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设计作品精选
1
作者 海日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I0061-I0061,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眼动追踪实验的内蒙古北疆地区典型纹样提取研究
2
作者 王绍东 李少博 闫静莉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163,共12页
目的北疆文化是内蒙古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对内蒙古北疆地区的典型纹样进行提取和特征筛选,可以使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北疆文化以更现代的形式呈现,是推动北疆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方法以眼动追踪实验为基础,在确保实证实验数据... 目的北疆文化是内蒙古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对内蒙古北疆地区的典型纹样进行提取和特征筛选,可以使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北疆文化以更现代的形式呈现,是推动北疆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方法以眼动追踪实验为基础,在确保实证实验数据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将内蒙古北疆地区纹样收集、凝练并处理为有效视觉实验刺激组,依据正式曝光实验中得到的总注视时长、眼动热点图和Gridded Aoi图数据分析结果,最终提取出哈木尔纹样这一内蒙古北疆地区最为典型的纹样特征,并根据其形状规律进行了创新设计应用。结果以内蒙古北疆地区纹样为桥梁,通过将眼动追踪信号测量的客观实验方式与审美问卷调查的主观实验方法相结合,构建了典型纹样的特征提取模型。结论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消费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文化 哈木尔纹样 眼动追踪实验 创新设计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乡土植被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优化策略
3
作者 苑升旺 赵博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2,共10页
内蒙古自治区具有独特的草原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以及提供畜牧业支持等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生态系统服务面临诸多挑战。选取内蒙古地区的呼伦贝尔草原、希拉穆仁草... 内蒙古自治区具有独特的草原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以及提供畜牧业支持等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生态系统服务面临诸多挑战。选取内蒙古地区的呼伦贝尔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克什克腾草原及科尔沁草原5大代表性草原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评估各草原区的草原供给服务(年产草量)、土壤质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以及生物多样性。对多种建群种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进行系统分析,以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呼伦贝尔草原在年产草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方面表现最优,而锡林郭勒草原尽管载畜量最高,其土壤养分和生物多样性却相对较低。羊草群落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百里香和羊草的全氮含量高,羊草的全磷含量也最高,显示出建群种对土壤养分的重要影响力。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呼伦贝尔草原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最高。建议对生物多样性高、土壤质量好的区域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对土壤养分较低、生物多样性差的区域采取恢复措施,如禁牧、轮牧和人工播种等,同时加强土壤养分管理和合理放牧,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长期生态监测和社区参与,可持续有效地管理内蒙古草原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植被 生态系统服务 评估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数字典藏路径构建策略研究
4
作者 尤立思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56-371,390,共17页
目的聚焦内蒙古地区中华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的数字典藏,系统探索“有形-有效-有感”框架下的创新路径与设计转化机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数字建模与交互设计等多元方法,围绕多模态采集、五层次语义标注、知识型数据库构建及... 目的聚焦内蒙古地区中华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的数字典藏,系统探索“有形-有效-有感”框架下的创新路径与设计转化机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数字建模与交互设计等多元方法,围绕多模态采集、五层次语义标注、知识型数据库构建及可视化转化环节进行闭环实践。结果构建了“采集-标注-存储-转化”的全链路模型,提出了具有本土适应性和国际互操作性的五层次语义标注体系,梳理了文创开发、数字交互、虚拟展览等创新应用机制。以蒙古族马鞍为例,完成了三维扫描、语义解构到沉浸式可视化体验的实践闭环。结论数字典藏能够有效提升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播广度,并通过创意设计增强公众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内蒙古文化资源具有显著数字转化潜力,建议未来持续推进高精度采集、智能知识图谱与多场景沉浸交互,推动区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国际化传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与全球文化交流提供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地区 中华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 数字典藏 设计转化 文化创新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魅力工学的蒙古族箱柜类家具设计研究
5
作者 胡瑞 范蒙 王帅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5-363,共9页
目的 蒙古族家具作为北方游牧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造型浑厚、装饰丰富、技法精湛,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卓越的艺术品质。旨在通晓当下公众的审美偏好与心理需求,以此把握蒙古族箱柜类家具特征与公众感性意象之关系,从而在创新设计中... 目的 蒙古族家具作为北方游牧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造型浑厚、装饰丰富、技法精湛,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卓越的艺术品质。旨在通晓当下公众的审美偏好与心理需求,以此把握蒙古族箱柜类家具特征与公众感性意象之关系,从而在创新设计中对特征要素择优而从。方法 以蒙古族箱柜类家具为研究对象,基于魅力工学等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收集获取实验样本后进行深度访谈,依据访谈结果绘制评价构造图并构建魅力因子矩阵,并根据所得抽象语义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蒙古族箱柜类家具魅力评价均值后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定量研究后得到“简约质朴”“雍容华贵”“肃穆庄严”“简便易用”四类语义词与公众吸引力的关联度,以及具有正向影响的设计要素。结论 该方法科学合理的将公众审美偏好与蒙古族箱柜类家具特征要素建立联系,并明确各项特征要素对公众审美偏好的影响方向与程度大小,不仅为后续研究该方向的学者及设计师提供一定的参考,而且使蒙古族箱柜类家具传承创新中与时俱进,去芜存菁,绵延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箱柜类家具 审美偏好 魅力工学 评价构造法 数量化理论Ⅰ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驱动下蒙古族服饰“时装化”设计需求分析
6
作者 木斯 王帅 +1 位作者 张金滨 王赫德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44,共11页
文章以蒙古族服饰为研究对象,探讨蒙古族服饰“时装化”设计需求,以提高消费者对具有现代流行元素的蒙古族时装的满意度。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取消费者对蒙古族服饰时装的设计需求要素,并结合Kano模型对各需求要素的属性进行优化分类... 文章以蒙古族服饰为研究对象,探讨蒙古族服饰“时装化”设计需求,以提高消费者对具有现代流行元素的蒙古族时装的满意度。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取消费者对蒙古族服饰时装的设计需求要素,并结合Kano模型对各需求要素的属性进行优化分类与排序,提出优化蒙古族服饰“时装化”的设计建议。研究发现:消费者对蒙古族服饰的设计具有多样性需求,但总体来看,服饰面料、经久耐穿、实用功能、历史传统、文化深度、纯手工制作类属于必备属性;款式创意性、和谐色彩搭配、辨识度、文化特色、现代化风格、个性化定制类属于期望属性;设色明艳、时尚元素、艺术风格等属于魅力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O模型 层次分析法(AHP) 蒙古族服饰 时装化 设计需求 属性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状文法下蒙古族马鞍纹样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雅茹 海英 王洋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3,共7页
为推动蒙古族马鞍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和传承,以蒙古族马鞍纹样为研究对象,基于田野调查和形状文法理论对蒙古族马鞍纹样的题材构成、设色搭配、图示结构、文化内涵等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并运用形状文法的生成性与衍生性规则,推出了一种... 为推动蒙古族马鞍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和传承,以蒙古族马鞍纹样为研究对象,基于田野调查和形状文法理论对蒙古族马鞍纹样的题材构成、设色搭配、图示结构、文化内涵等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并运用形状文法的生成性与衍生性规则,推出了一种蒙古族马鞍纹样的创新设计方案,最后以女士箱包为载体对创新纹样进行了应用,结合纹样的色彩、构图、结构等视觉元素生成新的产品。将蒙古族马鞍纹样与现代设计有效融合,不仅拓展了蒙古族文化的创新设计维度,也为保护蒙古族马鞍文化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鞍纹样 创新设计 蒙古族 贺·乌嘎拉吉 形状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RVQUAL-QFD模型的智能展柜设计研究
8
作者 范蒙 郭子健 +1 位作者 王帅 张金珥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6-385,395,共11页
目的对博物馆用户及管理者行为进行观察及访谈分析,设计满足用户及管理者需求的智能展柜,以提高用户的参观体验及管理效率。方法收集用户与管理者的初步需求与期望;运用SERVQUAL服务质量评估框架,明确用户与管理者的需求特性;依据QFD理... 目的对博物馆用户及管理者行为进行观察及访谈分析,设计满足用户及管理者需求的智能展柜,以提高用户的参观体验及管理效率。方法收集用户与管理者的初步需求与期望;运用SERVQUAL服务质量评估框架,明确用户与管理者的需求特性;依据QFD理论构建“质量屋”(HOQ)模型,将用户与管理者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质量特性并量化各特性的相对重要性,以指导博物馆智能展柜设计。结果得到满足用户及管理者行为需求的设计要素并制定智能展柜的设计方案。结论通过整合SERVQUAL与QFD模型,能够精确捕捉用户需求并将其转化为明确的质量特征及其重要性排序,从而为博物馆智能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智能展柜设计 SERVQUAL QFD 行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户需求导向下多子家庭儿童床设计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沈志伟 宋海军 +2 位作者 李晓华 范蒙 成凯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8,共8页
为有效契合多孩家庭在儿童床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及提升用户满意度,构建出一种集AHP—QFD—TRIZ的多孩家庭儿童床设计路径,以进行深入的设计实证研究。首先通过用户访谈并结合相关文献,对用户需求进行初阶收集,并采用KJ法对其层级进行... 为有效契合多孩家庭在儿童床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及提升用户满意度,构建出一种集AHP—QFD—TRIZ的多孩家庭儿童床设计路径,以进行深入的设计实证研究。首先通过用户访谈并结合相关文献,对用户需求进行初阶收集,并采用KJ法对其层级进行梳理;其次,基于AHP对用户需求进行权重求解,并通过QFD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对应的技术要素并从中发现4条矛盾冲突;最后,采用TRIZ对其矛盾解耦,根据上述分析构思出一款适用于多孩家庭的新型儿童床。结果表明用户需求导向下集AHP—QFD—TRIZ模型的多孩家庭儿童床设计路径指导的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在用户需求驱动下构建的多孩家庭儿童床设计路径有效捕捉用户底层需求并有效指导技术突破,可为同类家具产品设计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户需求 多孩家庭 家具设计 儿童床设计 AHP—QFD—TRI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织品艺术设计中数码印花图案的创作特色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芳 郝瑜 赵金博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3,87,共5页
数码印花图案在纺织品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纺织品艺术设计的灵活性,使设计师能够突破传统设计思维限制,实现更多的创意表达,精准捕捉并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于个性化纺织品的需求,促进纺织品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数码印花图案可通... 数码印花图案在纺织品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纺织品艺术设计的灵活性,使设计师能够突破传统设计思维限制,实现更多的创意表达,精准捕捉并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于个性化纺织品的需求,促进纺织品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数码印花图案可通过单一工艺应用于纺织品,也可与手绘艺术、刺绣工艺等相结合,丰富纺织品艺术设计层次与质感。为实现数码印花图案与纺织品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应不断优化数码印花图案的工艺,提升设计团队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并加强印花工艺与色彩管理控制,确保设计作品的高品质呈现,推动纺织品艺术设计领域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品 艺术设计 数码印花 印花图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温克族桦皮船构造设计研究
11
作者 王赫德 王思琴 闫静莉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7-435,共9页
目的以三少民族传统民艺代表——鄂温克族桦皮船为突破口,以求上溯古人类迁徙飘零的游猎与渔猎生活,下延现当代渔业发展和船具设计,从而达到鉴古通今、择良而传的目的。方法根据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的依据,参考鄂伦春族与赫哲族的船具记... 目的以三少民族传统民艺代表——鄂温克族桦皮船为突破口,以求上溯古人类迁徙飘零的游猎与渔猎生活,下延现当代渔业发展和船具设计,从而达到鉴古通今、择良而传的目的。方法根据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的依据,参考鄂伦春族与赫哲族的船具记载,抓住鄂温克族社会历史的脉络,沿着桦皮船途径的流变,以图文互证结合田野调研,从甄优录精之标准、抱朴含真之法则,以及顺天致性之理念等角度进行工艺文化解读。结果从历时的角度观桦皮船,其如明镜映射出原始社会末期古人类生活的渔猎侧面,体现了中国舟楫传承的流变与其中朴素高超的造物理念。从共时的角度赏桦皮船,其设计思想、船具性能与际遇用途较之同时期的船具都独树一帜。结论鄂温克族桦皮船于原始山林渔猎之地应运而生,带有本源文化的属性与特征,在卓越传统工艺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对现代船具用具的设计思路与制造方法都有很大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温克族 桦皮船 构造 设计 船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重应用境遇下蒙古包室内筑件设计研究
12
作者 王赫德 赵晴 木斯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31,共7页
将蒙古族置于静态安居与动态迁移两种应用境遇下,考察其室内筑件设计所具有的双重特征。通过走访工艺继承者并翻阅相关文献,在梳理出蒙古包不同时期结构变化脉络的基础上,对多个蒙古包留存区域进行实地调研。采取多边协作研究模式,以适... 将蒙古族置于静态安居与动态迁移两种应用境遇下,考察其室内筑件设计所具有的双重特征。通过走访工艺继承者并翻阅相关文献,在梳理出蒙古包不同时期结构变化脉络的基础上,对多个蒙古包留存区域进行实地调研。采取多边协作研究模式,以适应学科相融的当下趋向,宏观上从蒙古包外部造型出发进行力学分析,微观上深层剖析其室内构造以探求工学、设计学等的巧妙运用。从蒙古包的主体与辅件两部分分析得知其结构的元素组成与作用发挥,“安居”与“乐迁”、“巧搭”与“速拆”、“承重”与“合载”与居、行两种应用际遇相宜的三对结构特征。意在借鉴与弘扬蒙古包精巧构造的设计原则和理念,并对现代化蒙古包的衍生发展与中国北方草原地域余外典型民俗居所的研探提供一定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特征 蒙古包 构造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不同场认知的信息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评价研究
13
作者 万茜婷 韩海燕 +2 位作者 张晶晶 李壮 齐悦廷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17-427,共11页
目的场认知风格是认知风格研究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不同场认知风格的用户具有不同的认知偏好。需要面向场依存-场独立两种认知风格用户,构建信息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评价体系,为包容性设计提供认知理论依据与方法参考。方法首先,梳理不... 目的场认知风格是认知风格研究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不同场认知风格的用户具有不同的认知偏好。需要面向场依存-场独立两种认知风格用户,构建信息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评价体系,为包容性设计提供认知理论依据与方法参考。方法首先,梳理不同场认知风格和信息交互设计要素,并通过问卷筛选出与不同场认知风格紧密相关的用户体验评价要素;其次,引入GQM客观度量范式,构建面向不同场认知风格的用户体验评价体系;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并讨论评价体系的可行性。结果在评价指标方面,面向不同场认知的用户体验评价体系包含信息层、交互层和感知层3个目标,且不同场认知风格群体评价偏好不同。场依存性用户更适合信息简洁、交互方式明确固定、符合认知经验的产品与场景;场独立性用户更适合信息丰富、交互方式自由个性化、提供认知摩擦的产品与场景。结论针对不同功能与场景的信息交互产品,对认知风格的测量可直接、有效定义信息交互设计用户需求和行为特征,可尝试作为用户画像的必要指标,以丰富用户画像颗粒度,缩短用户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认知风格 信息交互设计 用户体验评价 用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蒙古族刺绣艺术显性与隐性文化基因特征分析
14
作者 郭晓芳 张晓娟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6,共9页
为揭示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独特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基因内涵,更好地促进该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文章首先采用资料分析和田野调研方法,收集并整理刺绣样本共计456件,统计纹样共计796次。然后基于文化基因理论量化分析科尔沁蒙古族刺... 为揭示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独特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基因内涵,更好地促进该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文章首先采用资料分析和田野调研方法,收集并整理刺绣样本共计456件,统计纹样共计796次。然后基于文化基因理论量化分析科尔沁蒙古族刺绣艺术的显性基因及其分类,并采用语义差异法提取其隐性基因。研究结果显示,科尔沁蒙古族刺绣艺术在显性基因方面展现出丰富的纹样造型、独特的构图布局、鲜明的色彩要素及精湛的工艺技法四类特征,而隐性基因也可凝聚为色彩、纹样和工艺三类评价因子。同时,刺绣、刻绣、盘绣与贴绣四类工艺技法与不同的隐性评价因子之间存在显著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蒙古族刺绣 田野调研 显性文化基因 隐性文化基因 语义差异法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视域下蒙汉双语字体适配设计研究
15
作者 吴海茹 李贺 +2 位作者 邹晨 寇迪一 乌日图宝音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7-324,共8页
目的从文化生态视角探究蒙汉双语字体适配设计的路径与方法,解决多文种并存下字体适配问题,适应多文种字体融合的社会发展需要。方法基于文化生态理论,通过物质、行为、精神文化三层次的蒙汉双语字体适配转译,挖掘多文种字体置于其文化... 目的从文化生态视角探究蒙汉双语字体适配设计的路径与方法,解决多文种并存下字体适配问题,适应多文种字体融合的社会发展需要。方法基于文化生态理论,通过物质、行为、精神文化三层次的蒙汉双语字体适配转译,挖掘多文种字体置于其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文化适应性。经字体特征分析,获取文化生态要素样本筛选结果、适配方法建构,继而对蒙汉双语字体进行适配优化。结果围绕文化生态视域下蒙汉双语适配设计路径与方法的探索,完成莫尼山非遗小镇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结论聚焦蒙汉双语字体适配设计,挖掘多文种字体与多元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民族语言传承新思路,服务于多语言的社会公共环境,加强多元文化认同路径,赋能民族地区的文旅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蒙汉双语 字体适配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融符号在巴彦淖尔城市形象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海亮 张易博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92-305,共14页
目的“开渠拓荒,农牧交融”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独有的地域特色,记录着独特的文化与精神信仰。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巴彦淖尔居民情感偏向具有农牧交融符号的新城市形象设计,为更好满足巴彦淖尔居民和旅游者对新城市形象的情感需求,对巴... 目的“开渠拓荒,农牧交融”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独有的地域特色,记录着独特的文化与精神信仰。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巴彦淖尔居民情感偏向具有农牧交融符号的新城市形象设计,为更好满足巴彦淖尔居民和旅游者对新城市形象的情感需求,对巴彦淖尔新城市形象提供新思路。方法借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量化分析,探寻巴彦淖尔居民对城市形象的核心需求。依据分析结果与巴彦淖尔城市形象现状,对巴彦淖尔的历史背景进行溯源,从农牧交融符号角度补足巴彦淖尔居民的心理寄托。从历史文物中提取农牧交融符号的外延语义和内涵语义,结合形状文法对农牧交融符号的纹样形态、情感寓意进行编码再造。结果通过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确立巴彦淖尔城市形象情感化设计策略,并构建巴彦淖尔城市形象体系。结论用线状空间连接点状空间融入体验性、互动性、文化性、纪念性等,利于巴彦淖尔形成有辨识度,具有情感形象的地方性符号,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融 视觉符号 城市形象 情感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草原文创产品消费意愿的设计要素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琳 王昕兵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2-443,共12页
目的 挖掘草原文创产品中影响消费者消费意愿的设计要素,为草原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提供启示。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与整理,得到消费者在购买草原文创产品时受哪些设计要素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得到影响草原文创产品消费意愿的设计要素优先... 目的 挖掘草原文创产品中影响消费者消费意愿的设计要素,为草原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提供启示。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与整理,得到消费者在购买草原文创产品时受哪些设计要素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得到影响草原文创产品消费意愿的设计要素优先级划分并转化为设计策略,以此来指导草原文创产品的设计。结果 在草原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中,情感属性是消费者消费意愿的首要影响要素;功能属性是影响消费意愿的关键要素;社会属性对消费意愿有重要影响;文化属性是影响消费意愿的必备要素。结论 在草原文创产品的设计中要优先注重独特性与趣味性结合的情感属性,实现实用性、易用性和装饰性为主的功能属性;关注自我实现与社交性交织的社会属性;满足典型的地域特点、文化符号与民族性相融的文化属性。有指向性地引导设计师完成草原文创产品设计,给予草原文创产品设计参考与借鉴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 文创产品 购买意愿 设计要素 设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蒙古族服饰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郭晓芳 张惟实 张瑞霞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6,共13页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为核心合集数据库,从中搜索近40年与蒙古族服饰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并以之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该研究主题的发文量、来源期刊、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与聚...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为核心合集数据库,从中搜索近40年与蒙古族服饰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并以之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该研究主题的发文量、来源期刊、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相关研究热点、突现词等进行可视化呈现和分析,采用关键词聚类分析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15个主题4大类别的聚类,生成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等图谱。结果表明:蒙古族服饰相关研究自1983年开始,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研究学者及学术机构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研究热点包括蒙古族历史发展与文化交融、服饰基本属性、文化传承发展和现代创新设计4个方面。多元服饰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交融的创新设计热潮是蒙古族服饰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服饰 知识图谱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共现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珠穆沁蒙古族熏皮袍“冲突性”的造物智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木斯 周莹 吴济池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3,共8页
乌珠穆沁蒙古族熏皮袍是以绵羊皮制成的一种蒙古族传统皮袍,具有较为典型的游牧民族服饰特征,展示出乌珠穆沁蒙古族将器物(服饰)与精神辩证统一的造物智慧。以乌珠穆沁蒙古族熏皮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考察获取一手资料,对其制作工艺、... 乌珠穆沁蒙古族熏皮袍是以绵羊皮制成的一种蒙古族传统皮袍,具有较为典型的游牧民族服饰特征,展示出乌珠穆沁蒙古族将器物(服饰)与精神辩证统一的造物智慧。以乌珠穆沁蒙古族熏皮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考察获取一手资料,对其制作工艺、装饰特色与功能特征展开分析,进而对以“繁复”凸显“致用”的制作形式、以“华丽”衬托“质朴”的审美反差、功能价值与现代生活的“冲突性”造物智慧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熏皮袍 工艺 造物 装饰 审美 乌珠穆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族“普斯·贺”称谓考证及造型探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呼斯乐 安蕊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4-413,共10页
目的“普斯·贺”是蒙古族人民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纹样,然而对“普斯·贺”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且人们对其认知较为模糊,梳理“普斯·贺”这一称谓的历史时间线,印证其来源,明晰其造型,解析其文化内涵,为传承并创新蒙古族... 目的“普斯·贺”是蒙古族人民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纹样,然而对“普斯·贺”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且人们对其认知较为模糊,梳理“普斯·贺”这一称谓的历史时间线,印证其来源,明晰其造型,解析其文化内涵,为传承并创新蒙古族传统纹样提供设计参考。方法建立在个案研究、田野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的基础上,通过对附着于蒙古族衣、食、住、行上的“普斯·贺”进行系统考证。选取典型样本进行分类、编码,从图案学和类型学角度出发,提取纹样的造型轮廓、构成方式并进行归纳分析。结论“普斯·贺”这一称谓自清代就已开始使用,一直延续至今,其造型来源于汉字“寿”,通过纺织品等载体传入蒙古族,因其自身具有的结构、内涵与蒙古族的审美意蕴高度契合,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圆满和生命永生的精神诉求,成为蒙古族物质载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装饰纹样之一。通过本研究,以期更好地传承蒙古族传统纹样,为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传统纹样 “普斯•贺” 称谓考释 造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