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g_(1-x)Sc_(x)合金α相和β相中空位扩散性质的计算
1
作者 邰兴安 丁美玲 +1 位作者 武晓霞 那日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69-3978,共10页
镁钪合金是迄今为止最轻的形状记忆合金,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和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采用特殊准随机结构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计算了α相和β相Mg_(1-x)Sc_(x)(x=0.2,0.3,0.5,0.7)合金中空位形成能和迁移能。结果表明:在相... 镁钪合金是迄今为止最轻的形状记忆合金,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和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采用特殊准随机结构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计算了α相和β相Mg_(1-x)Sc_(x)(x=0.2,0.3,0.5,0.7)合金中空位形成能和迁移能。结果表明:在相同组分合金中,空位第一近邻Sc原子数的变化对α相MgSc合金单空位形成能影响较大,而对β相的影响较小。随着合金中Sc含量的增加,空位形成能范围显著增大,表明Sc掺杂使合金更难于形成空位。在不同组分Mg_(1-x)Sc_(x)合金中,Sc空位迁移能均大于Mg空位迁移能,表明原子的扩散主要通过Mg原子完成,并且Mg原子在β相中的空位迁移能低于在α相的,意味着经过相同的时效处理后,Mg_(1-x)Sc_(x)合金中有序化过程可能更容易在β相中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Sc合金 空位 空位形成能 空位迁移能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掺杂CeB_6纳米晶的合成与光吸收研究(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包黎红 明明 特古斯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0-1114,共5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成功地将Eu元素掺入Ce B6纳米晶中,并系统地研究了对其光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由XRD分析、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能谱分析结果充分证明了Eu元素成功地掺入了Ce B6晶格中。光吸收结果表明,随着Eu掺杂量的增加,Ce B6吸收峰波长... 采用固相反应法成功地将Eu元素掺入Ce B6纳米晶中,并系统地研究了对其光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由XRD分析、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能谱分析结果充分证明了Eu元素成功地掺入了Ce B6晶格中。光吸收结果表明,随着Eu掺杂量的增加,Ce B6吸收峰波长从938 nm增加至1718 nm,产生了"红移"现象。与此同时,透射光波长也从可见光区域的798 nm红移至近红外区域的1138 nm。本文揭示了通过Eu掺杂可使Ce B6透射光波长和吸收峰波长连续可调。这一特性对于拓展Ce B6的光学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硼化物 纳米晶 光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La0.2Ce0.8B6的制备、表征及热发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包黎红 陶如玉 特古斯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94-4097,4101,共5页
采用区域熔炼法制备了大尺寸、高质量多元稀土六硼化物La_(0.2)Ce_(0.8)B_6单晶体。结合X射线劳埃定向法对(110)和(310)晶面进行了定向,并系统研究了热发射性能。结果表明,当阴极温度为1 673,1 773和1 873K时(110)和(310)晶面最大电流... 采用区域熔炼法制备了大尺寸、高质量多元稀土六硼化物La_(0.2)Ce_(0.8)B_6单晶体。结合X射线劳埃定向法对(110)和(310)晶面进行了定向,并系统研究了热发射性能。结果表明,当阴极温度为1 673,1 773和1 873K时(110)和(310)晶面最大电流密度分别为3.60,7.73,12.44A/cm^2和3.25,11.67,16.93A/cm^2。表明晶面间发射性能存在"各向异性"的特点。不同发射温度下的(110)和(310)晶面平均有效逸出功分别为2.85和2.80eV,表明单晶La_(0.2)Ce_(0.8)B_6具有良好的热发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La0.2Ce0.8B6 逸出功 热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1-xCaxFe2O4化合物的结构、磁性及交变磁场中的发热性能
4
作者 春风 特古斯 +1 位作者 Tsogbadrakh N Sangaa D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22-125,共4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Mg1-xCaxFe2O4(x=0,0.1,0.2,0.3,0.4)系多晶铁氧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法测定样品的物相结构,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样品形貌和分析其化学成分,用磁性测量仪对样品的磁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交变磁场(频率为25kHz...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Mg1-xCaxFe2O4(x=0,0.1,0.2,0.3,0.4)系多晶铁氧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法测定样品的物相结构,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样品形貌和分析其化学成分,用磁性测量仪对样品的磁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交变磁场(频率为25kHz)中样品的发热性能。结果表明,Ca含量x=0~0.3时,样品均为单相立方尖晶石结构,当Ca含量x=0.4时样品呈现四方相;晶格常数和晶粒尺寸均随x值增加而逐渐增大,而饱和磁化强度(Ms)先增大后减小,矫顽力增大。当x=0.1时样品的Ms达到最大值16.37A·m^2·kg^-1,发热性能最佳。适量的Ca取代Mg可以提高Mg1-xCaxFe2O4铁氧体的磁性能及发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体 磁性 磁致发热性能 磁滞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掺杂对Mn_(1.28)Fe_(0.67)P_(0.48)Si_(0.52)化合物力学性能及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哈木图 李英杰 +6 位作者 欧志强 那日苏 宋志强 哈斯朝鲁 塔娜 黄焦宏 特古斯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9-1144,共6页
在氩气保护下用高能球磨机械合金化和固相粉末烧结法制备了系列化合物Mn_(1.28)Fe_(0.67)P_(0.48)Si_(0.52)(x=0,0.5,0.10,0.15,0.20)。通过X射线衍射、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和磁性测量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物相结构与磁性能。Mn_(1.28)Fe_... 在氩气保护下用高能球磨机械合金化和固相粉末烧结法制备了系列化合物Mn_(1.28)Fe_(0.67)P_(0.48)Si_(0.52)(x=0,0.5,0.10,0.15,0.20)。通过X射线衍射、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和磁性测量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物相结构与磁性能。Mn_(1.28)Fe_(0.67)P_(0.48)Si_(0.52)系列化合物为Fe2P型六角结构,空间群为P-62m。该系列化合物随着Cu掺杂含量的增加晶胞沿a,b方向收缩,沿c方向膨胀的趋势,但是晶胞体积无明显变化。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中Cu原子在3f晶位替代部分Fe原子。居里温度在x=0,0.05,0.10时变化不大,分别为255,242及257K;相转变速率随Cu含量的增加而变小。但在x=0.15时居里温度明显降至182K;相转变速率也回升,并在20K以内完成转变。在0~1.5T外加磁场变化下,最大磁熵变为11.1J/(kg·K)。力学性能随着Cu掺杂含量的增加而有显著提高,抗压强度从无掺杂时的P=53.64 MPa到x=0.20时P=136.65 MPa,增加率达到1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制冷 磁热效应 居里温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γ-氧化铁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斌 韩宇霞 +1 位作者 赵斯琴 长山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79,共4页
以硝酸铁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了γ-氧化铁纳米粒子。通过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脱附、磁性测试等手段对γ-氧化铁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γ-氧化铁对有机染料直接耐酸大红4BS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γ-氧... 以硝酸铁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了γ-氧化铁纳米粒子。通过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脱附、磁性测试等手段对γ-氧化铁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γ-氧化铁对有机染料直接耐酸大红4BS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γ-氧化铁样品为γ-氧化铁纳米粒子,平均晶粒尺寸为18.5nm;γ-氧化铁的比表面积为83.2m^2/g,孔容为0.25cm^3/g,最可几孔径为3.8nm,属于介孔范围;γ-氧化铁的最大饱和磁化强度为63.7A·m2/kg;介孔γ-氧化铁对直接耐酸大红4BS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γ-氧化铁对直接耐酸大红4BS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极限吸附量为113.3mg/g;将γ-氧化铁脱附处理后可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γ-氧化铁 吸附 磁性分离 直接耐酸大红4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法制备介孔γ-Al_(2)O_(3)纳米粉体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裴旭玲 周丽宏 +1 位作者 赵斯琴 长山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4-758,763,共6页
以硝酸铝和尿素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尿素铝配合物前驱物,一步热分解制备介孔γ-Al_(2)O_(3)纳米粉体。通过XRD、N_(2)吸附-脱附、SEM、TEM表征其微观结构,探究吸附剂用量、pH、时间和CR溶液初始浓度对阴离子型染料刚果红(CR)吸附的影... 以硝酸铝和尿素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尿素铝配合物前驱物,一步热分解制备介孔γ-Al_(2)O_(3)纳米粉体。通过XRD、N_(2)吸附-脱附、SEM、TEM表征其微观结构,探究吸附剂用量、pH、时间和CR溶液初始浓度对阴离子型染料刚果红(CR)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γ-Al_(2)O_(3)纳米粉体对刚果红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最佳条件下:室温,CR溶液初始浓为100 mg/L,γ-Al_(2)O_(3)用量为1.5 g/L,pH为2,吸附时间为60 min,其极限吸附量为279.3 mg/g,γ-Al_(2)O_(3)对CR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化学吸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为多分子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γ-Al_(2)O_(3) 固相法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钛包覆沙对水中有机染料的吸附 被引量:1
8
作者 庄婷 飞飞 +1 位作者 赵斯琴 长山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4-898,共5页
以Ti(SO4)2和库布齐沙漠沙为原料,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包覆沙。以X射线衍射及氮气吸附-脱附分析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合成样品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样品为二氧化钛与沙子的纳米复合物,其比表面积随二氧化钛含量的升... 以Ti(SO4)2和库布齐沙漠沙为原料,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包覆沙。以X射线衍射及氮气吸附-脱附分析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合成样品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样品为二氧化钛与沙子的纳米复合物,其比表面积随二氧化钛含量的升高而增大,最高可达87.1 m 2/g。且该纳米复合物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与溶液酸碱度有关,吸附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以及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为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量为246.3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二氧化钛 沙漠沙 刚果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稀土硼化物Ce_(1-x)Nd_xB_6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格日勒满达呼 包黎红 特古斯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8-1221,共4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在真空环境中烧结温度为1 180℃下,成功制备出了单相的多元Ce_(1-x)Nd_xB_6(0≤x≤0.3)硼化物粉末。研究了掺杂元素Nd对Ce_(1-x)Nd_xB_6(0≤x≤0.3)物相、微观结构及光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XRD结果表明,Nd元素的掺杂没有... 采用固相反应法在真空环境中烧结温度为1 180℃下,成功制备出了单相的多元Ce_(1-x)Nd_xB_6(0≤x≤0.3)硼化物粉末。研究了掺杂元素Nd对Ce_(1-x)Nd_xB_6(0≤x≤0.3)物相、微观结构及光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XRD结果表明,Nd元素的掺杂没有改变CeB_6的晶体结构,而是替代了Ce原子晶位。光吸收结果表明,随着Nd掺杂量的增加,Ce_(1-x)Nd_xB_6分散液透射光波长从618nm增加至624nm,出现了"红移"现象。磁性测量结果表明,CeB_6反铁磁至顺磁态转变温度为2.36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六硼化物 固相反应 光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状Cs_8Mn_4Sn_4Se_(16)和[Ni(1,2-dap)_3]_2Cd_2Sn_2S_8(1,2-dap:1,2-丙二胺)的溶剂热合成与表征
10
作者 韩文静 白音孟和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0-707,共8页
采用溶剂热法,在1,4-丁二胺中合成以碱金属为客体阳离子的硫属锡酸盐Cs_8Mn_4Sn_4Se_(16)(1)及1,2-丙二胺(1,2-dap)配位的过渡金属为客体阳离子的硫属锡酸盐[Ni(1,2-dap)_3]_2Cd_2Sn_2S_8(2)。并采用单晶X射线、紫外可见漫反射、热重分... 采用溶剂热法,在1,4-丁二胺中合成以碱金属为客体阳离子的硫属锡酸盐Cs_8Mn_4Sn_4Se_(16)(1)及1,2-丙二胺(1,2-dap)配位的过渡金属为客体阳离子的硫属锡酸盐[Ni(1,2-dap)_3]_2Cd_2Sn_2S_8(2)。并采用单晶X射线、紫外可见漫反射、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1为正交晶系,空间群为Fddd;化合物2为正交晶系,空间群为Cmcm;且结构中均包含Sn Q4(Q=S,Se)四面体与TMQ_4(TM=Mn,Cd)四面体通过共边而成的一维(1-D)阴离子链,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2的禁带宽度分别为1.70和2.21 e V,具有半导体性质。且TG-DSC测试显示化合物1、2在一定温度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热合成 多元硫属锡酸盐 结构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激活LiSr_(2)Ca_(2)(BN_(2))_(3)荧光粉的合成与发光性能
11
作者 王新然 王凤翔 +6 位作者 廖雨 马一智 张钰 王凯旋 周雪莲 朝克夫 那日苏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27-1235,共9页
自激活发光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中硼氮化物缺陷发光材料因毒性低、合成简单、结构多样性等优点,具有成为新一代LED用荧光粉的潜力,但是低热稳定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采用高温固相一步法,通过部分取代LiSr_(4)(BN_(2))_(3)(L... 自激活发光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中硼氮化物缺陷发光材料因毒性低、合成简单、结构多样性等优点,具有成为新一代LED用荧光粉的潜力,但是低热稳定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采用高温固相一步法,通过部分取代LiSr_(4)(BN_(2))_(3)(LSBN)中的Sr,合成了一种新的LiSr_(2)Ca_(2)(BN_(2))_(3)(LSCBN)发光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仪对荧光粉的相组成、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LSBN为立方晶系,空间群Im-3m。在紫外区域有较宽的激发带,发射光谱峰值位于561 nm,半峰宽度(FWHM)约为4504cm^(-1)。LSCBN的发光强度是LSBN的的2倍。解释了LSCBN的发光机理,LSCBN荧光粉中存在替代式缺陷,在光激励下形成发光中心。变温光谱显示,150℃时,LSBN的发光强度为初始强度的17%,LSCBN的发光强度为初始强度的57%,超过了已报道的其他硼氮化物荧光粉。这种离子取代的方法能有效调控发光波长和增强荧光强度,改善热稳定性,为硼氮化物缺陷材料发光性能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氮化物 缺陷发光材料 阳离子取代 发光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