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环流化床多元固废粉煤灰基水泥胶砂固碳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燕伟 李驰 +1 位作者 邢渊浩 高瑜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9-105,共7页
为提高循环流化床(CFB)固体废弃物—“非常规”粉煤灰(CFB-FA)、炉渣(CFB-S)、脱硫石膏(CFB-FGD)利用率,减少水泥建材中的水泥用量,以CFB-FA、CFB-S、CFB-FGD复合并替代40%水泥制备循环流化床多元固废粉煤灰基水泥胶砂,基于碳化养护技... 为提高循环流化床(CFB)固体废弃物—“非常规”粉煤灰(CFB-FA)、炉渣(CFB-S)、脱硫石膏(CFB-FGD)利用率,减少水泥建材中的水泥用量,以CFB-FA、CFB-S、CFB-FGD复合并替代40%水泥制备循环流化床多元固废粉煤灰基水泥胶砂,基于碳化养护技术提升其力学性能,并分析固碳效果。结果表明:(1)三种材料以m(CFB-FA)∶m(CFB-S)∶m(CFB-FGD)=3∶2∶1复合并替代40%水泥制备的胶砂试件碳化养护7 d时的抗压强度为43.8 MPa,满足普通水泥胶砂标准养护28 d时的抗压强度要求;(2)对比循环流化床多元固废粉煤灰基水泥胶砂碳化前后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发现,碳化28 d后试件表层和内部有大量CaCO_(3)生成;(3)计算分析得出其自然养护28 d后CO_(2)吸收量为21.8%,较普通水泥胶砂28 d自然碳化吸收量高约10%。该种循环流化床多元固废粉煤灰基水泥胶砂经碳化养护后不仅具备较高力学性能,而且自身固碳能力突出,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并发挥一定的“碳中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废利用 循环流化床(CFB) 粉煤灰基水泥胶砂 力学性能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源及喷洒顺序对砂状非典型黄土覆膜强度影响试验研究
2
作者 杜强 刘旭梅 +2 位作者 曲立强 刘超凡 李佳良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1-191,共11页
鄂尔多斯地区的砂状非典型黄土具有遇水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的特性,极易发生水土流失。该文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对砂状非典型黄土进行覆膜防护处理,并探究钙源和喷洒顺序... 鄂尔多斯地区的砂状非典型黄土具有遇水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的特性,极易发生水土流失。该文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对砂状非典型黄土进行覆膜防护处理,并探究钙源和喷洒顺序对覆膜强度的影响。首先,开展不同钙源反应效率试验,探究钙源对碳酸钙生成量、生成速率及晶型的影响。然后,进行不同喷洒顺序下的微生物覆膜试验,并测定不同条件下的覆膜强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钙源条件下,碳酸钙的生成效率和晶体形态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以乳酸钙为钙源时,碳酸钙生成量出现快速增长阶段,主要晶型为方解石。氯化钙和乙酸钙为钙源时,碳酸钙的生成量呈线性增长。氯化钙为钙源时,主要晶型为方解石,乙酸钙为钙源时,主要晶型为球霰石。因此,可选择乳酸钙作为覆膜钙源。改变喷洒顺序可以提高覆膜的表面强度,但机理不同。氯化钙、乙酸钙为钙源时,采用先喷洒胶结液后喷洒菌液的顺序,会延长表面强度增长期的时间,强度比原喷洒顺序分别提高了16%和20%。乳酸钙作为钙源时,采用先喷洒胶结液后喷洒菌液的喷洒顺序,可以在注入菌液时再溶解一部分乳酸钙到土体内,碳酸钙含量提高了45%,覆膜强度增加了33%。该研究可为鄂尔多斯砂状非典型黄土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状非典型黄土 MICP技术 微生物覆膜 不同钙源 喷洒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技术矿渣微粉改良黄土孔隙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国辉 李驰 +3 位作者 商艳 张振国 高瑜 李拴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1-209,共9页
【目的】随着黄土地区基础设施的大力开发及减碳理念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使用环保材料解决黄土承载能力低、孔隙率大等问题。【方法】使用不同掺量矿渣微粉对黄土进行改良,并利用工业CT仪对矿渣微粉黄土进行微观试验,从孔隙分布、形态... 【目的】随着黄土地区基础设施的大力开发及减碳理念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使用环保材料解决黄土承载能力低、孔隙率大等问题。【方法】使用不同掺量矿渣微粉对黄土进行改良,并利用工业CT仪对矿渣微粉黄土进行微观试验,从孔隙分布、形态、大小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矿渣微粉对黄土孔结构的影响,从而为黄土力学性能变化提供参考。【结果】结果显示:掺量为15%时,黄土孔隙分形维数最小值为0.65,孔隙丰度主要集中在0~2之间,孔隙结构较为简单;掺量为5%、10%、15%、20%的矿渣微粉黄土孔隙率较素黄土分别下降14.69%、34.18%、73.42%、45.51%。【结论】结果表明:矿渣微粉掺入可有效改变黄土孔隙大小、分布、形态,使黄土孔隙结构趋于简单,利于黄土力学性能提升。适量矿渣微粉可有效降低孔隙直径,同时孔隙角度分布趋于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矿渣微粉 工业CT 孔隙形态 孔隙分布 孔隙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P技术与超旱生植物联合治理流沙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志杰 李驰 +2 位作者 高瑜 张振国 张永锋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9-122,127,共5页
为探究MICP技术与超旱生植物联合进行防风固沙的可行性,基于MICP技术对流沙进行处理,选择霸王、无芒隐子草和白沙蒿3种超旱生植物进行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菌液浓度和胶结液浓度对植物出苗率的影响,并采用室内风沙侵蚀系统对MICP技术处... 为探究MICP技术与超旱生植物联合进行防风固沙的可行性,基于MICP技术对流沙进行处理,选择霸王、无芒隐子草和白沙蒿3种超旱生植物进行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菌液浓度和胶结液浓度对植物出苗率的影响,并采用室内风沙侵蚀系统对MICP技术处理的试件进行吹蚀试验,研究了其抗风蚀性能。结果显示:MICP技术联合超旱生植物进行防风固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的最佳菌液OD_(600)值为0.8、胶结液浓度为0.10 mol/L,以此配比对流沙进行处理后矿化覆膜生成情况最优、旱生植物出苗率最高;3种超旱生植物出苗率顺序为白沙蒿>霸王>无芒隐子草;矿化覆膜具有良好的抗风蚀性能,菌液和胶结液混合液按喷洒量为0.5~0.7 mL/cm^(2)处理的试件经12 m/s风速吹蚀10 min后,质量损失率比对照试件降低50~64个百分点,喷洒量为0.7 mL/cm^(2)的试件抗风蚀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P 超旱生植物 防风固沙 盆栽试验 吹蚀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房柱式采空区煤柱稳定性及控制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欣欣 齐学元 耿俊俊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老采空区受矿区早期采煤方法的限制,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很难得到有效治理,为其地表构筑物建设带来巨大挑战。以昌盛煤矿房柱式老采空区治理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钻孔勘探、数值模拟以及现场瞬变电磁勘查等方法,分析了房柱式采空区... 老采空区受矿区早期采煤方法的限制,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很难得到有效治理,为其地表构筑物建设带来巨大挑战。以昌盛煤矿房柱式老采空区治理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钻孔勘探、数值模拟以及现场瞬变电磁勘查等方法,分析了房柱式采空区覆岩裂隙特征;判别了房柱式采空区上地表的稳定性,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得出,在新的单位载荷作用下,采场中央遗留煤柱将发生活化失稳,引起采场所有煤柱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破坏,进而导致房柱式采空区地表发生失稳。基于对房柱式采空区稳定特征及浆液在房柱式采空区流动的特性提出了散点式注浆充填方案,给出了浆液配比及注浆工艺。现场瞬变电磁勘查结果表明,散点式注浆充填法能有效实现老采空区的充分均匀充填,注浆效果整体良好,同时该方法可为对类似老采空区地表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柱式采空区 地表沉降 数值模拟 注浆充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二元固废地聚物配比优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子豪 刘俊芳 +1 位作者 崔潮 张天然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65-271,共7页
以原样煤矸石、矿渣为全固废主料,水玻璃、氢氧化钠为复合激发剂配体,制备煤矸石-矿渣地聚物(CGSG)。基于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设计,研究矿渣掺量、水玻璃模数和NaOH掺量对CGSG浆体流动度、7 d和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构建响应面回归... 以原样煤矸石、矿渣为全固废主料,水玻璃、氢氧化钠为复合激发剂配体,制备煤矸石-矿渣地聚物(CGSG)。基于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设计,研究矿渣掺量、水玻璃模数和NaOH掺量对CGSG浆体流动度、7 d和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构建响应面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浆料流动度及固结体强度的影响,并得到综合性能最佳的配比参数。结果表明各因素与响应值呈二次多项式模型,回归系数R^(2)均大于0.96,模型可靠性强且拟合性好。CGSG对各单一因素响应较敏感,部分因素交互项影响显著。通过模型预测优化获得最佳参数配比为煤矸石含量60%,矿渣掺量40%,水玻璃模数1.56,NaOH掺量8%,此时28 d的水化产物主要为C-A-S-H、N-A-S-H等凝胶类物质,这些物质相互交接、交错叠加,形成致密程度高和骨架构造强的二元固废地聚物注浆材料。本研究的成果拓宽了煤矸石、矿渣固废使用场景,提高了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样煤矸石 高炉矿渣 地聚物 响应面法 最优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煤级煤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朱悦雯 尚福华 +6 位作者 麻书玮 张寒 朱炎铭 王猛 马莹莹 李威青 付文鼎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3-182,共10页
为研究不同煤级煤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低温氮气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测试了8组不同煤级煤样孔隙结构,利用Frenkel-Halsey-Hill(FHH)模型计算了不同煤级煤分形维数,并分析了分形维数在煤化作用中的演化规律;结合煤样煤质特... 为研究不同煤级煤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低温氮气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测试了8组不同煤级煤样孔隙结构,利用Frenkel-Halsey-Hill(FHH)模型计算了不同煤级煤分形维数,并分析了分形维数在煤化作用中的演化规律;结合煤样煤质特征,研究了煤质对于孔隙结构分形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煤中水分和挥发分逐渐减少,固定碳含量逐渐增加,而灰分产率与煤化作用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2)煤中介孔参数与成熟度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微孔参数随着成熟度的增大呈现出“U”型变化,即开始逐渐减小,在第2次煤化跃迁后逐渐增大;(3)不同煤级煤分形维数D_(1)、D_(2)和D_(c)普遍与煤化作用密切相关,其中微孔分形维数D_(c)相关性最高(R^(2)=0.7092),这主要与热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次生孔隙有关;(4)分形维数D_(1)、D_(2)和D_(c)与水分含量和灰分产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与挥发分和固定碳含量之间存在相反的相关性,这与煤化作用过程中煤质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次研究可以为不同煤级煤层气资源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煤级煤 孔隙结构 非均质性 煤化作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伊敏组丝炭化学结构及成因探讨
8
作者 王扶静 李耿 +4 位作者 秦勇 张艳秋 尚福华 李久庆 密文天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10-2621,共12页
丝炭作为4种宏观煤岩成分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以海拉尔盆地伊敏露天煤矿和大雁露天煤矿伊敏组16号煤层褐煤的丝炭组分为例,借助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碳谱和电子顺磁共振等测试技术,量化表征丝炭的化学结构特征,并结... 丝炭作为4种宏观煤岩成分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以海拉尔盆地伊敏露天煤矿和大雁露天煤矿伊敏组16号煤层褐煤的丝炭组分为例,借助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碳谱和电子顺磁共振等测试技术,量化表征丝炭的化学结构特征,并结合微区形态学观察讨论丝炭的成因。结果表明:丝炭的分子结构与煤自身的分子结构存在极大差异,丝炭中芳碳质量分数约75%,脂肪碳质量分数低,显示其较高的芳香化程度。伊敏组褐煤中丝炭火焚成因特征显著,其形态学差异明显,细胞壁薄且多呈白色,保存了较清晰的植物年轮和细胞结构,指示快速炭化及快速埋藏过程,另外丝炭化程度受控于多重地质因素。电子顺磁共振研究表明丝炭样品自由基浓度指示炭化温度应介于300~400℃之间,丝炭主要为火焚成因,通过形貌学与核磁共振碳谱分析进一步支持了火焚成因的推断。惰质组反射率分析得出的炭化温度与文中基于自由基浓度推测的炭化温度基本一致。受氧气体积分数、燃烧时间及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丝炭中丝质体反射率差异显著,反映了火焚程度的非均一性,揭示了地质历史中火焚作用的复杂性。基于研究区褐煤有机质δ^(13)C值测试结果及煤相学分析,结合聚煤期古地理特征,进一步证实了海拉尔盆地早白垩世伊敏组成煤期气候炎热且野火频发的古环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炭 化学结构 火焚成因 褐煤 电子顺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鹿井铀矿田小山矿床赋矿花岗岩成因及产铀潜力分析
9
作者 李芙蓉 潘家永 +4 位作者 钟福军 曾认宇 严杰 黄迪 党飞鹏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9-1058,共20页
华南是我国最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床分布区。鹿井铀矿田位于桃山—诸广铀成矿带南西侧,是华南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田之一,鹿井铀矿田中部小山矿床是近年来新探明一处中型铀矿床。小山矿床铀矿化与碱交代关系密切,矿体赋存在花岗岩中,江西... 华南是我国最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床分布区。鹿井铀矿田位于桃山—诸广铀成矿带南西侧,是华南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田之一,鹿井铀矿田中部小山矿床是近年来新探明一处中型铀矿床。小山矿床铀矿化与碱交代关系密切,矿体赋存在花岗岩中,江西小山矿床赋矿花岗岩的研究为华南印支期花岗岩成因及其铀成矿专属性研究提供了关键地质证据。为此,本文选取小山铀矿床赋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花岗岩的成因、构造背景及其对铀成矿的制约。研究发现,小山矿床赋矿花岗岩主要由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组成,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7.3±1.5 Ma和236.8±1.6 Ma,为印支早期岩浆作用产物。岩相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特征表明,赋矿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构造背景,其源区主要为古元古代变泥质岩,系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小山矿床的两类花岗岩均富铀,是区内铀成矿的重要铀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型铀矿 锆石 U-PB定年 HF同位素 岩石成因 鹿井矿田 小山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C法在第四系地层分层中的应用
10
作者 李宝春 孙少槐 李国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8,89,共9页
空间自相关法(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thod,SPAC法)是从环境噪声中提取相速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使用SPAC法计算S波速度结构对研究地下速度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为验证SPAC法在第四系地层分层中的可靠性,方法使用多重观测阵列... 空间自相关法(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thod,SPAC法)是从环境噪声中提取相速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使用SPAC法计算S波速度结构对研究地下速度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为验证SPAC法在第四系地层分层中的可靠性,方法使用多重观测阵列采集频率2~40 Hz的微动信号,计算A,B,C台站组与中心台站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并使用零阶贝塞尔函数拟合空间自相关系数,同时提取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率关系,得到相速度频散曲线。与含低速软夹层模型、含高速硬夹层模型和速度递增模型相比,分歧型遗传算法反演频散曲线具有不依赖初始模型的优点。结果以华北克拉通北缘某地实测资料为例,使用SPAC法、瞬态面波法、波速测井法反演地层S波速度结构,根据钻孔资料可知,地下6.7~9.0 m深处为全风化片麻岩,表现出低至305 m/s的S波速度,9.0 m以下为强风化斜长片麻岩,表现为430~540 m/s的高S波速度。结论综合SPAC法、瞬态面波法、波速测井法和钻孔资料可知,SPAC法不仅地层分层准确性高,而且波速值大小与其他方法测试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SPAC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法 微动信号 S波速度结构 频散曲线 Rayleigh面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崩落法岩体可崩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欢 任凤玉 +2 位作者 何荣兴 刘润晗 卢悦 《中国矿业》 2023年第7期95-104,共10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铜原料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开采低品位大型铜矿床成为了有效措施之一。在众多地下金属矿床采矿方法中,自然崩落法是一种生产规模大、开采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采矿方法,但也是开采技术难度较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铜原料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开采低品位大型铜矿床成为了有效措施之一。在众多地下金属矿床采矿方法中,自然崩落法是一种生产规模大、开采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采矿方法,但也是开采技术难度较大且较难实施的采矿工艺之一,需在矿山可行性研究阶段针对岩体可崩性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围绕可崩性从评判方法、岩体自然崩落尺寸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得出降低可崩性等级评判过程中的主观性、综合考虑可崩性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构建可崩性空间分布模型是可崩性评价的关键,指出可崩性评价的发展趋势是构建可崩性评价体系(由可崩性综合评判、可崩性空间分布模型以及岩体自然崩落尺寸预测组成),并提出了可崩性评价体系的框架及基本评价流程。研究结果对拟采用自然崩落法矿山的岩体可崩性评价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指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崩落法 可崩性 空间分布模型 自然崩落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泥岩滑坡渐进滑动失稳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拴虎 亓越 +2 位作者 王晓荣 高瑜 邢渊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0-207,共8页
西北地区的黄土-泥岩滑坡灾害逐渐受到关注,其失稳机理和力学模型成为岩土工程方向的研究热点。以滑动变形为指标来研究黄土-泥岩滑坡的渐进失稳模型,能更好地服务于黄土-泥岩滑坡的监测预警工作。采用土-岩滑动界面处直接渗水的方法,... 西北地区的黄土-泥岩滑坡灾害逐渐受到关注,其失稳机理和力学模型成为岩土工程方向的研究热点。以滑动变形为指标来研究黄土-泥岩滑坡的渐进失稳模型,能更好地服务于黄土-泥岩滑坡的监测预警工作。采用土-岩滑动界面处直接渗水的方法,模拟降雨入渗作用下黄土-泥岩滑坡渐进滑动失稳的特征;采用在滑动界面处布置微型孔隙水压力和土压力传感器、在滑坡侧面和表面布置宏观变形观测点的方案,研究黄土-泥岩滑坡的渐进滑动失稳特征。结果显示,黄土-泥岩滑坡在顶部或中部某个位置优先形成拉张式裂缝,随后裂缝逐渐贯通并分割滑坡体,形成“滑移-拉裂-推挤”三段式的失稳模型。黄土-泥岩滑坡渐进滑动失稳模型的建立,对其监测预警和工程防御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泥岩滑坡 渐进滑动失稳 物理模型试验 变形特征 失稳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砂-钢板接触面剪切失效机理的宏细观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昊 杜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4期14691-14699,共9页
为探究标准砂-钢板相互作用失效机理,分析接触面受力变形情况,使用特制的带有观察窗的半模直剪仪对标准砂-钢板进行单调剪切试验,对其应力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并利用MiVnt和PFC2D进行细观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标准砂-钢板接触面的剪应力-... 为探究标准砂-钢板相互作用失效机理,分析接触面受力变形情况,使用特制的带有观察窗的半模直剪仪对标准砂-钢板进行单调剪切试验,对其应力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并利用MiVnt和PFC2D进行细观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标准砂-钢板接触面的剪应力-位移曲线呈现加工硬化,可视为理想弹塑性模式,曲线划分为线性增长、缓慢增长和水平发展三阶段;剪切过程中接触带孔隙率的变化规律和孔隙大小的变化规律相吻合;单调剪切过程中,接触面颗粒运动状态分为三类,对应剪应力-位移曲线的三个阶段,接触面通过颗粒的运动传递剪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砂 剪切破坏 数值模拟 失效机理 接触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渣复合物固化/稳定化铅污染沙土特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俊芳 张天然 +1 位作者 刘霖 宋向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12287-12295,共9页
为研究环保材料对铅污染土固化/稳定化效果,以干旱半干旱地区重金属铅污染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研究背景,使用固体废弃物高炉矿渣协同水泥制备新型固化材料地质聚合物,探讨其固化重金属铅的宏观力学表现及微观机理变化。基于水泥基... 为研究环保材料对铅污染土固化/稳定化效果,以干旱半干旱地区重金属铅污染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研究背景,使用固体废弃物高炉矿渣协同水泥制备新型固化材料地质聚合物,探讨其固化重金属铅的宏观力学表现及微观机理变化。基于水泥基固化重金属铅污染土,探究不同比例下地聚物-水泥的强度表现及毒性浸出表现,对性能突出组进行微观试验表征。试验结果表明:80%的矿渣地聚物协同水泥相比水泥基及其他分组拥有更好的固化/稳定化重金属铅的表现,污染程度③下抗压强度及毒性浸出结果显著优于其他分组;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等试验显示80%矿渣地聚物内部结构完整且连结密实,水泥固化体内部变化剧烈,水化反应受到重金属抑制,整体结构松散,存在密度低且不连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 污染土 固化/稳定化 清洁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条件下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水化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洋 李驰 +1 位作者 高瑜 李拴虎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37-845,共9页
以固废——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和脱硫石膏为矿物掺合料制备砂浆,通过碳化试验、强度试验以及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等微观测试手段,探究了砂浆在碳化条件下的固碳能力、力学性能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固废的掺入增加了浆体孔隙,提高... 以固废——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和脱硫石膏为矿物掺合料制备砂浆,通过碳化试验、强度试验以及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等微观测试手段,探究了砂浆在碳化条件下的固碳能力、力学性能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固废的掺入增加了浆体孔隙,提高了钙源含量,使砂浆的CO_(2)吸收量显著提高;碳化养护后砂浆的力学性能显著提高,消除了高硫带来的膨胀问题;应用该工艺可将内蒙古地区工业固废利用率提高至3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粉煤灰 碳化 CO_(2)吸收量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16
作者 付文鼎 尚福华 +7 位作者 麻书玮 朱悦雯 戴涛杰 朱炎铭 苗科 闫静 高海涛 密文天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6-808,共13页
为了探究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变形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本次研究采集12件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液氮吸附和二氧化碳吸附等方法系统表征其孔隙结构特征,并与四川盆地不同构造带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 为了探究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变形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本次研究采集12件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液氮吸附和二氧化碳吸附等方法系统表征其孔隙结构特征,并与四川盆地不同构造带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主要包括有机质孔、无机孔和微裂缝,与四川盆地川南地区成熟度相近的海相页岩相比,样品有机孔发育程度偏低,孔隙规模偏小。此外,无机孔、微裂缝在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都较为发育。根据孔裂隙发育特征,可将无机孔划分为粒间孔、黏土矿物层间孔、粒内孔三类,将微裂缝划分为有机质相关微裂缝和无机矿物相关微裂缝。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TOC含量对微孔的影响作用呈阶段式变化,在TOC<5.93%时,TOC含量与微孔体积、比表面积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在TOC>5.93%时,则呈现负相关关系,TOC含量与介孔参数并无相关性,而黏土矿物、脆性矿物含量与页岩孔隙发育均没有显著相关性。扫描电镜图像显示,构造挤压强度增加导致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孔隙数量减少,且孔隙连通性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这使得页岩储层中游离态页岩气向吸附态页岩气转化,从而使气体发生强烈的吸附作用,并且主要以吸附态的形式封存起来,提高了页岩储气能力。该研究成果为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北 龙马溪组 变形页岩 孔隙结构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格构边坡防护数值应力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郝廷伟 李驰 +1 位作者 高瑜 李拴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6-188,共13页
矿山排土场坡面防护是维护排土场边坡稳定及后期生态治理的重要保障,然而传统的圬工坡面防护结构常会由于排土场边坡年沉降量过大而导致结构因应力集中而发生破坏,为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柔性轻型格构梁。【目的】为了明确该格构梁的物理... 矿山排土场坡面防护是维护排土场边坡稳定及后期生态治理的重要保障,然而传统的圬工坡面防护结构常会由于排土场边坡年沉降量过大而导致结构因应力集中而发生破坏,为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柔性轻型格构梁。【目的】为了明确该格构梁的物理力学性能、护坡时的应力变化情况和边坡浅层防护的稳定性,【方法】对其进行了物理力学试验和边坡防护数值模拟,并且对其与浅层滑动土体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浅层稳定性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该格构梁质量轻,密度小,具有良好的抗压、耐弯及弹性性能。在边坡防护数值模拟中,该轻型格构梁与混凝土格构梁相比,应力分布均匀,无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同时,合理控制格构埋深hs和格构横纵间距la、lb,不仅可以提高格构防护边坡浅层土体安全系数Fs,而且还可以降低施工用料成本。【结论】结果表明:该轻型格构梁边坡不仅能够吸收和扩散结构内力,避免应力集中,而且还可以提升边坡浅层土体的稳定性,为其他的柔性护坡结构提供理论及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 应力集中 轻型格构 数值模拟 浅层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