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地区语言规范问题刍议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秀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77-79,共3页
本文初步探讨了内蒙古地区的语言面貌 ,也分析了内蒙古独有的语音特点 ,在这样的语言面貌下 ,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并且阐述了内蒙古地区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语言规范 内蒙古地区 普通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代东方史诗文学发生的同质性——以蒙古史诗与印度史诗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艳凤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人类自身的类同化特征投射到史诗创作中,就表现为审美发生和文学创作的趋同性。将古代东方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同属于东方的蒙古史诗和印度史诗在产生、发展、传播等方面存有诸多的相似之处。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地域环境... 人类自身的类同化特征投射到史诗创作中,就表现为审美发生和文学创作的趋同性。将古代东方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同属于东方的蒙古史诗和印度史诗在产生、发展、传播等方面存有诸多的相似之处。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地域环境、频繁的部族战争、个人意识的逐渐觉醒、民族融合与文化互渗促成了两个民族史诗的形成,而且蒙古史诗与印度史诗又都有着漫长的发展流变过程,史诗中所包含的神话内容、神灵观念等都与其各自的民族神话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史诗 印度史诗 文学发生 同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教师”授课模式在语文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钧 郄慧敏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57,共7页
语文教师教育类课程旨在培养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素养,但长期存在偏理论的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双教师”模式,力图消解实践与理论、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通过安排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和中学骨干... 语文教师教育类课程旨在培养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素养,但长期存在偏理论的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双教师”模式,力图消解实践与理论、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通过安排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和中学骨干教师协作教学,有效融合了大学的学术研究优势和中学的实践经验,助力高素质职前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该模式优化了课程内容,合理配置教学任务,并构建了对话式教学流程,以提升师范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践表明,“双教师”授课模式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成功实施需考虑双教师协作关系的建立、课程内容适配以及表现性评价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教师”授课模式 语文教师教育类课程 汉语言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建构的人文学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彭修银 张子程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6-100,共5页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提出与建构是要站在"全球性视野"高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既不偏执于"心"与"物"的二元对峙,也不将主客体关系绝对化,而是立足于人类普遍的整体利益,把人类的命运与整个大自然命...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提出与建构是要站在"全球性视野"高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既不偏执于"心"与"物"的二元对峙,也不将主客体关系绝对化,而是立足于人类普遍的整体利益,把人类的命运与整个大自然命运紧密相连,高度关注自然本源和生命存在,用有机整体观和诗性思维看待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并将人类文化、艺术、审美也纳入整个生命动态系统范围,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纳入人类审美范畴,实现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超越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更好地表达马克思主义美学人文关怀的理想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性视野 生态美学 有机整体观 诗性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斡尔族文学及其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托娅 阿茹汉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6-160,共5页
由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共同构建的达斡尔族文学,承载了达斡尔族人民的审美追求和独有的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展示了他们在天地之间安身立命的核心价值与理念。伴随达斡尔族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达斡尔族文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绩,但达斡尔族... 由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共同构建的达斡尔族文学,承载了达斡尔族人民的审美追求和独有的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展示了他们在天地之间安身立命的核心价值与理念。伴随达斡尔族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达斡尔族文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绩,但达斡尔族文学研究至今仍处于自发状态,未能形成有组织、有目的的团队行为,其成果存在着零散、不成系统、研究视野狭小、方法单一等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斡尔族 文学 研究 现状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神话主义电影中的精怪形象嬗变——跨媒介叙事与当代文化逻辑的视觉重构
6
作者 李艳永 付希亮 张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2-56,共5页
新神话主义电影的勃兴推动了中国传统精怪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以电影《捉妖记》《捉妖记2》《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典型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符号学理论与方法对电影进行文化批评,揭示精怪形象从“文化禁忌体”向“情感共同体... 新神话主义电影的勃兴推动了中国传统精怪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以电影《捉妖记》《捉妖记2》《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典型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符号学理论与方法对电影进行文化批评,揭示精怪形象从“文化禁忌体”向“情感共同体”的嬗变轨迹。数字技术赋权下的视觉奇观重构了精怪的美学表征,后现代叙事策略消解了传统伦理规训,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协商则催生了新型精怪形象的跨文化传播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神话主义 精怪形象 文化转译 数字奇观 跨媒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NLP数据增强方法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许德龙 林民 +1 位作者 王玉荣 张树钧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95-1413,共19页
当前,大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其训练过程依赖于大量高质量样本。在低资源场景下,随着模型规模不断扩大,现有数据样本数量难以支撑模型训练收敛,这一问题激发了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对于数据增强方法的研究... 当前,大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其训练过程依赖于大量高质量样本。在低资源场景下,随着模型规模不断扩大,现有数据样本数量难以支撑模型训练收敛,这一问题激发了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对于数据增强方法的研究。然而,传统数据增强方法在NLP领域大模型背景下存在应用范围有限和数据失真的问题。相比之下,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数据增强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应对这一挑战。全面探讨了现阶段NLP领域大语言模型数据增强方法,采用了综合性的视角研究NLP领域数据增强。对NLP领域传统数据增强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将现阶段NLP领域多种大语言模型数据增强方法归纳总结,并深入探讨了每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点以及局限性。介绍了NLP领域数据增强评估方法。通过对当前方法的对比实验和结果分析讨论了NLP领域大语言模型数据增强方法的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增强方法 大语言模型 自然语言处理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生存的诗性智慧——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生态思想探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艳凤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1-164,共4页
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虽然是在传诵英雄的伟业,但其中包蕴着草原文化的生态魂,展示着古代马背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和以自然精神渗透人类生存的诗性智慧,是草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人与万物和谐共存,是蒙古民... 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虽然是在传诵英雄的伟业,但其中包蕴着草原文化的生态魂,展示着古代马背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和以自然精神渗透人类生存的诗性智慧,是草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人与万物和谐共存,是蒙古民族对自然的态度,也是草原人民的文化模式和生存状态。探析原始史诗中蕴含的马背民族的生态思想,能够为当代的全球生态思潮提供更多和更有启发性的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格尔》 生态伦理 敬畏自然 共生共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提示学习和全局指针网络的中文古籍实体关系联合抽取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斌 林民 +3 位作者 斯日古楞 高颖杰 王玉荣 张树钧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1,共7页
基于“预训练+微调”范式的实体关系联合抽取方法依赖大规模标注数据,在数据标注难度大、成本高的中文古籍小样本场景下微调效率低,抽取性能不佳;中文古籍中普遍存在实体嵌套和关系重叠的问题,限制了实体关系联合抽取的效果;管道式抽取... 基于“预训练+微调”范式的实体关系联合抽取方法依赖大规模标注数据,在数据标注难度大、成本高的中文古籍小样本场景下微调效率低,抽取性能不佳;中文古籍中普遍存在实体嵌套和关系重叠的问题,限制了实体关系联合抽取的效果;管道式抽取方法存在错误传播问题,影响抽取效果。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提示学习和全局指针网络的中文古籍实体关系联合抽取方法。首先,利用区间抽取式阅读理解的提示学习方法对预训练语言模型(PLM)注入领域知识以统一预训练和微调的优化目标,并对输入句子进行编码表示;其次,使用全局指针网络分别对主、客实体边界和不同关系下的主、客实体边界进行预测和联合解码,对齐成实体关系三元组,并构建了PTBG(Prompt Tuned BERT with Global pointer)模型,解决实体嵌套和关系重叠问题,同时避免了管道式解码的错误传播问题;最后,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提示模板对抽取性能的影响。在《史记》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的结果表明,相较于注入领域知识前后的OneRel模型,PTBG模型所取得的F1值分别提升了1.64和1.97个百分点。可见,PTBG模型能更好地对中文古籍实体关系进行联合抽取,为低资源的小样本深度学习场景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关系联合抽取 全局指针网络 提示学习 预训练语言模型 中文古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死亡”主题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艳凤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65-67,共3页
死亡和生存一样 ,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川端康成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 ,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川端康成笔下的死亡笼罩着恐怖的气氛 ,渗透着悲哀的情愫 ,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生无常的生死观 ,以及死之亦真亦幻、既悲且美。川端康... 死亡和生存一样 ,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川端康成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 ,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川端康成笔下的死亡笼罩着恐怖的气氛 ,渗透着悲哀的情愫 ,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生无常的生死观 ,以及死之亦真亦幻、既悲且美。川端康成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 ,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文学评论 小说创作 生活经历 人生观 美学观 川端康成 死亡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浪漫还乡与诗意栖居——新时期蒙古族作家小说创作的生态救赎之途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秀琴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9-154,共6页
在现代化语境中,自然生态的破坏与人文精神的颓败是相伴而生的。面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领域的严重失衡现象,新时期以来一批蒙古族作家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通过对"浪漫还乡"、"诗意栖居"的理想构建,表达了对现代社... 在现代化语境中,自然生态的破坏与人文精神的颓败是相伴而生的。面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领域的严重失衡现象,新时期以来一批蒙古族作家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通过对"浪漫还乡"、"诗意栖居"的理想构建,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自然生态修复和人类精神救赎的良好愿望。他们对原始生态理想境界的诗意描绘,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乌托邦",表达了生态危机时代人类对"诗意栖居"生存家园的向望和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蒙古族作家 生态小说 浪漫还乡 诗意栖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问题与“五四”时期傅斯年的新文学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绪才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165,共7页
新文化运动初期傅斯年追随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以开阔的视野、刚烈的性情投身新文化运动。他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在批判周边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志业的基础上提倡新文学、新文化,筹办并主编该时期的《新潮》杂志,积极推进新文学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初期傅斯年追随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以开阔的视野、刚烈的性情投身新文化运动。他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在批判周边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志业的基础上提倡新文学、新文化,筹办并主编该时期的《新潮》杂志,积极推进新文学的传播,促进了新文学在中等学校以上学生及社会民众中的影响。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上,傅斯年对该时期新文学的建设做出了探索,既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新文学观,也体现了其新文学领导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问题 傅斯年 新文学 领导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码式文本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种研究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剑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82-86,共5页
文本是各种文学史信息交汇的一个场域。解码式文本阅读是将文本自身以及文本的生成过程、生产方式、流通转换、接受阐释看作是一个个承载着种种文学史信息的环节来进行解读,它涉及到了对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通常的方法有:文本细... 文本是各种文学史信息交汇的一个场域。解码式文本阅读是将文本自身以及文本的生成过程、生产方式、流通转换、接受阐释看作是一个个承载着种种文学史信息的环节来进行解读,它涉及到了对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通常的方法有:文本细读、文本生成过程的研究、文本的版本学研究、文本的互文性研究以及文本的改编与接受状况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版本 互文性 文学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误读”现象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晓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8-91,共4页
比较文学中的误读是两种文化接触时不可避免的产物。误读既表现为单一的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对异质文化的"自以为是"的解读,还可以表现为接受者对异质文化的不准确理解甚至误解。造成误读的原因是过分强化了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征... 比较文学中的误读是两种文化接触时不可避免的产物。误读既表现为单一的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对异质文化的"自以为是"的解读,还可以表现为接受者对异质文化的不准确理解甚至误解。造成误读的原因是过分强化了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征,即泛学科、泛文化和文化化等。文化的多元与冲突是误读形成的内在因素,跨文化研究是误读的外在条件。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误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误读 差异性阐释 积极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社会文化史与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范式转向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绪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1-56,共6页
新社会文化史强调对历史结构的"深描",将个人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主张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从文化意义上研究人类在社会中形成的"形象",发掘象征被赋予意义的实践的历史,以此寻找重新解释历史的文化语... 新社会文化史强调对历史结构的"深描",将个人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主张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从文化意义上研究人类在社会中形成的"形象",发掘象征被赋予意义的实践的历史,以此寻找重新解释历史的文化语码。这种史学观影响并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视角、学科话语和描述方式的范式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社会文化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观 重写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日新感觉派与表现主义文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艳凤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6-79,共4页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从中日新感觉派与表现主义文学的关系来看 ,日本的新感觉派在理论与实践上与西方的表现主义是一脉相通的 ,而中国新感觉派与其说是与表现主义相近 ,莫如说更趋同于印...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从中日新感觉派与表现主义文学的关系来看 ,日本的新感觉派在理论与实践上与西方的表现主义是一脉相通的 ,而中国新感觉派与其说是与表现主义相近 ,莫如说更趋同于印象主义。就感觉的悟性和文学作品的主题而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新感觉派 表现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综述
17
作者 张子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5-216,共2页
2013年8月5日,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牵头,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包头师范学院和集宁师范学院协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顺利召开。会议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四川、重庆、广东、安徽... 2013年8月5日,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牵头,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包头师范学院和集宁师范学院协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顺利召开。会议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四川、重庆、广东、安徽、辽宁、山东、浙江、内蒙古、台湾、香港、韩国等地的专家学者140多名;党圣元、营顺庆等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均参会。会议共收到论文120多篇。本次大会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先秦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唐代文论、宋元文论、明清文论、近代与民国文论和综合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年会综述 学会 内蒙古师范大学 包头师范学院 唐代文论 第十八届年会 专家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我国文学民族精神问题的各种资料
18
作者 刘文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7-144,共8页
文学与民族精神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民族精神常因文学而得以弘扬;民族精神是文学的魂魄,文学常因表现民族精神而得以辉煌。作家应以先进文化引领文学创作,在充分发挥文... 文学与民族精神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民族精神常因文学而得以弘扬;民族精神是文学的魂魄,文学常因表现民族精神而得以辉煌。作家应以先进文化引领文学创作,在充分发挥文学对民族精神火炬作用的同时,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民族精神 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神性的重塑——新时期蒙古族作家小说创作的生态救赎之途
19
作者 郭秀琴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4-160,共7页
生态文化意识与生态文学书写是新时期内蒙古作家创作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向度。新时期蒙古族作家的生态书写力图通过对自然神性的重塑,重新恢复大自然的魔力、威力和魅力,确定自然万物的价值、尊严与生命意义,从而修正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态... 生态文化意识与生态文学书写是新时期内蒙古作家创作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向度。新时期蒙古族作家的生态书写力图通过对自然神性的重塑,重新恢复大自然的魔力、威力和魅力,确定自然万物的价值、尊严与生命意义,从而修正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态度,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唤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最终在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征服与顺从、文明与野性等多重矛盾对峙中求得和解,达到自然万物共生共存的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蒙古族作家 生态书写 生态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尘埃落定》的民族自省意识谈当代蒙古族小说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薇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49-55,共7页
《尘埃落定》由于深刻批判了民族传统的缺陷而具有自觉、理智的民族自省意识 ,当代蒙古族小说则缺乏这种意识和理性。在前 17年的蒙古族小说中 ,阶级取代了民族 ,人物性格只有阶级的差异性却没有民族的相同性 ,民族性只是作为价值判断... 《尘埃落定》由于深刻批判了民族传统的缺陷而具有自觉、理智的民族自省意识 ,当代蒙古族小说则缺乏这种意识和理性。在前 17年的蒙古族小说中 ,阶级取代了民族 ,人物性格只有阶级的差异性却没有民族的相同性 ,民族性只是作为价值判断出现在小说中。 1984年后的小说开始对民族文化性格中的弱点作出反省 ,虽然更多还是表现在事物表面 ,但民族的理性与反省力开始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自省意识 批判精神 民族文化痼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