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家煤矿软岩巷道底鼓控制与加固参数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超 刘昂 +3 位作者 孙立军 何涛 安学文 娄鸿宇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8-70,共3页
针对六家煤矿东一辅助运输大巷存在严重底鼓的问题,提出了"底板注浆+锚索束+底梁"联合加固技术,并对注浆参数、锚固参数及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控制软岩巷道底鼓,顶底板最终移近量为71~91 mm,巷... 针对六家煤矿东一辅助运输大巷存在严重底鼓的问题,提出了"底板注浆+锚索束+底梁"联合加固技术,并对注浆参数、锚固参数及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控制软岩巷道底鼓,顶底板最终移近量为71~91 mm,巷道表面位移量在12~15 d以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底鼓 联合加固 参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群回采巷道矿压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立兵 李朋 +2 位作者 姚勇华 金鑫 高峰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70,共4页
针对六家煤矿极近距离煤层群回采巷道变形严重、支护困难等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研究手段,对SIIS16-7工作面运输巷道矿压进行监测与分析。研究表明:巷道两帮及顶底板围岩松软,受到采动影响围岩破碎严重,支承压力升高,巷道支护... 针对六家煤矿极近距离煤层群回采巷道变形严重、支护困难等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研究手段,对SIIS16-7工作面运输巷道矿压进行监测与分析。研究表明:巷道两帮及顶底板围岩松软,受到采动影响围岩破碎严重,支承压力升高,巷道支护困难;现场实测巷道两帮最大移近量0.56m,顶底板最大移近量0.42m,故现有支护存在不足,需对原有的梯形架棚进行二次补强支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群 回采巷道 矿压显现 采动影响 围岩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矿山井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东辉 《世界有色金属》 2022年第7期16-18,共3页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井下作业环境监测,可有效的提高了采矿作业的安全,并确保人员的安全系数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本文总结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井下应用,探讨了无线传感在井下瓦斯、粉尘、火灾等监测中的应用,是进一步使用监测井下环境的...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井下作业环境监测,可有效的提高了采矿作业的安全,并确保人员的安全系数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本文总结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井下应用,探讨了无线传感在井下瓦斯、粉尘、火灾等监测中的应用,是进一步使用监测井下环境的参考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矿山井下 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数值模拟的复杂构造地区槽波精细探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超 曹路通 《能源与环保》 2021年第12期128-134,共7页
为了查明六家煤矿E1N_(4)6-7工作面构造分布和煤厚变化情况,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根据E1N_(4)6-7工作面实际地质特征开展了三维数值模拟工作,在分析工作面槽波及频散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工作面透射槽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交错网格有限... 为了查明六家煤矿E1N_(4)6-7工作面构造分布和煤厚变化情况,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根据E1N_(4)6-7工作面实际地质特征开展了三维数值模拟工作,在分析工作面槽波及频散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工作面透射槽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GPU并行法对基于实际地质特征的三维多岩层断裂模型实施弹性波场数值模拟,可揭示落差3 m断层的槽波能量变化;采用“全息采集”方式布设观测系统,可最大限度地接收有效槽波信号。透射槽波探测结果显示,E1N_(4)6-7工作面共存在3处断层和1处煤厚变薄区,共4处地质异常。工作面回采实际揭露情况与此次槽波探测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研究为精细探测构造复杂地区的微小断层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波地震 三维模拟 复杂构造 透射槽波 频散特征 CT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综放开采瓦斯涌出治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中举 黄光利 +1 位作者 张杰 韩伟 《能源与环保》 2019年第9期10-13,共4页
针对六家煤矿极近距离煤层综放开采瓦斯涌出治理问题,通过分析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瓦斯涌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WⅡN36-8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来源分析及预测的基础上,针对性地采取了本煤层及邻近层低位钻孔抽采、上覆采空区瓦斯抽采、上隅... 针对六家煤矿极近距离煤层综放开采瓦斯涌出治理问题,通过分析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瓦斯涌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WⅡN36-8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来源分析及预测的基础上,针对性地采取了本煤层及邻近层低位钻孔抽采、上覆采空区瓦斯抽采、上隅角埋管抽采相结合的瓦斯分源治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极近距离煤层卸压瓦斯涌出、采空区瓦斯涌出等是造成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涌出量增大的主要影响因素;采取分源治理措施以后,工作面初采期间瓦斯抽采率最大达到78%,上隅角瓦斯浓度稳定在0.3%~0.6%,工作面、回风瓦斯浓度稳定在0.2%~0.4%,工作面未出现瓦斯超限,瓦斯治理达到了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综放工作面 低位钻孔抽采 瓦斯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稳定性分析
6
作者 陈超 孙立军 +3 位作者 刘建 杨寒雯 解立赫 侯阳 《矿业装备》 2015年第2期58-60,共3页
极近距离煤层群在我国分布较广,通常采用下行式开采方法。当上层煤开采后,在下层煤开采时,因本层煤岩体弹性能的释放和上部煤层遗留煤柱的应力影响,以及上部采空区积水对本煤层顶板岩体的弱化,常致使下层煤的回采巷道破坏严重,维护成本... 极近距离煤层群在我国分布较广,通常采用下行式开采方法。当上层煤开采后,在下层煤开采时,因本层煤岩体弹性能的释放和上部煤层遗留煤柱的应力影响,以及上部采空区积水对本煤层顶板岩体的弱化,常致使下层煤的回采巷道破坏严重,维护成本高。因此,掌握下层煤回采巷道的变形破坏范围和变形破坏规律,对于指导矿山巷道支护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巷道 近距离煤层 下行式开采 巷道支护设计 煤岩体 松动圈 采空区积水 破坏规律 稳定性分析 巷道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煤层高强度重复采动下公路保护煤柱留设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飞宇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83,共3页
分析了利用移动角参数留设保护煤柱的局限性。针对六家煤矿多煤层高强度重复采动的开采特点,以《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中采空区一级公路地基允许变形标准作为赤平公路允许变形限值,采用地表移动计算的方法留设公路保护煤柱。... 分析了利用移动角参数留设保护煤柱的局限性。针对六家煤矿多煤层高强度重复采动的开采特点,以《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中采空区一级公路地基允许变形标准作为赤平公路允许变形限值,采用地表移动计算的方法留设公路保护煤柱。各可采煤层保护煤柱线与赤平公路水平距离为218m,保护煤柱内可采压煤量约7. 35Mt,六家煤矿东一采区2014—2017年生产实践表明:保护煤柱以外区域的开采,并不会威胁到赤平公路的安全运营,公路保护煤柱留设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煤层 重复采动 公路保护煤柱 地表移动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