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蒙古族教育中民族语言认同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7
1
作者 金志远 陈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75,共6页
当前,内蒙古蒙古族语言文字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蒙古族中学出现了"避蒙趋汉"现象。由于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所致,这种现象日趋加深和严重。具体表现在蒙古族中学师生的语言价值观的变化上,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学习和认同... 当前,内蒙古蒙古族语言文字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蒙古族中学出现了"避蒙趋汉"现象。由于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所致,这种现象日趋加深和严重。具体表现在蒙古族中学师生的语言价值观的变化上,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学习和认同汉语和外语。如何在民族教育中理性地处理好蒙古语、汉语和外语的关系,既肯定民族语言的核心价值,又不过分地夸大民族语言的价值,更不否定汉语和外语的学习和掌握,使三者处于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蒙古族教育 民族语言 语言认同 调查 Area IDENTITY Language 蒙古族中学 语言价值观 外语 汉语 中学师生 语言文字 学习 现象 现实意义 文化变迁 生存环境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差异与融合:蒙古族大学生场景知觉的眼动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何虎 李杰 +3 位作者 侯友 包呼格吉乐图 田颖 刘敏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1-756,共6页
运用眼动技术对蒙古国蒙古族大学生、中国内蒙古蒙古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场景知觉特点进行对比,旨在从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讨文化对认知的作用。结果发现,内蒙古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的眼动指标无显著差异,均重视背景与前景物... 运用眼动技术对蒙古国蒙古族大学生、中国内蒙古蒙古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场景知觉特点进行对比,旨在从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讨文化对认知的作用。结果发现,内蒙古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的眼动指标无显著差异,均重视背景与前景物体的关系,而蒙古国大学生更加注意对前景物体的知觉,这与汉族和内蒙古蒙古族大学显著不同。文化差异影响个体的认知,文化融合会对认知产生建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动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知觉 蒙古族 民族建构论 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认识与处理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三个关系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玉梅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 科学 课堂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相对主义与蒙古族教育主体性 被引量:3
4
作者 金志远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17,共5页
主体性是一个民族自主发展教育文化的可能和权利。弘扬和确立蒙古族教育主体性是蒙古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问题之一。然而 ,蒙古族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等诸多因素 ,教育主体性未能很好地确立和保证 ,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育... 主体性是一个民族自主发展教育文化的可能和权利。弘扬和确立蒙古族教育主体性是蒙古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问题之一。然而 ,蒙古族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等诸多因素 ,教育主体性未能很好地确立和保证 ,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育宗旨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文化相对主义为确立蒙古族教育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必须在文化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上对蒙古族教育“落后论”和“主体民族教育中心论”进行反思 ,从而找出蒙古族丧失教育主体性的症结 ,并确立和弘扬蒙古族教育主体性 ,繁荣和发展蒙古族教育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少数民族教育 主体性 文化相对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教育学科建制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斯日古楞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教育学科建制在中国近代国立大学中的演变历程是中国近代国立大学学科建制与发展的一个缩影。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国立大学教育学科建制之萌芽,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是其开端。随着"高师改大"运动,国立大学中教育科系院所得到扩... 教育学科建制在中国近代国立大学中的演变历程是中国近代国立大学学科建制与发展的一个缩影。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国立大学教育学科建制之萌芽,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是其开端。随着"高师改大"运动,国立大学中教育科系院所得到扩充发展,而在20世纪30年代大学院系整顿中教育学科建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国立大学教育学科建制演变是由学校传统、学科知识、大学章程和宏观调整等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国立大学 教育学科 学科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 被引量:25
6
作者 姜永志 李笑燃 +3 位作者 白晓丽 阿拉坦巴根 王海霞 刘勇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7-255,共9页
采用问卷法,以1488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手机网络服务的偏好依次是:信息服务、娱乐服务、社交服务和交易服务;(2)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与手机... 采用问卷法,以1488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手机网络服务的偏好依次是:信息服务、娱乐服务、社交服务和交易服务;(2)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与手机网络服务偏好和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著正相关,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著正相关;(3)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对手机网络过度使用具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4)神经质人格通过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手机网络过度使用,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在二者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积极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有效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过度使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神经质人格 手机网络 使用偏好 过度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新生心理韧性的潜类别与入学适应 被引量:25
7
作者 罗杰 任芬 +2 位作者 袁方舟 乌云特娜 七十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95-699,共5页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韧性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入学适应的关系。方法:在贵州、山东和内蒙古的4所高校中选取大一入学新生565名,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调查心理韧性状况,采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卷(FAI)调查入学适应状况。采用潜在剖...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韧性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入学适应的关系。方法:在贵州、山东和内蒙古的4所高校中选取大一入学新生565名,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调查心理韧性状况,采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卷(FAI)调查入学适应状况。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讨心理韧性的潜在类别。结果:大学新生的心理韧性可分为低韧性-支持(19.8%),中等韧性-低协助(33.1%)和高韧性(47.1%)3个潜在类别。不同心理韧性类型大学新生在FAI的学习适应、专业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低韧性-支持组学习适应和专业适应维度得分均低于中等韧性-低协助组,高韧性组学习适应、专业适应、人际适应和情绪适应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余两组。结论:大学新生的心理韧性具有明显分类特征,且与入学适应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韧性 新生适应 潜在剖面分析 大学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社会交往困扰与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笑燃 姜永志 +3 位作者 刘勇 阿拉坦巴根 李敏 刘桂芹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8-210,243,共4页
目的探讨大学社会交往困扰与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4—6月采用心理测量法对内蒙古3所高校1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低、高人际交往困扰组在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量表的戒断反应得分分别为(1.98±0.71)... 目的探讨大学社会交往困扰与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4—6月采用心理测量法对内蒙古3所高校1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低、高人际交往困扰组在手机移动网络使用行为量表的戒断反应得分分别为(1.98±0.71)、(3.23±0.69)分,情绪调节得分分别为(2.60±0.87)、(3.33±0.79)分,社会功能得分分别为(2.33±0.84)、(3.03±0.71)分,耐受性得分分别为(2.18±0.85)、(2.89±0.85)分,使用时间得分分别为(2.10±0.75)、(3.26±0.88)分。5个维度和总分得分高人际交往困扰组明显高于低人际交往困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压力知觉与戒断反应、社会功能、耐受性和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量表总分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交往焦虑、交谈交流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和人际交往困扰总分与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量表各维度及总分在明显正相关(P均<0.05)。压力知觉、交往焦虑和人际交往困扰对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有明显正向预测作用(P均<0.01)。结论大学生高社会交往困扰更易引起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通过降低大学生对社会交往困扰的压力知觉,可以减少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困扰 压力知觉 手机移动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 被引量:22
9
作者 邢利娅 白星瑞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5,40,共4页
教育政策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价值取向问题在教育政策中具有核心地位。对我国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发展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偏重社会需要到注重... 教育政策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价值取向问题在教育政策中具有核心地位。对我国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发展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偏重社会需要到注重儿童全面发展,从强调整齐划一到推行个性化教育、关注儿童特殊需要的价值取向转变,反映了社会发展、体制变革、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等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政策 价值取向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新生适应性与大五人格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罗杰 周瑗 +2 位作者 陈维 潘运 赵守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31-35,共5页
采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卷和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对482名大一入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在想家适应、情绪适应、适应性总分和严谨性得分上存在性别差异,文科生在经济适应得分上高于理科生;神经质与新生适应性各维度均呈显著负... 采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卷和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对482名大一入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在想家适应、情绪适应、适应性总分和严谨性得分上存在性别差异,文科生在经济适应得分上高于理科生;神经质与新生适应性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其余人格维度与新生适应性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层次回归分析发现,控制人口学变量(性别和专业)后,大五人格与新生适应性关系密切,大五人格对新生适应性存在显著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适应性 大五人格 大学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手机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关系: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的中介 被引量:9
11
作者 姜永志 王海霞 白晓丽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问卷对1 48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与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差异显著高(P〈0.01),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手机互... 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问卷对1 48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与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差异显著高(P〈0.01),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均显著高于低社交焦虑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和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3者间呈显著正相关(r=0.097~0.761,P〈0.01),社交焦虑和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均能显著正向预测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社交焦虑与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0%。可见社交焦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对大学生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 手机互联网 手机社交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4
12
作者 姜永志 白晓丽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8-310,314,共4页
目的:考察社交焦虑、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和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大学生手机移动网络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大学生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问卷对148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生不同社交... 目的:考察社交焦虑、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和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大学生手机移动网络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大学生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问卷对148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生不同社交焦虑水平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均高于低社交焦虑的大学生;(2)社交焦虑、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和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三者间呈正相关(r=0.097~0.761,P〈0.01),社交焦虑和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均能正向预测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3)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社交焦虑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0%。结论:社交焦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对大学生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 手机网络 手机社交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负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袁方舟 方乐 +1 位作者 潘运 七十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111-115,共5页
采用《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大学生负性行为量表》对1 05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以考察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负性行为的现状及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总体状况较好,负性行为发生频次较少且程度轻微;大学生心理适应... 采用《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大学生负性行为量表》对1 05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以考察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负性行为的现状及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总体状况较好,负性行为发生频次较少且程度轻微;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负性行为在总体上呈显著相关;心理适应性中的人际适应与学习适应因子对大学生负性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被试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负性行为总体情况乐观,心理适应性是负性行为的一个有效的预测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适应性 负性行为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的社区教育属性及其功能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松林 金志远 《职教论坛》 2006年第10S期49-52,共4页
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参与和沟通合作是学校发展与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也由此具有了鲜明的社区教育属性.平具体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相容共通、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合作以及学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序共享。而学校... 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参与和沟通合作是学校发展与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也由此具有了鲜明的社区教育属性.平具体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相容共通、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合作以及学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序共享。而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社区发展与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相应的组织制度建设乃是学校发挥其社区教育功能的几个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社区教育 属性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场域:权力的运作与学生的境遇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松林 金志远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15-17,23,共4页
在教育场域中,权力以学生身体为作用点,以知识为基础,以话语为媒介,在宏观的战略性运作下尽可能轻便、迅速、有效地施行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手段与技术,并通过学生的自我知识和自我检视,制造与生产出驯服—有用的身体和自我规训的主体。... 在教育场域中,权力以学生身体为作用点,以知识为基础,以话语为媒介,在宏观的战略性运作下尽可能轻便、迅速、有效地施行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手段与技术,并通过学生的自我知识和自我检视,制造与生产出驯服—有用的身体和自我规训的主体。作为渗透着权力效应的载体,学生便被整合在知识、话语、权力和能动性的共生体中,其获得的知识形式和主体形式也正是知识、话语、权力和能动性等各种关系综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场域 权力运作 学生境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戏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新视角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李素梅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17,共3页
本文明确提出了游戏课程的理念,在阐述游戏和课程深层含义的基础上,论述了游戏课程观的内在意蕴、价值取向及其现实意义与实施等。
关键词 游戏课程 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 新视角 内在意蕴 价值取向 课程观 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视野中的现代教育时间 被引量:13
17
作者 桑志坚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1,共4页
在社会学视野中,教育时间并不是一种自然时间,也不是一种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和体验的心理时间,而是一种反映群体活动节奏的微观社会时间。它嵌入于宏观的社会时间中,并同步受控于宏观的社会时间,从而表现出宏观社会时间的特征。在现代社会... 在社会学视野中,教育时间并不是一种自然时间,也不是一种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和体验的心理时间,而是一种反映群体活动节奏的微观社会时间。它嵌入于宏观的社会时间中,并同步受控于宏观的社会时间,从而表现出宏观社会时间的特征。在现代社会,现代教育时间嵌入并同步于工业社会创造的钟表时间中,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活动及其他活动产生广泛的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教育时间 社会时间 社会属性 社会生产 社会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其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14
18
作者 谢兰荣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5,共5页
试论“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其方法论问题谢兰荣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这个概念是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可以说是教育理论机体的细胞,教育理论框架赖以建立的核心,教育理论一系列范畴、定律、结论以及严密论证的基础... 试论“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其方法论问题谢兰荣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这个概念是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可以说是教育理论机体的细胞,教育理论框架赖以建立的核心,教育理论一系列范畴、定律、结论以及严密论证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建设总是通过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方法论 概念的界定 教育理论 教育活动 包含内容 内在矛盾 基本特征 矛盾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历史”的书写:乡村民众教育观念变迁的民族志研究——以苏北M村为个案 被引量:9
19
作者 汤美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1-176,共6页
乡村民众的传统教育观念是植根于乡土社会的地方性教育知识,深入其内里能够重现被宏大叙事模式所遮蔽的底层思维,还原现代教育观念在乡村社会传播过程的历史复杂性。通过对苏北M村的民族志研究发现,在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教育... 乡村民众的传统教育观念是植根于乡土社会的地方性教育知识,深入其内里能够重现被宏大叙事模式所遮蔽的底层思维,还原现代教育观念在乡村社会传播过程的历史复杂性。通过对苏北M村的民族志研究发现,在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教育观念及其理性思维以学校为枢纽在乡村社会扩散,并与以务实求验为思维逻辑的乡村民众传统教育观念进行了复杂的历史性互动。由于社会情境及教育地位的变迁,这一互动史呈现出阶段性断裂,展现了乡村教育观念变迁的"小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民众 现代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观念 民族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族青少年归因风格发展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伊生 格根图雅 杜晓燕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58-62,共5页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调查了1768名蒙古族中小学生的归因风格状况及发展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1)蒙古族青少年群体的归因风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不同学校类型的蒙古族青少年归因风格存在显著差异,其...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调查了1768名蒙古族中小学生的归因风格状况及发展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1)蒙古族青少年群体的归因风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不同学校类型的蒙古族青少年归因风格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重点学校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得分均高于一般学校;(4)不同家庭来源的蒙古族青少年归因风格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城市和城镇>农牧区的递进层次;(5)蒙古族青少年归因风格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年级的增高,蒙古族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得分呈起伏式增长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青少年 归因风格 发展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