸秆深埋(A、B)的条件下分别设置4水平... 为探索秸秆深埋和硫酸铝改良剂配施交互作用对苏打盐碱地水盐运移的影响,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开展覆膜滴灌下不同硫酸铝用量与秸秆深埋的田间试验,以甜菜为指示作物,常规处理为对照(CK),在有无秸秆深埋(A、B)的条件下分别设置4水平硫酸铝添加量(30、60、90、120 g/m^(2)),揭示硫酸铝用量、秸秆深埋与土壤含水率、盐分的相关关系,提出覆膜滴灌及秸秆深埋下适宜的硫酸铝用量。结果显示,未添加秸秆处理中B3处理0~50 cm土体平均含水率最高(23.8%),比CK高8.2%,且平均含盐量最低(1.69 g/kg),比CK低12.6%;添加秸秆处理中A3处理0~50 cm土体平均含水率最高(26.6%),比B3处理高2.8%,平均含盐量也最低(1.57 g/kg),比B3处理低19%,且平均积盐率最低,比B3处理降低7.6%;A3处理在10~20和20~30 cm处土壤含水率均显著高于B3处理(P<0.05),在0~10和20~30 cm处土壤含盐量较B3处理显著降低(P<0.05);A3处理0~30 cm各土层均有脱盐趋势,达到显著水平(P<0.05),平均脱盐率11.5%;硫酸铝和秸秆深埋交互作用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0.808),与土壤含盐量呈显著负相关(-0.564)。秸秆深埋和硫酸铝改良剂综合作用可有效降低土壤pH值0.53~0.94,缓解土壤碱化度20.5%~21.9%。覆膜滴灌及秸秆深埋下硫酸铝用量在72~104 g/m^(2)为适宜当地的推荐用量。研究结果可为西辽河平原地区盐碱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滴灌 硫酸铝 秸秆深埋 苏打盐碱土 水盐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沟排盐对西辽河平原苏打盐碱荒地改良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胡玲玲 张万锋 +5 位作者 王伟 刘红霞 郭富强 张晶 丁奋谦 妥德宝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6,共5页
为探究暗沟排盐技术对西辽河平原苏打盐碱荒地改良效果的影响,在科左中旗胜利乡盐碱荒地,通过设置暗沟并应用不同的改良措施,暗沟间距分别设置5 m(L1)、10 m(L2)和15 m(L3),以及无暗沟(CK)处理,在此基础上施入脱硫石膏30 t/hm^(2),腐殖... 为探究暗沟排盐技术对西辽河平原苏打盐碱荒地改良效果的影响,在科左中旗胜利乡盐碱荒地,通过设置暗沟并应用不同的改良措施,暗沟间距分别设置5 m(L1)、10 m(L2)和15 m(L3),以及无暗沟(CK)处理,在此基础上施入脱硫石膏30 t/hm^(2),腐殖酸4.5 t/hm^(2)(F1)和9 t/hm^(2)(F2),共8个处理,对暗沟排盐工程结合化学改良措施对苏打盐碱荒地土壤的脱盐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暗沟排盐技术对降低苏打盐碱荒地的土壤盐分有显著效果,0~40 cm深度土壤全盐量平均降低1.74 g/kg,暗沟间距越小,脱盐效果越显著。此外,施入腐殖酸对降低土壤盐碱度也有显著影响,平均降低了5.7%,其中间距5 m,施用量4.5 t/hm^(2)处理的降低幅度最大,达到了8.2%。从试验结果来看,暗沟间距10 m和施用4.5 t/hm^(2)腐殖酸的组合是最佳的改良效果。研究结果可为西辽河平原盐碱荒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平原 苏打盐碱荒地 碱化度 全盐量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管条件下牧草种植对农牧交错区盐渍土的改土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鄂继芳 杨树青 +3 位作者 张万锋 张晶 郑彦 胡玲玲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02-410,共9页
为探究农牧交错区暗管条件下种植耐盐牧草对改良盐渍土的效应,在河套灌区红卫试验基地开展为期2年的种植不同牧草田间试验。试验设置暗管条件下种植苜蓿(TM)、甜高粱(TB)、苏丹草(TS)和无牧草(T),以空白地为对照(CK),共5种处理。结果表... 为探究农牧交错区暗管条件下种植耐盐牧草对改良盐渍土的效应,在河套灌区红卫试验基地开展为期2年的种植不同牧草田间试验。试验设置暗管条件下种植苜蓿(TM)、甜高粱(TB)、苏丹草(TS)和无牧草(T),以空白地为对照(CK),共5种处理。结果表明,2年种植苜蓿(TM处理)0~60 cm土层平均容重最小,为1.416 g/cm^(3),较CK下降9.4%(P<0.05);相比对照处理,暗管条件下种植牧草可显著提高盐渍土壤孔隙度,增幅为10.3%~24.3%(P<0.05),2年试验后苜蓿孔隙度最高,为51.6%;各处理土壤有机质(SOM)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T处理0~60 cm土层有机质流失严重,2年试验期平均降低20.3%(P<0.05),而暗管+牧草处理可有效缓解SOM流失,TM处理效果较佳,2年SOM含量平均提高5.0%(P<0.05)。2021年暗管条件下牧草鲜质量较2020年提高24.6%~49.2%(P<0.05),TM处理增产效果最大,为49.2%。综上,暗管条件下种植苜蓿改良盐渍土壤效果较佳,可实现河套灌区盐渍土结构改善与SOM含量提高,达到提高牧草产量的目标,可为农牧交错区实施暗管工程+生物改良盐渍土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暗管 牧草种植 盐渍土 改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暗管外包滤料的透水效果及防淤堵性能研究
5
作者 胡玲玲 杨树青 +5 位作者 王文旭 张万锋 马守良 王波 王伟 郭富强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9-216,共8页
为探究不同外包滤料条件下的暗管透水效果、保土和防淤堵性能,设置5种暗管外包滤料方案,分别为砂滤料(A)、68 g/m^(2)土工布(B)、90 g/m^(2)土工布(C)、68 g/m^(2)土工布+砂滤料(D),以及无外包滤料(E)方案作为对照,通过室内渗透试验,田... 为探究不同外包滤料条件下的暗管透水效果、保土和防淤堵性能,设置5种暗管外包滤料方案,分别为砂滤料(A)、68 g/m^(2)土工布(B)、90 g/m^(2)土工布(C)、68 g/m^(2)土工布+砂滤料(D),以及无外包滤料(E)方案作为对照,通过室内渗透试验,田间春灌和秋浇排水过程的监测调查,综合分析不同外包滤料对暗管透水效果、保土和防淤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方案A、B和D的排水流量衰减率平均稳定在5.60%,方案C的衰减率仅次于方案E(15.094%),为11.15%。不同外包滤料达到稳定状态时的渗透系数在7.46×10^(-4)~9.46×10^(-4)cm/s之间,且GR≤3;各方案秋浇的土壤流失量较春灌时平均减少42%,方案D的土壤流失量衰减率仅为35%,低于其他方案(P<0.05),同时方案A~D的流失土壤d90分别为14.8、18.50、9.0和15.50μm与方案E(d90=23.33μm)相较,保土性能显著;B、C和D方案内的淤土量分别为12.54、17.64和7.00 g,方案D的淤土量显著低于其他单一铺设土工布的方案,可见方案D的防淤堵效果最优。综上,针对河套灌区下游土壤性质,推荐优先选择方案D(68 g/m^(2)土工布+砂滤料)作为灌区暗管外包滤料,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套灌区下游选择适宜暗管外包滤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暗管排水 外包滤料 透水效果 防淤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辽河流域苏打盐碱地养分特征及现状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温晓雨 杨树青 +3 位作者 张万锋 郭富强 马卫华 王伟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4-173,共10页
为探究西辽河流域苏打盐碱地土壤养分现状,于2020年在花吐古拉镇(1区)和图布信苏木(2区)两个典型苏打盐碱区开展土壤养分监测,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克里金插值法对其进行单项养分评价和综合等级评价。结果表明,1区p H在7.5~8.5之间... 为探究西辽河流域苏打盐碱地土壤养分现状,于2020年在花吐古拉镇(1区)和图布信苏木(2区)两个典型苏打盐碱区开展土壤养分监测,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克里金插值法对其进行单项养分评价和综合等级评价。结果表明,1区p H在7.5~8.5之间的面积占81%,2区pH在7.5~8.5之间的面积占55%、在8.5~9.5之间的面积占37%,两区全盐量在1.0~3.0 g/kg之间分别占73%和65%,盐碱化土壤类型以苏打盐化土和钠质碱化土为主。两区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低,中等及以上等级耕地占比不足7.70%、19.23%和2.63%、25.00%,大部分耕地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处于较缺状态;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中等及以上等级耕地占比达到84.60%、96.15%和77.63%、96.05%,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区和2区因子1都主要表征有机质和全氮2个指标,是影响土壤养分的主要因素。IFI聚类评价结果显示,两区中等以上等级耕地占比分别为38.47%和65.79%。该结果可为西辽河流域苏打盐碱地区改善土壤养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 苏打盐碱化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耕作对岭南旱作大豆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武淑娜 杨树青 +2 位作者 李文娟 杨水源 孙云岭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8-53,共6页
为探讨旱作条件下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大豆的增产机制及其对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在试验区设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加秸秆覆盖(TS)、传统耕作加覆盖地膜(TP)4个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较T处理而言TP处理具有土壤... 为探讨旱作条件下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大豆的增产机制及其对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在试验区设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加秸秆覆盖(TS)、传统耕作加覆盖地膜(TP)4个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较T处理而言TP处理具有土壤增温效果,而NT和TS处理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土壤降温效果,NT处理保墒效果不明显。TP处理前期增温保墒,后期降温抑蒸,这有利于改善土壤水热环境,符合大豆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不同措施下大豆产量由高到低为TP>TS>NT>T,TP、TS、NT处理比T处理产量分别高出249.9、548.85、760.5kg/hm^2,以TP处理增产幅度最高,各处理大豆增产率在9.02%~27.45%。土壤温度与产量的相关性表现为TP>TS>NT>T,且TP处理下土壤温度和产量呈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温度会对产量造成影响,且主要是以TP处理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耕作方式 岭南地区 旱作大豆 水热效应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管排水对河套灌区下游盐碱地脱盐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郑彦 杨树青 +3 位作者 张晶 王文旭 王雯 李贺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12,共7页
为改善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现状,提高作物产量,在河套灌区下游盐碱地开展暗管排水试验,设置埋深1.2 m、间距30 m(T1)和埋深0.8 m、间距20 m(T2)两种暗管排水埋深间距组合,通过分析土壤盐分和向日葵产量变化,对比不同暗管处理对该区土壤... 为改善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现状,提高作物产量,在河套灌区下游盐碱地开展暗管排水试验,设置埋深1.2 m、间距30 m(T1)和埋深0.8 m、间距20 m(T2)两种暗管排水埋深间距组合,通过分析土壤盐分和向日葵产量变化,对比不同暗管处理对该区土壤盐分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1)暗管埋设后,表层(0-20 cm)土壤含盐量变化最为剧烈,中层(20-60 cm)次之,深层(60-100 cm)较为稳定,全观测期内暗管排水控制区表层土壤已由中重度盐碱化(含盐量为5-8 g·kg^(-1))降至轻中度水平(2-6 g·kg^(-1));2)与暗管水平距离越近,土壤脱盐效果越好,T1和T2在0-100 cm土层的土壤脱盐率最大值分别为32.04%和42.44%;3)由土壤淋洗曲线拟合方程可知,在相同灌水量和土壤深度下,T2土壤淋洗脱盐效果优于T1,且水平距离暗管越远,土壤盐分淋洗效果越差;4)T1和T2的向日葵产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处理(T0)(P<0.05),分别较T0增产34.29%和53.51%。研究结果为利用暗管排水技术改良河套灌区盐碱地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管排水 河套灌区 盐碱地 脱盐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水源交替灌溉模式对玉米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潘春洋 杨树青 +3 位作者 娄帅 刘鹏 靳亚红 赵宏燕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5-171,共7页
为了节约地表淡水资源,以玉米为指示作物,通过大田试验对井水(地下微咸水)、渠水(地表淡水)2种水源联合灌溉模式进行研究,试验设置8个多水源交替灌溉模式:井井井(JJJ)、井井渠(JJQ)、井渠井(JQJ)、渠井井(QJJ)、井渠渠(JQQ)、渠渠井(QQJ... 为了节约地表淡水资源,以玉米为指示作物,通过大田试验对井水(地下微咸水)、渠水(地表淡水)2种水源联合灌溉模式进行研究,试验设置8个多水源交替灌溉模式:井井井(JJJ)、井井渠(JJQ)、井渠井(JQJ)、渠井井(QJJ)、井渠渠(JQQ)、渠渠井(QQJ)、渠井渠(QJQ)、渠渠渠(QQQ)及空白对照的处理。研究较适宜的多水源交替灌溉模式对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井水次数的增加,对玉米的叶片生长及地上地下部生物量的积累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QJQ处理与QQQ处理在地上部生物量积累上无显著差异。拔节期灌溉井水对玉米穗的外观形态及产量影响最大且土壤积盐程度较高,其次为灌浆期,抽雄期最小。QJQ处理的水肥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灌溉模式,且与QQQ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考虑玉米叶片生长、生物量积累、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等因素的基础上,QJQ处理为当地较适宜的多水源交替灌溉模式,既有利于玉米作物生长和保证玉米产量,还可节约地表淡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水源交替灌溉 玉米 生物量 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的农田土壤养分评价 被引量:4
10
作者 宛恒 任文裕 +3 位作者 周慧平 杨树青 胡睿琦 刘月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6,26,共7页
为达到对膜下滴灌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的目的,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方法对通辽市科左中旗农田土壤养分进行评价,结合单因子指数法,并与传统方法中运用最广的... 为达到对膜下滴灌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的目的,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方法对通辽市科左中旗农田土壤养分进行评价,结合单因子指数法,并与传统方法中运用最广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经实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科左中旗农田土壤养分综合评价良好;将PCA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土壤学问题中,可获得客观的结果;经检验PCA与BP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适用于因子多且复杂、精度要求高的样本。将PCA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既可以解决信息过多、分析困难的问题,又可以降低模糊性、减少精度下降,将各自优点有效的联系在一起,相较传统方法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准确有效地对土壤养分进行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PCA) BP神经网络 膜下滴灌 土壤养分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