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同体美学视域下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创作与实践研究
1
作者 帅立伟 王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7,共8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创作根脉便深植于悠久的历史文化沃土与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之中,其镜头聚焦于广袤无垠的地域,捕捉并孕育了多元文化的璀璨火花。这一过程,既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艺术再现,也是对...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创作根脉便深植于悠久的历史文化沃土与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之中,其镜头聚焦于广袤无垠的地域,捕捉并孕育了多元文化的璀璨火花。这一过程,既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艺术再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以影像的力量,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觉叙事。在共同体美学理论建构下,回顾内蒙古电影发展历程中的三大关键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创的激情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之时,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多元并进时期。通过细致剖析这些阶段中创作实践与共同体美学理念的内在契合与相互促进,旨在揭示内蒙古民族电影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调整其创作思路,以及这种演变如何深刻塑造了电影的艺术风貌与文化底蕴,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版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民族电影 共同体美学 政治共同体 精神共同体 情感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谢琼 张遥 李永凤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9-206,共8页
地方主流媒体既是我国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基石,亦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在新时代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内蒙古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北疆文化建设、人工智能实践和国际传播等方面涌现出较多的创... 地方主流媒体既是我国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基石,亦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在新时代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内蒙古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北疆文化建设、人工智能实践和国际传播等方面涌现出较多的创新亮点,但三级融媒联动常态化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内容供给力不足、融合水平发展差异大和全媒体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给内蒙古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带来了挑战。内蒙古主流媒体应秉持用户思维,适应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在内容生产和产品运营上不断创新,通过构建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内蒙古主流媒体人才队伍的整体素养,不断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为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内蒙古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内蒙古 主流媒体 全媒体传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电影的共同体美学 被引量:1
3
作者 苏也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0,共4页
电影作为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引领人文交流合作的世界性语言,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像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构,也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新时代下内蒙古电影通过创作... 电影作为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引领人文交流合作的世界性语言,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像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构,也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新时代下内蒙古电影通过创作与接受协同、文本与媒介互构的共同体叙事,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具有现实主义传统艺术生产与审美消费的文艺共同体,对外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电影 共同体 美学转向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70年来内蒙古民族电影创作艺术的嬗变 被引量:4
4
作者 周祥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3-17,共5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内蒙古民族电影创作艺术史,是一部讲述国家、民族、个人三者相互交融、深度缠绕的历史,它以电影为载体承载了众多电影人对国家与民族玄妙的思考。内蒙古民族电影同新中国的成长同频共振。本文通过梳理70年来内蒙古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内蒙古民族电影创作艺术史,是一部讲述国家、民族、个人三者相互交融、深度缠绕的历史,它以电影为载体承载了众多电影人对国家与民族玄妙的思考。内蒙古民族电影同新中国的成长同频共振。本文通过梳理70年来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创作,进而分析导演观念的革新、民族文化心理的流变、影片类型的转型、创作力量的涌动,以探寻内蒙古民族电影在时代变迁下创作思路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电影 新中国成立70年 民族电影 少数民族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元典“朋”文化国际传播的历时考察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袁丽媛 施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0-65,共6页
中华元典“朋”字从贝币之意发展至友谊之“朋”,具有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文化意蕴,既体现于“朋”在文化交流中的符号意义,又拓展至个体、群体、国家之间在人文传播实践活动中的“友谊之交”。“朋”是中国国际传播的一种符号理念,也是传... 中华元典“朋”字从贝币之意发展至友谊之“朋”,具有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文化意蕴,既体现于“朋”在文化交流中的符号意义,又拓展至个体、群体、国家之间在人文传播实践活动中的“友谊之交”。“朋”是中国国际传播的一种符号理念,也是传播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行为方式。从“朋”之溯源及文化意蕴来看,“朋”之“友谊之交”源远流长,呈现出从连接到交融再到维系的历时性传播特征。同时,“朋”文化主要关涉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的意义结构,各环节关联紧密,共同形成“朋”文化国际传播实践活动,该过程亦即文化的认知、对话与接纳的认同过程,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元典 “朋”文化 国际传播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空间与民族想象:蒙古族题材电影地缘文化探赜 被引量:1
6
作者 霍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32,共5页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的百年长河,祖国大好河山凝结在影像之中,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滋养着风貌各异的文化特征。地缘文化作为电影研究的新视角、新范式,将其引入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中,不仅可以重新审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生成、发展与变革,...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的百年长河,祖国大好河山凝结在影像之中,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滋养着风貌各异的文化特征。地缘文化作为电影研究的新视角、新范式,将其引入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中,不仅可以重新审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生成、发展与变革,而且可以重新体味蒙古族题材电影之中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内涵。电影作为一种源于现实、反映现实的影像艺术,它的生成与发展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地域风貌、地缘文化呈现出一种"共生"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地缘文化 空间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灵韵”:当代青年的城市漫游与生活共同体建构 被引量:16
7
作者 曹国东 毛瑀涵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92,101,共9页
“citywalk”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新风尚,折射出当代青年群体意图重建都市生活共同体的行为实践。文章结合本雅明对城市现代性的论述,以城市漫游者的自我和他者实践为基础,深度剖析青年漫游者的漫步行为、发生过程及其文化意义。研究结果表... “citywalk”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新风尚,折射出当代青年群体意图重建都市生活共同体的行为实践。文章结合本雅明对城市现代性的论述,以城市漫游者的自我和他者实践为基础,深度剖析青年漫游者的漫步行为、发生过程及其文化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加速社会和城市空间流动性表征,当代青年将漫游作为一种社交仪式和情感再生产过程,在身体节奏修复和街道游荡中重新感知城市时空结构,维系社会关系,主动构建起富有生态性的都市生活共同体,从而激发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也要辩证看待青年漫游现象,警惕消费主义的吞噬,鼓励青年群体真正深入城市生活,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文化 城市漫游 文化想象 生活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革与重构:影视行业革新中Sora技术的驱动效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帅立伟 王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48-156,共9页
在影视行业,Sora技术以“类世界模型”引领影视制作革新,其文生视频大模型技术开创了新纪元,推动着“天人智一”的认知融合。该技术促进了内容生态的生产力转型,实现了影像创意平权,形塑了新型媒介文化。然而,信息冗余或抑制创造力。因... 在影视行业,Sora技术以“类世界模型”引领影视制作革新,其文生视频大模型技术开创了新纪元,推动着“天人智一”的认知融合。该技术促进了内容生态的生产力转型,实现了影像创意平权,形塑了新型媒介文化。然而,信息冗余或抑制创造力。因此,在数智时代,平衡技术与人文艺术,建立行业标准及道德伦理框架至关重要。随着Sora技术的完善与应用,影视行业将在智能内容经济驱动下,迈向创新、开放的发展阶段,保障创作生态多元可持续,丰富人类的艺术体验与文化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传媒生态 数智时代 通用人工智能(AGI)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时通信发展历程对社会发展的全面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永凤 岳筱宁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67,共6页
1996年11月,三个以色列人推出即时通信软件ICQ,20年时间,即时通信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互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时通信与移动媒体融合,深刻而全面地变革了人类的社会交往模式、经济交往模式、信息传播模式、商业营销模式和多元服务... 1996年11月,三个以色列人推出即时通信软件ICQ,20年时间,即时通信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互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时通信与移动媒体融合,深刻而全面地变革了人类的社会交往模式、经济交往模式、信息传播模式、商业营销模式和多元服务模式,并衍生出前所未有的生活仪式和文化仪式。文章依据时间结构梳理即时通信的发展历程,分析即时通信技术对人类的社交、资讯、商务、服务、学习和生活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论证即时通信技术对社会变革的加速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时通信 ICQ QQ 商务即时通信 微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情至死:论当前国产青春剧的“悬浮风”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胜利 苏也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6-91,共6页
近年来,国产青春剧尤其是以大学生活为主的影视剧,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爱情至死"的悬浮之风:事业线整体萎缩,生态失衡;价值观局部偏颇,三观失正。回顾历史,新中国的叙事艺术作品中确实存在着从事业压倒爱情到爱情辗压事业的宏... 近年来,国产青春剧尤其是以大学生活为主的影视剧,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爱情至死"的悬浮之风:事业线整体萎缩,生态失衡;价值观局部偏颇,三观失正。回顾历史,新中国的叙事艺术作品中确实存在着从事业压倒爱情到爱情辗压事业的宏观变化;但环顾周边,国内外的优秀作品都证明了无论是偏重爱情还是偏重事业都能获得广泛的接受。对于当前的国产青春剧来说,亟待克服悬浮之风,扎根新时代,为国家写史、为民族塑像、为人民立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剧 爱情至死 悬浮风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媒体为何洗稿不休 被引量:7
11
作者 匡文波 李永凤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5期118-119,共2页
信息时代,形式隐蔽、辨识度低的“洗稿”行为成为不少自媒体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手段之一。缺乏有效的认定标准、一些自媒体人版权意识淡薄、平台查重技术失灵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洗稿”者的气焰。对此,我们应从法治建设、平台... 信息时代,形式隐蔽、辨识度低的“洗稿”行为成为不少自媒体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手段之一。缺乏有效的认定标准、一些自媒体人版权意识淡薄、平台查重技术失灵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洗稿”者的气焰。对此,我们应从法治建设、平台管理、道德建设和竞争环境治理等方面共同发力,使“洗稿”行为偃旗息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稿 认定标准 版权意识 注意力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大叙事史诗品格--以天津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艳玲 霍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6-19,共4页
近年来,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了五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诸如《解放》《辛亥革命》《寻路》《换了人间》《永远的战友》。以这五部电视剧为例,主要从题材选择、人物形象塑造及叙事视角出发,侧重探寻重大革命历史... 近年来,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了五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诸如《解放》《辛亥革命》《寻路》《换了人间》《永远的战友》。以这五部电视剧为例,主要从题材选择、人物形象塑造及叙事视角出发,侧重探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总体艺术风格及现实意义,体味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唤醒每个人对国家、民族产生新的思考与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与不易,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宏大叙事 史诗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突发疫情防控的媒体动员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永凤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68,共6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体动员逐渐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媒体观察,探讨重大突发疫情防控的媒体动员机制。第一时间呈现疫情进展信息,传达疫情防控知识,引导社会舆论,报道疫情防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体动员逐渐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媒体观察,探讨重大突发疫情防控的媒体动员机制。第一时间呈现疫情进展信息,传达疫情防控知识,引导社会舆论,报道疫情防控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建立大众的认知共识,唤起大众的情感认同,完成共同抗疫的意义建构,才是媒体动员的逻辑基础,而这正是新闻媒体自身的专业价值和职业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动员 情感动员 意义建构 媒体监督 职业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戏”或“爽剧”:话题剧《三十而已》的叙事与文化逻辑 被引量:5
14
作者 苏也菲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7-91,共5页
电视剧《三十而已》凭借其紧凑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强烈的现实性成为近年来的“现象级”作品。根据骨朵数据统计,“《三十而已》腾讯视频播放量突破40亿,抖音相关话题总播放量超过200亿,官方抖音号获赞5000多万次”[1]。《... 电视剧《三十而已》凭借其紧凑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强烈的现实性成为近年来的“现象级”作品。根据骨朵数据统计,“《三十而已》腾讯视频播放量突破40亿,抖音相关话题总播放量超过200亿,官方抖音号获赞5000多万次”[1]。《三十而已》开播之后频繁登上微博热搜,并在微信公众号等其他社交媒体上也一直保持着热度,形成全社会的广泛讨论。以女性视角介入婚姻情感、都市职场、个人成长等社会话题的同时,有不少观众提出“全员人设崩塌”“烂尾”等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 社交媒体 数据统计 个人成长 人物形象 女性视角 腾讯视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价值与桎梏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祥东 张雅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4-27,共4页
在整个国度都在都市化与市场化进程中加速前进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荣耀与光环怦然碎裂。消费主义大潮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原本就脆弱的生存空间给予了沉重一击时,作为历史与文化重要呈现方式,21世纪的民族影像在文化、艺术、经济... 在整个国度都在都市化与市场化进程中加速前进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荣耀与光环怦然碎裂。消费主义大潮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原本就脆弱的生存空间给予了沉重一击时,作为历史与文化重要呈现方式,21世纪的民族影像在文化、艺术、经济三个维度上不断挣扎,以求获取重生。构建中国电影真正的体系,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必定不能处于失语状态,21世纪以来它的价值与桎梏,必须予以痛切思虑,方能使民族文化重现银幕辉煌,增添中国电影银幕的思想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影像 少数民族电影 民族电影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不是药神》:类型化叙事的新拓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邱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124,共3页
《我不是药神》作为现实题材的影片,最终斩获了30. 98亿的票房,创造了同类题材电影票房的奇迹。这部影片相对于近年来热映的国产影片《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战狼》系列等新主流大片而言,无论是在投资上、制作上还是明星阵容上都... 《我不是药神》作为现实题材的影片,最终斩获了30. 98亿的票房,创造了同类题材电影票房的奇迹。这部影片相对于近年来热映的国产影片《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战狼》系列等新主流大片而言,无论是在投资上、制作上还是明星阵容上都远远不及新主流大片。新主流大片的问世让业界的电影人看到了中国电影国际化的曙光,而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片,通过反传统现实题材电影的类型化叙事,同样征服了观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题材 真实事件 类型化 反英雄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贫剧创作中情感叙事的得与失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也菲 窦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68-71,共4页
扶贫题材电视剧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时代精神下应运而生。作为农村题材的扶贫剧,在整体上形成了高收视率与较低网络评价间的落差。究其原因,情感认同是观念认同的基础,情感叙事是扶贫剧的双刃剑。在情感结构不断变化发展... 扶贫题材电视剧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时代精神下应运而生。作为农村题材的扶贫剧,在整体上形成了高收视率与较低网络评价间的落差。究其原因,情感认同是观念认同的基础,情感叙事是扶贫剧的双刃剑。在情感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有些扶贫剧中戏剧性与真实性失调使现实观照不够;创作者陈旧的审美观念直接导致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失衡。扶贫剧应该通过崇高感的日常化言说牢固人们的情感共同体意识,以真挚的情感叙事完成国家主流话语的建构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剧 情感结构 现实观照 言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爽感”形式与“丧味”风格:现实题材剧的话题性实践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也菲 窦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3,共4页
依托互联网平台,现实题材剧以多元视角关注现实生活。小体量的内向叙事呈现出微观话语与存在主义的文化表征。《我是余欢水》等现实题材剧聚焦普通人构成的“存在者”,通过丰富的“存在”细节呈现出现代生活的众生相。众多现实题材剧套... 依托互联网平台,现实题材剧以多元视角关注现实生活。小体量的内向叙事呈现出微观话语与存在主义的文化表征。《我是余欢水》等现实题材剧聚焦普通人构成的“存在者”,通过丰富的“存在”细节呈现出现代生活的众生相。众多现实题材剧套用犯罪、悬疑、荒诞等类型电影的创作手法,以极致戏剧化的“爽感”叙事与“丧味”风格击中社会痛点进行话题性实践,引起观众对生命的思考、对存在的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剧 现实题材 话题性 存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下扶贫剧的叙事突围与价值建构
19
作者 苏也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19,共5页
扶贫剧依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具有丰富农村题材创作和构建主流话语的双重意义。近年来《山海情》《大山的女儿》《山河锦绣》等剧叫好又叫座,但还有更大范围的扶贫剧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收到低网络评价。扶贫题材... 扶贫剧依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具有丰富农村题材创作和构建主流话语的双重意义。近年来《山海情》《大山的女儿》《山河锦绣》等剧叫好又叫座,但还有更大范围的扶贫剧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收到低网络评价。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同质化,较弱的审美体验,略显陈旧的价值格局,未能在感觉结构发生变化的当下使观众完成情感认同。新时代下的扶贫剧作为主题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更扎实的情节、更立体的形象、更广阔的格局,从而实现主流话语的价值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剧 主旋律 感觉结构 叙事路径 价值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之痛与人之境:新东北电影的现实美学实践
20
作者 苏也菲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6-90,共5页
东北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的东北电影自觉呈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东北以及东北电影时常被提及,二者却是日用而不明的概念。本文... 东北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的东北电影自觉呈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东北以及东北电影时常被提及,二者却是日用而不明的概念。本文的研究对象并非特指以长春电影制片厂为首的东北电影机构所摄制的影片,而是“立足于东北地理境域,根系于中国地域文化的‘东北文化’,着眼于描摹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历史与现状,通过电影手段呈现出较为统一审美风格的文化品牌。”[1]学者张芳瑜把东北电影依照时代分为主要在东北地区拍摄的“前”东北电影、表达革命理想的“经典”东北电影以及开创电影产业新局面的“新”东北电影三个阶段。文本把目光聚焦在21世纪后的“新”东北电影,因为在类型化与作者性的双重推动下,新东北电影的叙事范式与美学特征逐渐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电影制片厂 东北电影 革命理想 美学追求 电影产业 叙事范式 美学特征 东北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