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5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贵林 王迎春 赵吉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4-55,53,共3页
本文以内蒙古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总结了6年来建设的经验,提出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依据高校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以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工作来带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突出课程体系、教... 本文以内蒙古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总结了6年来建设的经验,提出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依据高校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以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工作来带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突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体系创新,及时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生物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不同产地锁阳种子品质差异分析
2
作者 杨辰 何可欣 +4 位作者 刘源琳 阿亚斯 陈美灵 苏优拉 陈贵林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3期52-54,64,共4页
对内蒙古西部产地锁阳种子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锁阳种子呈球形,质地坚硬,种皮较厚,种胚为乳白色。锁阳种子长度1.35~1.41mm,宽度1.02~0.99mm,千粒质量0.772~0.878g,含水量6.87%~7.81%,种子活力84.50%~78.75%。不同产地的锁阳种子品... 对内蒙古西部产地锁阳种子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锁阳种子呈球形,质地坚硬,种皮较厚,种胚为乳白色。锁阳种子长度1.35~1.41mm,宽度1.02~0.99mm,千粒质量0.772~0.878g,含水量6.87%~7.81%,种子活力84.50%~78.75%。不同产地的锁阳种子品质的评价指标有一定差异,经综合品质得分比较,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风镇(EJN)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获各琦苏木(HGQ)2个地区的锁阳种子品质综合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阳 种子品质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组成及其固碳途径差异分析
3
作者 彭浩 董宝珠 +3 位作者 马利娟 于晓东 张艺帆 李晓芳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1,共9页
土壤中自养微生物可以同化大气CO_(2)并将碳固定于土壤中。与湿润区生态系统相比,干旱区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对贡献更大。但当前碳评估模型主要研究植物固碳,往往忽略了土壤微生物的固碳代谢,这不利于全面了解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汇特征。... 土壤中自养微生物可以同化大气CO_(2)并将碳固定于土壤中。与湿润区生态系统相比,干旱区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对贡献更大。但当前碳评估模型主要研究植物固碳,往往忽略了土壤微生物的固碳代谢,这不利于全面了解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汇特征。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土壤微生物为对象,剖析了土壤中固碳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固碳途径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两种类型草原土壤中共有14个固碳微生物类群(纲),其中酸微菌纲、γ-变形菌纲和绿弯菌纲在荒漠草原土壤中的丰度显著高于典型草原;2)还原柠檬酸循环(rTCA)和3-羟基丙酸循环(3-HP)相对丰度在荒漠草原土壤中显著高于典型草原;3)rTCA途径关键酶EC(1.2. 7.1)和EC(1.2. 7.3)、3-HP途径关键酶EC(6.4. 1.2)和EC(6.4. 1.3)的编码基因丰度在荒漠草原土壤中高于典型草原。显然,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纲)、固碳途径及其编码关键酶基因丰度都高于典型草原,由此表明荒漠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具有更强的大气CO_(2)固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土壤 固碳微生物 固碳途径 宏基因组 相对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143份冰草属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鸿雁 李悦煊 +6 位作者 李俊 武自念 黄帆 朱琳 郭茂伟 李志勇 辛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4-1267,共14页
以来源于内蒙古10个盟市及地区的143份冰草属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法等方法,鉴定了143份内蒙古地区冰草属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并筛选了优异种质资... 以来源于内蒙古10个盟市及地区的143份冰草属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法等方法,鉴定了143份内蒙古地区冰草属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并筛选了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冰草属种质的17个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在11.47%~93.92%之间,平均为42.80%,其中叶片宽度的变异系数最高,种子长的变异系数最低;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279~2.025,平均为1.721,其中颖长度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小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17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显示,前6个主成分因子贡献率为5.934%~20.885%,累计贡献率达69.866%。聚类分析将143份种质划分为3大类,第Ⅰ类综合性状较好,小穗数和小花数指标突出,具有高产潜力,包含27份资源;第Ⅱ类综合性状一般,种子综合性状较好,包含23份资源;第Ⅲ类综合性状较差,株高较高,包含93份资源。采用灰色关联方法综合评价冰草属种质的表现,结果表明千粒重、小穗数、叶舌长度、叶片宽度和叶面积可作为种质评价指标,并筛选出编号18、22、23、24、25、35和43等优异冰草材料及编号92、136和142等多花冰草材料,综合性状协调,可供冰草属种质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草属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59
5
作者 王立新 刘钟龄 +4 位作者 刘华民 王炜 梁存柱 乔江 中越信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44-550,共7页
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土壤-大气界面的关键生态过程为基础,结合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群落特征及其退化演替模式,并考虑水分因子的限制作用,在确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式(参照)系统和基况评价指标的同时,建立了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土壤-大气界面的关键生态过程为基础,结合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群落特征及其退化演替模式,并考虑水分因子的限制作用,在确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式(参照)系统和基况评价指标的同时,建立了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CVOR综合指数的计算模型和方法。通过分析放牧压力和围封保育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检验了CVOR综合指数的可行性,可为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提供一个综合、简单、准确、宜行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生态系统健康 模型 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半干旱草原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被引量:56
6
作者 杨艳 牛建明 +1 位作者 张庆 张艳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5096-5104,共9页
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为例,以锡林郭勒盟1981—2008年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其近30 a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实证计算和研究,探讨了半干旱草原区的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工业... 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为例,以锡林郭勒盟1981—2008年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其近30 a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实证计算和研究,探讨了半干旱草原区的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该区生态足迹明显增加,人均生态足迹由1981年的1.0868 hm2增加到2008年的24.2176hm2,高于全国和国内部分草原区,化石能源和草地生态足迹急剧增加是区域生态足迹增加的主导因素;(2)随着人口增长,草地、耕地等人均承载力下降,土地总人均承载力也从1981的3.1565 hm2下降到2008年的2.3915 hm2;(3)该区域发展呈现出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快速增长的趋势。其根源一方面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市场对煤炭等本地优势资源需求的增加和重新配置加速了该区域工业化进程,增加了生态足迹;另一方面草地需求旺盛导致对草地的掠夺性经营加剧,致使草地退化严重,降低了生态承载力。锡林郭勒盟以畜牧业为主,草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急剧增加了对草地资源的需求,如何科学、合理的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草地退化之间的矛盾,是锡林郭勒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可持续发展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锡林郭勒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67
7
作者 韩芳 牛建明 +3 位作者 刘朋涛 那日苏 张艳楠 王海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65,共9页
根据内蒙古荒漠草原1961-2007年11个气象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牧草气候生产力,运用气候诊断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荒漠草原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牧草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 根据内蒙古荒漠草原1961-2007年11个气象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牧草气候生产力,运用气候诊断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荒漠草原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牧草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并探讨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47年来内蒙古荒漠草原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荒漠草原东北部和西部增温幅度相对较大;年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东北部地区年降水量明显减少。(2)牧草气候生产力总体为不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其中荒漠草原中部牧草气候生产力增加显著。(3)未来"暖湿型"气候可使牧草气候生产力提高,"暖干型"气候使牧草气候生产力降低,"冷湿型"气候也有利于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增长。(4)年降水量与牧草气候生产力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降水是影响内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荒漠草原 气候生产力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庆 牛建明 +6 位作者 BUYANTUYEV Alexander 丁勇 康萨如拉 王凤兰 张艳楠 杨艳 韩砚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3-92,共10页
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环境因素、空间因素、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便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探讨环境对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结构格局的影响,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对内蒙古自治区20... 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环境因素、空间因素、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便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探讨环境对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结构格局的影响,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对内蒙古自治区202个短花针茅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结合环境因子、空间因子(各3个)运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排序方法(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CA)分析了环境因子、空间因子、环境因子与空间因子交互作用及其他因素对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结构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TWINSPAN将内蒙古202个短花针茅群落在第4级水平上分为16个群丛;2)DCCA前2排序轴集中了大部分信息(75.3%),第1,2排序轴分别突出反映了群落结构格局在热量、水分梯度上的变化,结合TWINSPAN划分的群丛类型构建了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生态系列图式;3)因子分离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群落结构格局的解释能力为70.7%,其中26.5%为单纯环境因子引起,空间因子解释能力为55.6%,其中11.4%是独立于环境因子的,44.2%是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交互作用导致的,未能解释的部分达17.9%,结合其他研究有力地证明了"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可解释程度是植被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植被越复杂,环境的可解释程度则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短花针茅 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 环境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31
9
作者 张雪峰 牛建明 +2 位作者 张庆 董建军 张靖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0,共9页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其土壤保持功能对于维持敏感而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采用改进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其土壤保持功能对于维持敏感而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采用改进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流域年土壤保持总量为1.65×108 t/a,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168.18t/hm2;流域土壤保持功能从上游至下游呈递减趋势;草甸草原的土壤保持功能最高,农田和典型草原其次,沙地植被和草甸最差;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可见,提高草地植被覆盖度,保持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助于维持锡林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和区域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 土壤保持功能 土壤侵蚀 锡林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67种植物碳含量分析及与热值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龙世友 鲍雅静 +4 位作者 李政海 高伟 洪光宇 黄硕 邹德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119,共8页
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3种草原类型中67种植物的碳含量,以及碳含量和热值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7种植物的碳含量呈正态分布。基于生活型分类群的碳含量(%)平均值从小到大依次为:一二年生植物(... 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3种草原类型中67种植物的碳含量,以及碳含量和热值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7种植物的碳含量呈正态分布。基于生活型分类群的碳含量(%)平均值从小到大依次为:一二年生植物(49.39±2.88)<多年生杂草(52.31±1.65)<半灌木(52.84±1.90)<多年生禾草(53.54±0.88),一二年生植物碳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类群(P<0.05),其他3个类群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于水分生态类型的碳含量(%)平均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旱中生植物(50.01±4.36)<中生植物(51.80±1.92)<湿中生植物(51.96±0.78)<旱生植物(52.34±1.90)<中旱生植物(52.54±1.53),不同水分生态功能群之间的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基于科的分类群的碳含量中,不同科的植物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藜科植物的碳含量最低,仅为(48.43±2.65)%。碳含量与热值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2,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植物 碳含量 热值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割制度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原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刘美玲 宝音陶格涛 +1 位作者 杨持 张新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87,共5页
野外试验设计结合室内分析,探讨了以大针茅(Stipa grandis)为建群种的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不同轮割制度对割草场产量、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营养状态的影响.一年割2次的利用方式在短期内生物量收获较大,但这种状态较难持续;完全围封不利... 野外试验设计结合室内分析,探讨了以大针茅(Stipa grandis)为建群种的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不同轮割制度对割草场产量、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营养状态的影响.一年割2次的利用方式在短期内生物量收获较大,但这种状态较难持续;完全围封不利用也不利于草场恢复;一年割1次的适度刈割制度在当地较为合理,但是连年刈割会导致草场营养贫瘠,植物补偿现象减弱.越高频刈割对大针茅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的影响越严重,产量明显减少,重要值下降,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种群则相反;随刈割频度的增高根茎禾草在群落中的相对生物量上升,丛生禾草下降,二者明显互补.刈割对土壤和植物的N素质量分数影响最明显,连续刈割3年的土壤有效N质量分数较对照区降低18.62%,且达到显著水平,有效P,K质量分数也分别下降8.79%和1.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针茅草原 轮割制度 地上生物量 群落组成 营养元素质量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添加对内蒙古不同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贺星 马文红 +7 位作者 梁存柱 红梅 柴曦 赵巴音那木拉 张宇平 杨绍欢 张佳鑫 辛晓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7-666,共10页
为了比较不同气候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在内蒙古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区分别建立长期养分添加试验。在三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养分(N和P)添加、不同梯度(N:10,5和2.5 g/m2;P:10 g/m2)对这3种代... 为了比较不同气候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在内蒙古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区分别建立长期养分添加试验。在三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养分(N和P)添加、不同梯度(N:10,5和2.5 g/m2;P:10 g/m2)对这3种代表性草地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导致内蒙古温带草原地上生物量增加27%-53.3%,平均增加37.8%,并且施氮浓度越高,地上生物量增加越多。地下生物量对施肥的响应比地上生物量小,整体上,高浓度的氮添加使内蒙古草原的群落总生物量平均增加10.2%。较干旱的荒漠草原对氮限制的响应比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更明显。磷肥对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施氮肥促进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根冠比(R/S)降低,典型草原的根冠比则轻度增加。施肥对内蒙古温带草原根系的垂直分布没有显著影响。位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草地生态系统对施肥的响应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意味着在碳循环模型预算和草地管理中需要考虑不同草地生态系统对养分添加的响应。草地地上生物量对施肥的响应高于地下部分,如果不考虑地下部分,可能会高估整个生态系统对施肥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添加 内蒙古温带草地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根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主要草原类型植物物候对气候波动的响应 被引量:40
13
作者 苗百岭 梁存柱 +2 位作者 韩芳 梁茂伟 张自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689-7701,共13页
物候是气候变化的指示者,由于不同地区植被类型不同,导致其对气候波动的响应方式不同。利用2004—2013年内蒙古草原区生态监测站群落优势种物候观测资料和同时段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草原类型区优势种物候期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间的相... 物候是气候变化的指示者,由于不同地区植被类型不同,导致其对气候波动的响应方式不同。利用2004—2013年内蒙古草原区生态监测站群落优势种物候观测资料和同时段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草原类型区优势种物候期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004—2013年内蒙古草原区各时段气候波动趋势均不显著,返青前以气温降低、降水增加趋势为主;黄枯前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以气温降低、降水增加趋势为主,荒漠草原变化趋势相反。(2)2004—2013年典型草原植物返青期平均提前4.01 d,黄枯推后10.35 d,生长季延长14.36 d;草甸草原返青期提前2.04 d,黄枯期推后12.68 d,生长季延长14.72 d;荒漠草原物候变化趋势最小,返青期平均提前了1.32 d,黄枯期平均推后了9.58 d,生长季延长了10.90 d。(3)内蒙古草原区植物返青期主要受气温波动的影响,草甸草原返青期与前3个月平均气温的负相关最为显著,气温每升高1℃,返青期约提前1.123 d;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返青期与前2个月平均气温的负相关最为显著气,气温每升高1℃,返青期约提前1.137 d和1.743 d。(4)典型草原区植物黄枯期受前1—2月平均气温和累积降水的共同影响,与夏季平均气温和当月降水量的相关最为显著,夏季气温每升高1℃,黄枯期约提前2.250 d,当月降水每增加1 mm,黄枯期约推后0.119 d。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植物黄枯期与各时段降水、气温的相关均不显著,影响黄枯机制比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类型 物候 返青期 黄枯期 气候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围封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单贵莲 薛世明 +3 位作者 陈功 匡崇义 刘钟龄 初晓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2-818,共7页
针对退化草地恢复与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围封调制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开展季节性围封对典型草原植被恢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重度退化草地采用生长季围封措施后植被恢复演替... 针对退化草地恢复与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围封调制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开展季节性围封对典型草原植被恢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重度退化草地采用生长季围封措施后植被恢复演替,草地生产力、盖度、密度和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围封13年达最大,之后降低。围封后各物种的优势地位发生较大改变,经20年围封,草地由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冷蒿(Artemisia frigid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演替为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冷蒿+糙隐子草。就围封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来看,经7年围封,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指数显著增加(P<0.05)。但由于各物种的竞争能力不同,经10~13年围封,群落成为具有单优或寡优势种的群落,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降低,生态优势度指数急剧增加。之后,随着围封年限继续延长至20年,群落逐步趋于稳定,形成多优或优势不明显的群落,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增加,生态优势度指数降低。综上所述,生长季围封调制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管理方式可保证退化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综合考虑草地产草量、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认为13年是较适宜的围封年限,但围封后的适宜利用问题(如适宜的割草制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季节性围封 植被恢复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设 被引量:18
15
作者 赵吉 侯鑫 +1 位作者 刘明秋 王迎春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8-181,共4页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本科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不断加强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新实践教学理念,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并有机结合,开展分阶段分层次的实验教学;发挥现有学科优势,开设具有特色...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本科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不断加强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新实践教学理念,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并有机结合,开展分阶段分层次的实验教学;发挥现有学科优势,开设具有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打造精品实验课程;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专业实习优势与特色明显,成为实践教学在实验室的延伸;利用"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对本科生进行综合科研训练,进一步挖掘学生创新潜力,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硬件条件建设,完善实践教学平台管理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科学 实践教学 创新体系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植被在持续牧压下退化演替的模式与诊断 被引量:63
16
作者 刘钟龄 王炜 +1 位作者 梁存柱 郝敦元 《草地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44-251,共8页
草原在长期超强度放牧压力下,发生逆行(退化)演替。由于群落中的植物种群更替,使生物生产力衰退,并伴随着土壤与下垫面的变化,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程下降到低一级生态效率的系统状态。在内蒙古草原的不同生态区域中,... 草原在长期超强度放牧压力下,发生逆行(退化)演替。由于群落中的植物种群更替,使生物生产力衰退,并伴随着土壤与下垫面的变化,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程下降到低一级生态效率的系统状态。在内蒙古草原的不同生态区域中,不同草原类型逆行演替的进程与途径差异明显。在东部草甸草原,以贝加尔外茅群系为地带性类型,演替变型是耐牧性很强的寸草苔群落。在中部广大地区的典型草原,以羊草+大外茅群落为代表,在长期牧压下的演管变型是冷蒿群落。在西部地区的荒漠草原是小针茅群系占优势,退化演替变型是小亚菊+隐子草群落。对不同逆行演替模式运用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按优势植物种群的更替和退化草原群落指标植物的存在度进行演替模式与演替序列的诊断。本文是IMGRASS项目第四课题中的草原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放牧等)的响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放牧压力 退化演替 演替模式 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不同生态环境对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邵玉琴 朴顺姬 +1 位作者 敖晓兰 宋国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65-568,共4页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培养方法,对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不同环境条件下,结皮层和0~20cm土层中的微生物各类群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芽孢型细菌、有芽孢型细菌和细菌总数量为:原生环境区>生态恢复治理区>水土流失区;细菌...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培养方法,对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不同环境条件下,结皮层和0~20cm土层中的微生物各类群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芽孢型细菌、有芽孢型细菌和细菌总数量为:原生环境区>生态恢复治理区>水土流失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为:原生环境区和生态恢复治理区>水土流失区;在生态恢复治理区中有些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接近或超过原生环境区;原生环境区和生态恢复治理区微生物各类群数量反映出草地的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高于水土流失区;微生物各类群数量分布的基本特征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百分比的高低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占皇甫川流域 原生环境区 生态恢复治理区 水土流失区 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芨芨草群落适生生境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翼飞 王炜 +4 位作者 梁存柱 王立新 裴浩 王成燕 王伟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93-1201,共9页
芨芨草群落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重要的植被资源,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常在地形稍低的部位镶嵌有芨芨草群落,且芨芨草群落常与低洼湿草甸群落相连。为了探究芨芨草群落的适生生境,在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选取了4个代表性调查区,从芨芨草群落... 芨芨草群落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重要的植被资源,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常在地形稍低的部位镶嵌有芨芨草群落,且芨芨草群落常与低洼湿草甸群落相连。为了探究芨芨草群落的适生生境,在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选取了4个代表性调查区,从芨芨草群落及其相邻群落分布的地形特征、调查区的地下水埋深、1 m深土层的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和土壤质地等指标上对芨芨草适生生境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芨芨草群落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常分布在河漫滩和丘间蝶形洼地地区,呈现出由高程梯度导致的与地带性针茅群落、湿草甸群落带状分布的特点,导致这种成带分布的原因与地下水埋深及地表径流有关,芨芨草群落生境的地下水埋深一般在1—3 m且有地表径流的补充;芨芨草群落耐盐碱性强,其生境也与反映土壤盐分含量的土壤电导率和土壤pH值有关;但芨芨草群落生境的形成不是由土壤机械组成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芨芨草 生境 土壤电导率 土壤PH值 地下潜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克氏针茅种群的生态分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韩冰 赵萌莉 +2 位作者 杨劼 珊丹 韩国栋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23,共7页
采用野外形态调查和DNA分子标记方法,对内蒙古高原7个不同地理分布的克氏针茅种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分布区克氏针茅种群的表型性状受环境影响改变程度的差异不同,其中营养枝高度、生殖枝高度、千粒重、颖果长、芒柱长具有随降... 采用野外形态调查和DNA分子标记方法,对内蒙古高原7个不同地理分布的克氏针茅种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分布区克氏针茅种群的表型性状受环境影响改变程度的差异不同,其中营养枝高度、生殖枝高度、千粒重、颖果长、芒柱长具有随降水量递减而变小、变短的趋势;而颖果直径表现为随降水量的递减逐渐增加的趋势。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表明,16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12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28个(99.22%)。AMOVA分析显示,克氏针茅种群64.9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35.0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种群遗传多样性与其所处生境的年均温呈显著相关关系(r=0.802,t=3.003>t0.05=2.571)。聚类分析表明,7个种群一级聚类分为4个分支,有相似生态条件的种群具有优先聚类的趋势,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的相关性。克氏针茅有较大的形态变化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环境适应潜力大,可作为西部地区植被恢复及草地生态建设的首选植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针茅 表型 生态因子 遗传变异 生态分化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种群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庆 牛建明 董建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447-3455,共9页
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属亚洲中部荒漠草原种,分布范围极其广泛,为荒漠草原地带重要的牧草资源。在内蒙古地区,短花针茅群落类型复杂多样,与本氏针茅(S.bungeana)、小针茅(S.klemenzii)和克氏针茅(S.krylovii)均能共同建群,具有很... 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属亚洲中部荒漠草原种,分布范围极其广泛,为荒漠草原地带重要的牧草资源。在内蒙古地区,短花针茅群落类型复杂多样,与本氏针茅(S.bungeana)、小针茅(S.klemenzii)和克氏针茅(S.krylovii)均能共同建群,具有很广的生态幅和很强的适应能力。研究以8个不同的短花针茅地理种群为对象,随机采集健康、无锈短花针茅叶片样本,通过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分析,研究短花针茅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人们对短花针茅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也为合理利用短花针茅草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从102条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8条有效引物,共扩增出308条DNA带,多态性DNA带151条,占49.03%,特异性DNA带45条,占14.61%。(2)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49.03%,但低于同种方法获得的大针茅(54.75%)和克氏针茅(74.67%)的遗传多样性。(3)等级聚类、PCA分析和UPGMA聚类3种不同方法都将8个不同地理种群分为同样的两类:暖温性种群和中温性种群,热量差异是主导因素,而且,与种群的空间分布相吻合。(4)经Mantel检验发现,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显著相关性(r=0.534,P<0.05)。(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特异性位点百分率与≥10℃积温、干燥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花针茅 地理种群 RAPD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