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驱动内蒙古绿色生产转型
1
作者 张祎 马军 刘晓娜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5期176-181,共6页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绿色低碳的显著特征,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明确的方向,对实现可持续...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绿色低碳的显著特征,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明确的方向,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中的诸多挑战,提出了绿色转型的实践路径,包括加大科研投入激活创新动能、推动产业体系绿色化与结构升级双轮驱动、强化政府政策多维保障等,为资源型地区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方式 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牧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蒙古族生活方式的变迁 被引量:4
2
作者 滕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8-62,共5页
牧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蒙古族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内部的与外部的,自然的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交叉,是多种力量在互动关系中共同作用的结果;变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接受、融合和抗拒;总体来说,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是向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方向变迁... 牧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蒙古族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内部的与外部的,自然的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交叉,是多种力量在互动关系中共同作用的结果;变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接受、融合和抗拒;总体来说,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是向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方向变迁,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变迁,呈渐进性、非均衡性变迁,在冲突、调适、融合中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牧区 蒙古族 生活方式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内蒙古牧民生活消费方式变迁与牧区民生改善 被引量:5
3
作者 滕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73-79,共7页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提高了牧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总体来看,牧民的生活消费趋势有下降倾向。牧民生活消费方式变迁反映出的民生问题有:增收约束力的不断加强导致消费倾向下降;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收入差距扩大造成贫富两...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提高了牧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总体来看,牧民的生活消费趋势有下降倾向。牧民生活消费方式变迁反映出的民生问题有:增收约束力的不断加强导致消费倾向下降;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收入差距扩大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滞后致使牧民综合素质较低;社会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以及不良生活消费行为滋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通过加大"三牧"投入力度、引导牧民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重视教育和文化娱乐事业、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切实改善牧区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民 收入 消费 牧区 民生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内蒙古道路遗存与边疆治理 被引量:1
4
作者 滕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116,共7页
道路是多民族国家统治的空间基础,促进了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传统帝国主导的道路开辟承载着国家意志,是中央政府治理边疆的有效手段之一,历代中原王朝通过修筑道路来实现领土的扩张和疆域的完整。内蒙古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道路遗存,对加... 道路是多民族国家统治的空间基础,促进了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传统帝国主导的道路开辟承载着国家意志,是中央政府治理边疆的有效手段之一,历代中原王朝通过修筑道路来实现领土的扩张和疆域的完整。内蒙古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道路遗存,对加强国防力量、捍卫边疆安定、促进北部边地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运输和经济文化往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中国的边疆治理已经突破了传统“文化归化”的束缚,国家通过更具实践价值的道路修筑和交通发展实现社会整合,进而凝聚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遗存 空间 边疆治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沙产业内涵探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睿蕾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6年第4期57-58,共2页
内蒙古是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孕育之地,具有发展沙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也面临诸多困扰。要促进内蒙古沙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应科学剖析内蒙古沙产业的内涵。
关键词 钱学森沙产业理论 内涵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沙产业技术路线初探
6
作者 张睿蕾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6年第3期3-4,共2页
内蒙古是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孕育之地,但是要想达到钱学森当初所设想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还需要不断完善沙产业技术体系。根据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内蒙古沙产业技术路线可以概括为生态技术路线、产业技术路线、能源技术路线以及高新技术技术4... 内蒙古是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孕育之地,但是要想达到钱学森当初所设想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还需要不断完善沙产业技术体系。根据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内蒙古沙产业技术路线可以概括为生态技术路线、产业技术路线、能源技术路线以及高新技术技术4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沙产业理论 内蒙古 沙产业技术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马克思理论的现代性异化及其超越
7
作者 王雪松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23,共6页
现代性的本质是"人向人的复归"。但现代性在演进中却出现了异化且越演越烈,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危机。由于现代性异化导致人的异化和人类毁灭的可能性,因而超越现代性异化是一个民族的自我解放,更是人类的自我救赎。马克... 现代性的本质是"人向人的复归"。但现代性在演进中却出现了异化且越演越烈,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危机。由于现代性异化导致人的异化和人类毁灭的可能性,因而超越现代性异化是一个民族的自我解放,更是人类的自我救赎。马克思关于现代性异化及超越理论,是我们这个时代重构人的生存状态不可超越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异化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文华 胡宇慧 刘炯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87,共4页
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育人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在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育人体系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委领导... 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育人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在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育人体系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协同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基本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慧 利爱娟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156,共5页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从内蒙古自治区某大学抽取90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对大学生进行学习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学历、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存在显著差...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从内蒙古自治区某大学抽取90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对大学生进行学习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学历、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倦怠 情绪低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理和路径 被引量:2
10
作者 屈楷博 马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5-220,共6页
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性压力,需要新动能助力其实现转型以应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任务。论文基于对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脉络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分析,总结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 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性压力,需要新动能助力其实现转型以应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任务。论文基于对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脉络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分析,总结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理和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发展和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绿色内涵。在作用机理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融入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使社会生产力实现向自然力的复归,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要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探索构建生态治理新模式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社会、人才一体化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此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内在关联——兼评吉尔·德拉诺瓦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中的相关讨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丽芬 于春洋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98-103,共6页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内在关联。通过对民族主义双重属性及其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关系分析可以发现:民族主义是催生新的民族国家建构,或在已有国家政治架构之内对国内不同族群进行国族整合,打造统一国家民族,促使族群...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内在关联。通过对民族主义双重属性及其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关系分析可以发现:民族主义是催生新的民族国家建构,或在已有国家政治架构之内对国内不同族群进行国族整合,打造统一国家民族,促使族群认同国家的重要力量;民族主义也是消解国家政治整合、瓦解国家认同、破坏国家统一和地区稳定的巨大力量。民族主义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催生民族国家建构:一种是创建新的民族国家,另一种是在既有国家政治架构之内,完成国族整合,让国内不同文化族群认同统一政治国家。而这两种形式之间也存在交叉与耦合。德拉诺瓦在其代表作《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对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内在关联,特别是民族主义催生民族国家建构问题进行了深刻洞察,他以"民族主义浪潮"作为切入点纵览整个民族国家建构历史,并以此为依据将民族国家建构历程划分为前后相继、彼此关联的五个阶段的主张极富启发,让人印象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建构 吉尔·德拉诺瓦 《民族与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4R模式对大学语文课程育人方式的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霞 徐晖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X期21-22,共2页
多尔4R模式是开放的课程设计模式,包括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受拉尔夫·泰勒(Tyler)的现代线性课程模式影响,大学语文课传统育人方式显示出权威式、封闭型的弊端。多尔后现代课程... 多尔4R模式是开放的课程设计模式,包括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受拉尔夫·泰勒(Tyler)的现代线性课程模式影响,大学语文课传统育人方式显示出权威式、封闭型的弊端。多尔后现代课程观4R模式启示大学语文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平等育人、能力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育人方式 后现代课程观 4R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学理化阐释
13
作者 宁琳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60,169,170,共13页
习近平站在生产力绿色变革的时代前沿,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色生产力理论创新作出原创性贡献。论断提出“新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两个标识性概念,以二者间递进关联肯定... 习近平站在生产力绿色变革的时代前沿,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色生产力理论创新作出原创性贡献。论断提出“新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两个标识性概念,以二者间递进关联肯定句式的综合判断,揭示先进生产力质态规定与生态规约互嵌变革的绿色趋势,具有解释性与规范性意涵。论断回应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互嵌变革进程对理论创新的现实需要。这一进程外化为生产力三要素的“新质-绿色”化跃升,同时又与绿色生产绩效、生态物质性延展、生态复合型治理三重不确定性的张力并存。论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国在新征程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反思与超越技术万能论的增长逐利模式,辩证把握新质生产力各要素及其整体的生态评价标准、生态效能规约与系统治理指向,推进先进生产范式绿色形塑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先进生产范式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推进策略
14
作者 兰彩英 顾林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2期84-86,共3页
新时代,铸牢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现实要求,以及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迫切要求。现阶段,这项工作还存在思政课阐释共同体意识的育人效果不理想,共同... 新时代,铸牢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现实要求,以及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迫切要求。现阶段,这项工作还存在思政课阐释共同体意识的育人效果不理想,共同体意识在思政课内容体系中占比较小,部分思政课教师共同体意识教育素养不高,以及思政课教师共同体意识教学方法有待创新等问题。对此,要激发思政课课程魅力,增强共同体意识铸牢效果;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丰富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提高政治站位,打造一支高素质思政课师资队伍;切实加强多方面协同,深度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政课 情感认同 民族复兴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轨以来蒙古国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
15
作者 郭庆 马立国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5-190,共6页
苏东剧变使地处内陆的蒙古国内外部环境和美国全球战略发生很大变化,蒙古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进行了"革命"。进入21世纪,蒙古国对其国际政治身份、地缘战略定位和外交战略选择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和布局,其外交战略进一步调整,继... 苏东剧变使地处内陆的蒙古国内外部环境和美国全球战略发生很大变化,蒙古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进行了"革命"。进入21世纪,蒙古国对其国际政治身份、地缘战略定位和外交战略选择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和布局,其外交战略进一步调整,继续推行与中俄两国"等距离"均衡外交,同时积极地与美国等"第三邻国"互动。蒙古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路:发展本国经济,借助"第三邻国"来平衡南北两大邻国地缘政治关系,进而谋求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国 地缘政治思想 “第三邻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地区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慧 利爱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0-124,共5页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是衡量老年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月收入、亲密朋友个数和子女个数的不同会对边疆地区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做好基本生活保障、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特点建立或健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制和完善农村...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是衡量老年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月收入、亲密朋友个数和子女个数的不同会对边疆地区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做好基本生活保障、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特点建立或健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制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对于提高边疆地区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地区 农村老年人 主观幸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建构理论的两大流派及其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曹海琴 于春洋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59,81,共6页
随着当代西方比较政治学理论范式由"行为主义革命"向"国家中心主义"转换,国家建构问题成为西方政治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回顾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国家建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形成两大流派。前者是在20世纪7... 随着当代西方比较政治学理论范式由"行为主义革命"向"国家中心主义"转换,国家建构问题成为西方政治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回顾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国家建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形成两大流派。前者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启的以"国家与战争"为核心议题、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考察而形成的内源型国家建构理论,后者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失败国家"重建和"脆弱国家"能力建设而形成的外源型国家建构理论。近年来,伴随国际组织介入国家建构实践,国家建构理论也随之进入由"外源"向"内源"回归与拓展的"回归内源型"发展阶段,该理论强调国家自主性与国家建构的技术性,并和国家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联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建构 国家建构理论 查尔斯·蒂利 弗朗西斯·福山 国际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民族国家遭遇“去国家化”挑战评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文雅 于春洋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22,67,共5页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遭遇的诸多挑战中,以非国家行为体对民族国家主权与权力造成的"去国家化"挑战最具代表性。国际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部分取代了过去由国家担负的职责,而在很多特定领域,国际组织...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遭遇的诸多挑战中,以非国家行为体对民族国家主权与权力造成的"去国家化"挑战最具代表性。国际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部分取代了过去由国家担负的职责,而在很多特定领域,国际组织也构成了对于国家行使自身权力的限制。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之间存在诸多重大分野,它的迅速成长不但对国家主权产生巨大冲击,也在事实上分化了国家权力。非政府组织异军突起的直接原因是民族国家政治控制能力的弱化,而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性特点也使其不但不受国家权力制约,而且还会经常超越国家权力。现代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遭遇"去国家化"挑战带有必然性,然而它在当代世界政治体系和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却依然无法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去国家化” 非国家行为体 全球化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后发形态民族政治发展模式——以民族国家及其构建为视角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春江 于春洋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2-135,共4页
以不同类型民族国家及其构建方式为依据,可以把当今世界民族国家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归结为三种,即原生形态民族政治发展模式、衍生形态民族政治发展模式和后发形态民族政治发展模式。伴随着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三大帝国的解体... 以不同类型民族国家及其构建方式为依据,可以把当今世界民族国家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归结为三种,即原生形态民族政治发展模式、衍生形态民族政治发展模式和后发形态民族政治发展模式。伴随着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三大帝国的解体,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出现了民族国家全球扩展的第三次浪潮,在此进程之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及其民族政治发展,是后发形态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对于民族政治发展的主要模式进行概括和总结,是推进民族政治发展问题研究理论化、系统化的实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政治发展 民族政治发展模式 后发形态 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时代何以“反对民族国家”——对“民族国家终结论”、“世界政府”与“全球治理”等观点的析评 被引量:11
20
作者 于春洋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0-76,共7页
"反对民族国家"是西方学界基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遭遇挑战的所谓"现实"而形成的主要论调,认为"民族国家终结"已然来临,倡导建立"世界政府",主张用"全球治理"替代民族国家。但分析表... "反对民族国家"是西方学界基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遭遇挑战的所谓"现实"而形成的主要论调,认为"民族国家终结"已然来临,倡导建立"世界政府",主张用"全球治理"替代民族国家。但分析表明,"民族国家终结论"把民族国家看作是"拟制性"共同体的观点有失偏颇,没有注意到民族国家对全球化的反作用,存在诸多逻辑不周延与论据支撑不足的问题。"世界政府"存在难以忽略的理论漏洞,其在洞见问题的同时选择了错误的解决问题方式。否定国家主权的观点则是建立在对当代国家主权新变化的错误理解之上。"全球治理"对于"国家无能论"的理论预设并不成立,全球治理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终结,它所关注的全人类共同命运的价值取向并未得到国际社会公认,不同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也导致全球治理在目前并不具有现实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终结论 世界政府 全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